国红

北京医院

擅长:神经内科各种疾病,尤其是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国红,女,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知名专家、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家。北京医院优秀共产党员。1986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1997年在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做访问学者。有着多年临床工作经验,擅长神经内科各种疾病,尤其是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治。现为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感染与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女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曾获得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共发表论文50余篇,SCI1篇。展开
个人擅长
神经内科各种疾病,尤其是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治。展开
  • 什么是脑梗死

    脑梗死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缺血缺氧使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或软化引发神经功能缺损的综合征,病因有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发病机制是血管狭窄闭塞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致神经细胞坏死出现对应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因部位范围多样,诊断靠影像学等检查,治疗有早期再灌注、神经保护、康复治疗,老年人易发病需控基础病,儿童少见与先天等相关,女性妊娠等可增凝血风险需注意相关因素。 一、定义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进而引发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 1.血管壁病变:最常见为动脉粥样硬化,可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此外,血管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也可导致血管壁结构或功能异常。 2.血液成分异常:如血液高凝状态(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蛋白C或蛋白S缺乏等)、血小板增多症等,易促使血栓形成,引发血管闭塞。 3.血流动力学改变:当血压过低、心脏射血功能障碍等导致脑灌注压下降时,可引起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诱发脑梗死。 三、发病机制 脑部血管发生狭窄或闭塞后,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因缺血、缺氧无法维持正常功能,最终导致神经细胞坏死,出现对应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运动、感觉、语言等功能障碍。 四、临床表现 因脑梗死部位及范围不同,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受限)、言语不利(如说话不清、不能理解他人言语等)、口角歪斜、偏身感觉障碍(如一侧身体麻木)、认知障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头颅CT是急性期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可早期发现梗死灶;头颅MRI(如DWI序列)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更敏感,能更早发现缺血病灶。 2.其他检查:如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具体部位;血液检查可了解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协助寻找病因。 六、治疗原则 1.早期再灌注治疗:符合溶栓指征者可尽早进行溶栓治疗,部分患者可通过取栓术恢复血管再通;对于大血管闭塞等情况,也可采用血管内治疗。 2.神经保护治疗:使用神经保护药物(如依达拉奉等)减轻神经细胞损伤。 3.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因血管弹性下降、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更易发生脑梗死,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儿童:脑梗死相对少见,多与先天血管异常、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相关,若出现不明原因的神经功能异常,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尽早干预。 女性:妊娠、口服避孕药等情况可能增加血液高凝风险,需注意相关因素对脑血管的影响,定期监测健康指标。

    2025-10-30 17:33:34
  • 癫痫病是可以治愈的吗

    癫痫病部分可临床治愈如儿童良性癫痫及某些有明确病因经对因治疗后者,大部分需长期药物控制发作包括特发性癫痫和难治性癫痫,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在治疗及预后上有差异需个体化治疗管理。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部分癫痫患者是可以临床治愈的,但不同类型癫痫的预后有所差异。 一、部分癫痫可通过治疗达到临床治愈 1.儿童良性癫痫:比如儿童良性中央颞区癫痫,这类癫痫具有年龄依赖性,通常在青春期前停止发作,通过规范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多数患儿可以临床治愈,且预后良好,对智力等发育一般无明显影响。其发病与年龄相关,儿童特定的脑区发育特点使得随着年龄增长,脑的发育逐渐完善,癫痫发作停止。 2.某些症状性癫痫找到明确病因并去除后:若癫痫是由脑部肿瘤、颅内感染等明确病因引起,在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控制颅内感染等对因治疗后,癫痫有可能不再发作。例如因脑脓肿导致的癫痫,在积极抗感染及手术引流脓肿后,癫痫发作得到控制,达到临床治愈。 二、大部分癫痫需长期药物控制发作 1.特发性癫痫:病因不明,多与遗传因素有关,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来控制发作,虽然不能完全治愈,但可以通过规律用药使发作频率降低,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如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型的特发性癫痫,需要长期服用丙戊酸钠等抗癫痫药物来维持病情稳定。 2.难治性癫痫:约有20%-30%的癫痫患者属于难治性癫痫,这些患者经过规范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癫痫药物治疗后仍不能控制发作。对于这类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评估等其他治疗方式,但也很难达到完全治愈,而是尽量减少发作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三、不同人群癫痫治疗及预后的差异 1.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抗癫痫药物的选择上要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认知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同时,儿童的依从性相对较差,需要家长密切配合,监督规律用药。而且儿童良性癫痫较多见,部分有自愈倾向,但也需要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 2.老年人:老年人患癫痫可能与脑血管病、neurodegeneration等有关,在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等生理特点,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并且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老年人癫痫发作可能会增加跌倒等意外发生的风险,需要特别关注其生活环境的安全。 3.女性:女性癫痫患者在育龄期需要考虑抗癫痫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部分抗癫痫药物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权衡癫痫发作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例如,卡马西平可能会增加胎儿神经管畸形的风险,在备孕或孕期的女性癫痫患者需要谨慎使用。 总之,癫痫病有部分可以临床治愈,大部分需长期控制发作,不同人群在治疗和预后上有各自的特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管理。

    2025-10-30 17:32:00
  • 躺着不晕站起来头晕怎么回事

    躺着不晕站起来头晕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等易发生,与心血管调节功能减退、长期卧床等有关)、贫血(饮食缺乏营养素或慢性失血致携氧能力下降,各年龄段可发生)、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压迫椎动脉,长期伏案等人群易患)、耳石症(中老年人多见,与头部外伤等有关)、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影响泵血功能,有基础心血管疾病人群易出现),特殊人群需注意相应情况,经常出现应及时就医全面检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处理。 一、体位性低血压 1.发生机制:当从卧位突然站起时,身体低垂部位的静脉会因重力作用淤积血液,导致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心输出量降低,引起血压下降,大脑供血不足,就会出现头晕症状。一般健康人可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等机制迅速调节,而有体位性低血压的人调节能力减弱。 2.相关因素:老年人因心血管系统调节功能减退更易发生;长期卧床、脱水、服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镇静催眠药等)也可能诱发。 二、贫血 1.发生机制: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卧位时可能因身体耗氧量相对少还能维持,站立时全身耗氧量增加,血液不能充分供应大脑,从而出现头晕。常见的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2.相关因素:饮食中缺乏铁、维生素B12等营养素,或存在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发生,女性相对更易因月经等因素出现缺铁性贫血。 三、颈椎病 1.发生机制:颈椎病患者,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椎病变可能压迫椎动脉,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卧位时椎动脉受压情况可能相对较轻,站立时头部位置改变,进一步影响椎动脉供血,导致头晕。 2.相关因素: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外伤等人群易患,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长期不良姿势是重要诱因。 四、耳石症 1.发生机制:耳石症是耳石脱离正常位置,当头位变化时,刺激内耳半规管,导致前庭功能紊乱,进而引起头晕,从卧位站起时头位变化可能诱发。 2.相关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可能与头部外伤、内耳疾病等有关。 五、心血管疾病 1.发生机制:某些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站立时心脏需要更大努力来维持血液循环,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头晕。 2.相关因素: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易出现,不同年龄都可能发生,病史是重要相关因素,如既往有心肌梗死、心肌病等病史。 对于特殊人群,老年人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避免快速起身;儿童出现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如有先天性心血管异常等情况也需重视;女性月经量大者要关注贫血情况,必要时就医检查明确原因,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药物、治疗基础疾病、进行耳石复位等。如果经常出现躺着不晕站起来头晕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2025-10-30 17:30:46
  • 偏头痛按摩哪个部位

    偏头痛可通过头部、手部、足部穴位按摩辅助缓解,头部可按摩百会穴、率谷穴、风池穴,手部按摩合谷穴,足部按摩太冲穴,不同穴位有相应位置和按摩方法,按摩效果个体有差异,频繁或严重偏头痛需就医,同时要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有基础病史者按摩需注意。 一、头部穴位按摩 (一)百会穴 1.位置: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2.按摩方法:用食指或拇指轻轻按压百会穴,可作环状揉动,每次按摩1-3分钟。有研究表明,按摩百会穴可能通过调节脑部血液循环等机制对偏头痛有一定缓解作用,尤其对于因气血失调等因素引起的偏头痛可能有帮助。 (二)率谷穴 1.位置:在头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穴直上方。 2.按摩方法:用手指点按率谷穴,力度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1-2分钟。临床观察发现,按摩率谷穴对于缓解偏头痛的疼痛症状有一定效果,可能与调整头部经络气血运行相关。 (三)风池穴 1.位置: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2.按摩方法:双手拇指分别按揉两侧风池穴,由轻到重按揉1-3分钟。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按摩风池穴有助于疏通经络,改善头部气血供应,对偏头痛的缓解可能有作用,特别是对于感受外风等因素引发的偏头痛。 二、手部穴位按摩 (一)合谷穴 1.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2.按摩方法:用拇指指尖用力按压合谷穴,可两侧交替进行,每次按压1-3分钟。合谷穴有“止痛要穴”之称,研究显示,按摩合谷穴能通过神经传导等方式调节身体的应激反应,对偏头痛的疼痛缓解可能有帮助,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均可尝试,但儿童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造成不适。 三、足部穴位按摩 (一)太冲穴 1.位置:在足背侧,第一、二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或触及动脉搏动处。 2.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太冲穴,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摩1-3分钟。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按摩太冲穴可调节肝脏气血,对于因肝经气血不畅引起的偏头痛可能有缓解作用,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熬夜、压力大的人群,通过按摩太冲穴有助于调节身体状态,减轻偏头痛症状,但孕妇需谨慎按摩太冲穴,因为可能有引发宫缩等风险。 在进行按摩缓解偏头痛时,不同个体的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如果偏头痛频繁发作或疼痛程度较为严重,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规范的治疗,按摩可作为辅助缓解手段。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避免诱发偏头痛的食物(如某些含酪胺的奶酪、含亚硝酸盐的腌制食品等),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按摩时要注意力度和部位,避免因按摩不当引发其他不适。

    2025-10-30 17:27:17
  • 脑溢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脑溢血相关因素包含血管病变如高血压致小动脉硬化形成微动脉瘤等、其他血管病变如脑淀粉样血管病等,血压剧烈波动为触发因素,生活方式上吸烟损伤血管内皮等、酗酒致血压升高等,疾病相关的血液系统疾病影响凝血、血管炎症破坏血管壁,老年人因血管弹性下降等风险高,高血压病史者未控风险高,长期吸烟酗酒者风险随时长量增需改善生活方式。 一、血管病变因素 1.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易破裂出血。例如,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脑溢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者,长期高血压未有效控制是脑溢血的重要危险因素。 2.其他血管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多见于老年人,淀粉样物质沉积于脑动脉壁,导致血管脆性增加,易破裂出血;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等)因血管结构异常,血液流动异常冲击易引发出血;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遗传性血管病变可使血管壁结构异常,增加出血风险。 二、血压异常因素 血压的剧烈波动是脑溢血的重要触发因素。当血压突然升高时,脑血管承受的压力急剧增加,超过血管的承受能力则可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例如,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用力排便等情况下,血压可短时间内显著升高,从而诱发脑溢血。 三、生活方式因素 1.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弹性降低、通透性增加,同时还会升高血压、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脑溢血发生风险。有研究表明,长期吸烟者脑溢血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2.酗酒:酒精可促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还会影响凝血机制,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增加出血倾向。长期大量饮酒者脑溢血的发生率远高于偶尔饮酒或不饮酒者。 3.过度劳累与情绪激动: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情绪激动时可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加,血压急剧波动,进而诱发脑溢血。 四、疾病相关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某些血液病可影响凝血功能,增加出血风险。例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会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等,易引发脑内出血。 2.血管炎症性疾病:脑动脉炎等血管炎症性疾病可破坏血管壁结构,使血管变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 五、特殊人群特点及风险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顺应性降低,且常合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脑溢血风险显著增加。 高血压病史人群:若高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脑溢血发生风险持续升高,此类人群需严格管理血压。 长期吸烟酗酒者:血管受损程度随吸烟饮酒时长和量的增加而加重,脑溢血风险随之上升,这类人群应积极戒烟限酒,改善生活方式。

    2025-10-30 17:26:0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