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红

北京医院

擅长:神经内科各种疾病,尤其是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国红,女,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知名专家、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家。北京医院优秀共产党员。1986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1997年在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做访问学者。有着多年临床工作经验,擅长神经内科各种疾病,尤其是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治。现为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感染与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女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曾获得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共发表论文50余篇,SCI1篇。展开
个人擅长
神经内科各种疾病,尤其是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治。展开
  • 老人摔倒脑出血该怎么办

    老人摔倒脑出血后,应立即让老人平卧且头偏向一侧防窒息,尽快呼叫急救,现场监测生命体征、避免随意挪动,急救人员到后检查救治,后续住院治疗,康复阶段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注意饮食、大便通畅,高龄及有基础疾病老人需特殊关注,现场正确处置及后续规范治疗、护理和康复对预后至关重要。 紧急呼叫急救 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如120,向急救人员准确描述老人的情况,包括摔倒的时间、大致状况等,以便急救人员做好准备。 现场初步评估与观察 监测生命体征: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密切观察老人的神志、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如果老人神志清楚,要询问其头痛、头晕等不适情况;若神志不清,要留意呼吸是否平稳,脉搏是否规律。 避免随意挪动:除非处于危险环境(如靠近火源、交通要道等),否则不要随意挪动老人,因为不当挪动可能会加重脑出血的情况。 急救人员到达后的处理 医疗检查与救治:急救人员会对老人进行详细的检查,可能会做头颅CT等检查来明确脑出血的部位和程度,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救治,比如降低颅内压等治疗措施。 后续护理与康复注意事项 住院治疗期间:老人需要住院接受进一步的观察和治疗,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家属要配合医护人员的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 康复阶段:在病情稳定后进入康复阶段,康复过程要根据老人的具体恢复情况逐步进行。例如进行肢体的康复训练等,但要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因康复不当导致二次损伤。对于老人的饮食,要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利于身体恢复。同时,要注意保持老人大便通畅,避免老人用力排便而加重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高龄老人:高龄老人身体机能更差,脑出血后恢复相对更慢,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更加密切观察,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因为高龄老人免疫力相对较低,长期卧床容易发生肺部感染,皮肤长期受压容易出现压疮。 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如果老人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基础上处理脑出血问题。比如高血压老人要严格控制血压在合适范围,但降压不宜过快过低;糖尿病老人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避免因血糖波动影响病情恢复。 总之,老人摔倒脑出血是较为危急的情况,现场的正确处置以及后续的规范治疗、护理和康复对于老人的预后至关重要。

    2025-10-27 11:28:11
  • 脑梗后遗症有哪些

    脑梗后可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年龄较大者恢复慢,有基础病者受基础病控制情况影响需结合康复训练改善;有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力等减退,长期有血管危险因素的成人认知障碍加重风险高;有语言障碍,包括失语和构音障碍,生活中长期吸烟酗酒者语言障碍恢复可能受不利影响;有感觉障碍,常见偏身感觉减退,老年人感觉恢复更缓慢且需长期康复干预;有吞咽障碍,表现为进食困难呛咳可能致营养不良,成人需重视吞咽功能评估与康复保障营养;有情绪障碍,可现抑郁焦虑,有脑梗复发风险者需注重情绪管理;还可能出现癫痫发作,需密切警惕成人注意监测及时处理相关问题。 一、运动功能障碍 脑梗后常见一侧肢体出现运动受限,表现为肌力下降、活动不灵活等。不同年龄患者恢复情况有差异,年龄较大者通常恢复速度相对较慢;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受基础疾病控制情况影响,需结合康复训练逐步改善肢体运动能力。 二、认知障碍 可出现记忆力减退,对近期发生的事件遗忘明显;注意力难以集中,难以持续专注于某项任务;执行功能障碍,如计划、组织、解决问题等能力减退。不同年龄段患者受影响程度不同,儿童虽极少发生脑梗,但成人中,有长期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认知障碍加重风险更高。 三、语言障碍 包括失语(如运动性失语,表现为能理解语言但无法准确表达;感觉性失语,表现为能表达但不能理解语言)及构音障碍(发音不清)。不同性别患者语言障碍恢复情况存在个体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吸烟、酗酒者,语言障碍恢复可能受不利影响。 四、感觉障碍 常见偏身感觉减退,如麻木感、刺痛感等异常感觉。病史中有脑梗发作的患者,感觉障碍恢复需长期进行康复干预,老年人感觉恢复相对更为缓慢。 五、吞咽障碍 表现为进食困难、呛咳等,可能导致营养不良。不同年龄患者吞咽障碍的处理方式不同,成人需重视吞咽功能评估与康复,以保障营养摄入。 六、情绪障碍 可出现抑郁(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焦虑(紧张不安)等。不同性别情绪障碍的发生率有一定差异,病史中有脑梗复发风险的患者,需注重情绪管理,以维持身心整体健康。 七、癫痫发作 脑梗后可能出现癫痫发作,需密切警惕。不同年龄患者癫痫发作的诱因及处理不同,儿童极少发生脑梗,成人需注意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癫痫相关问题。

    2025-10-27 11:27:13
  • 麻木是什么感觉

    麻木是身体对感觉刺激异常感知的多维度状态,儿童麻木需警惕神经发育等问题,成年人长期伏案致颈椎病、糖尿病控制不佳致周围神经病变、长期酗酒致营养缺乏可引发麻木,老年人动脉硬化、脑血管疾病、退行性关节病变等可致麻木,女性孕期、产后、更年期有相应麻木情况,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重体力劳动、不良姿势、长期吸烟易出现麻木。 一、麻木的感觉表现 麻木是一种身体对感觉刺激的异常感知状态,具体表现多维度:在触觉方面,表现为皮肤对轻触、按压等刺激的感知减退,例如原本能清晰察觉的衣物轻拂感变得迟钝;痛觉方面可出现对疼痛刺激的感知异常,如对针刺等疼痛刺激的敏锐度降低,或出现麻木区域伴随不典型的钝痛等异常感觉;本体感觉上可能表现为对肢体位置、运动的感知偏差,比如难以准确感知肢体所处位置或运动时的协调感异常。 二、不同人群麻木的特点及关联因素 儿童群体:儿童出现麻木需警惕神经系统发育相关问题,如先天性神经管发育异常可能导致神经传导异常引发麻木,或因外伤压迫局部神经引起,需密切观察是否有外伤史及其他伴随症状,如肢体运动障碍等,因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留意儿童日常肢体活动及感觉反馈。 成年人群:长期伏案工作的成年人易因颈椎病导致神经根受压,出现上肢或手部麻木,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盘突出等压迫神经有关;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引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麻木,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与高血糖损伤神经纤维相关;长期酗酒者可因营养缺乏(如缺乏维生素B等)出现神经麻木,影响神经正常代谢功能。 老年人群:老年人动脉硬化、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等)可导致局部神经供血不足引发麻木,如脑梗死累及感觉传导通路时可出现单侧肢体麻木;此外,退行性关节病变等也可能因神经受压迫出现局部麻木,需关注老年人基础疾病史及身体机能衰退情况。 女性群体:孕期女性可能因激素变化及身体姿势改变(如子宫增大压迫血管神经)出现局部麻木,产后身体恢复过程中也可能因激素波动、劳累等出现麻木;更年期女性由于内分泌紊乱,也可能出现神经功能相关的麻木表现。 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不良姿势工作的人群,易因肌肉劳损、神经卡压出现局部麻木;长期吸烟人群因血管收缩、血液流变学改变,可能影响神经血供导致麻木。

    2025-10-27 11:23:49
  • 人体科学睡眠的最佳温度是多少

    一般人群科学睡眠最佳温度在十八至二十四摄氏度间,儿童里婴儿睡眠建议温度二十至二十五摄氏度、儿童学龄前及学龄可参考十八至二十二摄氏度并依个体差异调整,老年人群睡眠建议温度二十二至二十四摄氏度且要避免温差过大,特殊健康状况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建议十八至二十二摄氏度、体温调节异常者遵医嘱,同时睡眠环境相对湿度宜保持在四十至六十间因其会影响人体对温度的感知。 一、一般人群科学睡眠最佳温度范围 一般成年人科学睡眠的最佳温度通常在18℃~24℃之间。此温度区间能使人体处于较为舒适的热平衡状态,有助于维持正常的体温调节,促进褪黑素分泌,从而保障深度睡眠质量。当环境温度低于18℃时,人体可能因寒冷而难以放松,影响入睡;而高于24℃时,体温调节负担加重,易导致睡眠浅、易醒等问题。 二、特殊人群睡眠温度注意事项 (一)儿童群体 婴儿:由于婴儿体温调节能力尚未完善,睡眠时建议温度保持在20℃~25℃。过低温度可能引发婴儿着凉、感冒等问题,过高温度则可能导致婴儿不适、出汗过多。 儿童: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可参考18℃~22℃的温度范围,但需结合个体差异调整。例如,体质偏寒的儿童可适当提高温度至20℃左右,体质偏热的儿童可稍降低至18℃左右,以确保睡眠时的舒适感。 (二)老年人群体 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减退,睡眠时建议温度维持在22℃~24℃。温度过低易使老年人感觉寒冷,影响睡眠质量;温度过高则可能加重其身体负担,导致不适。同时,老年人睡眠时应避免温差过大,保持环境温度相对稳定。 (三)特殊健康状况人群 对于患有某些慢性疾病的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睡眠温度需尤为注意。一般建议维持在18℃~22℃,避免温度骤变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而对于体温调节异常的患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则需根据自身耐受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睡眠环境温度,确保舒适且不加重病情。 三、环境湿度对睡眠温度感知的影响 睡眠环境的相对湿度也会影响人体对温度的感知。一般建议将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当湿度较低时,干燥空气可能加速人体水分流失,使人感觉更冷;而湿度较高时,空气的热传导性增强,可能让人感觉更热。因此,可通过使用加湿器或除湿器等设备,将湿度调节至适宜范围,以提升睡眠时的舒适体验。

    2025-10-27 11:20:46
  • 脑部寄生虫病需要做哪些治疗

    脑部寄生虫病治疗包括依赖抗寄生虫药物如阿苯达唑、吡喹酮等且不同寄生虫感染需针对性选药,寄生虫形成较大占位性病变等情况需手术治疗,对症支持治疗有颅内高压用脱水降颅压药、癫痫用抗癫痫药,儿童用药需遵剂量标准监测反应,孕妇选药需权衡风险多学科协作,老年患者要综合基础病等调整剂量观察反应。 一、药物治疗 脑部寄生虫病的药物治疗主要依赖抗寄生虫药物,常用药物包括阿苯达唑、吡喹酮等。阿苯达唑可抑制寄生虫对葡萄糖的摄取,使寄生虫糖原耗竭,致其死亡;吡喹酮能增加寄生虫体被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干扰虫体肌浆网钙库,使虫体挛缩与麻痹。不同寄生虫感染需选择针对性药物,如脑囊尾蚴病常选用阿苯达唑或吡喹酮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寄生虫种类由医生合理选用药物。 二、手术治疗 当寄生虫形成较大占位性病变,导致明显颅内高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神经功能缺损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为切除病灶,通过手术直接清除脑内的寄生虫病灶,以缓解颅内高压、改善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但手术需严格评估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确保手术安全可行。 三、对症支持治疗 1.颅内高压处理:若患者出现颅内高压症状,可使用脱水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等,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缓解头痛、呕吐等症状。 2.癫痫控制:对于合并癫痫发作的患者,需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根据癫痫发作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等,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及与其他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在使用抗寄生虫药物时需严格遵循儿童用药剂量标准,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可能出现的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等,因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药物代谢与成人存在差异,需谨慎用药。 2.孕妇患者:孕妇患脑部寄生虫病时,药物选择需极为谨慎,应充分权衡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与疾病本身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部分抗寄生虫药物可能对胎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需在多学科(如产科、感染科等)协作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胎儿状况。 3.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脑部寄生虫病时,需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基础疾病情况等,调整药物剂量,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注意预防术后并发症等问题。

    2025-10-27 11:18:5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