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擅长:诊治皮炎、湿疹、荨麻疹、药疹、痤疮、带状疱疹、真菌感染、银屑病、白癜风、红斑狼疮等常见病,精通各种美容激光,专长医学护肤。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就读于原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医学系临床专业七年制,获得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华山医院皮肤科工作至今。工作期间考入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皮肤科从事医学、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被聘为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并担任上海市卫计委皮肤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秘书。不仅擅长诊治各种过敏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对各种危重病例和疑难杂症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且熟练掌握各种美容激光技术,精通多种色素性、血管性、炎症性等疾病的激光诊治以及面部年轻化的激光美容治疗。同时长期负责化妆品不良反应专病门诊,对需求医学护肤医学美容的患者乐意提供全面细致的咨询和帮助。展开
个人擅长
诊治皮炎、湿疹、荨麻疹、药疹、痤疮、带状疱疹、真菌感染、银屑病、白癜风、红斑狼疮等常见病,精通各种美容激光,专长医学护肤。展开
  • 什么是红血丝

    红血丝是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性能差、角质层受损或一部分毛细血管位置表浅引起的面部现象有斑状、点状、线状、网状等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包括皮肤薄、紫外线过度照射、护肤不当、温度变化刺激、疾病因素对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不同儿童需防外伤就医排查,女性与护肤习惯、月经周期、怀孕等有关要选温和产品,男性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要防晒改习惯,有基础病史人群要重基础病治疗遵医嘱护肤生活。 红血丝是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性能差、角质层受损或一部分毛细血管位置表浅引起的面部现象,肉眼可见一条条扩张的毛细血管,呈现红色或紫红色斑状、点状、线状或网状。 形成原因 皮肤薄:部分人群天生皮肤较薄,表皮的角质层较薄,使得下面的毛细血管更容易显露出来,比如一些皮肤白皙的人群,他们的皮肤角质层相对较薄,就更容易出现红血丝相关表现。 紫外线过度照射: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紫外线会损伤皮肤的角质层,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导致毛细血管扩张。例如长期在户外工作且没有做好防晒措施的人,长时间受到紫外线照射后,面部红血丝出现的几率会增加。 护肤不当:过度使用去角质产品,会破坏皮肤的角质层,使皮肤的防御能力下降,进而导致红血丝产生。还有使用含有激素的护肤品,会导致皮肤变薄、毛细血管扩张,出现红血丝。 温度变化刺激:温度的急剧变化,如从寒冷的环境突然进入炎热的环境,或者长时间处于温差较大的环境中,会引起面部毛细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失调,长期如此也容易形成红血丝。比如高原地区的人群,由于高原地区温差大且紫外线强,红血丝相对比较常见。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红血丝,如玫瑰痤疮,患者除了有面部红斑外,还常常伴有毛细血管扩张,表现为明显的红血丝;还有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的毛细血管扩张,可出现红血丝相关症状。 表现形式 斑状:红血丝呈现出片状分布,面积相对较大,比如整个两颊部位出现大片的红色斑状红血丝区域。 点状:红血丝表现为一个个独立的小红点,分散在面部,数量可能不多,但比较明显。 线状:红血丝呈线条状分布,例如从鼻翼两侧向两侧延伸的线状红血丝。 网状:红血丝相互交织成网状,覆盖面部的某些区域,比如额头部位可能出现网状的红血丝表现。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红血丝相对较少见,若儿童出现类似情况,多考虑先天性因素或某些罕见疾病。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外伤,因为儿童皮肤娇嫩,外伤可能加重红血丝相关情况,同时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等问题。 女性:女性出现红血丝可能与护肤习惯、月经周期、怀孕等因素有关。在护肤方面要注意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产品,避免过度清洁和使用刺激性强的化妆品;月经周期和怀孕时由于体内激素变化,也可能影响皮肤状态,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和心态。 男性:男性出现红血丝可能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如长期吸烟、酗酒、频繁暴晒等。男性在户外工作较多,更要注意做好防晒措施,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同时要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皮肤疾病(如玫瑰痤疮等)或其他系统性疾病的人群,出现红血丝时要更加重视。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在护肤和日常生活中遵循针对自身基础疾病的注意事项,比如玫瑰痤疮患者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同时红血丝的处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使用不当的护肤产品加重病情。

    2025-10-29 14:17:03
  • 眼周干燥干纹怎么办

    保持眼周清洁与适度保湿需选温和眼部清洁品、用含透明质酸等成分的保湿品;注意生活习惯调整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防晒防护需防紫外线用含防晒功能的眼霜或戴防护用品;饮食调理要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和必需脂肪酸的食物;医学美容干预需谨慎,成人眼周干燥干纹严重可考虑水光针注射,某些激光治疗可改善但儿童一般不适合。 一、保持眼周清洁与适度保湿 清洁方面:选择温和的眼部清洁产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洁面产品清洁眼周,每日早晚轻柔清洁眼周肌肤即可,过度清洁可能破坏眼周皮肤的屏障功能,导致水分流失加剧干燥。对于儿童,应使用专为儿童设计的温和眼部清洁用品,因为儿童皮肤更娇嫩,普通成人用品可能刺激其眼周皮肤。 保湿方面:使用合适的眼部保湿产品,如含有透明质酸、甘油等成分的眼霜或眼用凝胶。透明质酸具有强大的保湿能力,能结合大量水分;甘油可以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并锁住皮肤内的水分。日常可根据环境湿度和皮肤状态多次涂抹,一般在清洁完眼周皮肤后、化妆前等时机均可使用。对于干性皮肤的人群,可能需要更频繁地使用保湿产品;而油性皮肤人群可选择质地相对清爽的眼部保湿产品。 二、注意生活习惯调整 作息方面:保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一般需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会更长,如幼儿需12-14小时,小学生9-12小时等。睡眠不足会影响眼周血液循环和皮肤的新陈代谢,导致眼周干燥加重、干纹增多。 用眼习惯方面: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看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建议每隔20分钟远眺至少20英尺(约6米)以外的物体20秒,缓解眼疲劳,减少眼周肌肉紧张对皮肤的影响。对于学生群体,要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保持合适的用眼距离和光线条件;对于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的上班族,也需定时休息眼周。 三、防晒防护 紫外线会损伤眼周皮肤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导致皮肤老化,加重干燥和干纹。外出时应使用具有防晒功能的眼霜或佩戴太阳镜、遮阳帽等防护用品。选择防晒霜时要注意其防晒指数和是否适合眼周皮肤,儿童在户外活动时更要做好防晒,可选用儿童专用的物理防晒产品,避免化学防晒剂可能对儿童皮肤的刺激。 四、饮食调理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和必需脂肪酸的食物。维生素A有助于维持皮肤黏膜的健康,动物肝脏、胡萝卜等是维生素A的良好来源;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柑橘类水果、草莓等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也是抗氧化剂,坚果、植物油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必需脂肪酸如Omega-3脂肪酸,在深海鱼类、亚麻籽等食物中含量较高,它们对皮肤的保湿和健康有积极作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可根据自身饮食偏好合理搭配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五、医学美容干预(需谨慎选择) 水光针注射:对于眼周干燥干纹较严重的成人,可在正规医疗机构考虑水光针注射,其通过将透明质酸等营养物质注入皮肤真皮层,达到补水保湿、改善细纹的效果,但需选择有资质的医生操作,避免感染等风险。儿童由于皮肤发育尚未成熟,不建议进行水光针等医学美容干预。 激光治疗:某些非剥脱性激光治疗可以刺激眼周皮肤胶原蛋白再生,改善干燥和干纹情况,如点阵激光等,但激光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由专业医生评估后进行,且治疗后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护理,不同年龄人群对激光治疗的耐受和恢复情况不同,儿童一般不适合激光治疗。

    2025-10-29 14:15:32
  • 如何才能去除青春痘

    去除青春痘可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清洁皮肤选适合肤质洁面产品;调整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增加蔬果摄入;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挤压;药物治疗分外用(过氧苯甲酰、维A酸类)和口服(抗生素、异维A酸等);医美治疗有果酸换肤、红蓝光治疗等,不同情况患者需根据自身实际选合适方式,严重或长期不愈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一、清洁皮肤 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洁面产品,每日清洁面部1-2次。油性皮肤可选择清洁力较强的洁面产品,但要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屏障受损。例如,氨基酸类洁面产品较为温和,适合大多数肤质,能有效清除皮肤表面的油脂、污垢,减少毛孔堵塞的风险,从而降低青春痘的发生几率。对于儿童,应选择儿童专用的温和洁面产品,避免刺激皮肤。 二、调整饮食 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过多食用高糖食物如糖果、蛋糕等,会使血糖迅速升高,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进而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高脂食物如油炸食品等会加重体内油脂分泌,增加青春痘形成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后,部分青春痘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 增加蔬果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苹果、橙子、菠菜、西兰花等。维生素A有助于维持皮肤上皮组织的正常功能,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减轻炎症反应,维生素E也对皮肤健康有益。例如,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可以帮助修复皮肤细胞,减少毛囊口角化,从而预防青春痘。 三、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一般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和青少年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睡眠,如儿童8-12小时,青少年7-9小时。良好的作息能调节内分泌系统,使皮脂腺分泌趋于正常,有助于预防和改善青春痘。熬夜会打乱内分泌节律,导致皮脂腺分泌异常,加重青春痘症状。 四、避免挤压 千万不要用手挤压青春痘,因为手上有细菌,挤压过程中容易导致细菌感染,使炎症加重,还可能留下痘印、痘疤。如果青春痘发生炎症性反应,挤压后感染扩散,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皮肤问题,如囊肿、结节等。 五、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可使用过氧苯甲酰,它具有杀菌、溶解粉刺的作用,能缓慢释放新生态氧和苯甲酸,可杀灭痤疮丙酸杆菌,适用于轻度青春痘患者。还有维A酸类药物,如维A酸乳膏,能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但使用时可能会有局部刺激症状,如红斑、脱屑等,使用时要注意避光,孕妇禁用。 口服药物:对于中重度青春痘患者,可能需要口服抗生素,如四环素类抗生素,但要注意儿童使用可能会影响牙齿发育,一般不建议儿童使用;异维A酸可用于严重的结节囊肿型青春痘,但它有严重的致畸作用,育龄期男女服药期间应避孕,且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 六、医美治疗 果酸换肤:果酸能促进表皮细胞的更新,调节皮脂腺的分泌,改善毛囊口角化,对于轻度至中度的青春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治疗后皮肤可能会有短暂的泛红、脱皮等现象,需要注意术后护理,避免暴晒等。 红蓝光治疗:红光可以穿过皮肤浅层组织,刺激细胞产生三磷酸腺苷(ATP),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蓝光能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具有抗炎作用。红蓝光治疗一般需要多次进行,可有效改善青春痘的炎症反应。 不同年龄段、不同肤质、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在去除青春痘的方法选择上会有所差异,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若青春痘情况较为严重或长期不愈,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2025-10-29 14:12:43
  • 真菌性皮炎怎么治

    真菌性皮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一般治疗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药物治疗有外用抗真菌药(唑类、丙烯胺类等)和口服抗真菌药(病情严重时用,有副作用禁忌证);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用药各有注意事项;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改善生活方式增强免疫力。 一、一般治疗 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真菌容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所以患者要注意保持感染部位的清洁干燥。比如每天用温水清洗患处,洗完后及时擦干。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由于皮肤娇嫩且可能更易出汗,要特别注意diaper区域的清洁,勤换尿布,保持局部干燥,减少真菌滋生的环境。 2.避免搔抓:搔抓可能会导致皮肤破损,一方面容易使真菌进一步扩散,另一方面破损的皮肤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对于儿童患者,要尽量防止其搔抓患处,可以给儿童剪短指甲或者戴手套等进行防护。 二、药物治疗 1.外用抗真菌药物 唑类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等,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其对多种皮肤癣菌等有抗菌活性。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均可使用,但要注意儿童使用时需谨慎,避免大面积长期使用。 丙烯胺类药物:像特比萘芬乳膏等,能抑制真菌角鲨烯环氧化酶,阻碍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对皮肤癣菌等有较好的抗菌效果,使用时同样要考虑患者个体情况,如儿童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其他外用抗真菌药:例如联苯苄唑乳膏等,也具有抗真菌作用,可抑制真菌的生长繁殖。 2.口服抗真菌药物:当外用药物疗效不佳、感染范围较广或者病情较严重时,可能会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但口服抗真菌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证,比如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要谨慎使用,儿童一般不优先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需严格评估病情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薄嫩,代谢功能与成人不同,在选择抗真菌药物时要优先考虑温和、刺激性小的外用药物。如使用外用药物,要注意用药部位和剂量,避免药物接触到儿童的眼睛等敏感部位。如果病情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必须在医生严密监测下使用,因为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可能更高。 2.孕妇:孕妇患真菌性皮炎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外用抗真菌药物相对较为安全,但也需要在医生评估后使用,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口服抗真菌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一般不建议使用,需权衡利弊后由医生决定治疗方案。 3.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比如一些老年人可能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外用药物使用时要注意皮肤的吸收情况以及是否与其他药物有冲突,口服药物更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四、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身体清洁,勤洗澡、勤换衣物,尤其是多汗部位。对于家庭成员有真菌性皮炎的情况,要注意个人物品的分开使用,如毛巾、拖鞋等,避免交叉感染。 2.改善生活方式: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如避免长期居住在潮湿的房屋中,在潮湿环境工作时要注意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等。增强机体免疫力也很重要,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等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尤其关键,良好的免疫力有助于预防真菌性皮炎的发生。

    2025-10-29 14:11:09
  • 全身皮肤瘙痒起红疙瘩是怎么回事

    皮肤病常见病因分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湿疹)、感染性(蚊虫叮咬、细菌感染性)、自身免疫性或其他(荨麻疹、银屑病),儿童皮肤屏障弱接触刺激易起疹需防搔抓感染,孕妇用药要慎选需找诱因规避,老年人皮肤干燥易瘙痒要保湿且糖尿病者需控血糖。 一、常见病因分类及对应表现 (一)过敏性皮肤病 1.接触性皮炎:多因皮肤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例如接触某些化妆品、金属饰品、植物(如毒常春藤)等,表现为接触部位出现红斑、红疙瘩,伴不同程度瘙痒,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渗液等。其发病与个体的过敏体质及接触的过敏原种类、剂量等相关,过敏原通过与皮肤接触引发免疫反应导致炎症。 2.湿疹:病因复杂,内部因素如遗传、免疫功能异常、内分泌及代谢紊乱等,外部因素如环境中的过敏原(花粉、尘螨等)、刺激物(洗涤剂、化学试剂等)。急性期湿疹可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红疙瘩、丘疱疹,伴有剧烈瘙痒,搔抓后易糜烂、渗出;慢性期则皮肤肥厚、粗糙、苔藓样变,仍有瘙痒。 (二)感染性皮肤病 1.蚊虫叮咬:蚊虫叮咬人体时,注入的唾液可引起局部过敏反应,表现为叮咬部位出现红色疙瘩,常伴有明显瘙痒,疙瘩中央有时可见叮咬的痕迹。不同蚊虫叮咬后的反应可能略有差异,但均以局部红疙瘩和瘙痒为常见表现。 2.细菌感染性皮肤病: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初起为红色充实性丘疹,之后迅速发展为丘疹性脓疱,周围有红晕,瘙痒或轻度疼痛;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丹毒,可出现界限清楚的片状红疹,颜色鲜红,稍隆起,表面紧张光滑,有烧灼样痛及瘙痒感等。 (三)自身免疫性或其他皮肤病 1.荨麻疹:由各种内外因素引起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突然发生,数小时内逐渐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易反复发作,发作时多伴有剧烈瘙痒,部分患者风团上可出现红疙瘩样改变。 2.银屑病: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但部分患者早期可能以红疙瘩为首发表现,常伴有不同程度瘙痒,病情往往呈慢性经过,易反复发作。 二、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接触过敏原等刺激更易出现全身皮肤瘙痒起红疙瘩。例如婴幼儿接触某些材质的尿布、新换的洗衣液等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需注意避免儿童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日常选择宽松、棉质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若症状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 (二)孕妇 孕妇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及免疫状态改变可能影响皮肤状况。出现全身皮肤瘙痒起红疙瘩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应尽量寻找可能的诱因并规避,如排查饮食、接触物等,若症状严重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缓解措施,因为孕妇用药需充分权衡对胎儿和母体的影响。 (三)老年人 老年人皮肤老化,皮脂腺、汗腺功能减退,皮肤干燥,易出现皮肤瘙痒起红疙瘩。多与皮肤干燥有关,如乏脂性湿疹。需注意保持皮肤湿润,可适当使用温和的保湿剂,避免过度清洁皮肤,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糖尿病患者出现皮肤瘙痒起红疙瘩时需警惕合并皮肤感染等情况,应积极控制血糖并处理皮肤问题。

    2025-10-29 14:10:4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