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利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擅长: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头痛、头晕。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孙庆利,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任住院医师。2003年北京大学神经病学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和脱髓鞘疾病。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著及2篇SCI文章。参加了《哈氏内科学》、《奈特神经病学》和《脑血管病手册》等多部著作的编译工作。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中国医师协会脑与脊髓损伤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感染与神经免疫分会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头痛、头晕。展开
  • 三叉神经痛原因及治疗

    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可能与三叉神经根部血管压迫有关,继发性与颅内病变、颅骨病变等有关;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微创治疗(射频温控热凝术、伽马刀治疗)和手术治疗(微血管减压术),不同治疗方法有各自适用人群及需注意的情况,如老年人、儿童等在治疗时需特殊考量,有基础疾病患者手术需病情控制稳定。 一、三叉神经痛的原因 (一)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可能与三叉神经根部受到血管压迫有关,比如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等血管的异常迂曲、扩张,压迫三叉神经,导致神经冲动异常发放,从而引发疼痛。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相对多见,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内分泌等因素有一定关联,长期的生活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增加发病风险。 (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1.颅内病变:如桥小脑角区的肿瘤(胆脂瘤、听神经瘤等)、脑膜瘤、血管畸形等,这些病变会直接压迫或侵犯三叉神经,导致神经传导异常,引起疼痛。这类情况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有相关病史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比如有脑部肿瘤家族史的人群。 2.颅骨病变:颅骨的骨折、畸形等病变也可能影响三叉神经,导致疼痛。例如头部曾受过外伤导致颅骨骨折的患者,后期可能出现三叉神经痛的症状。 二、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1.卡马西平: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对70%-80%的患者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它通过稳定神经细胞膜,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来发挥作用,但可能会有头晕、嗜睡、皮疹等不良反应。老年人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下降,更易出现不良反应,需密切监测。 2.奥卡西平:是卡马西平的衍生物,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比如嗜睡、头晕等症状的发生率可能低于卡马西平,适用于不能耐受卡马西平不良反应的患者,尤其适用于有卡马西平过敏史的人群,但同样可能存在头晕等不适,使用时也需关注。 (二)微创治疗 1.射频温控热凝术:通过射频电流加热,使三叉神经痛觉纤维变性,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手术风险可能相对较高,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 2.伽马刀治疗:利用伽马射线聚焦照射三叉神经根部,使神经纤维凝固性坏死,达到止痛效果。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高龄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对于儿童,一般不首选伽马刀治疗,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射线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潜在影响。 (三)手术治疗 1.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通过将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与神经分离,并垫开,解除血管对神经的压迫。该手术适用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且血管压迫明确的患者。对于年轻患者,手术效果通常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如出血、感染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在病情控制稳定后再考虑手术。

    2025-10-22 12:33:31
  • 面瘫的相关信息是什么

    面瘫分为中枢性与周围性,周围性常见病因有病毒感染、受凉、耳部疾病等,中枢性由脑内病变累及面神经核以上通路所致,临床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等,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诊断,周围性早期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并配合康复治疗,中枢性针对原发病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及有既往病史者需依自身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一、定义与分类 面瘫是因面神经受损导致面部肌肉运动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分为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由脑内病变(如脑血管意外、颅内肿瘤)引起,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周围性面瘫多因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受凉等。 二、病因 (一)周围性面瘫常见病因 1.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累及面神经,引发神经炎症水肿,导致面瘫。2.受凉:面部受冷风侵袭,可引起面神经血管痉挛,局部缺血水肿,诱发周围性面瘫。3.其他:耳部疾病(如中耳炎)、头部外伤等也可能损伤面神经,导致周围性面瘫。 (二)中枢性面瘫常见病因 多由脑血管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颅内肿瘤等累及面神经核以上通路所致。 三、临床表现 患者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具体症状包括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流涎等,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贝尔征)是周围性面瘫的典型表现之一。 四、诊断 通过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如面神经功能评估)及辅助检查(如头颅影像学检查、电生理检查等)明确诊断。头颅CT或MRI可排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电生理检查有助于判断面神经受损程度及预后。 五、治疗 (一)周围性面瘫 1.药物治疗:早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减轻神经水肿,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针对病毒感染,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促进神经修复。2.康复治疗:急性期后可配合针灸、理疗(如超短波、低频电刺激)等促进面部肌肉功能恢复,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二)中枢性面瘫 主要针对原发病治疗,如脑血管病患者需改善脑循环、控制颅内病变等,面部症状多随原发病好转逐渐改善。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患面瘫时,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的康复手段,如温和的理疗,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发育的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儿童面部功能恢复情况及生长发育影响。 (二)老年人 老年人患面瘫时需警惕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对病情的影响,治疗中需综合管理基础疾病,同时注意康复训练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根据身体状况调整康复方案。 (三)女性 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面瘫治疗时需注意药物使用的安全性,避免因药物可能引起的经期不适等问题,治疗方案需兼顾疾病治疗与生理周期影响。 (四)有既往病史者 既往有头部外伤、耳部疾病等病史的患者,面瘫治疗时需结合既往病史调整方案,密切监测原发病对面瘫恢复的影响,治疗过程中加强相关指标监测。

    2025-10-22 12:32:27
  • 牙三叉神经痛怎么治

    牙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如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加巴喷丁等)、微创介入治疗(经皮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球囊压迫术)、手术治疗(微血管减压术),还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老年、女性患者各有特点)及非药物干预(神经阻滞治疗、针灸治疗),不同治疗方式有其适用情况和注意要点。 奥卡西平:是卡马西平的衍生物,副作用相对卡马西平较少,对于适合服用卡马西平但不能耐受其副作用的患者可选用,作用机制与卡马西平类似,也是通过调节神经的电活动来减轻疼痛。 加巴喷丁:可用于治疗牙三叉神经痛,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传统抗癫痫药物副作用的患者,其作用机制是与电压门控钙通道的α2δ亚单位结合,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发挥抗神经痛作用。 微创介入治疗 经皮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术:通过射频电流加热,使三叉神经节内的痛觉纤维变性,从而达到止痛目的。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中老年人患者。该方法是利用射频的热效应破坏痛觉传导纤维,但要精确控制温度和范围,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 球囊压迫术:将球囊导管经皮插入卵圆孔,充气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使感觉神经纤维发生变性,达到止痛效果。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老年患者等,其原理是通过机械压迫阻断痛觉传导,需要严格掌握球囊的压力和压迫时间。 手术治疗 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认为唯一可能根治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适用于血管压迫导致的三叉神经痛患者。通过将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与神经分离,并垫开,解除血管对神经的压迫,从而缓解疼痛。对于年轻、血管压迫明确的患者较为适用,但手术有一定风险,如可能出现听力减退、面部麻木等并发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患牙三叉神经痛较为罕见,若发生,应首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寻找可能的局部刺激因素并去除。药物治疗需极其谨慎,因为儿童对药物副作用的耐受性较差,应在儿科医生和神经科医生的共同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且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和基础疾病情况。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微创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需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确保患者能够耐受相应的治疗。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考虑生理期等因素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在选择药物时要注意某些药物可能对月经周期等产生的影响。手术治疗的选择也需综合其生理特点进行评估。 非药物干预 神经阻滞治疗:通过将药物注射到三叉神经周围,阻滞神经传导,达到止痛目的。可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或在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对于疼痛较为局限的患者可能有一定效果,但需由专业医生操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针灸治疗:部分患者可能通过针灸辅助缓解疼痛,但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制尚不明确,且需在正规的中医机构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要注意针灸部位的消毒等问题,避免感染等并发症。同时,针灸不能替代正规的药物或手术等主要治疗方法。

    2025-10-22 12:31:17
  • 三叉神经痛是什么引起的

    三叉神经痛的相关因素包括血管压迫因素(如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处约80%-90%病例存在微血管压迫,中老年因脑血管退变更易发生)、神经脱髓鞘病变(分原发性脱髓鞘及继发性脱髓鞘,继发性与颅内肿瘤、多发性硬化等有关)、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聚集性,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风险但非唯一原因)、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等可诱发或加重,不同性别年龄影响有别)。 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处,约有80%-90%的病例存在微血管压迫。主要是由于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发生生理性迂曲、硬化等改变,使得动脉或静脉血管与三叉神经感觉根贴近、接触,血管的搏动性刺激会导致神经脱髓鞘改变,进而引发神经冲动异常传导,最终导致三叉神经痛发作。例如,有研究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存在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等血管对三叉神经压迫的情况较为常见。这种血管压迫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更易发生,可能与中老年阶段脑血管的生理性退变有关。 神经脱髓鞘病变 原发性脱髓鞘 三叉神经感觉根的髓鞘由雪旺细胞形成,当出现原发性脱髓鞘时,神经纤维的绝缘作用被破坏,相邻的神经纤维之间发生“短路”现象。正常情况下,神经冲动是沿着神经纤维的轴突单向传导的,但脱髓鞘后,局部的电位变化会使相邻的无髓鞘区域产生异位冲动,众多异位冲动叠加后就形成了异常的神经冲动发放,从而引发三叉神经痛。这种原发性脱髓鞘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都可能发生,但具体的易患人群还需进一步研究。 继发性脱髓鞘 一些颅内病变也可导致三叉神经脱髓鞘,如颅内肿瘤(如桥小脑角区的肿瘤)、多发性硬化等。颅内肿瘤可直接压迫三叉神经及其周围组织,导致神经出现脱髓鞘改变;多发性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当累及三叉神经相关的神经结构时,也会引起脱髓鞘,进而引发三叉神经痛。对于有颅内肿瘤病史或多发性硬化病史的人群,发生三叉神经痛的风险相对较高。 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 部分三叉神经痛患者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虽然具体的遗传方式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与三叉神经痛的易感性相关。例如,有研究发现一些与神经离子通道、神经递质代谢等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增加三叉神经痛的发病风险。不过,遗传因素并不是单独导致三叉神经痛的唯一原因,往往需要结合其他环境等因素才会发病。 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可能会诱发或加重三叉神经痛。当人体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时,会导致体内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失衡,影响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使得三叉神经痛更容易发作或症状加重。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中,心理因素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女性可能相对更易受情绪因素的影响,而在长期承受较大生活压力的人群中,无论年龄大小,心理因素对三叉神经痛的影响都较为明显。

    2025-10-22 12:30:29
  • 孤立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怎么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一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CRP等,不同人群指标异常程度有差异)和自身抗体检查(部分患者可出现ANCA阳性,需结合临床);脑脊液检查常规检查(压力、白细胞、蛋白等,不同年龄儿童参考值不同)和生化检查(寡克隆带、IgG指数等,助诊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需结合临床);影像学检查有头颅CT(可发现异常改变但对早期或小病灶敏感性有限,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头颅MRI(更敏感,不同性别、年龄成像特点有差异)、脑血管造影(诊断金标准之一,有创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同年龄风险和注意事项不同);脑组织活检通过病理检查可见血管壁病理改变,是明确诊断重要依据但为有创操作,不同年龄患者风险评估和操作注意事项不同。 自身抗体检查: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尤其是核周型ANCA(p-ANCA),在一些血管炎患者中较为常见,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不同性别、年龄人群ANCA阳性的意义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不同表现。 脑脊液检查 常规检查:脑脊液压力可能正常或升高,白细胞计数可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通常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不同年龄儿童的脑脊液正常参考值与成人不同,需依据儿童年龄段参考范围来判断结果是否异常,对于儿童患者,更要精准把握其生理特点下的脑脊液指标情况。 生化检查:寡克隆带可能阳性,免疫球蛋白G(IgG)指数可轻度升高,这些指标变化有助于辅助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但需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分析。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发现脑内多发的低密度灶、梗死灶、出血灶等异常改变,有助于初步了解脑部病变情况,但对于早期或较小病灶的敏感性相对有限。不同年龄患者的头颅CT表现可能因脑部发育等差异而有不同特点,比如儿童头颅结构与成人不同,病灶显示可能有差异。 头颅MRI:是更敏感的检查方法,能发现脑内多发的长T1、长T2信号病灶,增强扫描可见血管壁强化等特征性表现,可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等。对于不同性别、年龄人群,MRI成像特点有一定差异,例如女性激素水平等可能对某些脑部病变的MRI表现产生一定影响,儿童脑部髓鞘发育等情况也会影响MRI图像解读。 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孤立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金标准之一,可发现脑血管的狭窄、闭塞、动脉瘤形成等异常改变,表现为节段性、多发性的血管狭窄或串珠样改变等。但该检查是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同年龄患者进行DSA检查的风险和注意事项不同,比如儿童对有创检查的耐受和应对情况与成人不同。 脑组织活检 病理检查:通过脑组织活检获取病理标本,进行光镜、电镜等检查,可见血管壁的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素样坏死等病理改变,是明确诊断的重要依据。但活检是有创操作,存在一定风险,对于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活检的风险评估和操作注意事项不同,比如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活检风险相对更高。

    2025-10-22 12:27:5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