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利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擅长: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头痛、头晕。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孙庆利,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任住院医师。2003年北京大学神经病学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和脱髓鞘疾病。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著及2篇SCI文章。参加了《哈氏内科学》、《奈特神经病学》和《脑血管病手册》等多部著作的编译工作。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中国医师协会脑与脊髓损伤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感染与神经免疫分会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头痛、头晕。展开
  • 偏头痛患者可以吃什么食物

    偏头痛患者可通过摄入富含镁的深色绿叶蔬菜、坚果,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奇亚籽,富含维生素B2的牛奶、奶酪,全麦类食物以及香蕉、蓝莓等水果来缓解症状,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偏头痛患者在选择食物时需考虑自身特点。 一、富含镁的食物 镁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体内镁水平可能较低。例如,深色绿叶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等)就是镁的良好来源,每100克菠菜中约含镁58毫克,这类食物有助于放松血管,缓解偏头痛症状。坚果也是镁的优质来源,像杏仁,每100克杏仁含镁270毫克左右,适当食用可补充镁元素。 二、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 ω-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对偏头痛可能有一定的缓解效果。深海鱼类是ω-3脂肪酸的丰富来源,例如三文鱼,每100克三文鱼中约含有2.7克的ω-3脂肪酸,每周食用2-3次三文鱼等深海鱼类,有助于减少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奇亚籽也是ω-3脂肪酸的良好植物来源,每100克奇亚籽含ω-3脂肪酸约9克,可将奇亚籽加入酸奶或沙拉中食用。 三、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 维生素B2参与能量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有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补充维生素B2可能有益。牛奶是维生素B2的常见来源,每100毫升牛奶约含0.14毫克维生素B2;奶酪也是维生素B2的良好食物,像切达奶酪,每100克切达奶酪含维生素B2约0.92毫克。 四、全麦类食物 全麦类食物富含复合碳水化合物,能缓慢释放能量,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血糖波动可能诱发偏头痛,全麦面包、全麦面条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以全麦面包为例,相比精制面包,它含有更多的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降低偏头痛发作风险。 五、水果类 香蕉:香蕉富含钾元素,钾对于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有重要作用。每100克香蕉约含钾256毫克,适当食用香蕉有助于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对预防偏头痛可能有帮助。 蓝莓:蓝莓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如花青素等,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研究发现,抗氧化剂有助于减轻身体的炎症反应,而炎症可能与偏头痛的发生有关,每天适量食用蓝莓,如100克左右,可能对偏头痛患者有益。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儿童偏头痛患者,在选择食物时要考虑其口味和消化情况,尽量选择易于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软糯的全麦面包、适量的水果泥等;孕妇偏头痛患者则要注意食物的安全性和营养均衡,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等不良影响的食物,同时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合理摄入以满足自身和胎儿的需求;老年偏头痛患者要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避免过于油腻、刺激性强的食物,选择上述富含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种类。

    2025-10-22 12:04:25
  • 如何提高身体睡眠质量

    改善睡眠可优化睡眠环境(保持安静、黑暗、营造适宜温度)、建立规律作息(固定上床起床时间)、避免睡前1小时用电子设备及摄入咖啡因、尼古丁,白天适度运动且避免睡前2小时内剧烈运动,通过深呼吸、冥想等心理调节放松,儿童需适合睡眠环境与充足睡眠及温和睡前过渡,孕妇采取左侧卧位、避免过饱并放松身心,老年人避免睡前大量饮水、傍晚后不过度活动且营造安静环境保证睡眠时间。 一、优化睡眠环境 睡眠环境对睡眠质量至关重要,需保持卧室安静,音量控制在40分贝以下为宜;营造黑暗环境,可使用遮光窗帘等,因为黑暗能促进褪黑素分泌,褪黑素是调节睡眠的重要激素;将卧室温度维持在18~25℃,适宜的温度有助于身体放松进入睡眠状态。 二、建立规律作息 每日应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也需保持一致,这样能帮助调整人体生物钟。例如,每天固定22:00左右上床,早上6:30左右起床,长期坚持可使生物钟稳定,提升睡眠效率,让身体形成固定的睡眠节奏。 三、避免睡前刺激 电子设备:睡前1小时应避免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正常睡眠周期。 刺激性物质:睡前应避免摄入咖啡因,咖啡建议在下午2点前饮用;同时要避免接触尼古丁,尼古丁会兴奋神经系统,影响入睡。 四、适度运动调节 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但需注意运动时间。建议在白天进行运动,避免睡前2小时内剧烈运动,因为运动后身体处于兴奋状态,可能延长入睡时间。例如,可选择散步、瑜伽等轻度运动,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 五、心理调节放松 压力和焦虑是影响睡眠的常见因素,可通过放松技巧缓解。如每天进行10~15分钟的深呼吸练习,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帮助放松身心;也可通过冥想的方式,专注于当下的呼吸或一个平静的意象,减轻心理负担,促进睡眠。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需营造适合儿童的睡眠环境,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婴幼儿(0~3岁)需12~16小时,学龄儿童(6~13岁)9~12小时,青少年(14~17岁)8~10小时。睡前避免过度兴奋,可通过阅读绘本等温和方式过渡到睡眠状态。 孕妇:睡眠姿势建议采取左侧卧位,可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保证胎盘血供。睡前避免吃得过饱,可通过听轻柔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同时要注意定期产检,关注自身及胎儿状况对睡眠的影响。 老年人:睡前应避免大量饮水,防止夜尿频繁影响睡眠;白天可适当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但不过度,以保持身体适度疲劳感利于夜间睡眠,但需注意避免傍晚后剧烈活动。老年人睡眠较浅,需营造安静舒适环境,保证每天有7~9小时的睡眠时间。

    2025-10-22 12:03:44
  • 头昏头晕的原因是什么?

    头晕的原因涵盖神经系统的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脑出血血肿压迫致神经功能影响,常见于中老年有基础病史者)、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如帕金森病伴头晕与神经调控异常相关),耳源性的梅尼埃病(内耳膜迷路积水致发作性眩晕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脱落头位变化致短暂剧烈头晕),心血管系统的低血压(血压过低致脑部灌注不足)、高血压(血压控制不佳致脑部血流改变),全身性的贫血(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不足致脑部缺氧)、颈椎病(颈椎病变压迫椎动脉或神经致脑部供血影响),精神心理的长期焦虑抑郁(引发持续性头晕与精神状态相关),还有药物副作用及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生活方式因素导致的情况。 一、神经系统相关原因 1.脑血管疾病:脑梗死时,脑部血管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可引发头晕;脑出血时,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影响神经功能,也会出现头晕症状,此类情况常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者风险更高。 2.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如帕金森病,除运动症状外,也常伴随头晕表现,多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出现,与神经调控功能异常相关。 二、耳源性原因 1.梅尼埃病:因内耳膜迷路积水,影响内耳平衡感受器功能,导致发作性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多见于中青年人群,常反复发作。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内耳耳石脱落,当头位变化时刺激前庭感受器,引发短暂的剧烈头晕,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晨起或躺卧体位变动时易发作。 三、心血管系统原因 1.低血压:血压过低时脑部灌注不足,可出现头晕,常见于体质虚弱者、长时间站立或脱水后人群,体位变化时症状可能加重。 2.高血压:血压控制不佳时,血管压力改变影响脑部血流,导致头晕,多见于有高血压病史且未规范治疗者,血压波动较大时易发作。 四、全身性疾病原因 1.贫血: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数量不足,携氧能力下降,脑部缺氧引发头晕,常见于营养不良、慢性失血等人群,表现为头晕伴面色苍白、乏力等。 2.颈椎病: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病变压迫椎动脉或神经,影响脑部供血,导致头晕,多见于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外伤者,颈部活动时症状可能加重。 五、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可引起头昏头晕,这类人群多伴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表现,头晕症状常呈持续性,与精神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尤其在压力较大时加重。 六、药物及其他因素 1.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镇静催眠药等服用后可能出现头晕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需关注药物相关不适。 2.生活方式因素:睡眠不足、过度疲劳、长期熬夜等可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引发头昏头晕,常见于作息不规律人群。

    2025-10-22 12:03:11
  • 体位性眩晕是怎么引起

    体位性眩晕可由耳石移位、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引起。耳石移位与头部外伤、内耳供血不足、年龄增长等有关,老年人及女性特殊时期风险较高;前庭神经炎多因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人群易患;梅尼埃病病因未明,可能与内淋巴失衡等有关,有家族史及长期精神压力大等人群易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干或小脑血管病变可致,中老年人因基础疾病控制不佳易发生,儿童少见但有先天发育异常等情况也可能有风险。 一、耳石移位相关 耳石是内耳中的碳酸钙结晶,正常情况下附着在耳石膜上。当某些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耳石膜,移位到半规管内时,就会引发体位性眩晕。例如头部外伤,头部受到撞击等外伤情况可能使耳石脱落;内耳供血不足,如老年人因动脉硬化等原因导致内耳血液供应减少,耳石代谢异常,也可能出现耳石移位;随着年龄增长,内耳结构发生退变,耳石膜弹性下降等生理性变化也可能致使耳石移位。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老年人由于内耳退变等因素耳石移位引发体位性眩晕的概率相对较高;性别方面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在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内耳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可能增加耳石移位的风险。 二、前庭神经炎相关 前庭神经炎是由于前庭神经遭受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当发生前庭神经炎时,前庭功能受到影响,在体位发生变化时,就容易出现眩晕症状。病毒感染是常见的诱因,如疱疹病毒等感染前庭神经。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免疫力较低的人群相对更易患病,比如儿童在机体免疫力尚未完全建立时,成人在过度劳累、感冒等导致免疫力下降时,都较容易感染病毒引发前庭神经炎进而导致体位性眩晕。 三、梅尼埃病相关 梅尼埃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有关。该病会导致内耳的膜迷路积水,影响前庭功能,在体位改变时引发眩晕。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内耳微循环障碍等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相对较高,性别上没有显著的特异性差异,但在不同生活方式下,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疲劳的人群可能更易诱发梅尼埃病相关的体位性眩晕。 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相关 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也可能引起体位性眩晕,比如脑干或小脑的梗死、出血等血管性病变,会影响到与平衡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导致体位变化时出现眩晕症状。中老年人由于脑血管疾病的高发风险,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控制不佳时,更容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变进而引发体位性眩晕;而儿童相对较少出现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性病变导致的体位性眩晕,但如果有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存在相关风险。

    2025-10-22 12:02:32
  • 小儿癫痫是怎么引起有哪些呢

    小儿癫痫的引发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许多小儿癫痫具遗传倾向,家族有癫痫病史小儿患病风险增加;脑部发育异常,胚胎期受不良因素影响、出生时早产等不良事件可致脑部发育异常从而引发癫痫;感染因素,颅内感染如脑膜炎等可因大脑皮层炎症水肿引发癫痫;其他因素,高热惊厥反复发作可能转变为癫痫,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钙等也可诱发小儿癫痫。 脑部发育异常 胚胎期因素:胎儿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如受到感染、辐射、药物等不良因素影响,可能导致脑部结构发育异常。例如,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能影响胎儿脑部神经细胞的正常分化和迁移,从而增加小儿癫痫的发病几率。对于孕妇而言,孕期应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影响胎儿脑部发育的问题。 出生时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出生时的不良事件也可能引起脑部发育异常,进而引发癫痫。早产儿脑部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更容易出现神经功能紊乱;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在子宫内营养供应不足等原因,脑部发育可能受到影响;缺氧缺血性脑病会导致脑部细胞缺氧受损,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小儿癫痫的诱因。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以及有缺氧缺血性脑病病史的新生儿,需要在出生后进行密切的神经系统监测,早期干预可能出现的脑部损伤相关问题。 感染因素 颅内感染: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颅内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可导致大脑皮层炎症和水肿,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从而引发癫痫。例如,化脓性脑膜炎若治疗不及时,可能遗留癫痫后遗症;病毒性脑炎在急性期也可能出现癫痫发作。对于小儿发生颅内感染时,应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癫痫发作迹象,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发作。 其他因素 高热惊厥:部分小儿高热惊厥若反复发作,可能转变为癫痫。高热惊厥多发生在6个月至5岁的儿童,当体温急剧升高时,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惊厥发作。如果高热惊厥频繁发作,会对脑部神经元造成一定损伤,增加癫痫的发生风险。对于有高热惊厥病史的小儿,家长应在孩子发热时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或合理使用退热药物,尽量避免体温过高引发惊厥,同时密切关注孩子惊厥发作的频率和表现,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钙等代谢紊乱情况也可能诱发小儿癫痫。低血糖时,脑部能量供应不足,影响神经元的正常电生理活动;低血钙会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神经元异常放电。对于存在代谢紊乱风险的小儿,如患有糖尿病的儿童需严格控制血糖,对于营养不良或有钙代谢异常的儿童,应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必要时补充相应的营养物质,维持体内正常的代谢水平。

    2025-10-22 12:01:4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