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department_name in /data/web/project/39yst/www/trunk1/app/modules/ask/index.php on line 310
孙庆利副主任医师(119)_问答库_民福康养生
孙庆利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擅长: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头痛、头晕。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孙庆利,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任住院医师。2003年北京大学神经病学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和脱髓鞘疾病。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著及2篇SCI文章。参加了《哈氏内科学》、《奈特神经病学》和《脑血管病手册》等多部著作的编译工作。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中国医师协会脑与脊髓损伤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感染与神经免疫分会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头痛、头晕。展开
  • 治疗嘴歪的方法

    嘴歪治疗分周围性与中枢性,周围性早期用糖皮质激素等,急性期后物理治疗,恢复期面部运动训练;中枢性针对原发病并配合康复训练,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关注基础病与眼部,有基础病史者贯Original发病管理,嘴歪可能是严重疾病表现需尽快就医查因避免延误。 一、周围性面瘫导致嘴歪的治疗 周围性面瘫常见于贝尔面瘫,早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减轻神经水肿,一般疗程为1-2周;若为病毒感染引起,可联合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同时使用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促进神经修复。物理治疗方面,急性期后可采用超短波、低中频电疗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面瘫恢复;恢复期需进行面部肌肉的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如皱眉、闭眼、鼓腮等动作练习,帮助面部肌肉功能恢复。 二、中枢性面瘫导致嘴歪的治疗 中枢性面瘫多由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首要任务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调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稳定患者病情。同时配合康复训练,包括面部肌肉的轻柔按摩、渐进式的主动运动训练等,以促进面部肌肉运动功能的改善,训练过程需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调整强度。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嘴歪需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轻柔的物理按摩辅助面部肌肉活动,且应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若为病毒感染相关面瘫,需在儿科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抗病毒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治疗嘴歪时需密切关注原发病控制,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避免因过度训练加重身体负担,同时要注意眼部保护,防止暴露性角膜炎等并发症。 有基础病史者:如本身患有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治疗嘴歪时需将原发病管理贯穿始终,严格遵循原发病的治疗方案,康复训练需结合基础病史情况制定个性化计划,确保安全有效。 四、及时就医的重要性 嘴歪可能是脑卒中、颅内肿瘤等严重疾病的表现,因此一旦出现嘴歪症状,无论何种年龄、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头痛、肢体无力等),均应尽快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头颅CT、MRI等)以明确病因,从而采取针对性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导致不良后果。

    2025-10-22 11:07:25
  • 三叉神经痛终身服药吗

    三叉神经痛是否终身服药分情况,初始阶段多数先药物治疗,儿童、老年有特殊情况且生活方式影响效果;效果不佳或有严重不良反应时需换方案,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可能更早换;手术有效控制后可能不需终身服药,术后患者需遵康复指导巩固。 对于大多数三叉神经痛患者,在疾病初期通常会首先尝试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如卡马西平,约70%-80%的患者服用卡马西平后疼痛可以得到缓解。一般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控制疼痛症状,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终身服药。 从年龄因素来看,儿童患者使用药物时需特别谨慎,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可能会面临更多的药物不良反应风险。而老年患者往往伴有其他基础疾病,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增加,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诱发或加重三叉神经痛,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所以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减轻精神压力对于药物治疗的效果维持有重要作用。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 当药物治疗效果逐渐变差,如疼痛控制不佳,频繁发作,或者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如卡马西平可能导致的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等,这时候就需要考虑其他治疗方法,而不再继续终身服药。 对于有严重病史的患者,例如本身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传统的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来治疗三叉神经痛时需要格外谨慎,因为药物代谢依赖肝肾功能,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可能会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加重不良反应,此时可能需要更早地考虑更换治疗方案,而不是终身依赖药物治疗。 手术等其他治疗后的情况 如果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如微血管减压术等)有效控制了三叉神经痛,那么术后可能就不需要再终身服用药物。但手术治疗也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评估是否适合手术。 对于术后恢复的患者,无论是儿童、成人还是老年患者,都需要遵循术后的康复指导,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等,以巩固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的可能。例如术后患者仍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等,以降低疾病复发后再次需要长期服药的风险。

    2025-10-22 11:06:39
  • 右后背一块麻怎么回事

    右后背一块麻可能是神经系统、血液循环、肌肉或其他问题引起,需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包括身体检查、评估和可能的进一步检查,以确定具体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此外,保持良好姿势、适度运动、控制慢性疾病、注意心理健康也有助于缓解麻木感。 1.神经系统问题: 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可能压迫神经根,导致右后背麻木。 胸廓出口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是胸廓出口内的神经、血管受压所引起的综合征,可能导致手臂、肩胛区和右后背麻木、疼痛。 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炎等疾病可能影响神经功能,引起右后背麻木。 2.血液循环问题: 血管狭窄或堵塞: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等血管问题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引起右后背麻木。 心脏问题:某些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可能引起放射性疼痛,导致右后背麻木。 3.肌肉问题: 肌肉劳损或拉伤:过度使用或受伤的肌肉可能导致疼痛和麻木。 肌炎或肌肉疾病:炎症或肌肉疾病也可能引起右后背麻木。 4.其他原因: 肺部疾病:肺炎、肺癌等肺部疾病可能刺激神经,导致右后背麻木。 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能引起躯体症状,包括右后背麻木。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麻木感。 如果右后背麻木持续时间较长、伴有其他症状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评估和可能的进一步检查,以确定具体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对于一些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有慢性疾病的人或长期处于特定姿势的人,右后背麻木可能需要特别关注。以下是一些建议: 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弯腰或保持同一姿势不变。 适度运动:进行适度的身体活动,如散步、游泳、瑜伽等,有助于增强肌肉和改善血液循环。 控制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以控制病情。 注意心理健康:保持积极的心态,应对压力和焦虑。 告知医生其他症状:如果伴有疼痛、无力、呼吸困难等其他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总之,右后背一块麻可能是多种健康问题的表现,需要综合考虑个人情况和其他症状进行评估和诊断。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是重要的。

    2025-10-22 11:05:36
  • 持续犯困想睡觉没有精神头晕四肢无力的原因是什么

    犯困没精神头晕四肢无力的原因包括生理性的睡眠不足致身体难恢复能量、缺乏运动使代谢减慢,病理性的贫血致供氧不足、甲状腺功能减退致代谢减缓、心血管疾病致供血不足、神经系统疾病致脑供血不足,儿童可能与营养不良等有关、老年人需排查慢性疾病、女性生理期或孕期可能因激素变化出现相关症状需相应注意调整。 一、生理性原因 1.睡眠不足:长期熬夜、睡眠质量差等会使身体无法充分恢复能量,大脑和身体功能受影响,出现犯困、没精神、头晕、四肢无力等症状。睡眠是机体恢复精力的关键过程,缺乏睡眠会干扰正常生理代谢与神经功能调节。 2.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致身体代谢减慢,血液循环不畅,氧气及营养物质输送效率降低,进而引发身体疲劳、犯困、头晕、四肢无力等表现。适当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长期不运动则易出现此类不适。 二、病理性原因 1.贫血:红细胞数量不足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致使氧气运输能力下降,机体各组织器官供氧不足,可出现乏力、困倦、头晕、四肢无力等症状,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等,通过血常规检查可发现血红蛋白等指标异常。 2.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使机体代谢减缓,会出现精神萎靡、犯困、乏力、头晕、四肢冰凉无力等表现,甲状腺功能检查可明确,促甲状腺激素等指标会有异常。 3.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等,心脏供血不足时,全身脏器包括大脑供氧受限,可出现头晕、乏力、犯困、四肢无力等症状,心电图等检查可辅助诊断。 4.神经系统疾病:脑供血不足因脑血管狭窄或堵塞等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会引起头晕、犯困、四肢无力等,头颅CT或MRI等检查可协助判断。 三、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持续出现该症状可能与营养不良、睡眠障碍或先天性疾病等有关,需关注其饮食营养摄入及睡眠情况,保证充足均衡饮食与规律睡眠。 老年人:易警惕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应及时就医排查,因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慢性疾病风险相对较高。 女性:生理期或孕期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出现类似症状,生理期需注意休息与营养补充,孕期要关注是否存在贫血等情况,及时调整生活方式与就医检查。

    2025-10-22 11:03:40
  • 运动神经元病可以治好吗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目前尚无法完全治好,药物治疗如利鲁唑可改善症状但不能根治,对症支持治疗能缓解症状却无法阻止病情进展,病情呈缓慢进行性加重,总体预后不佳,儿童、老年及有基础病史患者需特殊关注,儿童病情对其生长发育影响大,老年要考虑身体耐受性等,有基础病史患者治疗需综合考虑相互影响,多数患者最终因呼吸衰竭等死亡,完全治愈罕见。 药物治疗:有一些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如利鲁唑,它能抑制谷氨酸释放,延长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存活期和推迟气管切开的时间,但不能根治疾病。 对症支持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症状进行相应处理,比如呼吸困难时可能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吞咽困难时可能需要鼻饲营养支持等。但这些治疗都只是缓解症状,无法阻止病情的进展。 病情进展与预后情况 病情进展:疾病呈缓慢进行性加重,不同患者的进展速度有所差异,但最终多会因呼吸肌麻痹等原因导致生命危险。一般从出现症状到发展到严重阶段,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预后:总体预后不佳,多数患者在发病后数年至十年左右因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死亡。不过,也有少数病情进展相对缓慢的个体,但完全治愈的情况极为罕见。 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方面 儿童患者:儿童运动神经元病相对少见,一旦发病,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病情进展可能会对其身体发育、运动功能等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需要密切关注其营养状况、呼吸功能等,尽早进行相关支持治疗,但治愈的可能性同样很低。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运动神经元病会进一步加重其运动功能障碍等问题,在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情况,比如在选择呼吸支持方式等方面需谨慎评估,同时要给予心理关怀等,因为疾病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等会对老年患者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本身有其他基础疾病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与运动神经元病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在使用可能影响心血管功能的药物时需格外谨慎,在进行呼吸支持等操作时也要考虑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等。

    2025-10-22 11:02:5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