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利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擅长: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头痛、头晕。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孙庆利,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任住院医师。2003年北京大学神经病学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和脱髓鞘疾病。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著及2篇SCI文章。参加了《哈氏内科学》、《奈特神经病学》和《脑血管病手册》等多部著作的编译工作。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中国医师协会脑与脊髓损伤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感染与神经免疫分会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头痛、头晕。展开
  • 老年人脑萎缩的症状表现有什么

    老年人脑萎缩会引发认知功能减退、精神行为异常、运动功能障碍及其他症状,认知功能减退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精神行为异常有情绪不稳定、人格改变、行为异常;运动功能障碍包括共济失调、肌张力异常、肢体震颤;还会出现语言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老年人应定期体检,家属要关心帮助老人。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容易分散,在进行日常活动或学习新知识时,很难保持专注,可能会频繁走神,影响正常的生活和社会交往功能。这与脑萎缩导致大脑对信息的整合和调控能力下降有关,使得大脑无法有效地聚焦于当前的任务或刺激。 思维能力下降: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降低,理解、分析、判断等能力减弱。例如在解决简单问题时会变得迟缓,对新的概念和知识的接受能力下降,逻辑推理能力也会相应减退。这是由于脑萎缩影响了大脑的高级神经功能,使得思维相关的神经环路功能受损。 精神行为异常 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可能在短时间内从平静状态迅速转变为焦虑、抑郁、易怒等情绪状态。例如可能因一些小事就变得烦躁不安,或者无端地感到悲伤、情绪低落。脑萎缩导致大脑内神经递质平衡失调,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变化,影响了情绪的调节功能。 人格改变:部分老年人脑萎缩后会出现人格方面的改变,原本性格温和的人可能变得固执、偏执,或者原本开朗的人变得孤僻、退缩。这是因为脑萎缩影响了大脑的额叶等与人格相关脑区的功能,使得人格的调控机制发生紊乱。 行为异常:可能出现一些无目的的重复动作,如反复摆弄物品、不停地踱步等;也可能出现怪异行为,如囤积物品等不符合其以往行为模式的表现。这与脑萎缩导致大脑对行为的控制和调节功能障碍有关,大脑无法正常引导和规范行为。 运动功能障碍 共济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如同醉酒步态,走路时左右摇晃,容易摔倒。这是因为脑萎缩影响了小脑等与运动协调相关的脑区,导致身体的平衡和运动协调功能受损。患者在站立时也可能出现身体摇晃不稳的情况,闭目站立时这种不稳感可能会更加明显。 肌张力异常:可出现肌张力增高或减低的情况。肌张力增高时,肢体变得僵硬,活动受限;肌张力减低时,肢体松软无力。例如患者在活动肢体时,感觉阻力异常,或者肢体显得软弱无力,活动不灵活。脑萎缩累及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相关脑区,影响了对肌张力的调控。 肢体震颤:部分老年人脑萎缩后可能出现肢体震颤,多为意向性震颤,即当患者做精细动作时震颤明显,如拿东西时手会不自主地抖动。震颤的发生与脑萎缩导致的大脑运动调控环路异常有关,使得神经冲动的传递和协调出现障碍。 其他症状 语言障碍:可能出现说话不清、言语表达困难等情况,表现为找词困难,说话时语句不连贯,或者出现构音障碍,导致发音不准确。这是因为脑萎缩影响了语言中枢相关脑区的功能,如布洛卡区、韦尼克区等,使得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功能受损。 日常生活能力下降:随着脑萎缩的进展,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会逐渐下降,如穿衣、洗漱、进食等基本生活活动需要他人协助或难以独立完成。这是由于脑萎缩导致大脑对身体各部位运动的控制能力以及对日常生活事务的规划和执行能力减退。对于老年人自身而言,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早期发现脑萎缩相关问题并及时干预;家属在照顾脑萎缩老人时,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协助老人进行康复训练等,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2025-09-30 13:00:15
  • 脑袋疼怎么办

    脑袋疼有非疾病和疾病因素导致的不同情况及应对方式。非疾病因素包括睡眠不足或质量差、压力过大或情绪紧张、饮食因素,分别有相应影响及应对;疾病因素有原发性头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颅内感染、颅内占位性病变),也各有影响和应对,若脑袋疼持续不缓解等应立即就医。 一、非疾病因素导致的脑袋疼及应对 睡眠不足或质量差: 影响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睡眠需求不同,儿童和青少年通常需要相对更多的睡眠,如小学生可能需要10-12小时睡眠,成年人一般需要7-9小时。长期熬夜、倒时差等生活方式会导致睡眠不足。比如经常熬夜工作或娱乐的人群,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容易引发脑袋疼。 应对方式: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营造安静、舒适、黑暗的睡眠环境,成年人可通过每天固定上床和起床时间来调整生物钟,儿童和青少年也应养成良好睡眠习惯。 压力过大或情绪紧张: 影响因素:不同性别在面对压力时可能有不同表现,一般来说,女性可能更易因情绪因素出现脑袋疼。长期处于高压工作或学习环境中的人群,如备考学生、高强度工作的职场人,长期精神紧张会导致头部肌肉紧张,引发脑袋疼。 应对方式:可通过放松技巧缓解,如深呼吸,缓慢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缓慢呼气,重复几次;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运动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缓解紧张情绪和脑袋疼;还可通过听音乐、与朋友倾诉等方式释放压力。 饮食因素: 影响因素:部分食物可能诱发脑袋疼,如含有酪胺的奶酪、含亚硝酸盐的腌制食品、含有苯乙胺的巧克力等。对于有食物过敏或不耐受的人群,食用特定食物后也可能出现脑袋疼。比如对巧克力过敏的人,食用后可能很快出现脑袋疼症状。 应对方式:记录饮食日志,找出可能诱发脑袋疼的食物并避免食用。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 二、疾病因素导致的脑袋疼及应对 原发性头痛 偏头痛: 影响因素:有一定遗传倾向,约60%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女性较男性更易患偏头痛,可能与月经周期、体内激素变化有关。长期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规律等也可诱发。 应对方式:发作时可在安静、黑暗环境休息,部分患者通过休息可缓解。还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缓解疼痛,但需注意儿童和青少年使用药物需谨慎,应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缓解方式,如上述的休息、放松等。 紧张性头痛: 影响因素:长期头颈部肌肉紧张、姿势不良等可引起,如长期伏案工作、学习的人群,保持不良姿势会导致头部肌肉持续收缩,引发紧张性头痛。 应对方式:纠正不良姿势,定时活动头颈部,进行颈部按摩放松肌肉,也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物理治疗等方法缓解疼痛。 继发性头痛 颅内感染: 影响因素:细菌、病毒等感染颅内引起炎症,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感染。比如脑膜炎,可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 应对方式:需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等治疗,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遵循儿科治疗原则,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颅内占位性病变: 影响因素:如颅内肿瘤等,随着肿瘤生长,压迫颅内组织,导致脑袋疼,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 应对方式:需通过影像学等检查明确诊断,然后进行相应治疗,儿童患者的治疗要综合考虑生长发育等因素。 如果脑袋疼持续不缓解、逐渐加重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呕吐、视力模糊、意识障碍等,应立即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2025-09-30 12:58:58
  • 头经常晕是怎么回事

    头晕可能由多种系统相关原因引起,神经系统相关原因包括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和出血性)、颈椎病;心血管系统相关原因包括心律失常、高血压或低血压;耳鼻喉科相关原因包括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其他系统相关原因包括贫血、感染性疾病。 一、神经系统相关原因 (一)脑血管疾病 1.缺血性脑血管病: 年龄方面:中老年人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发生变化,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降低、管腔狭窄。例如,研究表明,50岁以上人群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导致头晕的风险相对增加。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脑血管缺血的风险。病史方面,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容易引发脑血管缺血,导致头晕,表现为头部昏沉感,可能伴有视物模糊等症状。 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多在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升高时发病,年龄较大且有长期高血压病史者更易发生。起病较急,除了头晕外,还可能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等。 (二)颈椎病 1.颈椎病变影响: 年龄与生活方式:多见于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等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长期不良姿势的人群更易发病。年龄增长后颈椎间盘退变等因素也会促使颈椎病发生。当颈椎病变压迫椎动脉时,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头晕症状可随颈部活动而加重或减轻,部分患者还可伴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 二、心血管系统相关原因 (一)心律失常 1.心脏节律异常影响: 年龄与病史:各年龄段均可出现,有基础心脏疾病病史的人群更易发生。例如,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概率增加。心律失常时心脏泵血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晕,可表现为心悸、头晕、黑矇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晕厥。 (二)高血压或低血压 1.血压异常影响: 高血压: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高盐饮食、精神紧张等生活方式可促使高血压发生。血压升高时,脑血管压力增加,可能引起头晕,一般为头部胀痛,同时可伴有心慌、耳鸣等症状。低血压:体质虚弱的人群,如女性、老年人等较易出现,部分人是由于体位突然改变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如从卧位突然站起时,可出现短暂头晕,还可能伴有面色苍白、出汗等表现。 三、耳鼻喉科相关原因 (一)梅尼埃病 1.内耳病变影响: 多见于中青年人,病因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主要症状为发作性头晕,伴有耳鸣、听力下降,头晕症状常较剧烈,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头晕发作有一定的周期性。 (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1.耳石移位影响: 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头部外伤、耳部疾病等可诱发。当耳石移位时,头部位置改变可引起头晕,头晕发作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1分钟,可伴有眼震等表现。 四、其他系统相关原因 (一)贫血 1.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影响: 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尤其是育龄女性、儿童等。缺铁性贫血较为常见,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月经过多等可引起贫血。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降低,脑部供氧不足,导致头晕,还可伴有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 (二)感染性疾病 1.感染导致全身反应: 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如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感染后引起发热、毒素释放等,可导致头晕,同时伴有发热、鼻塞、咳嗽等症状;颅内感染如脑膜炎等,除头晕外,还可出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病情较重。

    2025-09-30 12:57:36
  • 脑梗的前兆包括每天下午头晕吗

    脑梗前兆可能包括每天下午头晕,但头晕非脑梗特有前兆表现,其特点、伴随症状及不同人群情况各异,若出现下午头晕且怀疑与脑梗前兆有关应及时就医全面评估。 一、脑梗前兆中头晕的特点及相关情况 1.头晕的性质 脑梗引起的头晕可能表现为眩晕感,患者会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在旋转,这种头晕可能持续时间较长,程度可轻可重。例如,部分患者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眩晕,影响日常活动。从发病机制来看,脑梗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影响了维持平衡的神经结构功能,从而引起头晕。 除了脑梗,其他原因也能导致下午头晕,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如果下午血压升高,超出了自身血压调节的稳定范围,就可能出现头晕症状。一般来说,高血压引起的头晕通常在血压得到控制后会有所缓解。另外,颈椎病也可能导致下午头晕,尤其是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低头看手机、电脑等)后,颈椎病变刺激或压迫颈部血管、神经,影响脑部供血,进而引发头晕。 2.伴随症状 脑梗前兆除了头晕,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患者可能感觉单侧手臂或腿部变得沉重、无力,活动不灵活;言语不清,说话时可能出现吐字困难、语句不连贯等情况;视物模糊,表现为看东西不清楚,有重影等。这些症状如果同时出现,提示脑梗前兆的可能性较大。例如,一位患者下午出现头晕的同时,还伴有一侧肢体麻木,那么就需要高度警惕脑梗的可能,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而单纯下午头晕如果不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可能不是脑梗前兆。比如,有些人可能是因为下午过度疲劳、睡眠不足导致头晕,这种情况下头晕通常在休息后可缓解,且没有其他神经系统相关的伴随症状。 二、不同人群脑梗前兆头晕的特点及应对建议 1.老年人 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发生脑梗等脑血管疾病。如果老年人每天下午出现头晕,且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那么发生脑梗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出现头晕时,应密切观察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上述的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建议老年人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低盐低脂饮食等。一旦出现头晕伴有其他可疑症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进行头颅CT或磁共振等检查,以明确脑部情况。 2.中青年 中青年出现下午头晕,若没有基础疾病,可能更多与生活方式有关,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等。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脑梗等疾病的可能,尤其是有家族遗传因素或存在一些潜在血管问题的中青年。中青年在发现下午头晕时,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减轻精神压力。如果头晕频繁发作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也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脑部血管等方面的疾病。 3.女性特殊时期 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可能影响血压、血管状态等,从而导致头晕。例如,妊娠期女性可能因为血容量增加、血压变化等出现下午头晕。对于女性特殊时期出现的下午头晕,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如果是妊娠期女性,应注意监测血压、休息等;如果是更年期女性,要关注激素水平变化,必要时进行相关检查,以区分是生理因素还是病理因素导致的头晕,进而判断是否与脑梗前兆有关。 总之,每天下午头晕可能是脑梗前兆,但需要结合其他症状、个体的基础健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如果出现下午头晕且怀疑与脑梗前兆有关,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评估。

    2025-09-30 12:55:43
  • 脑出血恢复正常人几率

    脑出血恢复正常人几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出血部位(非功能区恢复几率相对高,重要功能区低)、出血量大小(量小恢复几率大,量大极低)、治疗时机(及时治疗几率高,延误则低)、年龄因素(年轻者相对年老者高)、康复治疗情况(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几率大),总体轻度、非重要功能区、及时治疗、年轻、积极康复的患者恢复几率相对高,重度、重要部位、治疗不及时、年老、康复不积极的患者恢复几率低。 若脑出血发生在非功能区,如大脑半球的相对“静区”,恢复正常人几率相对较高。例如,某些出血量不大且未累及重要神经传导通路的额叶小范围出血,患者可能有较好的恢复。这是因为非功能区的神经组织受损后,周围未受损组织的代偿能力可能更易发挥,能较好地弥补受损区域的功能。而如果出血部位是脑干等重要功能区,恢复正常人几率则较低,因为脑干是呼吸、心跳等重要生命活动的中枢所在区域,哪怕少量出血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即使存活,也往往会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 出血量大小 出血量较小的患者,恢复正常人几率相对较大。一般来说,出血量小于30毫升的脑出血患者,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如脱水降颅压、止血等治疗后,血肿吸收相对较顺利,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较轻,神经功能损伤相对较小,所以恢复正常的可能性较高。而出血量大于60毫升的患者,病情往往十分危急,预后通常较差,恢复正常人几率极低。大量出血会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迅速出现脑疝等严重并发症,即使经过手术等抢救措施,也往往会遗留严重的肢体瘫痪、认知障碍等后遗症。 治疗时机 发病后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恢复正常人几率更高。例如,在发病6小时内就接受了合理的手术清除血肿或规范的内科保守治疗的患者,由于及时减轻了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和损伤,神经细胞的损伤程度相对较轻,后续的康复治疗也能更好地开展,从而提高恢复正常的可能性。如果延误治疗时间,超过6小时甚至更久才得到救治,脑组织已经遭受了较长时间的缺血缺氧损伤,恢复难度大大增加,恢复正常人几率明显降低。 年龄因素 年轻患者相对年老患者恢复正常人几率更高。年轻患者的身体修复能力、神经代偿能力通常较强。例如,30-40岁的脑出血患者,在同等出血部位、出血量和治疗时机的情况下,比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更有可能恢复到接近正常的状态。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更多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影响整体的康复进程,而且老年患者的神经组织本身退行性变,修复能力较弱,所以恢复正常人几率相对较低。 康复治疗情况 能够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的患者,恢复正常人几率更大。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认知康复训练等。例如,在病情稳定后,及时开始规范的肢体康复训练,通过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等方式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患者,比不进行康复治疗或康复治疗不规范的患者更有可能恢复正常的肢体活动能力。如果患者在康复治疗中消极配合,康复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恢复正常人几率也会降低。 一般来说,总体上脑出血患者恢复正常人的几率难以给出一个精确的百分比数字,但综合上述因素来看,轻度脑出血、出血部位非重要功能区、治疗及时、年轻、积极康复治疗的患者恢复正常人几率相对较高,而重度脑出血、出血部位重要、治疗不及时、年老、康复不积极的患者恢复正常人几率较低。

    2025-09-30 12:52:5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