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利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擅长: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头痛、头晕。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孙庆利,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任住院医师。2003年北京大学神经病学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和脱髓鞘疾病。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著及2篇SCI文章。参加了《哈氏内科学》、《奈特神经病学》和《脑血管病手册》等多部著作的编译工作。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中国医师协会脑与脊髓损伤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感染与神经免疫分会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头痛、头晕。展开
  • 癫痫发作如何急救

    癫痫发作时要先将患者转移至安全场所,解开衣领腰带、将头偏向一侧,记录发作时间表现,不强行按压肢体,等发作自然停止,发作超5分钟或连续发作等要打急救电话,儿童、女性、有基础病史患者有特别注意事项。 一、将患者转移至安全场所 当发现有人癫痫发作时,首先要迅速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如平坦的地面等,避免患者在发作过程中撞到家具、墙角等硬物而受伤。如果患者正在高处,要小心将其转移到地面,尤其要注意保护患者的头部,防止头部受伤。对于儿童患者,因其身体较为脆弱,转移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摇晃导致二次损伤。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1.解开衣领和腰带:立即解开患者的领口、领带、腰带等束缚颈部和胸部的衣物,以保持呼吸通畅,防止衣物过紧影响患者呼吸。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解开衣物的力度适中,避免损伤儿童皮肤。 2.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使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这样可以防止患者在发作时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如果患者口腔内有分泌物等,也便于流出,避免误吸。对于婴幼儿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将头部适当垫高并偏向一侧。 三、记录发作时间和表现 1.记录发作开始时间:准确记录癫痫发作开始的时间,这对于医生后续判断病情有重要意义。可以使用手机等设备计时。 2.观察发作表现:观察患者发作时的具体表现,如抽搐的部位、持续时间、是否伴有意识丧失、大小便是否失禁等情况。这些信息对于医生诊断癫痫的类型等有帮助。对于儿童患者,要观察其发作时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细节,因为儿童癫痫发作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 四、不要强行按压患者肢体 在患者癫痫发作时,千万不要强行按压患者的肢体。因为此时患者的肢体处于不自主的强烈抽搐状态,强行按压可能会导致患者骨折、关节脱位等损伤。只需要在旁边守护,等待患者发作自然停止。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等发育尚未完全,更不能强行按压肢体,以免造成严重的骨骼损伤。 五、等待发作自然停止 癫痫发作一般会在数分钟内自行停止。在患者发作停止后,要观察患者的意识是否恢复,呼吸是否平稳等情况。如果患者发作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或者患者连续发作,意识始终没有恢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因为这种情况可能是癫痫持续状态,需要紧急医疗救助。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耐受能力相对较弱,更要密切观察发作后的情况,一旦出现异常长时间发作等情况,要尽快送医。 六、特殊人群的特别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癫痫发作时,除了遵循上述一般急救措施外,要特别注意保护其头部,避免在发作时头部受到撞击。同时,要安抚儿童情绪,发作停止后,给予儿童安慰,缓解其因发作带来的恐惧心理。而且儿童在癫痫发作后可能会比较疲惫,要让其适当休息,但要注意观察休息后的状态。 2.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癫痫发作急救时,要注意其特殊的生理时期等情况,但急救的基本措施与其他人相同。在发作停止后,要关注女性患者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3.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本身有其他基础病史的癫痫患者,如合并心脏病等情况,在急救过程中要更加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果患者在发作前有明确的诱因,如劳累、饮酒等,在急救后要进一步了解其基础病史情况,以便后续更好地进行治疗和预防。

    2025-09-30 12:40:33
  • 脑梗早期有什么症状

    脑梗早期会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头痛头晕,因脑部血管病变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神经功能紊乱;肢体麻木无力,一侧肢体出现麻木伴无力,不同年龄、基础病史人群表现有差异;言语不清,说话含糊、表达困难,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易出现;视力障碍,有一过性视力模糊等,老年人及高脂血症人群风险较高;意识障碍,可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等,有基础脑部疾病史人群易出现。 一、头痛头晕 脑梗早期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症状,这是因为脑部血管病变影响了血液供应,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神经功能紊乱。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若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或长时间的头晕不适,都需要警惕脑梗的可能。比如一些有高血压病史的中老年人,平时血压控制不佳时,更易在脑梗早期出现此类症状。 二、肢体麻木无力 1.表现形式 患者可能会感觉一侧肢体,如胳膊或腿出现麻木感,且伴有无力,拿东西时容易掉落,走路时可能会有跑偏的情况。这是由于脑部负责运动和感觉传导的神经纤维受到影响,导致相应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出现障碍。 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本身身体机能有所下降,神经传导等方面相对较弱,一旦出现肢体麻木无力,更要及时排查脑梗风险。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由于神经病变的基础存在,发生脑梗时肢体麻木无力的症状可能会更易被掩盖或更难早期察觉。 2.不同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肢体麻木无力的表现上可能无明显本质差异,但在伴随疾病等方面可能有不同情况。例如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生理阶段,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血管状态,若出现相关症状,需综合考虑生理因素对脑梗早期肢体表现的影响。 三、言语不清 1.具体情况 患者可能出现说话含糊不清,表达困难的情况,比如想表达某个意思时,words不能准确流畅地说出来,或者出现口吃、言语逻辑混乱等表现。这是因为脑部语言中枢相关区域受到病变影响,导致语言功能出现障碍。 对于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他们的脑血管更容易受到损伤,在脑梗早期就更易出现言语不清的症状。而且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在言语表达方面可能有不同的基础,但脑梗导致的言语不清与文化程度无关,主要是脑部神经功能受损所致。 四、视力障碍 1.症状表现 可能出现一过性的视力模糊,看东西不清楚,或者一侧眼睛突然发黑,视力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等情况。这是因为脑部负责视觉传导的血管或神经受到影响,导致视觉相关区域的血液供应或神经信号传导出现异常。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眼部血管和脑部血管都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硬化等病变,所以在脑梗早期出现视力障碍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患有高脂血症的人群,血液黏稠度高,也会增加眼部和脑部血管发生病变影响视力的可能性。 五、意识障碍 1.轻度情况 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变得迟钝。这是由于脑部缺血缺氧影响了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意识状态出现改变。 对于有基础脑部疾病史,如脑动脉硬化等的人群,在脑梗早期更容易出现意识方面的轻度异常。而且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意识障碍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发生脑梗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意识障碍的表现可能更需引起重视,因为儿童的脑部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缺血缺氧对其影响的机制和表现可能与成人有差异。

    2025-09-30 12:37:40
  • 高血压到多少会脑出血

    高血压引发脑出血受多种因素影响,收缩压≥200mmHg和(或)舒张压≥120mmHg时属高血压急症易致脑出血,但非仅由血压绝对值决定,还与年龄(老年人血管弹性差、中青年存血管异常等)、性别(女性更年期前后血压波动大等)、生活方式(长期高盐、大量吸烟、过度肥胖等)、病史(高血压控制不佳、有脑血管基础病变等)有关。 年龄因素的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顺应性降低,即使血压不是极高水平,也更容易出现血管破裂出血。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变得脆弱,高血压对血管的损伤积累,使得在相对较高但未达到传统认为的极高值血压时,也可能引发脑出血。比如一些60岁以上的老年人,血压在180-200/110-120mmHg左右时,就可能因为血管本身的病变而发生脑出血。 中青年:中青年人群如果本身有遗传因素导致的血管异常,或者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过度肥胖等),即使血压在160/100mmHg左右,也可能发生脑出血。因为他们的血管虽然相对较年轻,但潜在的血管病变可能在相对不太高的血压下就被触发。 性别因素的影响 女性: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血压波动相对较大,且可能存在血管对血压变化更敏感的情况。在相同血压水平下,女性发生脑出血的风险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例如,更年期女性血压控制不佳时,相较于同年龄段男性,更易因血压波动引发脑血管破裂出血。 男性:一般来说,男性在高血压相关脑出血中也有一定比例,但不同性别在血压与脑出血的关联上,主要是基于整体人群统计的差异,男性在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的影响下,血压升高后更易导致血管损伤进而引发脑出血。 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 长期高盐饮食: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血管的压力负荷。当血压升高时,对于血管状态不佳的人来说,更容易造成血管破裂。例如,每天盐摄入过多的人,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即使血压不是极端升高,也比低盐饮食者更易在高血压基础上发生脑出血。 大量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弹性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在高血压存在的情况下,吸烟会进一步加重血管的损伤,从而提高脑出血的发生风险。即使血压不是特别高,长期吸烟的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出血的概率也会显著高于不吸烟的高血压患者。 过度肥胖: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血压升高,同时肥胖引起的代谢紊乱也会影响血管健康。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处于中等升高水平时,就比体重正常的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脑血管破裂出血的情况。 病史因素的影响 有高血压病史且控制不佳:长期高血压病史且血压一直没有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血管已经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血管壁受损严重,即使血压在相对不是极高的水平,也容易发生脑出血。例如,有10年以上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波动较大、未规律服药控制的患者,发生脑出血的风险远高于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 有脑血管基础病变:如已经存在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等病史的患者,即使血压处于正常高值范围,也比没有这些基础病变的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脑出血。因为本身的脑血管病变使得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已经异常,血压的轻微波动或升高都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2025-09-30 12:35:28
  • 急性缺血性卒中与急性脑梗塞的区别

    急性缺血性卒中与急性脑梗塞有联系与区别,联系是急性脑梗塞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常见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涵盖多种脑部血管供血障碍致脑组织损伤疾病;区别在于定义上急性缺血性卒中更宽泛,急性脑梗塞强调血管堵塞致脑组织梗塞病理结果;影像学表现上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CT可能无明显或不典型改变,急性脑梗塞早期CT渐显低密度梗死灶且MRI更敏感;病因及相关因素影响中急性缺血性卒中病因多样,急性脑梗塞主要因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管闭塞,相关因素影响更突出;临床表现及对不同人群影响方面两者相似但因病因不同在不同人群表现及影响有差异,儿童等特殊人群急性缺血性卒中及脑梗塞均罕见且有特殊病因。 区别 定义角度: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的一组疾病的统称,其病因包括血管栓塞、血管痉挛、血管壁病变等多种因素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而急性脑梗塞主要是指脑动脉主干或分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等原因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疾病,主要强调是因血管堵塞造成脑组织梗塞这一病理结果。 影像学表现特点:在头部影像学检查方面,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可能在CT上无明显异常,或者仅表现为局部脑组织密度轻度减低等不典型改变;而急性脑梗塞在早期CT上可逐渐显示出低密度梗死灶,发病24-48小时后明显,MRI检查对于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更敏感,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 病因差异相关因素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因中,血管栓塞可能与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导致心源性栓子脱落)、大血管斑块脱落等有关,年龄较大且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风险相对高;血管痉挛可能与情绪激动、某些药物影响等有关,不同年龄、生活方式人群均可能因相应诱因出现;血管壁病变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这与年龄增长、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生活方式因素密切相关,年龄越大、有这些基础疾病或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概率越高,进而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也越高。而急性脑梗塞主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管闭塞,所以上述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其影响更为突出,比如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中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快,更易出现脑梗塞。 临床表现及对不同人群影响:两者临床表现相似,都可能出现偏瘫、言语不利、口角歪斜、偏身感觉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在具体表现及对不同人群影响上,由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因的多样性,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可能在卒中发生前有心脏相关症状未被重视,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急性脑梗塞在有长期慢性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不同性别方面,一般男性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相对更多,发生风险可能略高于女性,但也不是绝对,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也会增加相关风险。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对罕见,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等特殊病因有关,而急性脑梗塞在儿童中更是少见,若发生多有其特殊的致病因素。

    2025-09-30 12:34:37
  • 脑出血左半身麻僵硬如何治疗

    康复治疗包含物理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中医康复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心理干预。物理治疗有关节活动度训练和按摩;运动疗法制定个体化方案;药物用神经营养药和缓解肌张力药;中医康复有针灸和推拿;生活方式要正确体位摆放和日常活动指导;心理干预关注情绪促进康复。 运动疗法: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比如床上的翻身、坐起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在有人保护或借助辅助器具情况下进行)以及步行训练等。运动疗法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运动功能,对于有不同病史的患者,要考虑其基础疾病对运动的影响,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运动强度要逐步增加,避免诱发心血管事件。 药物治疗 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可营养神经,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脑出血后受损神经的修复可能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不同,比如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根据体重等因素调整可能的用药情况,但一般来说主要是促进神经的修复以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缓解肌张力药物:如果患者左半身肌张力过高导致僵硬明显,可能会用到巴氯芬等药物,但需严格在医生评估后使用,因为这类药物可能有一些副作用,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比如对于有精神病史的患者使用需特别谨慎,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 中医康复治疗 针灸治疗: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例如针刺上肢的合谷、曲池等穴位,下肢的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但针灸治疗需由专业的中医师操作,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手法。不同年龄患者皮肤敏感度等不同,医生操作时要注意针刺深度等的调整,比如儿童皮肤较薄,针刺深度要更浅。 推拿:与前面提到的按摩有相似之处,但中医推拿有其特定的手法和理论。通过推拿相关经络和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来缓解左半身麻僵硬的症状,同样需要专业人员操作,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推拿处理。 生活方式调整 体位摆放:在卧床时要注意正确的体位摆放,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进一步僵硬。例如仰卧位时,患侧肩部用枕头垫高,上肢保持外展、外旋,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患侧臀部下方垫枕头,保持髋关节微屈、外旋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体位摆放要考虑其舒适和安全,比如老年患者皮肤较脆弱,要注意枕头等物品对皮肤的压力情况,避免压疮等发生。 日常活动指导: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下进行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如穿衣、洗漱等自我护理活动,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要根据其日常习惯来调整活动指导,比如原本习惯用右手的患者,在进行左半身相关活动时,要逐步适应用患侧肢体参与日常活动,同时要注意活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心理干预 脑出血后患者可能因肢体功能障碍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而不良情绪又可能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所以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比如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悲观情绪,要多给予鼓励和支持;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疾病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要帮助其树立康复信心。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家人陪伴等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干预,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利于左半身麻僵硬症状的改善。

    2025-09-30 12:33:2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