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利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擅长: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头痛、头晕。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孙庆利,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任住院医师。2003年北京大学神经病学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和脱髓鞘疾病。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著及2篇SCI文章。参加了《哈氏内科学》、《奈特神经病学》和《脑血管病手册》等多部著作的编译工作。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中国医师协会脑与脊髓损伤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感染与神经免疫分会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头痛、头晕。展开
  • 怎么治失眠

    失眠干预包含非药物措施与药物干预原则,非药物干预里睡眠卫生习惯需调整作息、营造适宜环境、避免睡前刺激,心理行为治疗有认知行为疗法,包括纠正失眠错误认知及刺激控制、睡眠限制等行为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要避免过早接触电子设备、建日间夜间时间表,孕妇优先非药物调整、调睡姿和用放松技巧,老年人先排查疾病再用非药物改善,药物治疗是在非药物无效后补充且需遵医嘱使用苯二氮类、非苯二氮类等助眠药物。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睡眠卫生习惯调整: 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上床睡觉和起床时间,即使在周末也尽量维持一致,有助于调整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例如,每天22:00左右上床,早上6:30左右起床,长期坚持可让身体形成稳定的睡眠节律。 营造适宜睡眠环境:确保卧室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一般18~25℃较为合适),可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辅助工具创造良好睡眠氛围。 避免睡前刺激:睡前1小时内避免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睡眠;同时应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含咖啡因的饮品,以及大量进食,以免影响入睡。 2.心理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I): 认知治疗:纠正对失眠的错误认知,如不过度担忧失眠带来的后果,避免因一次失眠而产生焦虑情绪并恶性循环。例如,认识到偶尔的睡眠不佳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长期影响。 行为治疗: 刺激控制疗法:仅在有困意时才上床,床仅用于睡眠和性生活,若躺卧20分钟内无法入睡,应离开卧室,做一些单调、不引起兴奋的事情,直到有困意再回到床上;每天固定时间起床,不管夜间睡眠时长如何。 睡眠限制疗法:根据实际的有效睡眠时间来限制卧床时间,例如,若夜间实际睡眠时长为4小时,则将卧床时间限制为4小时,逐渐增加有效睡眠时长,提高睡眠效率。 二、特殊人群失眠注意事项 1.儿童: 应避免过早接触电子设备,家长可协助建立规律的日间活动和夜间睡眠时间表,例如白天保证适量户外活动,睡前1小时进行安静的活动,如听轻柔音乐、讲故事等,帮助儿童放松身心进入睡眠状态。同时,要关注儿童是否因身体不适或心理压力导致失眠,必要时寻求专业儿科医生评估。 2.孕妇: 由于孕期生理和心理变化可能导致失眠,应优先通过非药物方式调整。可尝试调整睡姿,如采用左侧卧位,有助于改善子宫胎盘血流;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缓解紧张情绪,避免自行服用助眠药物,以防影响胎儿健康。 3.老年人: 老年人失眠可能与身体疾病(如关节炎、前列腺疾病等)或心理因素相关,需首先排查是否存在健康问题。若为非疾病因素导致的失眠,可通过上述睡眠卫生习惯调整及温和的心理调节方法改善,如白天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但避免傍晚后剧烈运动,同时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思虑。 三、药物干预原则 药物治疗应作为非药物干预无效后的补充,且提及药物名称时仅需列出,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常用的助眠药物有苯二氮类(如地西泮等)、非苯二氮类(如佐匹克隆等),但需严格遵循医生建议,尤其注意低龄儿童应避免使用助眠药物,优先通过非药物方式解决睡眠问题。

    2025-09-30 12:24:57
  • 24小时脑电图能检查出什么

    24小时脑电图在多方面有重要作用,可检测癫痫相关异常放电、评估意识障碍患者脑功能、诊断其他发作性疾病、监测脑部术后患者脑电情况、评估睡眠障碍相关脑电情况,能在不同人群不同状态下全面监测脑电活动以辅助相关疾病的诊断、分型、治疗方案确定、病情预后判断、病因明确等。 1.检测癫痫相关异常放电 癫痫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24小时脑电图能够长时间监测脑电活动,大大提高了癫痫样放电的检出率。例如,对于一些发作不频繁的癫痫患者,普通短时间脑电图可能无法捕捉到放电波形,而24小时脑电图可以在患者日常活动、睡眠等不同状态下进行监测,从而发现间歇期的痫性放电,有助于癫痫的诊断、分型以及确定治疗方案。对于儿童癫痫患者,由于其大脑处于发育阶段,癫痫放电的表现可能具有特殊性,24小时脑电图能更全面地观察脑电变化情况,为儿童癫痫的精准诊治提供依据。 2.评估意识障碍患者的脑功能 在意识障碍患者中,如昏迷、嗜睡等情况,24小时脑电图可以通过记录脑电活动来判断脑功能状态。正常情况下,脑电活动有一定的节律和频率,而意识障碍患者的脑电可能出现异常,如脑电活动弥漫性低电压、爆发-抑制等波形。通过24小时脑电图监测,可以动态评估患者脑功能的变化,对于判断病情预后有一定帮助。对于老年意识障碍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脑部生理功能逐渐衰退,24小时脑电图监测能更细致地反映其脑电特征,辅助医生进行病情评估。 3.诊断其他发作性疾病 除了癫痫,一些发作性疾病也可以通过24小时脑电图进行辅助诊断。比如发作性睡病患者可能伴有睡眠中异常脑电改变,通过24小时脑电图监测睡眠过程中的脑电情况,可以发现相关的睡眠脑电异常特征,协助诊断发作性睡病。对于有发作性眩晕、头痛等症状但原因不明的患者,24小时脑电图监测脑电活动,若发现与症状发作相关的脑电变化,也有助于明确病因。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的人群,24小时脑电图监测脑电情况能更早发现潜在的脑电异常,及时干预。 4.监测脑部术后患者的脑电情况 脑部手术后的患者,24小时脑电图可以监测术后脑电的恢复情况以及是否有术后癫痫等并发症的发生。例如,开颅手术后的患者,通过持续24小时的脑电监测,可以观察脑电波形是否恢复正常,是否有异常放电出现,从而指导术后的治疗和护理。对于有基础病史如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术后进行24小时脑电图监测,能更精准地评估脑部电活动的恢复,因为基础病史可能影响脑部术后的电生理变化。 5.评估睡眠障碍相关脑电情况 睡眠障碍患者的脑电活动与正常人有差异,24小时脑电图可以监测患者睡眠周期中的脑电变化。例如,失眠患者可能表现为睡眠浅、觉醒次数多,脑电中浅睡眠期脑电活动增多;而嗜睡症患者可能在清醒状态下脑电出现异常慢波等情况。通过24小时脑电图监测,可以详细了解睡眠障碍患者的脑电特征,为睡眠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24小时脑电图监测睡眠相关脑电情况,能发现饮酒对睡眠脑电的影响,及时提醒患者改善生活方式。

    2025-09-30 12:23:49
  • 突然后脑勺疼抽筋一样怎么回事

    突然后脑勺出现抽筋样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肌肉紧张或痉挛(与不良姿势、年龄等因素有关,可通过休息等缓解)、颈椎病(因颈椎退变等,可伴颈部等症状,需保持正确姿势)、枕神经痛(由颈椎病变、外伤、感染等致,有放射性疼痛表现)、颅内病变(如肿瘤、脑出血等,严重时伴其他症状,需头颅CT等检查),若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不适需及时就医查因并治疗。 一、肌肉紧张或痉挛 1.原因及影响 生活方式因素: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低头看手机、电脑等,会使颈部和后脑勺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例如,长时间低头工作的人群,颈部肌肉持续收缩,容易引发后脑勺肌肉痉挛样疼痛。年龄方面,成年人由于工作生活中不良姿势的长期积累,更易出现这种情况;儿童若长期背负过重书包等也可能导致颈部肌肉紧张。性别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长期伏案工作的女性可能因姿势问题更易受影响。 缓解方式:可通过适当休息,改变不良姿势,进行颈部的放松活动,如缓慢转动颈部、做颈部伸展运动等。 二、颈椎病 1.原因及影响 病理机制: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邻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年龄增长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加,颈椎间盘逐渐退变,颈椎骨质增生等情况增多,40岁以上人群颈椎病发生率明显升高;生活方式中长期低头等不良姿势会加速颈椎病的发展;对于有既往颈部外伤史的人群,更易引发颈椎病相关症状。 表现及应对:颈椎病可能导致后脑勺抽筋样疼痛,同时可能伴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可通过颈椎影像学检查(如X线、MRI等)明确诊断。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保持正确的颈椎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可选择合适的枕头,高度以保持颈椎生理曲度为宜。 三、枕神经痛 1.原因及影响 病因:枕神经痛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颈椎病变、外伤、感染等。颈椎病变如颈椎病等可压迫枕神经,导致枕神经痛,出现后脑勺抽筋样疼痛;头部外伤可能直接损伤枕神经引发疼痛;感染因素如脑膜炎等也可能累及枕神经。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因颈椎退变等因素引发。 症状与检查:主要表现为后脑勺部位的放射性疼痛,呈抽筋样等。通过体格检查等可以初步判断枕神经痛,必要时可进行神经电生理等检查辅助诊断。 四、颅内病变 1.可能性及特点 严重情况:虽然相对少见,但颅内病变如颅内肿瘤、脑出血等也可能导致后脑勺抽筋样疼痛。颅内肿瘤逐渐生长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引发疼痛,脑出血发病突然,除了头痛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其他症状。对于有头痛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或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等)的人群,要高度警惕颅内病变。年龄上,各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颅内病变导致的头痛,但不同病变有其好发年龄特点,如脑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而某些颅内肿瘤在儿童和成年人中均可出现。 进一步检查:若怀疑颅内病变,需要进行头颅CT、MRI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如果突然后脑勺出现抽筋样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09-30 12:22:39
  • 癫痫发作前期症状有哪些

    癫痫发作前期会出现多种症状,包括感觉异常(视觉、听觉、躯体感觉方面)、情绪改变(焦虑、抑郁、易激惹)、嗅觉改变(闻到不存在的气味)以及自主神经症状(面色改变、出汗异常、胃肠道症状),这些症状因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各有特点。 听觉方面:少数患者会有听觉异常,听到不存在的声音,像嗡嗡声、铃声等。这是因为大脑听觉中枢附近的神经元异常放电影响了正常的听觉感知功能。在老年癫痫患者中,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需要结合其整体的健康状况来判断是否与癫痫发作前期相关。 躯体感觉方面:会有躯体麻木、刺痛等感觉,比如脸部、手部或身体其他部位有异样的感觉。这是由于大脑感觉皮层区域的异常电活动影响了正常的躯体感觉传导,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能出现,儿童可能通过哭闹、烦躁等表现来体现,而老年患者可能会更明确表达身体某部位的异样感觉。 情绪改变 焦虑: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莫名的焦虑情绪,表现为紧张、不安,难以平静。从神经生理学角度看,癫痫发作前期大脑的神经递质平衡被打破,影响了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回路。儿童癫痫患者在焦虑时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哭闹加剧等情况,而老年患者可能会表现出过度担忧、坐立不安等症状。 抑郁:部分患者会有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等抑郁表现。这与癫痫发作对大脑边缘系统等情绪调节区域的影响有关。在儿童癫痫患者中,抑郁情绪可能不太容易被察觉,但长期患病可能会影响其心理状态,表现为活动减少、情绪淡漠等;老年癫痫患者出现抑郁时,可能会伴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症状。 易激惹:患者变得容易生气、发怒,微小的刺激就可能引发其情绪的剧烈波动。这是因为大脑异常放电干扰了正常的情绪控制机制。儿童癫痫患者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哭大闹、脾气暴躁;老年患者则可能在家人的轻微唠叨等情况下就大发雷霆。 嗅觉改变 有些患者会闻到不存在的气味,如烧焦味、腥味等。这是由于大脑嗅觉中枢相关区域的异常放电导致嗅觉感知出现错乱。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闻到奇怪气味,但会表现出躲避、烦躁等反应;老年患者可能会明确表示闻到异常气味,并因此感到不安。 自主神经症状 面色改变:可能出现面色苍白或发红。这是因为自主神经功能受到癫痫发作前期异常放电的影响,导致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儿童癫痫患者面色改变可能不太明显,但仔细观察能发现脸部颜色与平时不同;老年患者面色变化可能相对更易察觉,如突然面色潮红或苍白。 出汗异常:发作前期可能出现大量出汗或出汗减少的情况。这是自主神经调节汗腺分泌功能紊乱所致。儿童在出汗异常时可能会出现衣物湿透或身体发凉等情况;老年患者出汗异常可能会影响其日常活动,如在本不应出汗的情况下大量出汗,导致身体不适。 胃肠道症状: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不适。这是由于大脑对胃肠道的自主神经调节异常,异常放电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分泌功能。儿童癫痫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时可能会表现出拒食、哭闹不安等;老年患者可能会以腹痛、恶心等胃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容易被误诊,需要结合其他癫痫相关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2025-09-30 12:22:05
  • 脑梗死温度39度是怎么回事

    脑梗死患者体温39度可能由中枢性发热(脑梗死累及下丘脑致体温调节紊乱)或感染性发热(包括肺部、泌尿系统等部位感染)引起,中枢性发热主要针对脑梗死治疗并物理降温,感染性发热需针对不同感染部位加强护理及按情况用抗感染药物,且要根据患者年龄等综合考虑进行全面护理治疗。 中枢性发热:脑梗死累及下丘脑等体温调节中枢时,可导致中枢性发热。下丘脑是人体重要的体温调节中枢,当脑梗死影响到这一结构的正常功能时,体温调节紊乱,可出现发热,多为低热到中度发热,但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度甚至更高。例如一些大面积脑梗死累及下丘脑区域的患者,容易出现中枢性发热的情况。 感染性发热 肺部感染:脑梗死患者由于肢体活动障碍,长期卧床,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时,病原体入侵人体,引发免疫反应,导致体温升高。肺部感染是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可在肺部繁殖,引起炎症,从而出现发热至39度的情况。比如患者长期卧床,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容易滋生细菌,引发肺炎。 泌尿系统感染:脑梗死患者如果存在排尿障碍,需要留置导尿管等,容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细菌在泌尿系统繁殖,引起炎症反应,导致体温升高。女性脑梗死患者如果本身尿道较短等生理特点,或者长期留置导尿管护理不当,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而出现发热。 其他部位感染:如皮肤感染等,但相对肺部和泌尿系统感染,发生概率可能相对低一些,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当皮肤有破损等情况时,细菌入侵也可引起感染性发热。 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 对于中枢性发热:主要是针对脑梗死本身进行治疗,如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等。同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使用冰袋冷敷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帮助降低体温。对于儿童脑梗死患者,由于儿童体温调节中枢更不完善,采用物理降温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冻伤等情况,可使用温水擦拭身体等相对温和的物理降温方式。 对于感染性发热 肺部感染:要加强呼吸道管理,定时帮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意识清楚的患者,鼓励其咳嗽咳痰;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可通过吸痰等方式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根据可能的病原体,医生会考虑使用抗感染药物,但具体药物选择需依据病原学检查等结果,儿童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情况来选择,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泌尿系统感染:如果是留置导尿管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要注意保持导尿管的通畅,严格无菌操作进行导尿管护理。对于需要留置导尿管的脑梗死患者,要定期更换导尿管等。儿童患者留置导尿管时,更要注意无菌护理,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皮肤感染:要检查皮肤破损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如有需要进行局部消毒等处理,根据感染情况考虑是否使用抗感染药物等,儿童皮肤娇嫩,处理时要更加轻柔。 脑梗死患者出现体温39度时,需要及时就医,明确发热原因,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处理措施,同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如儿童与成人在护理和治疗药物选择等方面有差异)、基础病史等综合考虑,进行全面的护理和治疗。

    2025-09-30 12:20:5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