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利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擅长: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头痛、头晕。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孙庆利,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任住院医师。2003年北京大学神经病学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和脱髓鞘疾病。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著及2篇SCI文章。参加了《哈氏内科学》、《奈特神经病学》和《脑血管病手册》等多部著作的编译工作。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中国医师协会脑与脊髓损伤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感染与神经免疫分会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头痛、头晕。展开
  • 头脑反应慢是什么原因

    头脑反应慢可由多种因素引起,生理因素方面儿童生长发育中、老年人机能衰退会致其慢,睡眠不足也会影响;疾病因素有神经系统的脑梗死、阿尔茨海默病,内分泌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可引发;生活方式上长期营养不良、缺乏运动、长期吸烟饮酒会导致;心理因素中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状态也会造成头脑反应慢。 一、生理因素 (一)年龄相关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大脑尚未完全成熟,可能出现头脑反应相对较慢的情况,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改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包括大脑神经细胞的衰退、脑血流量减少等,会导致头脑反应变慢,这是正常的生理衰老表现。 (二)睡眠因素 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使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神经细胞的活动效率降低,从而导致头脑反应慢。例如,睡眠过程中大脑会进行代谢废物的清除等重要生理活动,睡眠不足会干扰这些过程。 二、疾病因素 (一)神经系统疾病 1.脑梗死:脑血管发生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影响大脑相关区域的功能,可能出现头脑反应慢、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等症状。其发病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密切相关,老年人是高发人群。 2.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早期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随后逐渐出现认知功能减退、头脑反应迟钝、语言障碍等,病情会逐步加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二)内分泌疾病 1.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机体代谢减缓,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患者可出现头脑反应慢、记忆力减退、怕冷、乏力等症状。通过检测甲状腺功能可以明确诊断。 2.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神经病变,影响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包括大脑神经,从而导致头脑反应慢。同时,高血糖还可能导致脑血管病变等并发症,进一步加重头脑反应慢的情况。 三、生活方式因素 (一)营养因素 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某些重要营养素,如B族维生素等,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例如,B族维生素参与神经细胞的代谢等过程,缺乏时可能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头脑反应慢等表现。 (二)缺乏运动 缺乏体育锻炼会使身体代谢减慢,血液循环不畅,大脑供血供氧相对不足,进而影响大脑的功能,导致头脑反应变得迟钝。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的供血供氧情况。 (三)长期吸烟饮酒 1.吸烟: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狭窄、硬化,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同时,还会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长期吸烟会使头脑反应慢的风险增加。 2.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损害神经系统,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平衡等,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头脑反应变慢。急性酒精中毒也可能短暂影响头脑反应。 四、心理因素 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下,会影响大脑的神经调节功能。例如,焦虑状态下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可能会干扰大脑的正常神经传导,导致头脑反应迟缓;抑郁患者往往伴有认知功能的改变,出现头脑反应慢、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

    2025-10-11 13:24:58
  • 脑炎的早期症状怎么鉴别

    脑炎可从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其他伴随症状及辅助检查等方面鉴别,发热上病毒性脑炎体温38℃-40℃左右、热程数天至数周,细菌性脑炎急骤且体温常超39℃;神经系统症状有不同程度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其他伴随症状包括类似感冒的呼吸道症状和类似消化道疾病的消化道症状;辅助检查中脑脊液检查可区分病毒和细菌性脑炎,影像学检查早期可能无异常,随病情进展有改变。 一、发热相关症状鉴别 脑炎早期常出现发热症状,不同病因引起的脑炎发热特点有所不同。病毒性脑炎起病时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可在38℃-40℃左右,热程可持续数天至数周;细菌性脑炎发热往往较为急骤且体温常较高,可超过39℃,甚至可达40℃以上。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脑炎引起的发热可能更易出现反复情况,且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因为儿童高热可能引发惊厥等严重并发症。 二、神经系统症状鉴别 1.头痛:脑炎患者常出现头痛症状,其头痛程度可轻可重,病毒性脑炎引起的头痛一般为弥漫性头痛,程度相对较轻;而细菌性脑炎导致的头痛往往较为剧烈,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述头痛,但会出现哭闹不安、用手抓头等表现,需引起家长重视。 2.意识障碍:早期可能出现轻度意识障碍,如患儿可表现为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大一点的孩子可能出现嗜睡情况。随着病情进展,意识障碍可能加重,严重时可出现昏迷。对于有基础疾病或特殊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者,出现意识障碍更要警惕脑炎可能。 3.抽搐:部分脑炎患者早期可出现抽搐症状,可为局部抽搐,也可为全身性抽搐。儿童是脑炎导致抽搐的高发人群,热性惊厥有时也需与脑炎引起的抽搐相鉴别,脑炎引起的抽搐往往可能伴有发热、头痛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而单纯热性惊厥多发生在体温骤升时,一般无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三、其他伴随症状鉴别 1.呼吸道症状:某些病毒性脑炎可能伴有呼吸道症状,如流涕、咳嗽等,类似普通感冒表现,但普通感冒一般无神经系统相关症状,而脑炎除了呼吸道症状外还会逐渐出现上述神经系统相关表现。 2.消化道症状:部分脑炎患者早期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易被误诊为消化道疾病。但消化道疾病一般无神经系统体征,而脑炎除消化道症状外会有神经系统体征逐渐显现,如脑膜刺激征等。 四、辅助检查鉴别提示 1.脑脊液检查:是鉴别脑炎的重要手段。病毒性脑炎脑脊液检查常表现为细胞数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细菌性脑炎脑脊液检查可见细胞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显著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通过脑脊液检查能较为准确地区分不同病因引起的脑炎。 2.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在脑炎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但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现脑部有异常信号改变等情况。对于儿童和特殊人群,影像学检查需谨慎操作,充分考虑其身体特点和检查风险。

    2025-10-11 13:18:10
  • 女性偏头痛怎么办

    女性偏头痛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急性发作期缓解、医疗干预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来应对。生活方式上要作息规律、饮食管理、调节压力;急性发作期可调整环境、尝试冷敷或热敷;医疗上有药物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孕期和哺乳期女性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生活方式调整 1.作息规律:女性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或不规律可能诱发偏头痛。一般而言,成年人每天需要7-9小时的睡眠时间,尽量固定上床睡觉和起床的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2.饮食管理:某些食物可能触发偏头痛,应注意避免。例如,富含酪胺的奶酪、含有亚硝酸盐的腌制食品、巧克力、红酒等。同时,要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脱水也可能是偏头痛的诱因之一,建议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的水。此外,规律进食也很重要,避免空腹时间过长。 3.压力调节:女性往往面临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压力,长期高压力状态易引发偏头痛。可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进行瑜伽、冥想、深呼吸等放松训练。瑜伽中的一些体式和冥想练习能够帮助放松身心,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减少偏头痛的发作频率。例如,每天进行15-20分钟的冥想练习,有助于稳定情绪,减轻压力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二、急性发作期的缓解方法 1.环境调整:当偏头痛发作时,应尽量处于安静、昏暗的环境中休息。光线过强或嘈杂的环境可能会加重头痛症状。可以拉上窗帘,营造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空间,让身体和大脑得到放松。 2.冷敷或热敷:部分女性可能对冷敷或热敷有缓解作用。可以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额头,每次15-20分钟,间隔一段时间后可重复;或者用热毛巾热敷颈部和太阳穴,温度以感觉舒适为宜,每次热敷15分钟左右。不过,并非所有女性对这两种方法都有效,可根据自身感受选择。 三、医疗干预 1.药物治疗:如果偏头痛发作较为频繁或症状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能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起到止痛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使用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滥用。 2.预防性治疗:对于频繁发作(每月发作2次以上)的女性偏头痛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抗癫痫药(如托吡酯)等。预防性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期女性:孕期偏头痛需要特别谨慎处理。很多常规的治疗偏头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因此孕期女性出现偏头痛时,应首先尝试非药物干预方法,如调整作息、放松心情等。如果头痛严重,必须在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2.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女性发生偏头痛时,用药需要考虑对婴儿的影响。应尽量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先尝试非药物治疗。如果需要使用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哺乳期相对安全的药物,并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婴儿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2025-10-11 13:16:29
  • 晚上睡觉抽搐是什么原因

    夜间睡眠中出现抽搐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睡眠肌阵挛(青少年及成年人常见,疲劳等可诱发)、不安腿综合征(中老年人多见,缺铁性贫血等可致)、癫痫发作(有病史或家族史等需警惕)、药物或物质影响(部分药物及大量咖啡因饮品可致)、环境因素(温度不适刺激)、营养缺乏(钙镁缺乏等) 一、睡眠肌阵挛 1.定义与表现:睡眠肌阵挛是一种常见的睡眠中肌肉抽搐现象,多表现为入睡时腿部突然抽动一下,有时可能会导致惊醒。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大脑神经元在睡眠阶段的异常放电有关,青少年及成年人较为常见,一般是偶尔发生,不影响正常睡眠质量和健康。 2.影响因素:疲劳、睡眠不足可能会诱发睡眠肌阵挛。例如长期熬夜、高强度体力劳动后,睡眠中出现抽搐的概率可能增加。对于青少年,学习压力大、作息不规律也可能与之相关;成年人则可能因工作劳累等因素影响。 二、不安腿综合征 1.症状与特点:主要表现为夜间睡眠时双下肢出现难以形容的不适感,迫使患者不停地活动下肢或下地行走,才能缓解症状。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障碍等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相对多见一些。 2.生活方式影响:缺铁性贫血可能会增加不安腿综合征的发生风险,一些有缺铁性贫血的中老年人更易在夜间睡眠时出现下肢抽搐等不适。此外,长期大量饮酒也可能诱发该病,影响睡眠中下肢的正常状态。 三、癫痫发作 1.癫痫相关抽搐:部分癫痫患者会在夜间睡眠中发作,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的抽搐,可能伴有口吐白沫、意识丧失等症状。癫痫的发生与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有关,有癫痫病史的人需特别关注。例如有明确癫痫病史的患者,若夜间睡眠中出现抽搐,需考虑癫痫发作的可能,且不同类型癫痫发作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如部分性发作可能仅表现为局部肢体抽搐。 2.病史相关:有癫痫家族史的人群,夜间睡眠抽搐需警惕癫痫发作的可能。既往有头部外伤、颅内感染等病史的人,也可能因脑部病变在夜间睡眠时出现抽搐症状。 四、药物或物质影响 1.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在服用后可能会出现夜间睡眠抽搐的不良反应,如一些抗精神病药物等。如果正在服用相关药物,且出现夜间睡眠抽搐情况,需考虑药物副作用的可能。 2.物质影响:长期大量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如咖啡、浓茶等,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导致夜间睡眠时出现抽搐现象。对于有长期大量饮用含咖啡因饮品习惯的人,需考虑其对睡眠中肌肉状态的影响。 五、其他因素 1.环境因素:睡眠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可能会刺激肌肉,导致夜间睡眠抽搐。例如冬季睡眠时被子过薄,身体受冷,可能引起肌肉不自主抽搐;夏季睡眠环境闷热,也可能影响肌肉状态出现抽搐。 2.营养缺乏:缺乏钙、镁等矿物质也可能导致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夜间睡眠抽搐。比如一些节食减肥的人群,若饮食中钙、镁摄入不足,就容易在夜间睡眠时发生抽搐。老年人由于胃肠道吸收功能下降等原因,也较易出现营养缺乏相关的夜间睡眠抽搐情况。

    2025-10-11 13:14:50
  • 脑膜炎症状是什么

    脑膜炎是脑膜或脑脊膜被感染的疾病,不同年龄段症状有差异,一般有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症状,儿童有精神状态改变、前囟饱满、惊厥等特殊症状,成人有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更明显等特殊症状,不同病因脑膜炎也有不同特殊表现,病毒性脑膜炎症状相对较轻,细菌性脑膜炎病情凶险,结核性脑膜炎起病隐匿、病程长。 一般症状 发热:多数脑膜炎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9℃甚至更高,这是身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一种表现。例如细菌性脑膜炎往往会引起较为明显且持续的高热。 头痛:头痛是脑膜炎常见且较为突出的症状,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呈持续性,可能会伴随恶心、呕吐等表现。这是由于脑膜受到炎症刺激,导致颅内压变化等因素引起。 颈项强直:患者会出现颈部肌肉僵硬,颈部活动受限,尤其是低头时下巴难以贴近胸部等情况,这是脑膜刺激征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因为炎症累及脑膜及脊神经根,导致相应肌肉群受到刺激而出现痉挛。 儿童特殊症状 精神状态改变:儿童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不止,或者精神萎靡、嗜睡,对于外界刺激反应迟钝等。这是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脑膜炎对其神经系统的影响更易通过精神状态的改变体现出来。 前囟饱满:婴幼儿前囟未闭合,当颅内压增高时,可出现前囟隆起、饱满的现象,这是婴儿脑膜炎较为典型的体征之一,因为前囟是婴幼儿颅内压力变化的一个敏感窗口。 惊厥:部分儿童脑膜炎患者可能会出现惊厥发作,表现为四肢抽搐、双眼上翻、口吐白沫等,这是由于脑部炎症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 成人特殊症状 意识障碍:严重的脑膜炎可能导致成人出现意识障碍,从嗜睡逐渐进展到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这与脑部受炎症影响的程度相关,炎症累及脑实质等结构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意识状态的变化。 脑膜刺激征更明显:除颈项强直外,克氏征(Kernig征)、布氏征(Brudzinski征)也会呈阳性。克氏征是指患者仰卧,一侧髋关节屈成直角后,膝关节也在近乎直角状态时,检查者将患者小腿抬高伸膝,若患者伸膝受限并出现疼痛则为阳性;布氏征是患者仰卧,前屈其颈时发生双侧髋、膝部屈曲则为阳性,这些体征都是脑膜受到炎症刺激的表现。 不同病因脑膜炎的特殊表现 病毒性脑膜炎:症状相对较轻,发热、头痛等症状可能没有细菌性脑膜炎那么剧烈,部分患者可能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如咳嗽、流涕等,病程相对较短,预后相对较好,但也有个别重症病毒性脑膜炎会出现较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细菌性脑膜炎:病情往往较为凶险,发热等症状更为严重,可迅速出现上述各种严重症状,如意识障碍、惊厥等,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且容易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听力障碍等。 结核性脑膜炎:起病较为隐匿,病程较长,除了发热、头痛等症状外,还可能伴有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意识障碍等严重表现,若诊断和治疗不及时,预后较差。

    2025-10-11 13:13:3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