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利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擅长: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头痛、头晕。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孙庆利,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任住院医师。2003年北京大学神经病学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和脱髓鞘疾病。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著及2篇SCI文章。参加了《哈氏内科学》、《奈特神经病学》和《脑血管病手册》等多部著作的编译工作。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中国医师协会脑与脊髓损伤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感染与神经免疫分会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头痛、头晕。展开
  • 为什么脑出血怕第二次

    脑出血怕第二次是因为第二次出血会进一步加重脑部损伤,包括使解剖结构损害更甚、脑水肿加剧;还会严重影响神经功能恢复,造成神经修复障碍、恶化认知和运动功能;同时再次出血的风险因素会相互作用,基础疾病协同作用及生活方式相关风险叠加会大幅增加再次出血危害,不同情况患者第二次出血面临更复杂严重的风险和损伤。 解剖结构损害:第一次脑出血后,脑部已存在受损的脑组织、血管等结构改变。第二次脑出血时,再次出血会对原本就受损的脑组织造成更严重的机械性损伤。例如,出血会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更多神经细胞坏死,因为第一次出血后局部脑组织的血供、代谢等已经处于异常状态,第二次出血会使这种异常急剧恶化,进一步破坏脑部的正常功能结构,如影响神经传导通路等,从而使神经功能缺损加重。 脑水肿加剧:脑出血后常伴随脑水肿,第一次脑出血后的脑水肿尚未完全消退时,第二次脑出血会促使脑水肿更加严重。脑水肿会增加颅内压,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老年人由于脑萎缩等因素,颅内代偿空间相对较小,第二次脑出血时脑水肿引发颅内压升高的风险更高,更容易出现脑疝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神经功能恢复受影响 神经修复障碍:第一次脑出血后,神经组织处于修复的过程中,第二次出血会打断这个修复进程。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第二次出血造成新的损伤会干扰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迁移等修复相关过程。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压波动更容易诱发再次出血,而长期高血压本身也会影响神经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使得神经功能恢复困难。例如,高血压患者第一次脑出血后,血管壁的弹性等仍处于异常状态,再次出血时,神经细胞失去了好不容易建立的修复微环境,功能恢复会大打折扣。 认知和运动功能恶化:脑出血患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运动障碍等。第一次出血后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这些功能缺损,第二次出血会使这些功能进一步恶化。比如,原本能缓慢行走的患者,第二次出血后可能完全丧失行走能力;原本能简单交流的患者,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失语等认知功能障碍。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脑出血患者,第二次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会更差,因为糖尿病会影响神经的营养代谢,第一次出血后神经已处于相对不良的营养状态,第二次出血雪上加霜。 再次出血的风险因素相互作用 基础疾病协同作用:很多脑出血患者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第一次脑出血后,这些基础疾病仍然存在,并且相互影响。高血压会持续损伤血管壁,动脉硬化会使血管弹性降低,糖尿病会影响血管和神经的代谢等。第二次出血时,这些基础疾病的协同作用会使再次出血的风险大幅增加,同时也会加重脑部损伤和功能缺损。例如,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第一次脑出血后,高血糖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等不利于脑部恢复的因素,再次出血时,这种高血糖与高血压等的协同作用会使脑部损伤程度比单一基础疾病时更严重。 生活方式相关风险叠加:患者的生活方式因素,如不规律作息、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在第一次脑出血后如果没有得到纠正,第二次脑出血时这些生活方式因素会与基础疾病等共同作用,增加再次出血的可能性。对于年轻的脑出血患者,如果第一次出血后仍然保持熬夜、过度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再次出血的风险会显著升高,而且对脑部功能的影响也会更严重,因为年轻人的脑部原本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不良生活方式会破坏这种修复的有利条件。 总之,脑出血怕第二次是因为第二次出血会进一步加重脑部损伤、加剧脑水肿、严重影响神经功能恢复,并且多种风险因素相互作用使再次出血的危害大幅增加,不同年龄、有基础疾病或特殊生活方式的患者在第二次脑出血时面临的风险和损伤程度会有更复杂的表现。

    2025-09-30 13:35:03
  • 右脑偏头痛什么原因

    右脑偏头痛的诱发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偏头痛患者会增加风险)、神经递质紊乱(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失衡可引发)、血管因素(颅内血管舒缩异常相关)、饮食因素(特定食物如含酪氨酸、亚硝酸盐食物及饮酒可诱发)、内分泌因素(女性不同阶段激素变化与之关联)、环境因素(强光、噪音、气候变化等影响)、精神因素(长期精神压力大等情绪状态可诱发)。 一、遗传因素 具体情况:右脑偏头痛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偏头痛患者,尤其是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有偏头痛,那么个体患右脑偏头痛的风险会显著增加。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得大脑对疼痛等刺激的敏感性发生改变,从而更容易引发右脑偏头痛。例如,某些与神经递质代谢、血管调节等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与偏头痛的易感性有关。 二、神经递质紊乱 具体情况:神经递质在大脑的功能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当神经递质出现紊乱时可能引发右脑偏头痛。血清素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对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有调节作用。如果血清素水平异常,如血清素缺乏或其受体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脑血管功能失调,引发右脑偏头痛。另外,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失衡也可能参与右脑偏头痛的发生机制,它们会影响大脑的神经传导和血管舒缩,进而诱发右脑偏头痛发作。 三、血管因素 具体情况:脑血管的异常变化与右脑偏头痛相关。在偏头痛发作时,可能会出现颅内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异常。前期可能发生颅内动脉收缩,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随后颅外动脉扩张,特别是颞动脉等,从而引起头痛,这种血管的舒缩功能紊乱可能主要发生在右脑相关的血管区域,进而引发右脑偏头痛。例如,有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在发作时,右脑区域的血管会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如血流速度异常等情况。 四、饮食因素 具体情况:某些特定的饮食可能诱发右脑偏头痛。例如,过多摄入含有酪氨酸的食物,像奶酪、巧克力等,酪氨酸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代谢,进而诱发偏头痛发作,包括右脑偏头痛。还有,食用含有亚硝酸盐的食物,如一些腌制食品,亚硝酸盐可能会引起血管收缩或舒张功能异常,增加右脑偏头痛发作的风险。另外,饮酒,尤其是红酒等,其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导致脑血管扩张或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引发右脑偏头痛。 五、内分泌因素 具体情况:内分泌因素对右脑偏头痛有影响。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和更年期等不同阶段,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这与右脑偏头痛的发作有一定关联。例如,在月经前期,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会导致血管张力改变,从而更容易引发右脑偏头痛。妊娠期女性的激素水平波动较大,也可能出现右脑偏头痛发作频率的变化。而更年期女性激素水平紊乱,同样可能成为右脑偏头痛发作的诱因之一。 六、环境因素 具体情况:环境因素也可能诱发右脑偏头痛。强光刺激,如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下或灯光下,可能会引起大脑血管和神经的反应,导致右脑偏头痛发作。噪音污染也是一个因素,长期处于嘈杂的环境中,可能会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诱发右脑偏头痛。另外,气候变化,如气温的骤变、气压的变化等,也可能对大脑的血管和神经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右脑偏头痛,特别是在右脑相关的神经血管区域受到环境因素影响时更容易发病。 七、精神因素 具体情况:精神因素与右脑偏头痛关系密切。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状态,会使大脑处于应激状态,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进而诱发右脑偏头痛。例如,工作压力大、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等引起的长期精神紧张,可能会促使右脑偏头痛的发作。当人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时,体内的应激激素分泌增加,影响大脑的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最终引发右脑偏头痛。

    2025-09-30 13:31:53
  • 脑缺血灶是什么

    脑缺血灶是脑部影像学检查发现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或软化病灶,形成与血管、血液成分或血流动力学等因素相关,不同部位表现不同,可通过影像学等检查诊断,治疗针对病因,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控制基础疾病预防。 一、形成原因 1.血管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动脉壁内膜损伤,脂质沉积等原因,导致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使得相应脑组织供血减少。例如,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会影响脑部血液的正常供应,进而形成脑缺血灶。 血管栓塞:如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等导致心脏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血管,堵塞血管,引起局部脑缺血。年轻患者中,心房颤动导致脑栓塞相对常见,血栓脱落后堵塞脑部小血管就可能形成脑缺血灶。 2.血液成分或血流动力学因素 血液黏稠度增高:某些疾病状态下,如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导致脑部局部缺血。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血液成分可能发生变化,相对更容易出现血液黏稠度增高的情况,进而增加脑缺血灶形成的风险。 低血压:当血压过低时,脑部灌注压不足,也会引起脑缺血。例如,一些体质较弱的老年人,在快速站立等情况下可能出现一过性低血压,长期慢性低血压的患者更易发生脑缺血灶。 二、临床表现 1.不同部位脑缺血灶的表现 大脑皮层缺血灶:如果是大脑皮层运动区的脑缺血灶,可能出现肢体运动障碍,如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等。对于儿童,如果是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脑缺血灶,可能影响其运动功能的正常发育,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人。 脑干缺血灶:脑干是生命中枢所在部位,脑干缺血灶可能导致吞咽困难、言语不清、头晕、平衡失调等症状。在老年人中,脑干缺血灶相对常见,因为老年人血管条件较差,更容易发生脑干血管的病变。 2.一般症状 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患者出现脑缺血灶,可能会使原有的头痛头晕症状加重。儿童如果出现脑缺血灶,可能表现为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发育迟缓等情况,这是因为脑部缺血影响了神经功能的正常发育。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以初步发现脑部是否存在低密度的缺血灶,但对于早期较小的缺血灶可能不够敏感。在新生儿脑缺血灶的诊断中,头颅CT也是常用方法之一,但需要注意辐射对新生儿的影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头颅MRI:对脑缺血灶的检出更为敏感,尤其是在早期,可以发现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对于儿童脑缺血灶的诊断,头颅MRI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情况,因为其对软组织分辨率高。 2.其他检查 脑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脑血管的形态、有无狭窄、栓塞等情况,有助于查找脑缺血灶的病因。对于怀疑有脑血管畸形等导致脑缺血的患者,脑血管造影是重要的诊断手段。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可以使用改善循环的药物等。在儿童脑缺血灶的治疗中,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例如对于先天性血管异常导致的脑缺血灶,可能需要外科干预等。 2.预防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运动,如老年人可以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运动,保持适当的体重;戒烟限酒。对于儿童,要保证合理的营养摄入和适当的运动,促进身体健康发育,减少因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脑部病变风险。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药,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对于有心脏病的患者,如心房颤动患者,要积极治疗心脏病,预防血栓形成导致脑栓塞。

    2025-09-30 13:30:43
  • 脑梗死的高发人群有哪些

    脑梗死受多种因素影响,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服药、监测血压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糖;高脂血症患者要调整饮食并合理用药;有吸烟酗酒习惯者应戒烟限酒;肥胖人群需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体重;老年人因血管退行性变及基础疾病多,要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家人关注其身体状况,这些因素均可增加脑梗死风险,需采取相应应对措施降低风险。 应对措施:高血压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 糖尿病患者 相关因素: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会促进血管粥样硬化的形成。高血糖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强,易形成血栓,进而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 应对措施: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以及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使血糖稳定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同时注意保护血管,预防并发症。 高脂血症患者 相关因素: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会导致血液中脂质沉积在血管壁,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腔狭窄,血流受阻,增加脑梗死的发生概率。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患者脑梗死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血脂正常人群。 应对措施:高脂血症患者应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同时根据血脂升高的类型,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定期复查血脂,使血脂水平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有吸烟酗酒习惯者 相关因素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吸烟还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加脑梗死风险。有研究显示,吸烟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倍。 酗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心肌损害和血液凝固性增高,还会直接损伤脑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脑梗死的发生几率。 应对措施:有吸烟酗酒习惯者应坚决戒烟限酒。戒烟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逐渐修复,血小板聚集性降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慢。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尽量减少酒精对身体各系统的损害。 肥胖人群 相关因素: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肥胖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高血压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脑梗死的发生。肥胖会使体内脂肪组织增多,释放的炎症因子增加,导致血管慢性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应对措施:肥胖人群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来控制体重。控制热量摄入,均衡饮食,增加运动量,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逐步减轻体重,降低脑梗死发生风险。 老年人 相关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血管逐渐出现退行性变化,血管弹性减退,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下降。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这些因素叠加使老年人脑梗死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应对措施:老年人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度运动、合理饮食、戒烟限酒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突然改变体位等可能导致血压波动的情况,预防脑梗死发生。家人应多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如有头晕、肢体麻木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2025-09-30 13:29:27
  • 病毒性脑膜炎传染吗

    病毒性脑膜炎有一定传染性,不同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特点不同,可通过个人卫生、避免密切接触患者、增强免疫力来预防,患者需隔离,儿童患者有特殊护理要求。 不同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的传染性特点 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肠道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幼儿园等,容易造成传播。儿童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在生活学习中接触密切,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比如在学校中,如果有一名儿童感染了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若防护措施不到位,可能会导致班级内其他儿童相继感染。 疱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单纯疱疹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一般直接接触传播的风险相对肠道病毒低一些,但也可能在密切接触患者的疱液等情况下被感染,不过其传染性相对没有肠道病毒那么强的群体性传播特点,但在家庭等密切接触的小环境中仍有传播可能。 病毒性脑膜炎的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方面: 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要注意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情况。儿童由于好动,接触物品较多,家长要帮助和督促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通过手接触传播病毒的风险。 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和通风,经常开窗通风,降低室内空气中病毒的浓度。对于儿童居住的房间,要定期打扫,保持整洁,避免病毒在室内积聚。 避免密切接触患者:在病毒性脑膜炎流行期间,尽量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高发季节。如果家庭成员中有患病毒性脑膜炎的情况,要注意做好隔离措施,比如患者使用的餐具、毛巾等要单独使用并定期消毒,患者的分泌物也要及时清理和消毒,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家庭成员,特别是儿童。对于儿童来说,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大型商场、公共浴室等,减少感染病毒的机会。 增强免疫力: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增强免疫力。合理饮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瘦肉、鱼类、蛋类等。对于儿童,要注意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饮食习惯。适当运动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儿童可以进行户外活动、跳绳、跑步等运动,成年人可以进行慢跑、游泳、健身操等运动,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如儿童每天保证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充足的睡眠对于免疫力的维持也非常关键,各个年龄段都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儿童一般需要10-14小时的睡眠时间,成年人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等。 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隔离与护理 隔离措施:对于确诊为病毒性脑膜炎的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隔离,尤其是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要将患者安置在相对单独的房间,减少与他人的密切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要单独处理,如餐具要每次用后消毒,衣物要定期清洗消毒等。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等,避免交叉感染。 儿童患者的特殊护理:儿童患病毒性脑膜炎时,护理更为关键。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精神状态、头痛程度等。如果儿童出现发热情况,要注意根据儿童的年龄等情况进行合适的护理,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降温,如适当减少衣物、用温水擦拭身体等,但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降温方式。同时,要保证儿童的营养摄入,由于儿童患病可能食欲不佳,要提供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要加强生活护理,如帮助其翻身、拍背等,防止出现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2025-09-30 13:25:2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