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利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擅长: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头痛、头晕。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孙庆利,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任住院医师。2003年北京大学神经病学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和脱髓鞘疾病。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著及2篇SCI文章。参加了《哈氏内科学》、《奈特神经病学》和《脑血管病手册》等多部著作的编译工作。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中国医师协会脑与脊髓损伤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感染与神经免疫分会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头痛、头晕。展开
  • 高血压危象和高血压脑病的区别

    高血压危象与高血压脑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考虑等方面存在区别,高血压危象分急症与亚急症,发病与交感神经等有关,表现多样,影像学无特异表现,治疗分急症与亚急症;高血压脑病因血压骤升致脑血管调节失常,表现为中枢神经障碍等,头颅影像有脑水肿表现,治疗需降血压、颅内压等,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女性各有治疗特点,需准确鉴别并采取正确治疗措施。 高血压脑病:是指在高血压病程中,由于血压急剧升高,超过了脑血管的自身调节能力,导致脑血管痉挛或过度灌注,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从而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表现,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血压突然升高,打破了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使脑血流过度灌注,进而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临床表现 高血压危象:高血压急症患者可出现头痛、烦躁、眩晕、心悸、气急、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可伴有靶器官损害的相关表现,如急性左心衰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可出现胸痛、胸闷等;主动脉夹层时可出现胸背部撕裂样剧痛等。高血压亚急症患者主要表现为血压显著升高,但无急性靶器官损害的表现。 高血压脑病: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烦躁、意识障碍、抽搐、视力障碍等,头痛通常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弥漫性全头痛,以后枕部明显,呕吐常为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可表现为嗜睡、昏睡甚至昏迷,抽搐可为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视力障碍可出现一过性失明或视力模糊等。 影像学表现 高血压危象:一般无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若伴有靶器官损害,如急性左心衰时胸部X线可显示肺淤血、肺水肿等;主动脉夹层时胸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可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等。 高血压脑病:头颅CT或MRI可显示脑水肿的表现,如脑实质内低密度影等,但需注意与其他颅内病变相鉴别。 治疗原则 高血压危象:高血压急症需迅速降低血压,可选用硝普钠、硝酸甘油、拉贝洛尔等降压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和给药途径,同时要针对靶器官损害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急性左心衰时需进行抗心衰治疗等;高血压亚急症可通过口服降压药物逐渐降低血压,如硝苯地平缓释片等,但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高血压脑病:主要是降低血压、降低颅内压、控制抽搐等,可选用甘露醇等降低颅内压,选用苯巴比妥、地西泮等控制抽搐,同时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降低血压,如拉贝洛尔等,但降压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脑灌注不足。 特殊人群考虑 老年人群: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脑病时,由于其血管弹性差、代偿能力弱,病情变化较快,治疗时需更加谨慎,降压速度不宜过快、过低,要密切监测血压、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同时要注意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选择降压药物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 儿童人群:儿童高血压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脑病,病情可能更为凶险,需迅速识别并进行紧急处理。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在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上与成人有很大差异,应选用对儿童相对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且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命体征和脏器功能,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脑病是非常危险的情况,治疗时既要考虑控制血压,又要确保胎儿的安全。应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如拉贝洛尔等,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高血压危象和高血压脑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考虑等方面均存在区别,临床上需准确鉴别,以便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2025-09-30 13:23:56
  • 中风病人有什么表现

    中风病人有多种常见表现,包括脑部缺血或出血相关的突发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运动、言语、面部功能障碍)、头痛呕吐等,不同类型中风还有特殊表现,如缺血性中风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相对短暂,出血性中风的脑出血多在活动中起病且病情进展快伴血压明显升高,不同人群在中风表现和预后等方面有差异,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 一、中风病人的常见表现 (一)脑部缺血或出血相关表现 1.突发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运动功能障碍:一侧肢体(如上肢或下肢)无力或麻木是常见表现。例如,患者可能突然发现自己拿不住东西,或者行走时一侧下肢拖地。这是因为脑部负责运动调控的区域受到影响,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运动功能障碍的表现可能相似,但老年人由于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可能恢复相对较慢。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发生中风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风险更高,因为这些基础疾病会损伤血管内皮等,增加脑血管病变的几率。 言语障碍:包括说话不清楚、不能理解别人的话或者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是大脑左半球语言中枢受累,就会出现这些言语问题。不同性别在言语障碍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为长期的语言习惯等因素,在言语康复方面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血管受到损害,更容易影响语言中枢相关的脑血管,引发言语障碍。 面部不对称:患者可能出现口角歪斜,比如微笑时一侧口角低,鼻唇沟变浅等。这是由于面部肌肉的神经支配受到脑部病变影响,无论男女老少,只要发生中风影响到相应神经,都可能出现面部不对称表现。有家族中风史的人群,发生面部不对称等中风表现的风险可能增加,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导致血管等结构存在潜在问题。 2.头痛、呕吐 部分中风病人会出现头痛,多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可能是颅内压增高引起。呕吐通常是喷射性呕吐,这是因为脑部出血或缺血导致颅内压变化,刺激呕吐中枢。对于儿童中风患者,由于其颅骨尚未完全骨化,颅内压增高时可能头痛表现不如成人典型,但呕吐可能相对常见。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如果发生中风,头痛、呕吐等表现需要特别警惕,因为孕期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血管等情况与非孕期不同,更容易因为中风出现这些症状。有偏头痛病史的患者发生中风时,头痛表现可能与既往偏头痛有所不同,需要仔细鉴别。 (二)不同类型中风的特殊表现 1.缺血性中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相对短暂,一般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完全恢复。常见表现为上述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突然的单眼失明(单眼一过性黑矇)、一侧肢体无力等,但很快能缓解。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能发生TIA,老年人发生TIA后如果未及时处理,发展为缺血性中风的风险较高。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更容易发生TIA,因为斑块脱落等可能导致脑血管短暂缺血。 2.出血性中风 脑出血:多在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较快。除了上述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外,可能伴有血压明显升高。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更容易发生脑出血,因为高血压会使脑血管承受过高压力,容易破裂出血。年轻的脑出血患者可能有脑血管畸形等先天性因素,而老年人更多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女性在围绝经期等激素变化时期,血压波动较大,也可能增加脑出血风险。 总之,中风病人的表现多样,一旦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中风表现和预后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及时准确识别中风表现对于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

    2025-09-30 13:17:06
  • 50岁脑萎缩怎么办

    明确脑萎缩评估诊断,包括影像学检查和认知功能评估;针对生理性脑萎缩调整生活方式,病理性脑萎缩治疗基础疾病;开展认知康复训练和日常安全护理;50岁男女有不同注意事项,如男性调情绪、定期体检,女性重心理健康、适度调整康复活动等以应对脑萎缩。 一、明确脑萎缩的评估与诊断 1.医学检查手段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是评估脑萎缩的重要手段。MRI相较于CT对脑组织的显示更为清晰,能更精准地观察脑萎缩的部位和程度。例如,通过MRI可以发现大脑皮质萎缩、脑室扩大等脑萎缩的典型表现。在50岁人群中,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出现生理性脑萎缩,但如果伴有异常的脑萎缩表现则需进一步排查病因。 认知功能评估: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等工具评估认知功能,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障碍等情况。如果患者出现认知功能下降相关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判断脑萎缩与认知障碍的关系。 二、针对病因的处理 1.生理性脑萎缩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生理性脑萎缩,50岁人群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维持大脑的血液供应,对大脑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利于大脑的修复和功能维持。 2.病理性脑萎缩 治疗基础疾病:如果脑萎缩是由某些疾病引起,如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疾病等。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目前虽无法根治,但可以通过一些药物改善症状,不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果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萎缩,如脑梗死、脑出血等,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例如,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但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控制血糖水平,使其尽量接近正常范围,以减少对脑血管的进一步损害。 三、康复与护理 1.认知康复训练 脑力活动:鼓励50岁脑萎缩患者进行脑力活动,如阅读、下棋、玩智力游戏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刺激大脑神经,维持大脑的认知功能。例如,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阅读,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类型,从简单的读物开始逐渐过渡到更有深度的书籍,通过阅读锻炼大脑的语言理解和思维能力;下棋或玩智力游戏可以锻炼大脑的逻辑思维、注意力等。 2.日常护理 安全防护:由于脑萎缩可能导致患者平衡能力下降、认知障碍等,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安全防护。如将家中容易绊倒患者的障碍物清除,在卫生间、走廊等易滑倒的地方安装扶手,防止患者摔倒受伤。对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要避免让其单独外出,防止走失等意外情况发生。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50岁男性:50岁男性在面对脑萎缩时,除了遵循上述一般原则外,要注意自身情绪的调节,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因为不良情绪可能会对大脑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导致脑萎缩的因素并进行干预。 2.50岁女性:50岁女性可能面临更年期等特殊生理阶段,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对大脑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在应对脑萎缩时,除了关注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方面外,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可通过参加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沟通等方式缓解因激素变化带来的情绪波动等问题。并且在进行康复训练等活动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调整,避免过度劳累。

    2025-09-30 13:15:57
  • 偏头痛如何快速缓解

    偏头痛快速缓解需结合非药物干预与药物治疗,具体方法包括:非药物干预上,偏头痛急性发作期应休息并调整环境,可冷敷或热敷、压迫与按摩穴位、进行生物反馈与放松训练;药物治疗上,轻中度偏头痛可用非甾体抗炎药,中重度偏头痛可用曲普坦类药物,麦角胺类药物需遵医嘱使用;特殊人群如孕妇与哺乳期女性、儿童与青少年、老年人与合并症患者需谨慎选择缓解方法;同时,可通过规律作息与饮食、运动与压力管理、记录头痛日记等方式调整生活方式与预防复发;若头痛持续加重或伴随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长期管理需降低发作频率。 一、偏头痛快速缓解的非药物干预方法 1.休息与环境调整 偏头痛急性发作期应立即停止活动,寻找安静、黑暗的环境休息。光线刺激(尤其是蓝光)和噪音可能加重头痛,建议佩戴遮光眼罩或使用耳塞。部分患者对特定气味敏感,需避免香水、清洁剂等刺激性气味。 2.冷敷或热敷 冷敷可收缩血管、减轻神经炎症,适用于前额或太阳穴区域;热敷则能缓解肌肉紧张,适用于颈部或后枕部。需根据个体反应选择,交替使用可能更有效。 3.压迫与按摩 用指腹轻柔按压太阳穴、风池穴(后颈部凹陷处)或眉弓,每次持续10~15秒,可缓解局部肌肉紧张。避免用力过猛导致疼痛加剧。 4.生物反馈与放松训练 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从脚部到头部逐步放松)或冥想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减轻疼痛。建议日常定期练习,发作时应急使用效果更佳。 二、偏头痛快速缓解的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布洛芬、萘普生等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和疼痛,适用于轻中度偏头痛。需注意胃肠道溃疡或出血风险,尤其是老年患者或有消化道病史者。 2.曲普坦类药物 舒马曲坦、佐米曲普坦等特异性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通过收缩颅内血管、抑制神经递质释放缓解疼痛,适用于中重度偏头痛。但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需慎用,可能引发血压升高或心血管事件。 3.麦角胺类药物 麦角胺咖啡因通过收缩血管和抑制三叉神经通路缓解头痛,但副作用较多(如恶心、呕吐、肢体麻木),且可能引发药物过量性头痛,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孕妇与哺乳期女性 非甾体抗炎药在妊娠晚期可能引发胎儿动脉导管早闭,曲普坦类药物安全性尚未明确。建议优先采用冷敷、休息等非药物方法,必要时咨询产科医生。 2.儿童与青少年 偏头痛在儿童中可能表现为双侧头痛、呕吐或腹痛,需与脑膜炎等疾病鉴别。12岁以下儿童禁用曲普坦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避免长期使用。 3.老年人与合并症患者 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消化道溃疡,使用止痛药需警惕药物相互作用(如抗凝药与NSAIDs联用增加出血风险)。曲普坦类药物可能加重高血压,需监测血压。 四、生活方式调整与预防复发 1.规律作息与饮食 保持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或昼夜颠倒。饮食中减少奶酪、巧克力、红酒等触发因素,咖啡因摄入需适量(每日不超过200mg)。 2.运动与压力管理 每周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降低偏头痛发作频率。认知行为疗法(CBT)或正念减压训练有助于长期控制。 3.记录头痛日记 记录头痛发作时间、强度、伴随症状及可能的触发因素(如月经期、天气变化),有助于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偏头痛的快速缓解需结合非药物干预与药物治疗,特殊人群需谨慎选择方法。若头痛持续加重、伴随意识障碍或肢体无力,应立即就医排除脑出血等严重疾病。长期管理需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预防性用药降低发作频率。

    2025-09-30 13:15:06
  • 脑供血不足查什么项目

    为明确脑供血不足情况,需进行血液、影像学及血管造影等检查。血液检查通过血常规、血脂、血糖了解是否贫血、有无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糖异常影响脑供血;影像学检查中经颅多普勒超声可初步判断脑动脉情况,头颅CT可发现梗死、出血等病变,头颅MRI能早期发现微小病变;血管造影检查的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病变金标准,可清晰显示脑血管形态等情况。 一、血液检查 1.血常规 意义:通过检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可了解是否存在贫血情况。因为贫血可能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进而影响脑供血。例如,缺铁性贫血会使红细胞携氧能力降低,可能引发脑供血不足相关症状。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血常规参考值不同,儿童由于生长发育快,血常规指标会有相应变化范围,成人则有其相对固定的正常范围。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慢性疾病导致贫血的患者,更需密切关注血常规指标变化。 2.血脂 意义:血脂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异常升高时,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径变窄,血流阻力增加,影响脑供血。比如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上,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会逐步阻塞脑血管。不同性别血脂正常范围有差异,一般来说,女性在某些生理周期血脂可能有小幅度波动,而有高脂血症病史的人群更需定期监测血脂指标,以评估脑供血不足的风险。 3.血糖 意义: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和低血糖,都可能影响脑供血。高血糖时,血糖浓度过高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低血糖时,脑部能量供应不足,也会出现头晕等脑供血不足相关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血糖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血糖调节机制与成人有差异,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血糖的稳定控制尤为重要,需经常监测血糖水平来判断对脑供血的影响。 二、影像学检查 1.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意义:能检测颅内动脉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可初步判断脑动脉是否存在狭窄、痉挛等情况。例如,通过TCD可以发现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提示可能存在血管痉挛;血流速度减慢则可能是血管狭窄导致脑供血减少。不同年龄阶段人群TCD表现有一定特点,儿童的脑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与成人不同,在解读TCD结果时需考虑年龄因素。对于有偏头痛等病史的人群,TCD检查有助于评估脑供血情况与偏头痛发作的关系。 2.头颅CT 意义:可发现脑部是否有梗死、出血等病变,帮助排除一些器质性疾病导致的脑供血不足。比如头颅CT能清晰显示脑梗死病灶的部位和范围。不同年龄人群头颅CT的正常表现不同,儿童头颅CT对辐射敏感,检查时需严格控制辐射剂量。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等人群,头颅CT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是否有脑出血等情况导致脑供血异常。 3.头颅MRI(磁共振成像) 意义:比头颅CT更能早期发现脑内的微小病变,如早期脑梗死病灶等。它可以从多个序列成像,更全面地评估脑部组织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头颅MRI的扫描参数和正常表现有差异,儿童进行头颅MRI检查时需根据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案。对于怀疑有脑部血管病变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患者,头颅MRI是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 三、血管造影检查 1.脑血管造影 意义: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能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有无狭窄、闭塞、动脉瘤等情况。例如,可明确是否存在颈内动脉狭窄等导致脑供血不足的血管病变。不同年龄人群进行脑血管造影的风险和操作注意事项不同,儿童由于血管较细等特点,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对于有可疑脑血管畸形等病史的人群,脑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脑供血不足的病因。

    2025-09-30 13:12:2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