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强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椎管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联合治疗、椎管内硬膜下及硬膜外各种囊肿;脊髓空洞症、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垂体瘤、脑膜瘤等颅内肿瘤;脑外伤、颅骨缺损、颅骨肿瘤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姚玉强,副主任医师,苏黎世大学访问学者,毕业于山东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师从山东省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滕良珠教授,毕业后分配至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外科,从事神经外科工作十余年,在椎管内肿瘤、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空洞症、垂体瘤、颅骨缺损、脑肿瘤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于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以访问学者身份于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学习,在瑞士学习期间同时观摩了神经外科及神经放射科的临床工作,并参加了著名的“显微外科培训班”,掌握了血管吻合的基本技术。曾于北京宣武医院进修学习神经内镜手术,后开展了北京积水潭医院首例脑室镜下经鼻蝶垂体瘤手术。目前于北京天坛医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赵继宗院士,参与“功能磁共振成像和神经导航的微创神经外科学研究”的国自然课题,对脑功能成像及脑功能定位有深入的研究。至今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近10篇,2014年做为主要项目合作者(项目总排名第二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课题:基于fMRI脑功能成像的机器人辅助腕手神经康复训练与评价方法研究。目前可独立完成神经外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脑出血、脑外伤、脑肿瘤、椎管内肿瘤等手术,尤其擅长椎管内肿瘤的个体化治疗、Chiari畸形、脊髓空洞症、颅骨修补、垂体瘤经鼻手术等。近期于中华医学会2018脊髓脊柱会议上做了“椎管内肿瘤微创治疗的经验分享”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展开
个人擅长
椎管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联合治疗、椎管内硬膜下及硬膜外各种囊肿;脊髓空洞症、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垂体瘤、脑膜瘤等颅内肿瘤;脑外伤、颅骨缺损、颅骨肿瘤等。展开
  • 脑垂体微腺瘤能治愈吗

    脑垂体微腺瘤可治愈,治疗方法有药物、手术、放射治疗,儿童、成年患者及有基础病史患者治疗各有相关注意情况,药物治疗泌乳素瘤可选多巴胺激动剂,手术对直径小于10mm微腺瘤治愈率较高,放射治疗起效慢有并发症风险,儿童治疗要慎手术、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成年患者要综合多因素,有基础病患者选治疗方案要权衡。 药物治疗:对于泌乳素瘤,多巴胺激动剂是首选药物,如溴隐亭等。通过长期服用药物,多数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可降至正常,肿瘤体积缩小。例如,有研究显示约70%-90%的泌乳素瘤患者经溴隐亭治疗后,肿瘤体积明显缩小,泌乳素水平恢复正常。 手术治疗:经蝶窦显微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垂体微腺瘤的常用方法。手术可以直接切除肿瘤,对于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来说,手术的治愈率较高。一般来说,肿瘤直径小于10mm的垂体微腺瘤,经蝶窦手术的治愈率可达60%-90%左右。手术创伤小,恢复相对较快。 放射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肿瘤切除不彻底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放射治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使肿瘤体积缩小。但放射治疗起效较慢,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看到肿瘤体积的明显变化,而且有引起垂体功能减退等并发症的风险。 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 儿童患者:儿童脑垂体微腺瘤相对少见,但治疗时需更加谨慎。手术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尽量减少对垂体功能的影响。药物治疗时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成人有所不同。例如,使用多巴胺激动剂治疗儿童泌乳素瘤时,要定期监测儿童的生长、性腺发育等情况。 成年患者:成年患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生育需求、工作生活等因素。如果是有生育计划的女性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要密切监测泌乳素水平和排卵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男性患者,要关注肿瘤对性功能等方面的影响。 有基础病史患者:如果患者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权衡。例如,糖尿病患者在使用溴隐亭等药物治疗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因为部分药物可能对血糖有一定影响。手术时要确保患者的基础疾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降低手术风险。

    2025-09-29 10:52:57
  • 空泡蝶鞍是脑瘤吗

    空泡蝶鞍不是脑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原发性与先天性等因素有关,好发于中年女性,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多样;继发性由垂体瘤手术放疗等引起,有原发病表现。影像学检查可诊断鉴别,无症状者定期随访,有症状者依症状处理,特殊人群有不同监测处理要点。 原发性空泡蝶鞍 发病机制:可能与先天性蝶鞍隔孔较大,或鞍隔的先天性发育缺陷、垂体萎缩等因素有关,使得蛛网膜下腔在脑脊液压力作用下突入鞍内,逐渐将垂体挤压至一侧。 好发人群:多见于中年女性(尤其是肥胖的中年多产妇)。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无症状,若出现症状,可能有头痛(多为轻、中度)、视力障碍(如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等)、垂体功能减退(如性腺、甲状腺、肾上腺功能减退相关表现,如月经紊乱、乏力、怕冷等)、脑脊液鼻漏等,但一般症状较轻。 继发性空泡蝶鞍 常见原因:可由垂体瘤手术切除或放疗后、垂体梗死、颅内感染等引起。例如垂体瘤经手术或放疗后,垂体组织减少,蛛网膜下腔易填充鞍内;垂体梗死时垂体组织破坏,也可导致空泡蝶鞍形成。 临床表现:与原发性空泡蝶鞍有相似之处,但可能因基础疾病不同而有相应原发病的表现,如垂体瘤术后可能有垂体功能进一步减退的表现等。 诊断与鉴别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是主要的诊断方法。头颅CT可见蝶鞍扩大,鞍内为低密度影;头颅MRI可清晰显示垂体被推挤至鞍底,鞍内充满与脑脊液信号一致的物质。通过影像学表现可与脑瘤鉴别,脑瘤一般有实性的占位病变,有不同的强化特点等。 治疗原则 无症状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包括内分泌功能(如垂体相关激素水平)、视力等方面的检查。 有症状者:根据具体症状进行相应处理。若有垂体功能减退,需补充相应缺乏的激素;若有明显视力障碍等,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手术等干预措施,但手术治疗需谨慎权衡利弊。 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发现空泡蝶鞍,需密切监测内分泌及相关指标,因为妊娠可能会对垂体-内分泌功能产生一定影响;老年患者则要关注其基础健康状况,在随访过程中综合考虑其全身情况来制定合适的监测和处理方案。

    2025-09-29 10:51:35
  • 脑积水的形成原因

    脑脊液循环相关因素异常可致脑积水,包括脑脊液产生过多(如脉络丛乳头状瘤使分泌加快)、吸收障碍(蛛网膜颗粒吸收减退如结核性脑膜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循环通路梗阻(先天性中脑导水管狭窄、后天性颅内肿瘤、出血致通道堵塞),其他相关因素有早产低出生体重、遗传因素、颅脑外伤等也会增加脑积水风险。 脑脊液吸收障碍 蛛网膜颗粒吸收功能减退:脑膜炎等疾病可导致蛛网膜颗粒粘连,使其对脑脊液的吸收功能受到影响。如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炎症刺激使得蛛网膜颗粒周围出现粘连,阻碍脑脊液正常吸收,进而可能引发脑积水。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会影响脑脊液经蛛网膜颗粒向静脉系统的回流,使得脑脊液吸收途径受阻,导致脑室系统内脑脊液蓄积。临床研究表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中部分会出现脑积水表现。 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 先天性梗阻:中脑导水管狭窄是较为常见的先天性梗阻原因,胎儿在发育过程中中脑导水管发育异常,如形成狭窄、分叉等情况,会阻碍脑脊液从第三脑室流入第四脑室,导致梗阻性脑积水。 后天性梗阻:颅内肿瘤(如胶质瘤、颅咽管瘤等)可占据脑室系统内的空间,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颅内出血(如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后形成的血块、纤维组织增生等也可能堵塞脑脊液循环通道,引起脑积水。例如,脑室出血后,血凝块可能阻塞脑室系统内的通道,影响脑脊液正常循环。 其他相关因素 早产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其脑室周围的室管膜下生发基质易发生出血,而这种出血可能会影响脑脊液循环通路,增加脑积水的发生风险。研究显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脑积水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与脑积水的形成有关,例如一些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等,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脑脊液相关的细胞功能、结构等方面,导致脑积水的发生。但具体的遗传机制还在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中。 颅脑外伤:严重的颅脑外伤可导致脑室系统结构受损、出血等情况,进而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增加脑积水发生的可能性。比如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在受伤后可能出现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损伤,从而引发脑积水。

    2025-09-29 10:50:28
  • 脑积水是什么原因

    脑积水病因包括先天性的神经管发育畸形致脑室系统发育异常如Dandy-Walker综合征、Chiari畸形等及遗传因素影响相关结构发育,获得性的有颅内感染致蛛网膜颗粒粘连、颅内出血致血液积聚阻塞通道、颅内肿瘤阻塞或压迫循环通路、外伤致蛛网膜下腔粘连或血肿压迫、代谢性疾病及维生素A缺乏等致脑脊液成分或循环异常引发。 一、先天性因素 1.神经管发育畸形:胚胎时期神经管发育异常,可导致脑室系统发育畸形,如Dandy-Walker综合征,表现为第四脑室囊性扩张伴小脑发育不全,阻碍脑脊液正常循环通路;Chiari畸形可使小脑扁桃体下疝压迫脑脊液通道,引发脑积水。 2.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缺陷可影响脑脊液生成、吸收或循环相关结构的发育,导致先天性脑积水,部分遗传综合征如Aicardi综合征等常伴发脑积水表现。 二、获得性因素 1.颅内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炎症反应可致蛛网膜颗粒粘连,影响脑脊液吸收,如化脓性脑膜炎发病后数周或数月可因蛛网膜下腔粘连阻塞蛛网膜颗粒,使脑脊液吸收障碍引发脑积水;结核性脑膜炎时结核菌可侵犯脑膜,导致脑膜粘连及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 2.颅内出血:新生儿产伤、脑血管意外等引起的颅内出血,血液在蛛网膜下腔、脑室内积聚,血液成分刺激可导致蛛网膜粘连,或红细胞降解产物阻塞脑脊液循环通道,如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后,血凝块可能阻塞室间孔、中脑导水管等部位,引起脑积水。 3.颅内肿瘤:颅内肿瘤如室管膜瘤、颅咽管瘤等可直接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肿瘤压迫周围脑组织也可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例如颅咽管瘤可压迫第三脑室底部,阻碍脑脊液自第三脑室流入中脑导水管。 4.外伤:颅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等,可引起蛛网膜下腔粘连,或血肿形成压迫脑脊液通路,如重型颅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广泛出血可导致蛛网膜颗粒堵塞,影响脑脊液吸收。 5.其他:某些代谢性疾病(如黏多糖贮积症)可导致脑脊液成分异常,影响脑脊液循环;维生素A缺乏等情况也可能与脑脊液生成或吸收异常相关,进而引发脑积水。

    2025-09-29 10:48:26
  • 硬脑膜动静脉瘘怎么治疗

    硬脑膜动静脉瘘治疗方法有保守观察、血管内介入治疗(栓塞治疗)、手术治疗,儿童患者治疗需谨慎,老年患者要综合评估全身状况权衡治疗方式风险收益。 保守观察: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且病情稳定的患者,可选择保守观察。需要密切随访,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脑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来评估病变的变化情况。例如,部分小型、低流量且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硬脑膜动静脉瘘可能在长期观察中保持稳定,不出现病情进展。但这种观察需要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严格把握,对于有潜在病情进展风险的患者不适合长期保守观察。 血管内介入治疗 栓塞治疗:通过导管将栓塞材料注入到瘘口部位,阻断瘘口的血液供应。这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合适的病例,栓塞治疗可以有效地闭塞瘘口,改善相关症状。例如,对于一些高流量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治疗能够精准地到达病变部位,通过释放栓塞剂来达到治疗目的。但该方法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可能导致局部血管缺血等并发症,操作时需要精确的血管造影引导来确保栓塞材料准确到达目标位置。 手术治疗 直接手术切除:对于一些位置相对局限、能够通过手术完整切除瘘口及相关病变血管的情况,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病变的解剖位置等因素。例如,当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病变组织可以通过手术完整分离切除,且手术对周围正常脑组织等结构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时,手术切除是一种选择。不过,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脑血管的三维重建等,以制定精确的手术方案。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选择上需要更加谨慎。儿童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更倾向于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方法,如在合适的情况下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对血管损伤较小的方式,同时要密切关注治疗后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等方面的长期影响。而对于老年患者,需要综合评估其全身状况,包括心肺功能等,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治疗对其整体健康状况的影响,权衡手术、介入等治疗方式的风险和收益。

    2025-09-29 10:46:3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