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庆瑶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的诊治; 糖尿病围手术期血糖管理;动态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左庆瑶,女,副主任医师,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现为在读博士。长期从事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工作,并曾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访问学习。擅长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的诊治; 糖尿病围手术期血糖管理;动态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治疗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的诊治; 糖尿病围手术期血糖管理;动态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治疗。展开
  • 高尿酸血症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是什么

    高尿酸血症病因包括尿酸生成过多(嘌呤代谢相关酶缺陷、饮食因素、疾病及药物影响)和尿酸排泄减少(肾脏疾病、遗传因素),治疗方法有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控制、多饮水、适度运动)和药物治疗(促尿酸排泄药物、抑制尿酸生成药物),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治疗各有特点。 一、高尿酸血症的病因 (一)尿酸生成过多 1.嘌呤代谢相关酶缺陷:某些遗传性疾病可导致嘌呤代谢相关酶出现缺陷,例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增高症,会使嘌呤合成增加,进而导致尿酸生成增多。 2.饮食因素: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会使体内嘌呤含量显著增加,经代谢后尿酸生成也会相应增多。比如长期每日大量食用海鲜的人群,其体内尿酸水平往往容易升高。 3.疾病及药物影响:一些疾病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会使细胞增殖加速,核酸分解增加,尿酸生成过多;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等,会影响尿酸的排泄,间接导致尿酸生成相对增多。 (二)尿酸排泄减少 1.肾脏疾病: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会使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功能受损,导致尿酸在体内潴留。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尿酸的滤过减少,从而使尿酸排泄减少。 2.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存在尿酸排泄相关基因的缺陷,导致肾脏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或分泌减少,从而引起尿酸排泄减少。这种遗传因素导致的尿酸排泄障碍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二、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方法 (一)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控制:低嘌呤饮食是关键,应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前面提到的动物内脏、海鲜等,增加蔬菜、水果等低嘌呤食物的摄入,同时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保持适宜体重。例如建议每日蔬菜摄入量在500克以上,水果可选择苹果、梨等低果糖水果。 2.多饮水:每日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使尿量保持在2000ml以上,以促进尿酸的排泄。一般建议每日饮水2000-3000ml,可分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3.适度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使乳酸产生增加,抑制尿酸排泄。运动频率可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 (二)药物治疗 1.促尿酸排泄药物: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排泄,如苯溴马隆等。但对于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小于20ml/min的患者不建议使用。 2.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如别嘌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生成。但别嘌醇可能会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在使用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尤其对于汉族人群,HLA-B5801基因阳性者使用别嘌醇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较高。非布司他也是一种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价格相对较高。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高尿酸血症相对较少见,多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有关,治疗上首先应积极寻找病因,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需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生长发育特点进行个性化调整,比如儿童的饮食控制要兼顾营养均衡和低嘌呤要求;对于孕妇,使用药物治疗高尿酸血症需要非常谨慎,因为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一般首先以生活方式调整为主,如饮食控制和适度饮水等,如果尿酸水平仍较高,需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谨慎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对于老年人,要考虑其可能合并的其他疾病,如肾功能不全等,在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评估肾功能情况,避免使用加重肾脏负担的药物。

    2025-10-10 12:33:54
  • 尿酸症早期症状

    尿酸症早期症状多样,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阶段可仅血尿酸升高无明显表现,部分患者有关节轻微不适、尿液改变等轻微症状,且不同人群如儿童、女性、老年的早期症状有差异,儿童可能生长发育等受影响,女性更年期前后表现不同,老年易与关节退变症状叠加。 一、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阶段 1.尿酸水平异常但无明显临床表现 此阶段主要是通过血液检查发现血尿酸浓度升高,男性血尿酸值一般超过420μmol/L,女性超过360μmol/L,但身体没有因尿酸升高而出现不适症状。这一阶段在一些长期高嘌呤饮食、有家族尿酸代谢异常遗传背景的人群中较为常见,比如有痛风家族史的人群,在早期可能只是血尿酸升高,没有其他症状。 2.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特点 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如长期大量饮酒(尤其是啤酒)、高嘌呤饮食(如经常食用动物内脏、海鲜等)的人群,更容易进入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阶段。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尿酸的代谢,导致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从而使血尿酸升高,但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 二、可能出现的轻微症状 1.关节轻微不适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手指、脚趾等小关节的轻微酸痛或不适感,这种情况往往容易被误认为是劳累引起的。例如,一些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者经常剧烈运动的人群,当血尿酸升高时,可能会在关节部位出现隐隐的酸痛,尤其是在夜间或清晨起床时可能会有感觉,但这种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略。对于有痛风家族史或者长期高尿酸风险因素的人群,出现这种关节轻微不适需要警惕尿酸异常。 2.尿液改变 尿酸症早期可能会出现尿液浓缩、颜色加深等情况。因为尿酸升高时,肾脏对尿酸的代谢负担加重,可能影响尿液的成分和性状。但这种尿液改变也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如果同时存在饮水过少等情况,尿液改变可能更不明显。对于有尿酸代谢问题风险的人群,如肥胖、有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风险的人群,出现尿液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血尿酸等指标。 三、不同人群的差异表现 1.儿童尿酸症早期症状 儿童尿酸症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是有遗传代谢性疾病导致尿酸异常的儿童,早期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受影响、关节活动异常等情况。例如,遗传性肾小管功能障碍导致尿酸代谢异常的儿童,可能会在婴幼儿期就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表现,如喂养困难、发育迟缓等,随着年龄增长,可能逐渐出现关节相关症状。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关节活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检查血尿酸等指标。 2.女性尿酸症早期症状 女性在更年期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血尿酸升高相对男性较晚,但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酸升高的风险增加。女性尿酸症早期可能和男性类似出现关节轻微不适等情况,但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影响下,症状可能不太典型。比如在月经前可能会出现关节酸痛加重等情况,容易被误认为是经期综合征等。女性需要关注自身健康,尤其是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注意监测血尿酸水平。 3.老年尿酸症早期症状 老年人尿酸症早期可能会出现关节退变相关症状的叠加。老年人本身关节就可能存在退行性变,当血尿酸升高时,关节的酸痛等症状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关节退变加重。同时,老年人的代谢功能下降,尿酸排泄能力减弱,更容易出现尿酸升高。例如,一些老年人体检发现血尿酸升高,但自述只是关节有点酸,容易和关节老化混淆。老年人需要定期体检,关注血尿酸等指标,及时发现尿酸异常情况。

    2025-10-10 12:32:59
  • 糖尿病病理生理改变是什么

    糖尿病存在胰岛素分泌与作用异常、血糖调节失衡及代谢紊乱的连锁反应。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肝糖输出异常、肠道对血糖调节异常致血糖失衡,进而引发脂肪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增强、血脂异常等)和蛋白质代谢紊乱(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负氮平衡等)。 一、胰岛素分泌与作用异常 1.胰岛素分泌不足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其遗传因素可能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使得胰岛素分泌量减少。例如,2型糖尿病患者中,部分是由于胰岛β细胞逐渐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能满足机体需求。在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也存在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的情况。 从病理生理角度看,胰岛β细胞的功能障碍可能涉及多种机制,如基因表达异常等。正常情况下,胰岛β细胞受到血糖升高的刺激后会分泌胰岛素,而在糖尿病患者中,这种刺激-分泌偶联过程出现问题。 2.胰岛素作用缺陷 胰岛素抵抗是常见的情况,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可能发生。在肥胖人群中,脂肪细胞分泌的一些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等)会影响胰岛素受体的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肌肉细胞、脂肪细胞等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使得胰岛素不能有效地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进行代谢。例如,胰岛素作用于肌肉细胞时,不能很好地刺激葡萄糖转运蛋白将葡萄糖转运进入肌肉细胞,从而影响血糖的利用。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胎盘分泌的激素等因素也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二、血糖调节失衡 1.肝糖输出异常 肝脏在血糖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糖尿病患者中,肝脏的糖异生作用增强,使得肝糖输出增加。正常情况下,肝脏根据血糖水平调节糖异生和糖原合成、分解。但在糖尿病时,这种调节机制紊乱。对于有长期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肝脏的这种病理改变会更加明显。例如,在空腹状态下,糖尿病患者肝脏会过多地产生葡萄糖,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这种肝糖输出异常与胰岛素的作用密切相关,胰岛素不足会削弱对肝糖异生的抑制作用,从而使肝糖输出增多。 2.肠道对血糖的调节异常 肠道在血糖调节中也有重要作用。肠道分泌的一些激素,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等,对胰岛素分泌和血糖有调节作用。在糖尿病患者中,肠道激素的分泌和作用可能出现异常。例如,GLP-1的分泌减少或其作用受到影响,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胃排空延迟等情况,进而影响血糖的控制。在一些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中,就可能存在肠道激素调节血糖机制的紊乱。 三、代谢紊乱的连锁反应 1.脂肪代谢紊乱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代谢紊乱。胰岛素不足会导致脂肪分解增强,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分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过多的游离脂肪酸释放到血液中。在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中,如果血糖控制不佳,这种脂肪分解增强的情况会更加明显。过高的游离脂肪酸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同时,脂肪代谢紊乱还可能导致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等,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的风险。 2.蛋白质代谢紊乱 长期高血糖会影响蛋白质代谢。胰岛素不足会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患者会出现负氮平衡,表现为体重下降、肌肉萎缩等。在糖尿病患者的病程中,尤其是病情控制不佳时,这种蛋白质代谢紊乱会逐渐加重。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自身合成代谢能力下降,蛋白质代谢紊乱可能会更加严重,影响机体的修复和免疫功能等。

    2025-10-10 12:29:29
  • 糖尿病人吃银耳怎么做

    糖尿病人吃银耳需先进行食材准备,包括选品质好的银耳及搭配低糖或无糖食材,然后进行预处理,如泡发、清洗,烹饪有煮银耳羹(基本煮法及搭配枸杞、百合等)和蒸银耳,食用时要注意血糖监测、控制食用量及考虑个体差异,要合理制作和食用以保障健康。 一、食材准备 选择品质良好、无霉变的银耳,同时准备适量的低糖或无糖的食材搭配,如枸杞(糖尿病患者食用枸杞需注意控制量,因为枸杞含糖)、百合等。 二、银耳的预处理 1.泡发:将银耳用清水浸泡,一般浸泡2-3小时,使银耳充分吸水变软。浸泡时要注意水质清洁,避免污染。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要保证泡发过程的卫生,防止食物变质引起身体不适。 2.清洗:泡发好的银耳要仔细清洗,去除杂质和残留的杂质。可以用清水多次冲洗,确保银耳干净。 三、烹饪方法 (一)煮银耳羹 1.基本煮法:将处理好的银耳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炖煮。一般炖煮30-60分钟,直到银耳变得软糯。在炖煮过程中,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控制用水量,避免煮出过稀的羹,导致血糖上升过快。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如血糖控制情况、口味偏好等调整炖煮时间和用水量。 2.搭配其他食材 搭配枸杞:在银耳炖煮至软糯时,加入适量枸杞,再炖煮5-10分钟。枸杞富含多种营养成分,但含糖,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控制加入量,一般每次可加入5-10克左右。枸杞中的多糖成分有一定的调节血糖的潜在作用,但需适量食用。 搭配百合:同样在银耳快煮好时,加入百合,百合炖煮10-15分钟即可。百合具有润肺止咳等功效,其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适中,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食用,一般每次加入10-15克左右。 (二)蒸银耳 1.准备工作:将处理好的银耳放入蒸碗中,加入适量清水,可根据情况加入少量枸杞等搭配食材。 2.蒸煮过程:将蒸碗放入蒸锅中,大火蒸30-60分钟,直至银耳熟透软糯。蒸的方式相对煮来说,可能更能保留银耳的营养成分。糖尿病患者在蒸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蒸煮时间和火候,保证银耳达到合适的口感和熟透程度。 四、食用注意事项 1.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在食用银耳相关食品后,要注意监测血糖。因为不同的烹饪方式和搭配食材会影响血糖的变化。例如,煮成羹状的银耳可能比蒸的更容易使血糖升高,所以食用后要根据自身血糖情况调整后续的饮食和药物等治疗方案。 2.食用量控制:即使是健康人群,银耳的食用量也有一定限制,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更要严格控制。一般每次食用银耳相关食品的量不宜过多,银耳本身碳水化合物含量虽不是特别高,但搭配其他食材后要综合考虑总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对血糖的影响。例如,一碗银耳羹(包含适量搭配食材)的量控制在200-300毫升左右比较合适,同时要将其热量计算在每日总热量摄入中。 3.个体差异:不同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等存在个体差异。例如,合并有肾病的糖尿病患者,在食用银耳时要注意蛋白质的摄入量,因为银耳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要根据肾功能情况合理安排食用量;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消化功能可能相对较弱,在烹饪银耳时要确保煮得更软烂,以便于消化吸收,同时要注意血糖的变化情况。 总之,糖尿病人吃银耳可以通过上述合理的烹饪方法制作,在制作和食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合理控制食材的选择、用量和食用后的血糖监测等,以保障身体健康。

    2025-10-10 12:27:40
  • 甲亢能治愈吗眼睛凸出来还能恢复吗

    甲亢可以通过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手术等方法治愈,不同方法各有特点及适用情况;甲亢患者眼睛凸出情况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及时性有关,轻度者甲亢控制后部分可改善,中重度者恢复相对困难,需联合其他治疗,且患者需遵医嘱规范治疗、定期复查,特殊人群治疗更需谨慎。 一、甲亢能否治愈 甲亢是可以治愈的,目前主要有三种治疗方法,分别是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放射性碘治疗和手术治疗。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如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等,通过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发挥作用。一般疗程较长,通常需要1-2年甚至更长时间,其治愈率约为40%左右,但存在复发的可能,约有50%-60%的患者会复发。该治疗方法适用于病情较轻、甲状腺轻度肿大的患者,以及儿童、孕妇、年老体弱或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等不适合手术或放射性碘治疗的患者。 放射性碘治疗:利用放射性碘被甲状腺摄取后释放出β射线,破坏甲状腺组织细胞,减少甲状腺激素的产生。治愈率较高,可达80%以上,复发率较低。但可能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需要终身服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过敏、甲状腺肿大明显有压迫症状、多次复发的患者等。不过,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近期有甲状腺癌病史等患者不适合该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通过切除部分甲状腺组织来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治愈率也较高。适用于甲状腺肿大显著,有压迫症状;怀疑甲状腺癌;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无效或过敏的患者。但手术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 二、甲亢患者眼睛凸出能否恢复 甲亢患者眼睛凸出(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能否恢复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 轻度情况:如果是轻度的眼睛凸出,在甲亢得到有效控制后,部分患者的眼睛凸出情况可能会逐渐改善。例如,通过规范治疗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眼部的炎症反应得到控制,眼球突出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一般来说,在甲亢治疗后的6-12个月内可能会逐渐看到改善迹象,但完全恢复正常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有的可能需要数年。 中重度情况:对于中重度的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眼睛凸出恢复相对困难。中重度患者可能会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复视、视力下降等情况。此时可能需要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如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眼眶减压手术等。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眼部的炎症水肿,免疫抑制剂用于调节自身免疫反应,眼眶减压手术则是通过去除部分眼眶骨壁,为突出的眼球提供更多空间,从而改善眼球突出情况,但这些治疗方法的效果因人而异,且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例如,糖皮质激素使用可能会引起感染、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眼眶减压手术可能会出现出血、感染、视力下降等并发症。 对于甲亢患者,无论处于哪种病情阶段,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眼部情况等,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休息,避免用眼过度,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病情的恢复。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充分权衡利弊,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例如,孕妇患甲亢时,抗甲状腺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格外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甲状腺功能;儿童患甲亢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因为甲亢本身以及治疗药物可能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2025-10-10 12:26:2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