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庆瑶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的诊治; 糖尿病围手术期血糖管理;动态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左庆瑶,女,副主任医师,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现为在读博士。长期从事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工作,并曾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访问学习。擅长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的诊治; 糖尿病围手术期血糖管理;动态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治疗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的诊治; 糖尿病围手术期血糖管理;动态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治疗。展开
  • 雄性激素过高是什么原因引起

    雄性激素过高的原因包括内分泌系统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肿瘤因素(如卵巢肿瘤、肾上腺肿瘤)、生活方式因素(如饮食、运动、精神压力)、其他因素(如年龄、药物影响),女性或儿童发现雄性激素过高应及时就医,存在不良生活方式人群应调整生活方式预防。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过程中所需的酶缺乏,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障碍,进而促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增加,刺激肾上腺皮质增生,使得雄激素分泌过多。这种疾病在儿童时期可能就会出现相关症状,如女性患儿可能出现男性化表现,如多毛、痤疮等。 肿瘤因素 卵巢肿瘤:某些卵巢肿瘤,如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等,可自主分泌大量雄性激素,从而导致血液中雄性激素水平升高。这类肿瘤相对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会明显影响体内激素平衡。 肾上腺肿瘤:肾上腺皮质肿瘤也可能会分泌过多的雄性激素,引起雄性激素过高的情况。肾上腺皮质的良性或恶性肿瘤都有可能导致这种激素分泌异常,例如肾上腺皮质癌等,会打破正常的激素分泌调节机制。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方面:长期摄入过多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可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例如,过量的高脂肪饮食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而肥胖又是引起内分泌紊乱、雄性激素过高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肥胖女性患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女性,且更容易出现雄性激素水平升高的情况。 运动不足:缺乏运动也会对内分泌产生不良影响。运动能够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助于维持内分泌系统的平衡。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减慢,脂肪容易堆积,进而影响激素的正常分泌,可能导致雄性激素相对过高。 长期精神压力过大: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下丘脑会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过多的CRH会刺激垂体分泌ACTH增加,进而影响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可能导致雄性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例如,长期精神紧张的女性,患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几率可能会增加,同时伴有雄性激素过高的情况。 其他因素 年龄因素:在青春期,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内分泌系统尚不稳定,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雄性激素相对偏高的情况,但一般会随着身体的逐渐发育成熟而趋于正常。而对于中老年男性,如果出现雄性激素过高的情况,则需要警惕是否存在内分泌系统疾病或肿瘤等问题。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也可能会影响雄性激素的水平。例如,长期使用某些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会导致体内激素平衡失调,引起雄性激素相对升高。但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少见,如果因病情需要使用这类药物,应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进行。 温馨提示:对于女性患者,如果发现雄性激素过高,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妇科超声、激素六项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对于儿童患者出现雄性激素过高的情况,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到儿科或内分泌科就诊,因为儿童时期的激素水平异常可能会对生长发育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存在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无论男女,都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饮食、适量运动和良好的心态,以维持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预防雄性激素过高的情况发生。

    2025-10-10 12:14:51
  • 空腹血糖8是糖尿病吗

    空腹血糖正常范围是3.9-6.1mmol/L,空腹血糖达8mmol/L需考虑糖尿病可能,不能仅凭一次结果确诊,要结合相关标准、情况及不同人群特殊情况综合判断,已确诊者需调整治疗,未确诊者要就诊完善检查并调整生活方式,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儿童青少年等特殊人群有各自需注意的方面。 一、诊断糖尿病的相关标准 1.糖尿病典型症状加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如果有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糖尿病典型症状,且空腹血糖达到8mmol/L,同时满足上述任意一条标准即可考虑诊断为糖尿病。 2.无典型症状时,需另一天再次检测证实:因为一次空腹血糖升高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前一天晚上进食过多高糖食物、偶尔的应激状态等,所以如果首次检测空腹血糖为8mmol/L,没有典型糖尿病症状时,需要另选一天再次检测空腹血糖或者进行OGTT试验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空腹血糖8mmol/L可能的情况及应对 1.已确诊糖尿病患者:如果本身已经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说明血糖控制未达到理想目标,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可能涉及饮食、运动以及药物等方面的调整。比如可能需要进一步控制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运动量等。 2.未确诊糖尿病者:对于尚未确诊糖尿病的人群,发现空腹血糖8mmol/L,需要尽快到内分泌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同时,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比如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控制总热量摄入,均衡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适当进行规律的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还要注意避免熬夜、戒烟限酒等,以利于血糖的调控。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如果空腹血糖8mmol/L,需要更加谨慎对待。因为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血糖控制目标可能相对宽松,但也不能放任不管。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同时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因为老年人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较差,轻微的低血糖可能就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后果,如头晕、跌倒导致骨折等。在饮食和运动方面需要更加个体化,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活动能力来制定合适的方案。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空腹血糖达到8mmol/L则需要高度重视,因为妊娠糖尿病对母婴健康影响较大。可能会导致胎儿过大、畸形、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同时也会增加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等并发症的风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血糖,饮食上要进行更精细的管理,可能需要营养师制定专门的妊娠糖尿病饮食方案,运动方面也要在医生评估后进行适当的低强度运动等。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出现空腹血糖8mmol/L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也需要明确原因。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可能伴有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按照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治疗方案进行管理,饮食和运动的调整也需要兼顾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需求,保证营养供给的同时控制血糖。

    2025-10-10 12:12:41
  • 糖尿病有几种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1型糖尿病由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致胰岛素绝对不足,多见于儿童青少年,起病急有典型症状;2型糖尿病由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有胰岛素抵抗和分泌相对不足,多见于成年人,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病因明确,发病人群因病因而异;妊娠糖尿病因孕期胎盘分泌抗胰岛素物质等致血糖升高,发生在孕期,产后部分可恢复正常但未来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且可能影响胎儿。 1.1型糖尿病 发病机制: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了胰腺内产生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遗传因素在其中起一定作用,例如某些特定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位点与1型糖尿病的易感性相关。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等)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从而诱发1型糖尿病。 人群特点: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起病较急,常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典型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2.2型糖尿病 发病机制:2型糖尿病的发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易感性使得个体具有患2型糖尿病的倾向,而环境因素如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体力活动不足、高热量饮食等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早期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腺需要分泌更多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正常,后期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血糖升高。 人群特点:多见于成年人,但近年来随着儿童肥胖率的上升,儿童和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增加。起病相对隐匿,症状可能不典型,部分患者是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常见症状有口渴、多尿、疲劳等,也有一些患者没有明显自觉症状。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发病机制:这是一组病因相对明确的糖尿病,包括遗传性β细胞功能缺陷、遗传性胰岛素作用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如胰腺炎、胰腺创伤或手术、胰腺肿瘤等)、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等)、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等多种病因。例如,由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引起的糖尿病是由于药物影响了机体的糖代谢过程,导致血糖升高。 人群特点:不同病因导致的特殊类型糖尿病,其发病人群各不相同。由遗传性因素引起的特殊类型糖尿病,发病年龄可早可晚;由胰腺外分泌疾病或内分泌疾病等继发因素引起的,有相应基础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同时伴有血糖升高的表现。 4.妊娠糖尿病 发病机制:妊娠期间,胎盘会分泌一些抗胰岛素的物质,使得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胰腺需要分泌更多胰岛素。如果孕妇的胰岛β细胞不能代偿性地增加胰岛素分泌,就会导致血糖升高,从而发生妊娠糖尿病。此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在妊娠糖尿病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人群特点:发生在妊娠期间,孕妇在孕期进行血糖筛查时被发现。一般在分娩后,多数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可恢复正常,但这类孕妇将来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对胎儿也可能产生影响,如导致胎儿过大、胎儿生长受限、早产、胎儿畸形等不良妊娠结局。

    2025-10-10 12:11:27
  • 糖尿病人能不能喝豆浆

    糖尿病人能喝豆浆,豆浆富含营养且对血糖影响相对较小,但需注意:饮用量控制在200-300毫升左右;避免添加糖类;与富含膳食纤维食物搭配,合并肾功能不全的要限制蛋白质摄入,儿童糖尿病人饮用也需谨慎控制量和关注血糖变化。 豆浆富含植物蛋白、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每100克豆浆中约含1.8-2.5克蛋白质,还含有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等)、矿物质(如钙、磷、铁等)以及膳食纤维。其中,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对血糖的上升有一定的缓冲作用。研究表明,适量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指标,如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等。 豆浆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较低,每100克豆浆大约含1.1-1.5克碳水化合物,且其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为低聚糖等,相较于精制谷物等快速升糖的碳水化合物,对血糖的影响相对较小。 糖尿病人喝豆浆的注意事项 饮用量的控制:一般建议糖尿病人每天饮用豆浆的量控制在200-300毫升左右。因为虽然豆浆本身对血糖影响相对温和,但过量饮用也可能导致总热量摄入过多,从而影响血糖的稳定。例如,若每天饮用超过500毫升的豆浆,可能会使每日摄入的热量超出糖尿病患者的每日热量需求范围,进而引起血糖波动。 是否添加糖类:糖尿病人饮用豆浆时应避免添加蔗糖、果糖等精制糖。如果在豆浆中添加了糖,会显著增加豆浆的升糖指数,导致血糖快速升高。例如,在豆浆中加入10克蔗糖,其升糖效果可能相当于摄入一定量的精制谷物,会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短时间内大幅上升,不利于血糖的管理。 与其他食物搭配:糖尿病人喝豆浆时可搭配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蔬菜等。这样可以进一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使血糖上升更加平稳。例如,喝豆浆时搭配一份凉拌蔬菜沙拉和一片全麦面包,比单独喝豆浆更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对于合并有高血脂的糖尿病人,还应注意避免与高脂肪食物同时大量食用,因为豆浆中的植物蛋白虽然是优质蛋白,但如果同时摄入过多高脂肪食物,可能会影响整体的血脂代谢,而高血脂也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特殊人群的情况 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人:这类患者需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总量。因为豆浆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若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人大量饮用豆浆,可能会加重肾脏的负担。一般来说,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人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应根据肌酐清除率等指标进行调整,可能需要限制豆浆的饮用量,甚至在某些严重情况下需要避免饮用豆浆。例如,当肌酐清除率明显降低时,过多的植物蛋白摄入会导致体内含氮废物产生增多,加重氮质血症,不利于肾功能的维护。 儿童糖尿病人:儿童糖尿病人饮用豆浆时也需要谨慎。要注意豆浆的饮用方式和量的控制。儿童的饮食需要兼顾营养和血糖控制,豆浆可以作为一种优质蛋白的来源,但同样要避免添加糖类,并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等因素合理控制饮用量。例如,对于学龄前儿童,每天饮用豆浆的量不宜超过150毫升,且要搭配适合儿童的其他食物,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控制血糖。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饮用豆浆后的血糖变化情况,因为儿童的身体代谢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对血糖的反应可能更为敏感。

    2025-10-10 12:09:29
  • 如何改善由肾上腺引起的身体疲劳

    肾上腺功能异常需先明确类型及病因,基础是评估肾上腺相关激素水平,确诊后遵医嘱行激素替代,生活中要作息规律、适度开展有氧运动、均衡饮食,定期监测激素等指标,关注儿童、女性、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并通过冥想等减少应激因素来改善因肾上腺问题引发的疲劳。 一、明确肾上腺功能异常类型及基础干预 若因肾上腺功能减退(如艾迪生病等)导致疲劳,首先需明确病因。对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主要是肾上腺本身病变致皮质醇等激素分泌不足;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多由垂体或下丘脑病变影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进而累及肾上腺。基础干预包括确保患者处于安全医疗监测环境下,由专业医生评估肾上腺相关激素水平(如皮质醇、醛固酮等)。 二、激素替代治疗(遵医嘱) 若确诊肾上腺功能减退,需遵医嘱进行激素替代。例如,皮质醇缺乏者需补充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等,通过补充缺失激素来缓解因激素不足引发的疲劳症状,此为基于肾上腺激素分泌不足与疲劳相关性的循证治疗手段,需严格依据激素水平检测结果由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三、生活方式调整 1.作息管理:保证规律且充足的睡眠,成年人建议每晚睡眠时长维持在7~8小时,良好睡眠有助于身体各系统包括肾上腺在内的功能修复,对于因肾上腺问题导致疲劳的人群,规律作息能促进机体代谢恢复,缓解疲劳感。 2.适度运动:根据自身状况开展适度有氧运动,如每周进行150分钟左右中等强度运动,像快走(速度约4~6公里/小时)、游泳等。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耐力,改善因肾上腺功能异常带来的疲劳,但需避免过度运动加重身体负担,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 3.均衡饮食: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保证维生素C(如柑橘类、草莓等)、B族维生素(如全麦谷物、瘦肉等)、优质蛋白(如鱼类、豆类)等的充足供给。维生素C有助于抗氧化,维持肾上腺组织健康;B族维生素参与能量代谢,优质蛋白是身体修复的重要原料,合理饮食可为肾上腺功能维持及疲劳改善提供营养支持。 四、医疗监测与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定期监测:定期检测肾上腺相关激素水平及身体机能指标,如每3~6个月检测皮质醇、醛固酮等激素,同时关注血常规、电解质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监测频率可能有差异,儿童需重点监测生长发育指标与激素水平的关系,老年人则要关注器官功能衰退对肾上腺激素调整的影响。 2.特殊人群考量: 儿童:若因肾上腺问题出现疲劳,需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手段,密切监测生长激素水平与身体发育情况,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发育的不恰当药物,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原则。 女性:需关注月经周期与肾上腺激素水平的关联,在月经特殊时期更要留意疲劳等症状变化,若出现异常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减退,肾上腺功能调整可能更缓慢,监测时要更细致,生活方式调整需兼顾其身体耐受程度,如运动应选择更温和的方式,避免剧烈运动。 五、减少应激因素 尽量避免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因为应激会增加肾上腺负担。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理状态平稳,这有助于维持肾上腺正常功能,进而改善因肾上腺相关问题导致的疲劳。

    2025-10-10 12:07:1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