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庆瑶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的诊治; 糖尿病围手术期血糖管理;动态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左庆瑶,女,副主任医师,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现为在读博士。长期从事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工作,并曾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访问学习。擅长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的诊治; 糖尿病围手术期血糖管理;动态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治疗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的诊治; 糖尿病围手术期血糖管理;动态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治疗。展开
  • 垂体分泌哪些激素

    腺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不足致侏儒症过多致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合成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调节应激等,促卵泡生成素与促黄体生成素在男女有不同促进相关功能,泌乳素促乳腺发育及乳汁分泌非孕期异常升高致闭经-溢乳综合征;神经垂体储存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调节水重吸收维持水盐平衡,催产素在分娩时刺激子宫收缩、哺乳期促进乳汁排出且对社交行为有影响。 一、腺垂体分泌的激素 1.生长激素(GH):由腺垂体嗜酸细胞分泌,主要作用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尤其对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生长有重要影响,儿童时期GH分泌不足可导致侏儒症,分泌过多可引起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 2.促甲状腺激素(TSH):由腺垂体嗜碱细胞分泌,能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维持甲状腺的正常形态和功能,TSH分泌异常可影响甲状腺激素的代谢平衡。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由腺垂体嗜碱细胞分泌,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其合成和分泌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等),调节机体的应激反应、糖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 4.促卵泡生成素(FSH,女性)与促黄体生成素(LH,女性):在女性体内,FSH促进卵泡发育成熟,LH促使排卵和黄体形成;在男性体内,FSH促进生精小管的发育和精子生成,LH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 5.促黄体生成素(LH,男性)与促卵泡生成素(FSH,男性):男性中FSH协同LH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维持正常的生精功能和第二性征。 6.泌乳素(PRL):由腺垂体嗜酸细胞分泌,主要作用是促进乳腺发育及乳汁分泌,女性青春期乳腺发育主要受雌激素、孕激素等调节,而妊娠期和哺乳期PRL分泌增加促使乳汁分泌,非孕期PRL异常升高可导致闭经-溢乳综合征等。 二、神经垂体储存并释放的激素 1.抗利尿激素(ADH,又称血管升压素):由下丘脑视上核等部位合成,运输至神经垂体储存,其主要作用是作用于肾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增加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维持机体的水盐平衡。当机体缺水或血浆渗透压升高时,ADH分泌增加;反之,ADH分泌减少,可导致尿量增多,如尿崩症患者因ADH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出现多尿症状。 2.催产素:由下丘脑室旁核等部位合成,运输至神经垂体储存并释放,主要作用是在分娩时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促进分娩;在哺乳期促进乳腺腺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收缩,引起乳汁排出,同时催产素还可能对社交行为等有一定影响,不同年龄段、性别及健康状态下,催产素的生理调节及影响有所不同,例如孕期女性催产素水平变化与分娩过程密切相关。

    2025-10-17 12:39:09
  • 脖子有一圈肉是甲亢吗

    脖子有一圈肉不一定是甲亢,其可能由脂肪堆积、遗传因素、内分泌紊乱等导致,区分其是否与甲亢相关可观察甲亢的代谢、神经、心血管等典型症状,还可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和甲状腺超声检查,若有甲亢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无则可考虑生活方式调整。 脂肪堆积:如果日常饮食热量摄入过多,且缺乏运动,身体会将多余热量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颈部也可能出现脂肪堆积,表现为脖子有一圈肉,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不同性别中都可能发生,尤其常见于长期缺乏运动、饮食不节制的人群。 遗传因素:有些人可能由于遗传原因,身体容易在颈部蓄积脂肪,导致脖子看起来有一圈肉,这与年龄、性别关系不大,主要由基因决定。 内分泌紊乱:除了甲亢,其他内分泌紊乱情况也可能影响身体脂肪分布,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能会有颈部脂肪堆积的表现,常见于育龄女性。 如何区分脖子有一圈肉是否与甲亢相关 观察甲亢的其他典型症状 代谢方面:甲亢患者基础代谢率增高,会出现怕热、多汗,即使在较凉爽环境下也比常人更容易出汗;同时食欲亢进,但体重却减轻,这是因为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消耗增加。比如一位甲亢患者可能平时食量较大,但体重却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 神经系统:患者往往神经过敏、易于激动、烦躁多虑、失眠紧张、多言多动、有时思想不集中,但偶有神情淡漠、寡言抑郁者。例如有的患者会出现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梦的情况。 心血管系统:可有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resting时心率常超过90次/分,严重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如房颤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老年人甲亢可能症状不典型,心血管症状相对更突出。 进行相关检查 甲状腺功能检查:通过测定血清中的甲状腺激素(如T3、T4、FT3、FT4)以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来判断。甲亢患者通常会出现T3、T4、FT3、FT4升高,TSH降低的情况。这是诊断甲亢的金标准检查,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差异,例如儿童和青少年的甲状腺功能指标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依据相应年龄段的参考值来判断。 甲状腺超声检查:可以观察甲状腺的大小、形态、血流情况等。甲亢患者的甲状腺可能呈弥漫性肿大,血流信号丰富,呈现“火海征”等表现,但甲状腺超声检查结果需要结合甲状腺功能等综合判断。 如果发现脖子有一圈肉,同时伴有上述甲亢相关典型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为甲亢;如果没有甲亢相关症状,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的脖子有一圈肉,可根据自身情况考虑进行生活方式调整等,如对于因脂肪堆积导致的,可通过合理饮食、增加运动量来改善。

    2025-10-17 12:37:16
  • 糖尿病可以喝小米稀饭

    糖尿病患者能喝小米稀饭,但需综合考量血糖波动、摄入量、不同年龄段特殊情况及生活方式等。小米稀饭易致血糖较快上升,要严格控制摄入量,搭配其他食物,儿童和老年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结合生活方式调整摄入量以控血糖保健康。 血糖波动情况 小米稀饭相对容易消化吸收,进食后可能会导致血糖较快上升。有研究表明,食用小米稀饭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峰值可能会高于食用等量干小米饭时的血糖峰值。这是因为小米稀饭在胃肠道中消化吸收的速度较快,使得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速度加快。例如,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健康人群和糖尿病患者食用相同量的小米稀饭与干小米饭后,血糖曲线下面积存在差异,食用小米稀饭时血糖曲线下面积更大,提示血糖升高更为明显。 摄入量的控制 糖尿病患者食用小米稀饭时要严格控制摄入量。一般来说,可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身体活动量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摄入量。比如,轻体力劳动的成年糖尿病女性患者,一顿小米稀饭的摄入量建议控制在50-100克(生米量)左右,轻体力劳动的成年糖尿病男性患者可稍多一些,但也不宜超过150克(生米量)。同时,可搭配一些蛋白质类食物(如鸡蛋、豆制品等)和蔬菜一起食用,以延缓血糖的上升速度。 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者的特殊情况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小米稀饭更要谨慎。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血糖控制的要求更严格。食用小米稀饭时,要精确控制量,并且需要密切监测食用后的血糖变化。因为儿童的胃肠道功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对食物消化吸收的速度可能更快,更容易导致血糖波动过大,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食用小米稀饭时除了要控制摄入量外,还需注意烹饪方式,尽量煮得更软烂一些,以便于消化吸收。但即使煮得软烂,也仍然要关注血糖的变化情况。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还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血糖的波动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更需要严格把控小米稀饭的食用量和食用后的血糖监测。 结合生活方式考虑 如果糖尿病患者当天有较多的体力活动,那么可以适当增加小米稀饭的摄入量,但要相应调整当天其他食物的摄入量,以保持总热量的平衡。反之,如果患者活动量较少,则需要减少小米稀饭的摄入量。例如,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中等强度运动后,可适当多吃一点小米稀饭来补充能量,但要确保全天的总热量不超标。 总之,糖尿病患者可以喝小米稀饭,但需要在摄入量、血糖监测等多方面进行严格的把控,根据自身的年龄、身体活动量等因素来合理安排小米稀饭的食用,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维持身体健康。

    2025-10-17 12:36:06
  • 糖化血红蛋白6点9正常吗

    糖化血红蛋白6.9%高于正常范围(正常参考值4%-6%),提示近2-3个月平均血糖偏高,可能有糖尿病,需结合空腹等其他血糖指标确诊,不同人群应对及后续需完善检查、根据情况治疗并定期监测,确诊糖尿病后依病情采取相应治疗及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等。 1.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6.9%的糖化血红蛋白提示近2-3个月内平均血糖偏高,可能存在糖尿病的情况,但还需要结合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其他血糖指标进一步确诊。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再加上糖化血红蛋白6.9%,则可诊断为糖尿病。 2.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 成年人:成年人出现糖化血红蛋白6.9%,需要注意评估是否有糖尿病相关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同时要调整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均衡营养,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适当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还要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并且需要进一步完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检查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出现糖化血红蛋白6.9%时,更要谨慎对待。要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饮食和运动方面需要更加温和,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吸收,运动要选择低强度、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等,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不适。同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以及身体的其他指标,因为老年人发生低血糖的风险相对较高,所以在调整血糖过程中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出现糖化血红蛋白6.9%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也需要重视。要考虑是否有特殊的病因导致血糖异常,在生活方式调整上,要保证合理的营养供给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同时控制高糖食物摄入,运动要适合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特点,选择趣味性强的运动方式,如游泳、篮球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影响生长发育。同样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管理。 3.后续检查及处理建议 发现糖化血红蛋白6.9%后,应尽快就医,完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检查以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如果确诊为糖尿病,根据具体病情,可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相应的治疗,如饮食运动干预为主的生活方式调整,必要时可能需要启用药物治疗等。并且要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血糖水平,一般每3个月左右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

    2025-10-17 12:33:43
  • 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偏高的原因是什么

    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偏高的原因包括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Graves病)、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因素(如长期使用胺碘酮等)、感染因素(如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发现抗体偏高需结合临床等综合判断病因,针对不同情况处理,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需特殊评估和监测。 Graves病:也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一种,患者体内存在针对甲状腺抗原的自身抗体,其中包括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Graves病的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年轻女性相对多见,生活中长期高碘饮食等可能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而影响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水平,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通过自身免疫调节机制可导致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偏高。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当累及甲状腺时,可出现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偏高的情况。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与遗传、雌激素水平、环境因素等有关,不同年龄、性别均可患病,女性居多,疾病活动期时自身免疫反应更为活跃,容易引发甲状腺相关自身抗体的异常升高,包括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导致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偏高。例如,胺碘酮等药物,长期使用可能通过干扰甲状腺的免疫调节机制,引起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水平的变化。不同年龄、性别使用相关药物后发生抗体变化的情况有所不同,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甲状腺相关抗体水平,尤其是本身有甲状腺疾病易患因素的人群。 感染因素 某些病毒感染可能诱发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偏高。例如,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后,可能启动机体的自身免疫机制,使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甲状腺组织,导致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产生并升高。不同年龄段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不同,儿童相对可能更容易因病毒感染引发相关免疫反应,从而影响抗体水平,而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状态调整等也会因年龄、性别等因素有所差异。 对于发现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偏高的人群,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其他甲状腺相关检查等综合判断病因。如果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导致,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监测和处理;对于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药物、感染因素相关情况的,需要针对原发病或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和干预。特殊人群如孕妇,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偏高需要更谨慎评估,因为可能影响胎儿甲状腺功能,要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及抗体水平变化,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进行管理;儿童出现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偏高时,需要考虑儿童自身免疫调节特点等多方面因素,进一步排查可能病因并采取适当的监测措施。

    2025-10-17 12:32:4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