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庆瑶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的诊治; 糖尿病围手术期血糖管理;动态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左庆瑶,女,副主任医师,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现为在读博士。长期从事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工作,并曾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访问学习。擅长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的诊治; 糖尿病围手术期血糖管理;动态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治疗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痛风的诊治; 糖尿病围手术期血糖管理;动态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治疗。展开
  • 治疗甲状腺结节软坚散结的中成药

    夏枯草胶囊主要成分夏枯草可调节甲状腺激素等对甲状腺结节软坚散结但需注意个体差异及药物不良反应,内消瘰疬丸由多味中药组成具清热泻火软坚散结功效能改善甲状腺结节局部气血瘀滞痰凝等但脾胃虚弱者需谨慎评估用药风险,小金丸含麝香等有活血散结消肿止痛软坚散结之功可针对甲状腺结节病理改变发挥作用但孕妇禁用且有出血倾向等患者需密切监测避免不良事件。 一、夏枯草胶囊 夏枯草胶囊主要成分是夏枯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夏枯草能通过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甲状腺局部的炎症反应与增生,从而对甲状腺结节起到一定的软坚散结作用。其作用机制涉及多靶点调节,如对甲状腺细胞的增殖与凋亡进行调控等,为其改善甲状腺结节提供了科学依据,适用于符合其药物作用靶点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但需注意个体差异及可能存在的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 二、内消瘰疬丸 内消瘰疬丸由夏枯草、玄参、大青盐、海藻等多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泻火、软坚散结功效。药理研究显示其能改善甲状腺结节局部的气血瘀滞及痰凝状态,通过调节机体的代谢与免疫功能,减轻甲状腺组织的异常增生。临床观察发现其在缓解甲状腺结节患者局部肿痛、缩小结节等方面有一定效果,不过在使用时需考虑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如脾胃虚弱者可能需要谨慎评估用药风险,因为方中部分药物可能对脾胃功能有一定影响。 三、小金丸 小金丸含有麝香等成分,具有活血散结、消肿止痛、软坚散结之功。其有效成分可针对甲状腺结节的病理改变,如改善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化解痰凝等情况发挥作用。但需特别注意特殊人群,孕妇禁用小金丸,因为其成分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另外,对于有出血倾向或正在服用其他可能影响凝血功能药物的患者,使用小金丸时也需密切监测,避免增加出血风险等不良事件发生。

    2025-10-17 10:32:34
  • 糖尿病能吃李子吗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李子,但要注意食用量、时机等,如血糖控制平稳时适量吃,每次3-5个中等大小,吃时要搭配饮食、运动,儿童和老年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需把握好相关方面以维持血糖稳定和健康。 一、李子的营养成分与升糖特点 1.营养成分:李子富含维生素(如维生素C等)、矿物质(如钾等)以及膳食纤维等。其中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2.升糖特点:李子的升糖指数(GI)相对较低,一般来说,适量食用李子引起的血糖波动相对较小。不过,具体的升糖情况还与食用量有关。一般中等大小的李子,每100克含碳水化合物约8.8克左右,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控制食用量。 二、食用李子的注意事项 1.血糖控制平稳时食用: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如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时,可以考虑适量食用李子。一般建议每次食用3-5个中等大小的李子比较合适。 2.搭配饮食与运动:如果吃了李子,需要相应地减少主食的摄入量,保持总热量的平衡。同时,食用李子后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轻度运动,如散步等,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 3.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李子时,要更加严格控制量,因为儿童的饮食量相对成人较少,且需要关注其整体饮食搭配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食用。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食用李子时要注意监测血糖变化,同时由于老年人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要避免一次食用过多李子导致消化不良等问题。 总之,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李子,但要把握好食用量、时机以及与其他饮食、运动等的配合,以更好地维持血糖稳定和身体健康。

    2025-10-17 10:30:15
  • 甲状腺结节最好的治疗方法

    甲状腺结节治疗方法需综合多种因素判断,包括观察等待(良性无明显症状等可定期观察)、药物治疗(合并甲减用左甲状腺素,单纯结节无异常时效果有限)、手术治疗(结节恶性、有压迫症状、合并甲亢经药物治疗不佳等需手术,手术方式依情况定,儿童手术需谨慎)、射频消融(不适宜或不愿手术的良性结节可考虑,需评估适应证等),最好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药物治疗: 左甲状腺素:当甲状腺结节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可使用左甲状腺素治疗,通过抑制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在一定程度上使结节缩小。但对于单纯甲状腺结节无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单纯使用左甲状腺素治疗结节的效果有限。 手术治疗: 适应证:若结节考虑为恶性(如甲状腺癌)、结节较大产生压迫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结节合并甲亢经药物等治疗效果不佳等情况,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甲状腺叶切除术、甲状腺全切除术等,医生会根据结节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例如,甲状腺癌患者根据病情分期等选择不同的手术范围。对于儿童甲状腺结节患者,手术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儿童甲状腺结节恶性比例相对成人略高,但总体预后较好,手术时需兼顾美观和功能保护。 射频消融:对于一些不适宜手术或患者不愿接受手术的良性结节,可考虑射频消融治疗。通过射频能量使结节组织凝固坏死,从而达到缩小结节的目的。但该方法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评估结节的大小、位置等情况,对于靠近重要结构的结节需谨慎选择,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总之,甲状腺结节最好的治疗方法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结节的性质(良性或恶性)、大小、有无症状、患者年龄、全身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025-10-17 10:28:55
  • 新生儿甲减能治愈吗

    新生儿甲减多数可通过规范治疗控制病情、改善预后但难完全治愈,多因先天性甲状腺发育异常等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或障碍,确诊后需终身服左甲状腺素钠片替代治疗,还需定期监测调整药量,患儿要规律服药、定期评估,母亲孕期要避免不良因素致新生儿甲减。 病因与发病机制 新生儿甲减多因先天性甲状腺发育异常等原因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或作用障碍。先天性甲状腺发育异常可能与遗传因素、孕期母亲接触某些不良因素等有关。 治疗方法及效果 药物治疗:一旦确诊新生儿甲减,需终身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进行替代治疗。通过规范用药,能使患儿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患儿可像正常儿童一样生长发育,智力发育也能接近正常水平。但需要长期规律服药,不能随意停药,否则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 定期监测: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根据甲状腺功能的检查结果调整药物剂量,以确保甲状腺激素水平维持在合适的范围。一般来说,新生儿需要每1-2周复查一次甲状腺功能,随着年龄增长,可逐渐延长复查间隔时间,但需长期密切监测。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患儿:要严格按照医嘱规律服药,家长需协助做好药物的管理,保证患儿按时、按量用药。同时,要定期带患儿到医院进行生长发育评估,包括身高、体重、智力发育等方面的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治疗方案。 母亲:孕期母亲应注意避免接触可能影响胎儿甲状腺发育的不良因素,如避免接触放射性物质、某些致畸药物等。如果母亲本身有甲状腺疾病,孕期需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治疗,以降低新生儿甲减的发生风险。 总之,新生儿甲减通过规范的替代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让患儿正常生长发育,但通常需要终身治疗。

    2025-10-17 10:27:37
  • 如何治疗甲状腺肿大的四种方法

    甲状腺肿的治疗策略包括:轻度无明显症状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可采取观察等待并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及形态;由甲状腺功能减退引发的肿大可使用左甲状腺素钠治疗儿童需谨慎;甲状腺肿大明显压迫出现症状可考虑手术治疗术前全面评估术后关注恢复;适用于甲亢伴肿大的放射性碘治疗儿童一般不首选成年需考虑辐射防护及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形态。 一、观察等待 对于轻度且无明显症状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如青春期甲状腺肿等情况,可采取观察等待策略。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包括甲状腺激素水平、促甲状腺激素等指标)及甲状腺形态(通过超声检查等),观察甲状腺肿大的变化情况。若甲状腺功能始终正常且肿大无进行性加重,可继续观察,但需告知患者定期复诊的重要性。 二、药物治疗 针对由甲状腺功能减退引发的甲状腺肿大,可使用左甲状腺素钠进行治疗。但儿童患者使用时需谨慎,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使用需在专业医生严格评估下进行,需密切关注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同时监测甲状腺功能指标以调整用药方案。 三、手术治疗 当甲状腺肿大明显压迫周围组织,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前需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或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者,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权衡手术收益与风险。术后需关注患者恢复情况,包括伤口愈合、甲状腺功能变化等。 四、放射性碘治疗 适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伴甲状腺肿大的情况。但儿童一般不首选放射性碘治疗,因其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潜在不良影响,如影响甲状腺功能进一步发育等。对于适合该治疗的成年患者,需考虑放射性碘治疗后的辐射防护等相关问题,治疗后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形态变化。

    2025-10-17 10:26:4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