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元菊

中日友好医院

擅长:糖尿病 代谢性疾病 高血压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谭元菊,女,副主任医师,学习工作经历:1986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从事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参加了抗击非典和奥运医疗的一线工作,有全面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积极进取,服务态度好,对患者认真负责,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拥有较大的患者群。专业特长:能熟练诊断和处理各种内科常见和疑难疾病,尤其在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院内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承担对实习医师和住院医师的临床带教工作。曾在国内重点期刊发表论著10余篇,参与李佩文主编的《肿瘤治疗学》的章节编写工作,2004年至2006年主编并参译澳大利亚《治疗指南丛书》10分册。2004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 代谢性疾病 高血压 展开
  • 打完疫苗第二天低烧

    打完疫苗第二天低烧多是机体免疫反应所致,非药物干预方面儿童要保证休息、多喝温水、穿宽松衣物,成年人要保证休息、适量饮水、保持室内通风适宜;特殊人群中婴幼儿要密切观察精神状态等,老年人要监测基础疾病指标等;若体温持续升高超38.5℃、发热超3天未缓解、不适加重或伴其他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 一、打完疫苗第二天低烧的原因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打完疫苗第二天低烧通常是机体的免疫反应所致。人体接种疫苗后,免疫系统会识别疫苗中的抗原,从而引发一系列免疫应答,这个过程可能会导致体温轻度升高,一般属于机体的正常免疫反应,多数情况下体温不会很高,多在37.1-38℃之间。例如,有研究表明,在接种某些常见疫苗后,约有一定比例的受种者会出现轻度发热的情况,这是免疫系统对疫苗产生应答的常见表现。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对于儿童: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儿童的身体在应对疫苗反应时需要更多的能量来进行免疫调节,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可以适当多喝一些温水,因为发热会使身体丢失较多水分,多喝水可以补充水分,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散热。同时,要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利于散热,避免衣物过厚影响体温散发。 对于成年人:同样需要保证休息,让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有利于免疫系统发挥作用。也可以通过适量饮水来促进身体的代谢和散热。另外,室内要保持通风良好,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一般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在50%-60%较为适宜,这样可以让身体感觉更舒适,有助于体温的调节。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对体温变化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出现低烧,要更加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食欲等情况。除了上述非药物干预措施外,要避免给婴幼儿包裹过紧,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如果发现体温有持续升高或出现其他异常表现,如精神萎靡、拒食等,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往往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打完疫苗出现低烧时,要注意监测基础疾病的相关指标变化。比如监测血压、血糖等情况,因为发热可能会对基础疾病产生一定影响。同时,老年人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身体恢复能力也不如年轻人,所以更要注重休息和保暖,如有不适及时就医,且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告知基础疾病情况和疫苗接种情况。 四、何时需要就医 如果打完疫苗第二天低烧,同时伴有以下情况则需要及时就医: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8.5℃,或者发热持续时间超过3天仍未缓解;出现明显的头痛、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且逐渐加重;或者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呼吸急促、皮疹、呕吐、腹泻等。这些情况可能提示存在其他潜在的问题,需要医生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2025-10-20 14:42:52
  • 发热吃了布洛芬不出汗

    吃了布洛芬后不出汗可能是药物起效需时间、病情本身影响,如严重感染、脱水等。应对需观察等待,考虑年龄等因素;补充水分,纠正脱水;针对病因治疗,发热持续不退不出汗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 一、可能的原因及相关解释 (一)药物起效需要时间 布洛芬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一般口服布洛芬后0.5-1小时左右开始起效,所以吃了布洛芬后不出汗可能是因为药物还未完全发挥作用,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观察。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速度有差异,有些人可能药物吸收相对较慢,导致出汗等退热表现出现较晚。 (二)病情本身的影响 1.感染程度:如果是严重的感染,比如重症肺炎、败血症等情况,机体的炎症反应较重,可能单纯使用布洛芬退热效果不佳,不一定会很快出汗。因为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受炎症因子等多种因素干扰,此时需要针对感染本身进行治疗,单纯等待出汗可能无法有效控制体温。 2.脱水状态:发热时如果机体处于脱水状态,比如水分摄入不足或者有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等导致失水,会影响血液循环和体温调节。脱水时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即使服用了布洛芬,也可能不出汗。这时候需要补充水分,纠正脱水状态,才有利于体温通过出汗等方式下降。 二、应对措施及考虑因素 (一)观察与等待 1.年龄因素:对于儿童,要密切观察精神状态、体温变化等。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如果是婴幼儿发热吃了布洛芬不出汗,要注意观察有无其他异常表现,如嗜睡、拒奶等。对于年长儿童,也需要耐心等待药物发挥作用,同时监测体温变化。 2.生活方式:如果是成年人,发热后如果处于高温环境下,可能会影响散热。此时应将环境温度调整到适宜范围,比如22-26℃左右,避免过热加重机体的散热障碍,影响布洛芬发挥退热使出汗的作用。 (二)补充水分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发热时都需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对于儿童要注意喂养方式,避免脱水。如果已经出现脱水表现,如尿量减少、口唇干燥等,可能需要通过口服补液盐或者静脉补液来纠正脱水,这有助于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和体温调节功能,促进布洛芬发挥作用后通过出汗退热。 (三)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发热持续不退且吃了布洛芬不出汗,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例如,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可能需要进行抗病毒等针对性治疗。不同病因导致的发热,其治疗方法不同,只有消除病因,才能从根本上使体温恢复正常,促进出汗等退热表现出现。对于儿童,更要谨慎对待,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及时明确病因并治疗非常重要,比如儿童肺炎导致的发热,需要积极进行抗感染、吸氧等治疗来改善病情。

    2025-10-20 14:42:23
  • 发热出汗是好事还是坏事

    发热出汗需综合判断,生理性发热出汗是机体正常体温调节的好事,病理性发热时体温下降过程中出汗有积极意义但异常大量出汗会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儿童发热出汗易脱水要擦干补水保暖,老年人易电解质紊乱和循环不稳补水缓且需观察,应对优先非药物干预特殊人群需精细化护理。 一、生理性发热出汗的情况及意义 当机体因运动、环境温度升高等生理性因素出现体温轻度升高并伴随出汗时,通常是好事。这是机体正常的体温调节机制发挥作用的表现。例如,运动时肌肉产热增加,体温略有上升,此时汗腺分泌汗液,汗液蒸发过程中会带走热量,从而使体温恢复至正常范围,同时有助于促进代谢废物通过汗液排出体外,维持机体代谢平衡。这种情况下的出汗是身体自我保护、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积极表现。 二、病理性发热出汗的不同情形及影响 (一)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发热出汗 1.体温下降过程中的出汗:当机体因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出现发热时,若通过机体自身免疫反应或药物干预等使体温开始下降,此时可能伴随出汗现象。这是体温调节恢复正常的一种表现,从疾病恢复角度看有一定积极意义,说明机体正在通过出汗散热来调整体温至正常状态,但需关注出汗量及后续机体水、电解质平衡情况。 2.异常大量出汗的不良影响:若感染导致高热后出现过度出汗,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大量出汗会导致机体水分丢失,若未及时补充水分,可引起脱水,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等;还可能造成电解质紊乱,如钠、钾等电解质随汗液丢失,进而出现乏力、心律失常等情况,此时这种出汗就是坏事,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三、不同人群发热出汗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群体 儿童发热出汗时需特别关注。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出汗时易出现脱水或体温骤降。例如,儿童高热后大量出汗,家长要及时用柔软的毛巾擦干汗液,适当补充水分,可给予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因出汗过多导致脱水。同时,要注意儿童保暖,避免出汗后着凉加重病情。 (二)老年人群体 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发热出汗时更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和循环功能不稳定。老年人发热出汗后,补水时要缓慢进行,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精神状态、皮肤弹性等情况,若出现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等脱水表现,需及时就医处理。 四、发热出汗的综合判断与应对原则 发热出汗的好坏不能一概而论,需结合具体病因、出汗量、伴随症状等综合判断。总体而言,生理性发热出汗多为机体正常调节的好事,而病理性发热时异常大量出汗或伴随其他不良表现则为坏事。在应对发热出汗时,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适当调节环境温度、根据情况补充水分等,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更要注重精细化的护理,以保障机体健康,避免因发热出汗引发不良后果。

    2025-10-20 14:42:22
  • 发烧了能吹空调吗

    发烧时能否吹空调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室内温度宜保持在26℃-28℃,避免直吹且风速适度,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有特殊注意事项,同时可配合物理降温并补充水分来辅助降温。 一、环境温度的调节 1.适宜温度范围:发烧时室内温度保持在26℃~28℃较为适宜。此温度区间有助于身体散热,因为人体在这个温度下,皮肤血管处于相对舒张状态,利于热量通过辐射、传导等方式散发。例如,有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在26℃时,人体的散热效率相对较高,能帮助降低体温。 2.避免温度过低或过高:温度过低(低于20℃)可能会使毛孔收缩,不利于散热,甚至可能导致寒邪入侵,加重病情;温度过高(高于30℃)则会让身体处于更炎热的环境中,干扰体温调节,不利于退烧。 二、风速与风向的影响 1.避免直吹:空调风不宜直接对着发烧者吹,尤其是颈部、背部等部位。直吹可能会引起肌肉收缩,导致血管痉挛,影响血液循环,不利于体温的调节。可以将空调风向调至向上,让冷空气自然下沉,均匀分布室内温度。 2.适度风速:选择风速为低风档,这样能营造一个相对舒适的气流环境,既有助于散热,又不会因为风速过大对身体造成过度刺激。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1.儿童:儿童发烧时吹空调需特别注意。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要避免空调温度与外界温度差异过大,一般外界温度与室内温度相差不宜超过5℃。同时,不能让空调风直吹儿童,可在儿童活动区域放置温湿度计,随时监测环境状况。例如,婴幼儿发烧时,更要谨慎使用空调,可将空调温度适当调高一些,且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的湿度,避免空气过于干燥引起呼吸道不适。 2.老年人:老年人发烧时吹空调要考虑其身体机能衰退的特点。老年人的血液循环相对较慢,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空调温度不宜调得过低,一般维持在27℃~28℃较为合适。而且,老年人吹空调时间不宜过长,可间断开启,并且要注意保暖,在空调房内可适当增添衣物,防止因温度变化过大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 3.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发烧患者,吹空调时要密切关注血压、心率等变化。温度的急剧变化可能会引起血管收缩或舒张,导致血压波动,加重心脏负担。所以这类患者使用空调时,温度调节要缓慢进行,避免温度突变,并定期监测身体指标。 四、配合其他降温措施 1.物理降温辅助:吹空调的同时,可以配合其他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能增强散热效果。温水温度一般控制在32℃~34℃,通过擦拭可以利用水的蒸发带走热量,帮助降低体温。 2.补充水分:发烧时身体会丢失较多水分,吹空调也会使皮肤不显性失水增加,所以要鼓励发烧者多饮用温开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防止因脱水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体温调节。

    2025-10-20 14:42:02
  • 喝什么有助于睡眠

    可通过选择富含色氨酸、镁元素的食物,如牛奶、香蕉、杏仁、菠菜,饮用薰衣草茶、洋甘菊茶等草本茶,食用酸奶等乳制品,全麦面包等谷物类食品来改善睡眠,不同人群需考虑自身情况,长期严重失眠应及时就医排查健康问题。 一、富含色氨酸的食物 色氨酸是一种有助于合成褪黑素的氨基酸,褪黑素可以调节睡眠-觉醒周期。例如牛奶,每100毫升牛奶中约含有3毫克色氨酸,睡前饮用一杯温牛奶,其中的色氨酸等成分可以帮助放松身心,促进睡眠。香蕉也是不错的选择,香蕉中不仅含有色氨酸,还含有丰富的钾元素,钾元素有助于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缓解紧张情绪,从而利于睡眠。 二、富含镁元素的食物 镁元素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帮助放松肌肉。坚果类食物富含镁,像杏仁,每100克杏仁中镁含量约为270毫克左右,适量食用坚果能够通过补充镁元素来促进睡眠。深色蔬菜如菠菜,每100克菠菜中镁含量约为58毫克,菠菜中的镁等营养成分协同作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三、草本茶类 1.薰衣草茶:多项研究表明,薰衣草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它能够降低大脑神经的兴奋性,帮助人们放松,进而促进睡眠。一般在睡前半小时左右饮用一杯薰衣草茶较为适宜。 2.chamomile茶(洋甘菊茶):洋甘菊茶含有多种具有镇静作用的成分,能够缓解焦虑情绪,使身体和精神处于放松状态,从而有助于进入睡眠。对于一些因压力大而失眠的人群有一定帮助,但孕妇等特殊人群饮用前最好咨询医生意见,因为特殊人群的身体状况可能对其成分有不同反应。 四、乳制品 除了牛奶,酸奶也是不错的选择。酸奶中含有一定量的钙,钙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助于睡眠。而且酸奶中的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良好的肠道环境也可能对睡眠产生积极影响。但对于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可能需要选择无乳糖的乳制品或者其他替代食物。 五、谷物类 全麦面包等全谷物食品富含复合碳水化合物,食用后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血清素,血清素有助于稳定情绪、促进睡眠。在睡前1-2小时吃一片全麦面包,能够缓慢释放能量,帮助身体放松,利于入睡。不过,对于有糖尿病等特殊病史的人群,需要控制全麦面包的摄入量,因为其碳水化合物含量可能对血糖有一定影响,要根据自身血糖控制情况合理选择。 不同人群在选择有助于睡眠的饮品和食物时需考虑自身情况,比如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选择食物时要确保营养均衡且符合儿童的消化特点;老年人的消化系统和身体机能与年轻人不同,要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等;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要关注食物对血糖的影响,遵循相应的饮食控制原则。总之,通过合理选择上述有助于睡眠的食物和饮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状况,但如果失眠问题长期严重存在,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健康问题。

    2025-10-20 14:41:4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