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元菊

中日友好医院

擅长:糖尿病 代谢性疾病 高血压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谭元菊,女,副主任医师,学习工作经历:1986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从事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参加了抗击非典和奥运医疗的一线工作,有全面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积极进取,服务态度好,对患者认真负责,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拥有较大的患者群。专业特长:能熟练诊断和处理各种内科常见和疑难疾病,尤其在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院内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承担对实习医师和住院医师的临床带教工作。曾在国内重点期刊发表论著10余篇,参与李佩文主编的《肿瘤治疗学》的章节编写工作,2004年至2006年主编并参译澳大利亚《治疗指南丛书》10分册。2004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 代谢性疾病 高血压 展开
  • 手心出汗发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手心出汗发热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包括情绪紧张、剧烈运动、环境温度过高;病理性因素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感染性疾病等。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一般去除诱因即可,病理性因素引起的需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针对原发病治疗,不同人群需采取相应不同措施。 剧烈运动:进行剧烈运动时,身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加,为了调节体温,汗腺分泌旺盛,手心等部位会出汗发热。比如长跑、打篮球等运动后,手心出汗发热较为常见,这是身体通过出汗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的正常生理过程。 环境温度过高:在炎热的环境中,人体为了散热,皮肤汗腺分泌汗液,手心部位也会出汗发热。例如在高温的夏季,长时间处于户外高温环境下,手心出汗发热是身体适应环境温度的表现。 病理性因素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患者会出现多汗,包括手心出汗发热,还常伴有心慌、手抖、多食、消瘦、易怒等症状。研究表明,约80%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会有多汗表现,其中手心出汗发热是常见症状之一。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出现自主神经病变,影响汗腺的正常功能,导致出汗异常,包括手心出汗发热。此外,糖尿病患者在低血糖发作时,也可能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如手心出汗、心慌、手抖等。据统计,约30%-6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自主神经病变相关的出汗异常。 更年期综合征:女性在更年期时,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会出现一系列内分泌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其中包括多汗,手心出汗发热较为常见,还可能伴有潮热、心慌、失眠、情绪波动等症状。一般发生在45-55岁左右的女性,大约有75%的更年期女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多汗症状。 感染性疾病: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肺结核,患者常出现盗汗,也可能伴有手心出汗发热,同时还会有低热、咳嗽、咳痰、乏力、消瘦等症状。此外,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性疾病,在发热过程中或退热时,也可能出现手心出汗发热,如流感等,这类疾病通常伴有相应的感染中毒症状。 对于手心出汗发热的情况,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引起,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去除相应诱因即可。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引起,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血糖监测、结核菌素试验等,以明确病因,并针对原发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出现手心出汗发热,要注意排查是否有感染等情况,且儿童用药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对于更年期女性出现手心出汗发热,要注意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激素调节等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出现手心出汗发热,要严格控制血糖,监测血糖变化,注意区分是高血糖还是低血糖引起的出汗异常。

    2025-10-20 14:34:35
  • 低烧是免疫力低下吗

    低烧不一定由免疫力低下导致,感染因素(病毒、细菌感染)、非感染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环境、内分泌紊乱)均可引起,免疫力低下与低烧关系是免疫力低下易致感染发烧但非所有低烧由其引起,不同人群低烧有特点及应对方式,儿童低烧要观察精神等,老人低烧需重视及时就医,女性生理期低烧多为生理现象,非生理期低烧需考虑病理因素。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初期,病毒侵袭人体后,免疫系统开始应对,可能出现低烧情况,这是免疫系统正常应激反应,并非免疫力低下,像鼻病毒引起的普通感冒,多数患者会有低烧表现。 细菌感染:结核杆菌感染是常见引起低烧的原因,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后,会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出现低烧,这是结核杆菌致病机制导致,而非免疫力低下,很多免疫力正常的人也可能感染结核杆菌出现低烧。 非感染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炎症反应,可出现低烧症状,这是自身免疫紊乱所致,与免疫力低下无直接因果关系,好发于育龄女性等特定人群。 环境因素: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可能出现短时间的轻度波动,导致低烧,这是环境影响体温调节的结果,与免疫力无关。 内分泌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加,可出现低烧情况,这是内分泌失调引起,和免疫力低下无必然联系,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免疫力低下与低烧的关系 免疫力低下时,人体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可能更容易出现感染相关的发烧,但不是所有低烧都是免疫力低下导致,免疫力低下更多表现为容易反复感染、感染后不易恢复等。比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免疫力低下,容易反复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常常伴有长期低烧等症状,但这只是免疫力低下导致感染后的一种表现,而非低烧的唯一原因。 不同人群低烧的特点及应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低烧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幼儿急疹,多见于6-18个月婴幼儿,先出现高烧,然后热退疹出,出疹前可能有低烧情况,这是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应答过程。儿童低烧时要密切观察精神状态等,若精神好,可通过适当多饮水、松解衣物等物理方式降温;若精神差或伴随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低烧可能提示潜在感染等问题,如肺炎在老年人中可能不表现为高热,而是以低烧、乏力等为主要表现,老年人低烧时要重视,因为可能病情发展较隐匿,需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明确病因。 女性:女性在生理期可能出现基础体温轻度升高,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一般不超过37.5℃,这是生理期体内激素变化导致体温调节的微小波动,并非疾病状态。而若女性在非生理期出现低烧,需考虑其他病理因素。

    2025-10-20 14:34:16
  • 手心发热的原因是什么

    手心发热可由生理性因素引起,运动或体力活动后及情绪紧张激动时会出现,休息或情绪平复多可恢复;病理性因素包括阴虚火旺致虚火内生伴相关症状,感染性疾病如肺结核、全身性感染可引发,内分泌疾病中甲亢因代谢亢进、糖尿病因血糖控制不佳及自主神经病变会导致;特殊人群中儿童代谢旺感染易手心热需观察,老年人要排查慢性疾病,女性更年期因激素变化阴虚火旺常见需调节生活。 一、生理性因素 1.运动或体力活动后:人体在运动或进行体力活动时,肌肉代谢加快,产热增多,血液循环随之加速,热量可传导至手部,导致手心发热,此为正常生理现象,通常休息后即可缓解。例如高强度运动后,机体产热显著增加,手部血液循环相应增强,进而出现手心发热。 2.情绪紧张、激动时:当人处于情绪紧张、激动状态,交感神经兴奋,会引起血管收缩舒张功能改变,影响手部血液循环,从而可能出现手心发热,待情绪平复后多可恢复正常。比如人在紧张演讲时,交感神经兴奋引发手心发热。 二、病理性因素 1.阴虚火旺:从中医角度,阴液亏虚致虚火内生,可表现为手心、脚心发热,常伴潮热(午后或夜间发热明显)、盗汗(睡眠中出汗)、口干咽燥等症状。现代医学视角下,可能与内分泌失调等相关,阴虚状态使机体阴阳失衡,虚热内生。常见于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耗伤阴液者及更年期女性,因更年期女性体内激素变化易出现阴液相对不足情况。 2.感染性疾病: 肺结核:结核杆菌感染后可致午后低热,常伴手心发热,还可出现咳嗽、咳痰、乏力、消瘦等表现。这是结核杆菌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异常及局部热量传导至手部。 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机体免疫反应激活,可出现发热伴随手心发热,是机体对抗感染的一种表现。 3.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致机体代谢亢进,产热增加,可出现手心发热,常伴多汗、心慌、手抖、消瘦等症状。甲状腺激素加速机体代谢进程,使产热增多,经血液循环传导至手部。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可能出现自主神经病变,影响体温调节,进而出现手心发热情况,同时可能伴有血糖波动、肢体麻木等其他糖尿病相关表现。 三、特殊人群特点 儿童:儿童代谢旺盛,若存在感染发热,易出现手心热,需密切观察体温及有无其他感染伴随症状,如咳嗽、流涕等,及时排查感染因素。 老年人:老年人基础代谢改变,慢性疾病发生率高,手心发热需排查是否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慢性疾病,因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慢性疾病对体温调节等影响更易显现。 女性更年期:女性更年期体内激素变化明显,阴虚火旺情况较常见,易出现手心发热等症状,需注意保持生活规律,调节内分泌,可通过适度运动、合理饮食等方式辅助调节。

    2025-10-20 14:33:58
  • 多睡觉有哪些好处

    充足睡眠对大脑功能有巩固记忆、提升学习与认知能力等积极影响,对心血管健康有维持系统稳定等有益作用,对免疫系统有让免疫细胞活跃、增强防御能力等重要意义,对情绪调节有维持神经递质平衡、稳定情绪等积极效应,儿童生长发育关键期需保证相应时长睡眠促进发育,孕妇要保证时长并调整睡姿保障自身胎儿健康,老年人要保证时长且注意避免白天过长午睡维持机能。 一、对大脑功能的积极影响 充足睡眠有助于巩固记忆、提升学习与认知能力。研究表明,睡眠过程中大脑会对白天接收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存储,例如海马体在睡眠时会加强对新学习知识的记忆巩固。若长期睡眠不足,会显著影响海马体的记忆处理功能,导致学习效率降低、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而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则能维持大脑良好的认知状态,助力高效的信息处理与知识吸收。 二、对心血管健康的有益作用 睡眠时身体处于修复调整状态,有助于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长期睡眠不足会使体内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还会引发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而提升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而充足睡眠能够使血压保持相对稳定,减少炎症因子释放,维护心血管的正常结构与功能。 三、对免疫系统的重要意义 睡眠过程中免疫细胞会活跃增殖,发挥抵御病原体的作用。睡眠不足会使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数量减少,从而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增加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概率。例如有研究发现,睡眠剥夺人群患普通感冒的风险比正常睡眠人群高出数倍,而充足睡眠能增强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 四、对情绪调节的积极效应 睡眠影响大脑中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平衡,对情绪调节至关重要。睡眠不足时,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分泌会出现紊乱,易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持神经递质的正常平衡,使人保持情绪稳定,降低情绪障碍的发生风险。 五、不同人群的特殊影响及建议 1.儿童群体: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阶段,充足睡眠对身体生长激素分泌影响显著,良好睡眠能促进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建议学龄前儿童保证10-13小时睡眠时间,学龄儿童保证9-11小时睡眠时间,以支持其身体和大脑的健康发育。 2.孕妇群体:孕妇睡眠不足不仅可能影响自身的身体恢复与心理健康,还可能对胎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建议孕妇保证7-9小时的睡眠时间,可通过合理调整睡姿等方式提高睡眠质量,为自身和胎儿健康提供保障。 3.老年人群体:老年人睡眠质量通常会下降,适当的睡眠时间有助于维持身体机能。建议老年人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良好睡眠可降低老年人跌倒等风险,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但需注意避免白天过长时间午睡影响夜间睡眠。

    2025-10-20 14:33:57
  • 36.3度算低烧吗

    36.3℃处于正常体温范围,不同人群中其意义不同,儿童需结合精神等判断,成人看基础代谢,老人要防潜在问题,体温受环境、活动影响,此时都应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有疑虑可对比或综合评估自身健康表现。 一、正常体温范围及36.3度的判断 正常人体温一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口腔温度正常范围约为36.3~37.2℃,直肠温度稍高,约36.5~37.7℃,腋下温度相对较低,正常范围通常是36.0~37.0℃。所以36.3℃在腋下体温正常范围内,不属于低烧范畴。 二、不同人群体温特点及36.3度的意义 (一)儿童群体 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体温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活动量、环境温度等。一般来说,儿童腋下体温36.3℃属于正常体温。在儿童日常护理中,需关注其精神状态、饮食等情况,若精神好、饮食正常,36.3℃的体温是正常的生理表现。但如果儿童伴有哭闹、嗜睡等异常表现,即使体温36.3℃也需进一步观察是否存在其他健康问题,因为儿童的整体健康状况不能仅通过单一体温值判断。 (二)成人群体 对于成人而言,腋下体温36.3℃是正常体温。成人的体温相对稳定,在正常生活状态下,36.3℃的体温表明身体的基础代谢等生理功能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但如果成人有基础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可能会影响体温调节,此时即使体温36.3℃也需要结合基础疾病情况综合判断身体状况。 (三)老年人群体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功能也会有所下降。一般老年人腋下体温36.3℃属于正常范围。但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可能不典型,若老年人36.3℃的体温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需要警惕是否存在潜在的感染或其他健康问题,因为老年人的健康储备能力下降,轻微的身体异常可能提示较严重的健康状况。 三、体温的影响因素及36.3度时的注意事项 (一)影响体温的因素 1.环境因素:如果处于温度较低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测量体温为36.3℃,这是身体适应环境后的正常体温表现。但如果从高温环境进入低温环境,短时间内体温可能还未完全调节至当前环境下的正常范围,不过36.3℃本身仍在正常区间内。 2.活动因素:刚进行剧烈运动后,身体产热增加,体温可能会短暂升高,但经过休息后体温可恢复正常。若休息后测量体温为36.3℃,也是正常的。 (二)36.3度时的注意事项 无论是何种人群,体温36.3℃时都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对于儿童,要注意根据环境及时增减衣物,维持舒适的体温环境;对于老年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同时定期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变化。如果对体温情况仍有疑虑,可以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测量体温进行对比,或者结合自身的整体健康表现综合评估。

    2025-10-20 14:33:5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