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元菊

中日友好医院

擅长:糖尿病 代谢性疾病 高血压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谭元菊,女,副主任医师,学习工作经历:1986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从事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参加了抗击非典和奥运医疗的一线工作,有全面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积极进取,服务态度好,对患者认真负责,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拥有较大的患者群。专业特长:能熟练诊断和处理各种内科常见和疑难疾病,尤其在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院内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承担对实习医师和住院医师的临床带教工作。曾在国内重点期刊发表论著10余篇,参与李佩文主编的《肿瘤治疗学》的章节编写工作,2004年至2006年主编并参译澳大利亚《治疗指南丛书》10分册。2004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 代谢性疾病 高血压 展开
  • 乙流发热的症状多久能恢复

    一般人群体质较好成人感染乙流发热通常3~5天恢复,儿童因免疫发育未完善恢复时间个体差异大,老人因机体功能衰退恢复相对较长,有基础疾病者视基础病控制情况定恢复时间,及时规范用抗流感药可缩短发热时长,良好生活方式助加快恢复,不良生活方式会延缓发热等症状持续时间。 一、一般人群乙流发热恢复时间 一般体质较好的成人感染乙型流感后,发热症状通常会持续3~5天左右。这是因为人体免疫系统在识别并应对乙型流感病毒过程中,通过发热等免疫反应来抑制病毒复制,多数情况下经机体自身调节及合理休息等,3~5天内病毒逐步被清除,发热等症状可缓解。例如,相关临床研究表明,约70%的无基础疾病成人患者在感染乙流后,发热在3~5天内消退。 二、特殊人群乙流发热恢复时间差异 (一)儿童群体 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乙流发热恢复时间个体差异较大。一般体质健康的儿童,发热多在3~5天缓解,但若儿童本身存在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等情况,发热持续时间可能延长至5~7天甚至更久。这是因为儿童机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相对较弱,且可能因发热导致食欲不佳等影响身体恢复,需保证儿童充足休息、合理营养摄入以助力恢复。 (二)老年人群体 老年人因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乙流发热恢复时间相对较长,通常可能持续5~7天,部分身体状况较差或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发热持续时间可能超过1周。这是由于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对病毒的清除及身体修复能力减弱,更易受乙流影响出现较长时间发热,需密切监测体温及全身状况,必要时及时就医。 (三)有基础疾病人群 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哮喘)、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乙流发热恢复时间会受基础疾病控制情况影响。若基础疾病控制不佳,发热等症状恢复更慢,可能发热持续时间超过1周,因为基础疾病会干扰机体正常的免疫应答及恢复进程,需在治疗乙流的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促进恢复。 三、影响乙流发热恢复时间的因素 (一)治疗干预情况 及时规范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需由医生评估后使用)可缩短发热等症状持续时间。例如,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多数患者发热等症状缓解会加快,可能使发热持续时间缩短至3天左右;若未及时干预,发热等症状持续时间会相应延长。 (二)生活方式因素 充足休息、均衡营养、适当饮水等良好生活方式有助于加快恢复。如保证每日7~8小时以上睡眠,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等均衡饮食,能为身体恢复提供营养支持;适当多饮水可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排出毒素,利于发热等症状缓解。而熬夜、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延缓机体恢复,使发热等症状持续时间延长。

    2025-10-20 14:29:00
  • 喝酒后可以吃退烧药吗

    喝酒后吃退烧药存在潜在风险,不同退烧药情况不同,对乙酰氨基酚会加重肝脏负担等,布洛芬会加重胃肠道不适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喝酒后吃退烧药风险更高,儿童优先物理降温就医,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处理。 一、喝酒后吃退烧药的潜在风险 酒精和退烧药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某些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而酒精也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喝酒后服用退烧药会加重肝脏的负担。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或大量饮酒后再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增加肝脏损伤的风险。同时,酒精可能会影响退烧药的药效发挥,导致退烧效果不佳。此外,部分退烧药可能会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些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进一步损害健康。 二、不同退烧药的具体情况 1.对乙酰氨基酚:喝酒后服用对乙酰氨基酚,除了加重肝脏负担外,还可能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酒精会干扰对乙酰氨基酚正常的代谢途径,使得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增强。对于有肝脏基础疾病的人群,这种风险会更高,因为他们的肝脏本身代谢功能就相对较弱。 2.布洛芬:喝酒后服用布洛芬,酒精可能会刺激胃肠道黏膜,而布洛芬本身也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两者共同作用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症状加重,如恶心、呕吐、腹痛等,严重时可能引起胃肠道出血等并发症。对于有胃肠道病史,如胃溃疡、胃炎的患者,这种风险更为显著,因为他们的胃肠道黏膜已经相对脆弱。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肝脏和肾脏等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喝酒后对药物代谢的能力更弱。如果儿童在喝酒后服用退烧药,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会大大增加。所以儿童喝酒后绝对不可以随意服用退烧药,若儿童发热,应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用温水擦拭儿童的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进行降温,并且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安全的退热处理。 2.老年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逐渐衰退,喝酒后服用退烧药更容易出现药物代谢异常和不良反应。老年人在喝酒后若有发热情况,应谨慎使用退烧药,最好在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退热方式和药物。同时,老年人可能还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酒精和退烧药的联合作用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需要特别关注。 3.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肝脏疾病、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人群,喝酒后服用退烧药面临更大的健康风险。例如,有肝脏疾病的人本身肝脏代谢功能就存在问题,喝酒后再用退烧药会雪上加霜;有胃肠道疾病的人喝酒后用退烧药容易加重胃肠道损伤;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则要警惕酒精和退烧药对心血管系统的综合影响,应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决定是否使用退烧药以及选择何种退烧药。

    2025-10-20 14:28:58
  • 低烧35.5℃怎么办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35.5℃属体温偏低情况,可能由环境因素、测量误差或疾病因素导致,环境因素需脱离寒冷环境保暖,测量误差要重新正确测量,疾病因素则需就医检查治疗,儿童和老年人是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其状况并及时处理。 一、明确低烧定义与35.5℃的情况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低烧通常指体温在37.3℃-38℃,而35.5℃属于体温偏低的情况。 二、分析可能导致体温35.5℃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一)环境因素 原因:如果处于寒冷环境中,身体散热增加,可能导致体温偏低至35.5℃。例如在寒冷的户外停留时间过长,未做好保暖措施。 措施:迅速脱离寒冷环境,转移到温暖的室内,添加衣物、被褥等进行保暖。可以通过喝热水等方式帮助身体回暖。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要注意及时脱离寒冷环境并加强保暖,避免因体温过低导致不适。 (二)测量误差 原因:体温计使用方法不正确可能造成测量结果不准确,出现体温35.5℃的假象。比如体温计没有夹紧,测量时间不足等。 措施:重新正确测量体温。规范使用体温计,将体温计夹紧,测量足够时间后再读取数值。对于儿童,要耐心协助其正确测量体温,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三)疾病因素 原因:某些疾病可能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偏低。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代谢率降低,可出现体温偏低的情况;严重感染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也可能出现低体温。 措施:如果怀疑是疾病导致,对于成人,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儿童,更要引起重视,及时前往医院儿科就诊,进行全面检查,因为儿童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明确是否存在严重疾病并积极处理。 三、特殊人群的特别关注 (一)儿童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相比成人更易出现体温异常。当儿童体温35.5℃时,除了按照上述一般措施处理外,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食欲等情况。如果儿童伴有精神萎靡、嗜睡、拒食等表现,应立即就医,因为儿童可能因低体温出现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等潜在风险。 (二)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下降,且可能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当老年人出现体温35.5℃时,要格外关注其基础疾病的变化情况。比如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低体温可能加重心脏负担等。要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并尽快就医进行全面评估,排查是否存在疾病恶化等情况。 总之,当发现体温为35.5℃时,首先要排查环境、测量等因素,若怀疑是疾病导致,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尤其特殊人群更要谨慎对待,确保健康。

    2025-10-20 14:28:29
  • 内烧是怎么回事

    内烧是自觉体内有热感、体温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的主观感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不同人群内烧有不同特点,儿童要关注感染及环境影响,女性孕期、围绝经期有相应特点,老年人需排查多种疾病及药物因素。内烧时要监测体温、结合伴随症状评估,做血常规等检查。处理分生理性和疾病导致,生理性通过脱离环境等缓解,疾病导致针对病因治疗,儿童谨慎用药优先物理降温。 不同人群内烧的特点及相关考虑 儿童:儿童出现内烧需特别关注。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因素导致内烧较为常见,如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早期。儿童内烧时可能伴随精神状态改变,若幼儿内烧同时伴有哭闹不安、食欲减退,要警惕感染等情况。而且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内烧时可能相较于成人更易受环境影响,需注意保持儿童居住环境温湿度适宜。 女性:女性内烧除了月经周期及内分泌因素外,在孕期也可能出现。孕期由于激素变化及机体代谢增加,部分孕妇会有内烧感,这属于生理性的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但要注意监测体温及自身状态变化。而在围绝经期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血管舒缩功能紊乱,也容易出现潮热(类似内烧的一种表现)等症状。 老年人:老年人内烧需排查多种疾病。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性疾病如肺炎等可能表现为内烧,且症状可能不典型,不像年轻人那样有明显的发热、咳嗽等典型表现。另外,老年人的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病情控制不佳时也可能出现内烧情况。同时,老年人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在考虑内烧相关因素时,要注意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导致的内烧可能。 内烧的评估与检查 当出现内烧时,首先要进行体温监测,持续观察体温变化情况。还需要结合其他伴随症状进行评估,如是否伴有咳嗽、咳痰、腹痛、腹泻、关节疼痛等症状。进一步的检查可能包括血常规,通过血常规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有感染及感染的大致类型,如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情况;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检测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炎症反应;对于怀疑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内烧,可能需要进行自身抗体检测等;怀疑内分泌疾病引起的内烧,会进行甲状腺功能等相关内分泌指标检测。 内烧的处理原则 对于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内烧,如高温环境引起的,可通过脱离高温环境、适当休息、补充水分等方式缓解。如果是疾病导致的内烧,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根据感染病原体类型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可能需要使用免疫调节药物等;内分泌疾病引起的则针对具体内分泌疾病进行治疗。在处理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及全身状况变化,儿童患者要格外谨慎用药,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不恰当用药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2025-10-20 14:28:28
  • 晚上睡觉时习惯性趴着睡是否有害

    趴着睡会影响气道通畅性降低通气效率、增加睡眠呼吸暂停风险,改变脊柱生理曲度致颈椎劳损腰椎间盘问题及儿童骨骼发育畸形,造成面部皮肤受损、眼部水肿视物模糊,压迫胸腔加重心脏负担,儿童、孕妇及有基础疾病人群需避免趴着睡应选合适睡姿保障健康。 一、对呼吸的影响 1.气道通畅性受影响:趴着睡时面部贴近床铺,易压迫气道,使呼吸道管径变小,增加气道阻力。研究显示,此睡姿会降低通气效率,对于本身存在气道敏感(如过敏性鼻炎患者)或有轻度鼻塞者,更易引发呼吸不畅,长期可影响氧气摄入及二氧化碳排出,导致机体缺氧相关不适。 2.睡眠呼吸暂停风险增加: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潜在风险人群,趴着睡会加重上气道塌陷概率,使睡眠中呼吸暂停发生频率上升,影响睡眠质量,长期可对心血管等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如引起血压波动、心率异常等。 二、对脊柱的影响 1.脊柱生理曲度改变:正常人体脊柱有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生理弯曲。趴着睡时颈部过度前屈,打破颈椎正常生理曲度,长期可致颈椎劳损、疼痛,甚至引发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腰部因趴着睡处于非自然弯曲状态,会增加腰椎间盘承受压力,长期可能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2.影响骨骼发育(儿童人群):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趴着睡对脊柱发育干扰显著,易致脊柱侧弯等骨骼发育畸形问题,故儿童应尽量避免长期趴着睡。 三、对脸部的影响 1.面部皮肤问题:趴着睡时脸部与床铺反复摩擦,可致面部皮肤受损,出现压痕、泛红等情况,长期影响皮肤光滑度与美观度,尤其对皮肤娇嫩者影响更明显。 2.眼部问题:趴着睡会压迫眼部,影响眼部血液循环,引发眼部水肿、视物模糊等,长期可能对视力产生潜在影响,尤其是本身有眼部基础问题或长时间用眼者。 四、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趴着睡压迫胸腔,影响心脏正常舒张与收缩功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心脏需更大力量推动血液流动,长期增加心脏负担,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者(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可能诱发病情波动,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五、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1.儿童:儿童骨骼、呼吸等系统未发育成熟,趴着睡带来的脊柱发育问题、呼吸不畅风险更突出,家长应引导儿童采用仰卧或侧卧等合适睡姿,保障其正常生长发育。 2.孕妇:随着孕周增加,孕妇腹部隆起,趴着睡会压迫腹部,影响胎儿氧气供应与血液循环,还加重自身脊柱和心血管负担,故孕妇应尽量避免趴着睡,选择侧卧位等相对舒适且对自身及胎儿影响小的睡姿。 3.有基础疾病人群:患有颈椎病、腰椎病、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心血管疾病者,趴着睡会加重原有病情,这类人群需注意避免趴着睡,选择能减轻身体各部位负担的合适睡姿。

    2025-10-20 14:28:0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