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元菊

中日友好医院

擅长:糖尿病 代谢性疾病 高血压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谭元菊,女,副主任医师,学习工作经历:1986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从事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参加了抗击非典和奥运医疗的一线工作,有全面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积极进取,服务态度好,对患者认真负责,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拥有较大的患者群。专业特长:能熟练诊断和处理各种内科常见和疑难疾病,尤其在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院内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承担对实习医师和住院医师的临床带教工作。曾在国内重点期刊发表论著10余篇,参与李佩文主编的《肿瘤治疗学》的章节编写工作,2004年至2006年主编并参译澳大利亚《治疗指南丛书》10分册。2004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 代谢性疾病 高血压 展开
  • 早睡觉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早睡觉对神经系统有益可促进大脑清理代谢废物维持正常功能保护神经细胞,对心血管系统有利能维持节律功能降心血管疾病发生概率,对免疫系统重要可保证修复强化提升免疫力,对内分泌系统有调节作用助激素分泌平衡,对皮肤健康有促进作用加快代谢修复改善状态且不同人群早睡觉各有相应积极影响。 一、对神经系统的益处 充足的早睡觉能促进大脑有效清理代谢废物,例如睡眠期间大脑中的淋巴管会加速活动,清除白天积累的β-淀粉样蛋白等代谢废物,这有助于维持大脑正常功能,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对于长期用脑过度人群,规律早睡觉可更好保护大脑神经细胞,保障神经功能稳定运行,像学生群体长期规律早睡觉,能提升大脑学习记忆相关区域的功能稳定性,利于知识的巩固与吸收。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积极影响 早睡觉利于维持心血管正常节律与功能,睡眠时血压会适当下降,心率趋于平稳,从而减轻心脏负担。长期坚持早睡觉可降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生概率。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人群,如肥胖者、有家族心血管病史者,早睡觉是重要的心血管保护措施,能帮助这类人群维持心血管系统的良好状态,减少心血管疾病突发风险。 三、对免疫系统的重要作用 睡眠是免疫系统修复和强化的关键时段,早睡觉能保证免疫系统正常运作,提升机体免疫力,帮助身体抵御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袭。对于免疫力相对较弱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早睡觉可增强自身免疫防护能力。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衰退,早睡觉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相对稳定,降低感染疾病的几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早睡觉能保障免疫系统正常发育,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免疫保障。 四、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 早睡觉有助于维持激素正常分泌与平衡,生长激素在夜间睡眠时分泌旺盛,对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能促进骨骼、肌肉等组织生长;对于成年人,早睡觉利于维持甲状腺激素等的正常调节,保障新陈代谢稳定进行。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保证充足且规律早睡觉对其生长激素分泌及整体生长发育意义重大;成年人规律早睡觉可维持内分泌平衡,保障新陈代谢正常,利于身体各器官正常运转。 五、对皮肤健康的促进作用 早睡觉可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皮肤细胞在睡眠时更新速度加快,能让皮肤保持良好状态,减少痘痘、暗沉等皮肤问题产生。对注重皮肤健康人群,尤其是经常熬夜后皮肤状态变差者,早睡觉能有效改善皮肤状况,使皮肤更加光滑、有光泽。不同人群早睡觉的具体影响有别,儿童青少年需保障足够睡眠时间以利生长发育;老年人早睡觉利于维持身体功能稳定、缓解疲劳;有睡眠障碍人群需排查原因,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调整作息实现早睡觉,发挥其对身体的积极作用。

    2025-10-20 14:28:04
  • 中年女性胸闷气短心慌

    中年女性胸闷气短心慌可能由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理因素或其他原因引起,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胸闷、气短和心慌等症状。 检查建议: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 治疗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可能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预防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低盐低脂饮食等;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心血管疾病。 2.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哮喘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肺部通气功能障碍,引起胸闷、气短和心慌等症状。 检查建议:肺功能检查、胸部X线或CT等。 治疗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氧疗、呼吸康复等。 预防措施:避免接触过敏原和有害气体,预防呼吸道感染,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管理。 3.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这些情绪问题可能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胸闷、气短和心慌等症状。 检查建议:心理评估、心理咨询等。 治疗方法: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预防措施:学会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技巧,如放松训练、冥想、运动等;寻求社会支持,与家人和朋友分享感受。 4.其他原因:如贫血、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这些情况也可能导致类似的症状。 检查建议:血常规、血糖、甲状腺功能等检查。 治疗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可能包括补充营养、治疗原发疾病等。 预防措施:保持均衡的饮食,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胸闷、气短和心慌等症状也可能是其他严重疾病的表现,如心脏骤停、主动脉夹层等。因此,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应立即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此外,对于中年女性,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建议: 均衡饮食: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肪蛋白质等。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也可进行一些力量训练。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过度肥胖。 戒烟限酒:尽量避免吸烟和饮酒。 管理压力:采用有效的应对策略,如放松技巧、时间管理和良好的睡眠。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妇科检查、心血管检查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健康问题。 如果中年女性出现胸闷、气短和心慌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具体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也有助于缓解症状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2025-10-20 14:27:41
  • 在家发烧怎么办

    发烧时首先要监测体温,区分正常、发烧范围,轻度发烧可通过松开衣物、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物理降温,同时补充水分、休息,特殊人群及发烧严重情况需及时就医,体温≥38.5℃且物理降温不佳时可考虑药物降温但要谨慎,儿童用药需特别注意。 一、监测体温 可以使用体温计准确测量体温,了解发烧程度。正常体温一般口腔温度为36.3~37.2℃,腋下温度为36.0~37.0℃,直肠温度为36.5~37.7℃。如果腋下体温≥37.3℃、口腔体温≥37.5℃、直肠体温≥37.8℃,或一天内体温波动超过1.2℃,可认为是发烧。不同年龄人群基础体温略有差异,儿童基础体温相对略高。 二、物理降温 适用于轻度发烧(体温一般<38.5℃) 松开衣物:适当减少穿着的衣物和覆盖的被褥,有助于散热,比如婴幼儿不要包裹过严,以利于身体热量散发。 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时间10~15分钟左右,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不建议采用酒精擦浴,因为婴儿皮肤薄,酒精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可能导致酒精中毒等风险。 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额头等部位,利用凝胶中水分的蒸发起到降温作用,持续时间一般为4~8小时左右。 三、补充水分 发烧时身体会丢失较多水分,要多喝温开水,少量多次饮用,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对于婴幼儿,要适当增加喂奶次数;儿童可以饮用温白开、淡盐水等。 四、休息 发烧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需要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和抵抗力的恢复。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五、及时就医的情况 特殊人群 儿童:3个月以内的婴儿发烧,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较快,应立即就医;儿童体温超过38.5℃且持续不退,或伴有精神萎靡、嗜睡、哭闹不止、抽搐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出现发烧情况也应尽快就医。 成人:如果发烧持续3天以上不退,体温超过39℃,或伴有剧烈头痛、胸痛、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排查是否有肺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六、药物降温(需谨慎,优先非药物干预) 当体温≥38.5℃,且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使用药物降温,但儿童需谨慎选择。成人可以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药物,但要注意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要求使用,避免超剂量等情况。儿童一般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2个月以上婴儿可用),6个月以上儿童还可选用布洛芬,但都要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合适的剂量,且要避免与其他含有解热镇痛成分的药物同时使用,防止过量。

    2025-10-20 14:27:22
  • 体温37度6算发烧吗

    体温37度6属于低热,引起低热的原因有感染因素(病毒、细菌感染等)和非感染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紊乱等),低热时一般人群可物理降温、多休息、补充水分,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需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应对及注意措施。 一、体温37度6算发烧吗 体温37度6属于发烧,医学上称为低热。正常人体温一般波动在36℃-37℃之间,可因测量方法不同而略有差异。口腔温度正常范围约36.3℃-37.2℃,直肠温度较口腔温度高0.3℃-0.5℃,腋下温度正常范围约36℃-37℃。当腋下温度达到37.3℃-38℃时为低热,所以37度6属于低热范畴。 二、引起低热的常见原因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病毒感染,多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入侵人体,引发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出现低热情况,常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更易受病毒感染引发低热。 2.细菌感染:比如结核杆菌感染,可引起肺结核等疾病,除低热外,还可能伴有咳嗽、咳痰、乏力、盗汗等症状,各年龄段都可能患病,有结核接触史等人群风险相对较高。 (二)非感染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可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患者可出现低热,同时可能伴有关节疼痛、皮疹等表现,多见于育龄女性。 2.内分泌紊乱: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产热增加,从而出现低热,还常伴有心慌、手抖、多食、消瘦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中青年女性相对多见。 三、低热时的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 (一)一般人群 1.物理降温:可以采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每次擦拭时间可适当长一些,保持皮肤湿润状态。 2.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处于休息状态,有利于机体恢复,一般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3.补充水分:多喝水,以补充发热导致的水分丢失,每天饮水量可在1500-2000毫升左右,促进新陈代谢。 (二)特殊人群 1.儿童:儿童低热时要特别注意观察精神状态等情况。由于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更要避免过度保暖。可以用较温和的方式进行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且要注意动作轻柔。同时要保证儿童营养摄入,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比如可以给儿童喝些小米粥等。 2.老年人:老年人低热时要关注其基础疾病情况。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低热可能是一些潜在疾病的表现。要注意让老年人多休息,监测体温变化,若持续低热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检查,同时要注意保暖,但也不宜过度,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2025-10-20 14:27:21
  • 为什么发烧三天是界限

    许多感染性疾病中发烧三天是关键界限,不同感染性疾病发烧三天时病程规律、炎症反应调控有不同情况,儿童、成人、老年人群体发烧三天时体现各异,需结合具体病情及个体差异综合判断。 一、感染性疾病的病程规律角度 在许多感染性疾病中,发烧三天常是一个关键界限。例如常见的病毒感染,像普通的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多数病毒引起的发热具有一定的自限性病程。一般病毒在体内引发免疫反应等过程有其时间进程,前三天是病毒复制、人体免疫系统与之抗争较为激烈的阶段。以甲型流感病毒感染为例,研究发现感染后通常在1-3天内体温会达到高峰并持续波动,到第三天左右,病毒的复制可能进入相对稳定或开始减弱的态势,人体免疫系统也在逐步调整应对策略,体温可能开始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这也不是绝对的,需结合具体病情判断。 二、从炎症反应调控方面 人体发热是机体炎症反应的一种表现,在发烧持续三天时,炎症介质等的释放和调控会出现变化。炎症反应初始阶段,多种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大量释放,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发热。经过三天左右的时间,机体的炎症反应调节机制会发挥作用,例如一些抗炎介质开始逐步参与平衡炎症反应,使得体温调节逐渐朝着恢复正常的方向发展,但这也因个体差异以及感染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细菌感染引发的肺炎,若感染的细菌毒力等因素不同,发烧三天时炎症的控制情况也不一样,有些严重的细菌感染可能发烧时间会超过三天且病情较为复杂。 三、不同人群的体现 儿童群体: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在发烧三天时需密切关注。对于婴幼儿,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发烧三天时更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嗜睡、拒食、抽搐等情况。因为儿童感染后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发烧三天可能意味着感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或者出现了新的并发症,比如儿童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部分儿童可能发烧持续时间较长,但到三天左右也会有病情变化的迹象,需要结合血常规、支原体抗体等检查综合判断。 成人群体:成人相对儿童来说免疫系统更成熟些,但发烧三天也需重视。如果是成人普通感冒发烧三天,一般病情开始趋于稳定,体温有下降趋势;但如果是成人肺炎等较为严重的感染,发烧三天可能还处于病情的进展期,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感染病原体并进行相应治疗。 老年人群体: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发烧三天时要格外谨慎。老年人感染后发烧,三天时可能身体的耐受情况较差,而且可能合并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发烧会加重基础疾病的负担,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心率、血压等指标,因为老年人感染后容易出现病情恶化,如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发烧三天时要警惕病情向严重方向发展。

    2025-10-20 14:27:0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