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腾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擅长:对儿童疑难病症、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儿童营养和发育、新生儿等有较高的研究和处理能力。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邓腾兰,女,主任医师。1976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一直从事儿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曾先后在北京同仁医院、儿童医院培养和进修学习达五年之久。一九八五年进入北京安贞医院儿科工作至今。先后发表论文十余篇。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展开
个人擅长
对儿童疑难病症、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儿童营养和发育、新生儿等有较高的研究和处理能力。展开
  • 3岁宝宝呕吐腹泻吃什么饭好呢

    3岁宝宝呕吐腹泻时可选择清淡易消化主食类(如米粥、面条)、富含维生素蔬菜类(如胡萝卜泥、南瓜泥)、少量优质蛋白类(如鸡蛋羹、少量鱼肉泥),要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注意饮食卫生,严重时及时就医。 一、清淡易消化的主食类 1.米粥 大米粥是比较适合3岁宝宝呕吐腹泻时食用的。大米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能为宝宝提供能量。煮粥时要煮得软烂一些,这样更容易被宝宝消化吸收。可以用适量的大米加水熬煮,直至米粒完全软烂成糊状。例如,将大米淘洗干净后,加入适量的水,用小火慢慢熬煮,一般煮30-60分钟左右,直到大米变得非常软糯,成为稀粥状。 2.面条 可以给宝宝煮细软的面条,如挂面。将面条煮得非常柔软,最好煮成汤面的形式。面条也是碳水化合物的良好来源,而且容易消化。煮面条时要注意煮透煮软,避免宝宝在咀嚼和消化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在煮好的面条中加入少量的青菜碎等,增加一些营养和口感,但要注意青菜碎要切碎,防止宝宝被噎到。 二、富含维生素的蔬菜类 1.胡萝卜 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等多种维生素。可以将胡萝卜做成胡萝卜泥给宝宝食用。胡萝卜泥的制作方法是将胡萝卜洗净去皮,切成小块,然后蒸熟,再用勺子压成泥状。胡萝卜泥容易消化,而且其中的营养成分在宝宝呕吐腹泻后有助于补充身体所需。例如,蒸熟的胡萝卜泥可以直接给宝宝喂食,或者拌入米粥、面条中一起食用。 2.南瓜 南瓜也是适合宝宝呕吐腹泻时吃的蔬菜。南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果胶等。可以将南瓜蒸熟后制成南瓜泥。南瓜泥口感细腻,宝宝比较容易接受。制作时,把南瓜去皮去籽,切成小块,蒸熟后用勺子压成泥,可单独给宝宝食用,也可与米粥等搭配。南瓜中的果胶还可以保护宝宝的胃肠道黏膜。 三、少量优质蛋白类 1.鸡蛋羹 鸡蛋羹是一种优质蛋白的来源,但要注意适量。鸡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对于宝宝身体的恢复有一定帮助。制作鸡蛋羹时,要将鸡蛋打散,加入适量的温水,搅拌均匀后过滤掉泡沫,然后盖上保鲜膜,用牙签扎几个小孔,放入锅中蒸熟。3岁宝宝食用鸡蛋羹时要注意不要过量,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一般每次可以给宝宝吃半个到一个鸡蛋制作的鸡蛋羹。 2.少量鱼肉 可以选择一些刺少的鱼肉,如鲈鱼、鳕鱼等,做成鱼肉泥给宝宝食用。鱼肉富含优质蛋白质,而且容易消化吸收。制作时,将鱼肉洗净,去除骨刺,蒸熟后制成细腻的鱼肉泥。但是要注意在宝宝呕吐腹泻期间,鱼肉的量要少,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加重病情。可以先从少量开始尝试,观察宝宝的反应。 四、注意事项 1.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3岁的宝宝,由于其胃肠道功能还比较脆弱,在呕吐腹泻期间饮食的调整尤为重要。要避免给宝宝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等,这些食物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卫生,无论是食材的选择还是餐具的清洁都要严格把关,防止病从口入,加重呕吐腹泻的症状。如果宝宝呕吐腹泻症状比较严重,持续不缓解或者出现了脱水等症状,如尿量明显减少、精神萎靡等,要及时就医,而不是仅通过饮食调整来处理。

    2025-10-15 15:35:18
  • 宝宝吸痰有多痛苦

    宝宝吸痰存在生理层面呼吸不畅不适、心理层面恐惧不安等痛苦体现,其痛苦程度受宝宝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吸痰操作熟练程度影响,可通过充分术前准备、选合适吸痰管、安抚宝宝情绪等来减轻宝宝吸痰痛苦。 一、生理层面的痛苦体现 宝宝吸痰时的痛苦在生理上主要表现为呼吸不畅带来的不适。吸痰管进入气道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引发宝宝的咳嗽反射,这是身体试图排出异物的本能反应,但同时也会让宝宝感觉难受。例如,正常宝宝的气道较为敏感,吸痰管的机械刺激会直接激活神经末梢,导致宝宝出现呼吸急促、挣扎等表现,这是因为气道受到干扰,正常的呼吸节奏被打破,宝宝会因缺氧等情况而产生生理上的痛苦体验。 二、心理层面的恐惧与不安 从心理角度看,宝宝不理解吸痰操作,会产生恐惧情绪。宝宝对陌生的器械和不熟悉的操作环境会感到不安。比如,当看到吸痰管靠近自己时,由于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只能通过哭闹等方式来传达内心的恐惧,这种心理上的痛苦会进一步加重整体的不适感受。而且,宝宝在吸痰过程中感受到的不舒服会形成不良的记忆,可能会对后续的医疗操作产生抵触情绪。 三、影响吸痰时宝宝痛苦程度的因素 1.宝宝的年龄:月龄较小的宝宝,其气道更为娇嫩,对吸痰管的刺激反应更强烈。例如,新生儿的气道黏膜比较大婴儿和幼儿更加脆弱,吸痰时受到的刺激更大,痛苦表现可能更明显。而随着宝宝年龄增长,气道发育相对完善,对吸痰的耐受性会有所提高,但即使是较大的宝宝,吸痰时也依然会有不适。 2.病情严重程度:如果宝宝病情较重,气道内分泌物较多且黏稠,吸痰难度大,需要反复操作,那么宝宝感受到的痛苦就会更持久、更强烈。比如患有严重肺炎的宝宝,气道内大量分泌物堵塞,吸痰时可能需要多次操作才能清理干净,这会让宝宝经历多次的不适刺激。 3.吸痰操作的熟练程度:医护人员吸痰操作的熟练程度也会影响宝宝的痛苦程度。熟练的操作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吸痰,减少对宝宝气道的不必要刺激。反之,操作不熟练可能会导致吸痰管在气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反复摩擦等,增加宝宝的痛苦。 四、减轻宝宝吸痰痛苦的措施及原理 1.充分的术前准备:在吸痰前,保持宝宝气道湿润可以减少吸痰管对黏膜的摩擦。例如,可以通过雾化吸入等方式,使气道内分泌物稀释,这样吸痰时会相对顺利,减轻对宝宝的刺激。雾化吸入能够让药物以雾滴的形式到达气道,湿润气道黏膜,降低其敏感度。 2.选择合适的吸痰管:根据宝宝的年龄和气道情况选择粗细合适的吸痰管。对于小婴儿,应选用较细的吸痰管,减少对气道的损伤和刺激。合适的吸痰管直径能够在保证有效吸痰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宝宝气道的机械刺激。 3.安抚宝宝的情绪: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轻柔的言语、安抚的动作等方式安抚宝宝。比如,用温和的声音跟宝宝说话,轻轻握住宝宝的手等,让宝宝感受到关爱,缓解其紧张恐惧的情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吸痰带来的痛苦感受。这是利用心理安抚来调节宝宝对痛苦的感知,因为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冲身体对不适刺激的反应。

    2025-10-15 15:33:59
  • 小儿支气管肺炎恢复期注意事项

    小儿肺炎恢复期需从多方面护理,环境上要保持适宜温湿度与空气流通;饮食要营养均衡、清淡易消化且适量饮水;保证充足休息并适度活动;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症状与进行呼吸道护理;婴幼儿和有基础病史小儿需特殊留意相关情况,以助小儿顺利恢复。 一、环境方面 1.温度湿度: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为宜,湿度维持在50%~60%。合适的温湿度有利于小儿呼吸顺畅,若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影响小儿舒适度,湿度不适则可能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不利于痰液排出。例如,湿度较低时,呼吸道黏膜水分易丢失,使得痰液黏稠,难以咳出。 2.空气流通: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但要注意避免小儿直接吹风,防止再次受凉。良好的空气流通可减少室内病菌浓度,降低再次感染的风险。 二、饮食方面 1.营养均衡:给予小儿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蔬菜水果等。蛋白质是身体修复的重要物质,维生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例如,维生素C可以从柑橘类水果、猕猴桃等获取,能促进机体恢复;蛋白质可从瘦肉、鱼类中摄取。 2.清淡易消化:食物应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小儿在恢复期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可减轻胃肠负担。比如,可选择米粥、面条等作为主食,避免食用油炸食品、辣椒等。 3.适量饮水:鼓励小儿多喝水,每日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痰液,使其易于咳出。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的小儿每千克体重每天需水量约120~150ml,年龄较大的小儿也应保证足够的饮水量。 三、休息与活动方面 1.充足休息:保证小儿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每天睡眠时长应根据小儿年龄适当调整,年龄越小,所需睡眠时间越长。充足的休息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因为睡眠时身体处于修复状态。例如,婴幼儿每天需要睡眠12~16小时左右。 2.适度活动:在小儿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适度的活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适度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但剧烈运动可能会使小儿疲劳,影响恢复。比如,可在室内让小儿缓慢行走,时间不宜过长。 四、病情观察方面 1.症状监测:密切观察小儿的咳嗽、咳痰情况,以及体温、呼吸等变化。若出现咳嗽加重、咳痰困难、体温再次升高或呼吸急促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例如,呼吸急促可能提示病情有反复或出现了新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2.呼吸道护理:若小儿仍有痰液,可帮助其拍背排痰。拍背时应注意力度,从下往上、从外往内轻拍小儿背部,每次拍3~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拍背有助于松动痰液,促进痰液排出。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在恢复期更需精心护理,要特别注意保暖,因为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受环境影响。同时,喂养时要小心,避免呛咳,呛咳可能会导致再次引发呼吸道问题。 2.有基础病史小儿:对于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病史的小儿,在恢复期要更加密切观察其呼吸、心率等情况,因为肺炎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就医,以便及时处理基础疾病与肺炎恢复期的相互影响问题。

    2025-10-15 15:33:09
  • 小孩消化不良呕吐怎么治疗

    小孩消化不良呕吐可通过调整饮食(少量多餐、选易消化食物)、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环境与体位护理(保持舒适环境、调整呕吐时体位)、及时补充水分(防脱水)及就医评估(症状持续不缓解等及时就医)来处理,特殊人群小孩需格外关注个体差异并依情况处理。 一、调整饮食 1.少量多餐:小孩消化不良呕吐时,可采用少量多餐的喂养方式,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加重胃肠负担。比如婴儿喂养时,将原本的喂养量适当减少,增加喂养次数。因为小孩胃肠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少量多次进食有助于胃肠消化吸收。 2.选择易消化食物: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小米粥富含碳水化合物,容易被消化吸收,能为小孩提供能量且不会给胃肠造成过大压力;软面条也是较好的选择,其经过煮制后质地柔软,利于消化。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以及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等,这些食物会进一步刺激胃肠道,加重消化不良和呕吐症状。 二、腹部按摩 1.正确按摩方法:家长可以将双手温暖后,以小孩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小孩腹部。按摩力度要适中,一般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按摩2-3次。顺时针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消化,缓解消化不良引起的不适。需要注意的是,按摩时要避开刚进食后的时间,最好在进食后1小时左右进行,以免影响消化。 三、环境与体位护理 1.保持环境舒适:营造一个安静、舒适、温度适宜的环境,有助于小孩身心放松,促进消化。适宜的环境温度一般保持在22-25℃左右,湿度在50%-60%为宜。舒适的环境能让小孩情绪稳定,减少因不适而加重呕吐的可能。 2.调整体位:小孩呕吐时,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进入气管引起窒息。对于较小的婴儿,可将其上身适当抬高,呈30-45度斜坡位,这样能减少呕吐物反流的机会。 四、及时补充水分 1.预防脱水:呕吐容易导致小孩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少量多次给小孩喂服温开水,也可以选择口服补液盐,以预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口服补液盐能补充小孩因呕吐丢失的钠、钾等电解质,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如果小孩出现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等脱水表现,应及时就医,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补液来纠正脱水。 五、就医评估 1.判断严重程度:如果小孩消化不良呕吐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发热、腹痛加剧、精神差、频繁呕吐且呕吐物为黄绿色、血性等情况,应及时带小孩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腹部超声等)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以排除其他疾病如肠梗阻、急性胃炎等的可能。例如,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升高,可能提示存在感染因素,需要进一步针对性治疗。 对于特殊人群中的小孩,要格外关注其个体差异。比如新生儿消化系统更为脆弱,出现消化不良呕吐时更应谨慎处理,严格遵循上述非药物干预措施,若情况无改善需及时就医。而较大年龄的儿童,在调整饮食等方面也需家长监督其执行,确保遵循相关护理原则,以促进小孩尽快恢复健康。

    2025-10-15 15:31:44
  • 母乳妈妈便秘会影响宝宝吗

    母乳妈妈便秘一般不会直接严重损害宝宝,但可能通过间接方式产生影响,如影响宝宝肠道菌群建立、传递负面情绪等,妈妈可通过饮食调整、适度运动、养成良好排便习惯等措施预防和缓解便秘,以保障宝宝健康成长。 一、母乳妈妈便秘对宝宝的直接影响 母乳是宝宝最理想的食物,母乳妈妈便秘一般不会直接对宝宝造成严重的器质性损害,但可能通过间接方式产生一定影响。从营养传递角度看,便秘主要影响妈妈自身的肠道功能,一般不会直接干扰母乳中营养成分的合成。不过,若妈妈因便秘出现身体不适,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母乳的分泌量和质量。例如,妈妈因便秘而情绪焦虑,可能会反射性地影响乳汁分泌,导致乳汁量暂时减少,但这种情况通常是短期的,在妈妈便秘缓解后,乳汁分泌多可恢复正常。 二、母乳妈妈便秘对宝宝间接影响的具体方面 (一)肠道菌群方面 妈妈便秘时,自身肠道内环境可能发生变化,虽然这对母乳中菌群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妈妈的身体状态会通过整体代谢等途径间接影响宝宝。宝宝主要通过母乳获取部分肠道菌群的初始定植,妈妈肠道功能紊乱可能会使母乳中一些对宝宝肠道有益的菌群传递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宝宝肠道菌群的正常建立。宝宝肠道菌群对于消化吸收、免疫调节等都至关重要,菌群建立受影响可能会导致宝宝出现消化不良、肠道免疫功能暂时下降等情况,表现为宝宝可能出现腹胀、腹泻或便秘等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 (二)心理情绪方面 妈妈便秘时身体的不适可能会影响妈妈的心理状态,比如产生烦躁、焦虑等情绪。而妈妈的情绪会通过母婴之间的情感互动传递给宝宝,长期处于这种有负面情绪的环境中,可能会对宝宝的心理发育产生一定的潜在影响,虽然这种影响不是立即显现的,但从长期来看,不利于宝宝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母乳妈妈预防和缓解便秘以保障宝宝健康的措施 (一)饮食调整 妈妈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如芹菜、菠菜等)、水果(如香蕉、苹果等),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缓解便秘。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用足够的温开水,一般建议每天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左右,以保持肠道湿润,利于粪便排出。 (二)适度运动 产后身体恢复良好的妈妈可以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等。散步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也能带动肠道蠕动,有助于预防和缓解便秘。运动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间,一般产后一周左右就可以开始尝试每天进行几次短时间的散步。 (三)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妈妈要尽量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每天选择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去尝试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培养排便反射。同时,排便时要避免长时间蹲厕玩手机等,以免分散注意力,影响排便效果。 对于母乳妈妈来说,关注自身便秘情况并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对于保障宝宝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妈妈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年龄、身体恢复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饮食、运动等方式来预防和缓解便秘,以维持自身良好的身体状态,进而为宝宝提供稳定优质的母乳喂养环境。

    2025-10-15 15:31:0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