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乃君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性早熟、矮小症、小儿甲状腺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万乃君,女,主任医师,儿科主任,1995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获得学士学位,并到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工作。 2007年获得了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并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Riley儿童医院进修内分泌专业。2012获得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2013年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调到北京积水潭医院担任儿科主任一职,从事专业:小儿内分泌和遗传代谢。主要从事内分泌常见病、多发病即垂体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病、甲状旁腺疾病、代谢性骨病、肾上腺疾病及性早熟等内分泌疑难杂症临床诊治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核心期刊发表了《北京市超重和肥胖学龄儿童中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特征》等多篇学术论文。展开
个人擅长
性早熟、矮小症、小儿甲状腺疾病。展开
  • 肚脐眼没有孔洞咋回事

    正常肚脐眼存在个体发育差异等生理性情况,也可能因脐部粘连、先天性脐部发育异常等病理性因素无明显孔洞,若发现肚脐眼无孔洞,需观察有无其他异常表现,新生儿和儿童要注意脐部清洁,担心可带孩子就医,生理性个体差异多无需特殊处理,病理性因素则需进一步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早产儿脐部情况更需密切关注。 一、正常肚脐眼的解剖结构 正常情况下,胎儿时期脐带有脐动脉、脐静脉等结构,出生后脐带脱落形成肚脐眼,一般是有一个小的孔洞。但有些人肚脐眼没有孔洞可能是正常的生理变异,这是因为个体发育差异导致脐部结构呈现这样的状态,就像人体的外貌等存在个体差异一样,脐部的形态也可能有所不同。 二、可能的原因及相关情况 (一)生理性因素 1.个体发育差异 不同个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脐部的组织生长和融合情况会有细微差别。有的婴儿出生时肚脐眼看起来没有明显孔洞,但其实内部结构是正常的,这是由于在胚胎时期脐部的皮肤、皮下组织等发育协调,没有形成明显的孔洞,但不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这种情况在新生儿和儿童中都可能出现,与遗传等因素有关,因为遗传决定了个体的基本发育模式。 2.脂肪堆积影响 对于一些体型较胖的人群,尤其是儿童时期,腹部脂肪较多,可能会使肚脐眼的孔洞被脂肪掩盖,从外观上看好像没有孔洞。例如一些肥胖儿童,由于腹部脂肪层较厚,肚脐眼周围的脂肪填充,导致表面看起来不明显,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没有孔洞,用手轻轻按压周围组织,或者在特定角度观察,可能会发现其实是有微小孔洞存在的,这与脂肪的分布和厚度有关,是一种生理性的外观表现差异。 (二)病理性因素(相对少见情况) 1.脐部粘连 某些情况下,脐部可能发生粘连,比如在新生儿时期有脐部感染史,炎症消退后可能导致脐部组织粘连,从而使原本应该有的孔洞被粘连组织覆盖,导致外观上看不到明显孔洞。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同时伴有脐部红肿、渗液等异常表现则需要引起重视。脐部粘连可能影响脐部的正常功能,如气体、液体的正常排出等,对于儿童来说,需要密切观察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是否影响排便、排气等情况,若有异常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2.先天性脐部发育异常 极个别情况下可能存在先天性脐部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脐闭锁等,导致肚脐眼没有孔洞。这种情况往往会伴有其他相关的发育异常表现,需要通过详细的医学检查来明确诊断。先天性脐部发育异常相对罕见,但一旦出现需要进行专业的医疗干预,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于儿童来说,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以避免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三、观察与建议 如果发现肚脐眼没有孔洞,首先要观察是否有其他异常表现,如是否有红肿、渗液、异味等情况。对于新生儿和儿童,家长要注意保持脐部清洁卫生,避免感染。如果担心,可以带孩子到儿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来判断脐部的情况。如果只是生理性的个体差异导致看起来没有孔洞,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怀疑有病理性因素,则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如超声等检查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早产儿,由于其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脐部情况更需要密切关注,因为早产儿发生脐部异常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进行处理。

    2025-10-11 13:58:50
  • 满月宝宝黄疸还没退掉怎么办

    满月宝宝黄疸未退有生理性延迟消退和病理性等情况,生理性延迟消退一般观察并增加喂养,病理性则因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代谢障碍或胆汁排泄障碍等,需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如ABO溶血等轻重症处理不同,肝炎综合征、胆道闭锁等有对应治疗,家庭护理要观察宝宝状况,光疗时注意保护,满月宝宝黄疸需谨慎对待,黄疸持续不退或加重要及时带宝宝正规医院就诊及遵循安全护理原则。 一、首先明确满月宝宝黄疸未退的常见原因及应对 (一)生理性黄疸延迟消退 原因:一般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可延迟到3-4周消退,但血清胆红素值一般不超过12.9mg/dL(221μmol/L)。这可能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早产儿肝脏酶系统发育更不成熟,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能力更弱。 应对:若宝宝一般情况良好,吃奶、精神状态正常,可继续观察,同时增加喂养次数,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母乳或配方奶,以促进肠道蠕动,加速胆红素排泄。 (二)病理性黄疸 原因 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常见于有脐带结扎延迟、双胎输血等情况的宝宝,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产生大量胆红素;血型不合溶血病,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母体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胆红素生成增加。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先天性胆道闭锁,导致胆汁排泄障碍,胆红素反流入血。 胆汁排泄障碍:上述先天性胆道闭锁是常见原因,另外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影响胆汁排泄,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 应对: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清胆红素测定、血常规、血型、肝功能、腹部B超等以明确病因。如果是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病情较轻者可光疗;严重时可能需要换血治疗。对于新生儿肝炎综合征,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病毒等;先天性胆道闭锁则需要手术治疗。 二、满月宝宝黄疸未退时的家庭护理注意事项 (一)观察宝宝一般状况 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如是否反应迟钝、嗜睡等;观察皮肤黄染的范围和程度,若黄染范围迅速扩大,从面部蔓延至全身甚至手心、足底,提示病情可能加重。同时观察宝宝的吃奶情况,若出现拒奶、吸吮无力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因为黄疸加重可能影响宝宝的神经系统功能,进而影响吃奶等反应。 (二)光疗辅助(若医生建议) 如果宝宝需要光疗,在家中进行光疗时要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和会阴部,可用专门的眼罩遮盖眼睛,尿布遮盖会阴部。同时要保证光疗设备的正常运行,按照医生指导的时间和强度进行光疗,并且注意给宝宝适当补充水分,因为光疗可能导致宝宝不显性失水增加。 三、特殊人群(满月宝宝)的温馨提示 满月宝宝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于黄疸问题要格外谨慎。家长要密切关注宝宝的黄疸情况,不能因为宝宝年龄小而忽视。如果发现黄疸持续不消退或有加重趋势,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儿科就诊,避免延误病情。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如光疗时的眼部和会阴部保护等,以确保宝宝在安全的环境下观察和治疗黄疸问题。

    2025-10-11 13:57:25
  • 宝宝老是支气管炎为什么

    宝宝老是支气管炎与自身因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解剖结构特点)、环境因素(空气污染、居住环境不卫生、气候变化)、感染因素(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及其他因素(喂养因素、被动吸烟)有关,家长需为宝宝营造良好生活环境、合理喂养等,反复发作及时就医。 自身因素 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宝宝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御外界病原体的能力较弱。例如,婴幼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含量相对较低,特别是分泌型IgA,它在呼吸道黏膜局部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含量不足使得呼吸道黏膜抵御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能力下降,容易引发支气管炎。 解剖结构特点:宝宝的呼吸道相对狭窄,气管和支气管管腔比较细,黏膜柔嫩,血管丰富,软骨柔软,缺乏有力的支撑,气道容易发生阻塞。而且黏液腺分泌不足,气道较干燥,纤毛运动较弱,不利于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从而容易导致病原体滞留,引发炎症。 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如果宝宝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空气污染,如雾霾天气,空气中的有害颗粒、化学污染物等会刺激宝宝的呼吸道黏膜,损伤气道上皮细胞,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增加支气管炎的发病风险。例如,PM2.5等颗粒物可沉积在呼吸道内,引发炎症反应。 居住环境不卫生:室内卫生状况差,有较多的尘螨、霉菌等过敏原或病原体。尘螨是常见的过敏原,宝宝接触后可能引发气道的过敏反应,进而诱发支气管炎;霉菌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滋生,其孢子被宝宝吸入后也可能导致呼吸道炎症。 气候变化:气温骤变、寒冷空气刺激等会影响宝宝呼吸道的血液循环和纤毛运动。寒冷时,呼吸道血管收缩,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纤毛运动减弱,不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容易使病原体侵入引发炎症。比如冬季气温较低,宝宝如果保暖不当,就容易患上支气管炎。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可引起宝宝支气管炎,常见的有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它可直接侵袭呼吸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导致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黏液分泌增加,从而引发支气管炎。而且宝宝感染病毒后,身体的免疫力在恢复过程中仍相对较弱,容易再次受到病毒侵袭而复发支气管炎。 细菌感染: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容易继发细菌感染,或者直接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细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例如宝宝抵抗力下降时,肺炎链球菌可侵入支气管引发炎症。 其他因素 喂养因素: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母乳中的免疫成分可以提供一定的保护,但如果是人工喂养且喂养不当,如奶粉调配不当、喂养不规律等,可能导致宝宝营养摄入不均衡,影响身体的抵抗力,增加患支气管炎的几率。 被动吸烟:宝宝如果长期处于二手烟环境中,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呼吸道黏膜,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引发支气管炎。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抑制呼吸道纤毛的运动,降低呼吸道的清除功能,增加病原体感染的机会。 针对宝宝老是支气管炎的情况,家长要注意为宝宝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洁;根据气候变化及时为宝宝增减衣物;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尽量避免宝宝接触过敏原和呼吸道感染患者等。如果宝宝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建议及时就医,进一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2025-10-11 13:54:28
  • 婴儿老是拉水怎么回事

    婴儿老是拉水便的原因包括感染因素(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细菌如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感染)、非感染因素(饮食喂养不当、过敏、气候因素)、其他因素(肠道功能发育不成熟、药物因素),家长需密切观察婴儿情况,拉水便频繁可能致脱水,要及时就医,同时注意护理和补充水分电解质。 一、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是婴儿拉水便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儿,秋冬季节高发。轮状病毒感染后主要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导致肠道黏膜受损,水分和电解质吸收障碍,引起腹泻,大便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研究表明,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粪便中水分含量明显升高,电解质平衡被打破,钠、钾等电解质大量丢失。 2.诺如病毒:也可引起婴儿拉水便,可在全年发生,常通过被污染的水源、食物传播。诺如病毒感染后会引起肠道炎症,使肠道分泌增加,吸收减少,导致腹泻,大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 (二)细菌感染 1.大肠埃希菌:某些型别的大肠埃希菌可导致婴儿腹泻拉水。如产毒性大肠埃希菌,会产生肠毒素,刺激肠道分泌过多液体,引起水样腹泻。婴儿感染后大便呈水样,可能伴有呕吐等症状。 2.空肠弯曲菌: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可引起婴儿肠道感染,出现腹泻,大便可为水样便。 二、非感染因素 (一)饮食因素 1.喂养不当: 婴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若喂养过多、过少或奶粉冲调浓度不当等,都可能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拉水便。例如,奶粉冲调过稀,婴儿摄入水分过多,超过肠道吸收能力;冲调过浓则会增加肠道负担,影响消化吸收,引发腹泻拉水。 过早添加辅食也可能导致婴儿不适应,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拉水便的情况。比如添加辅食的种类过多、添加速度过快等。 2.过敏因素: 部分婴儿对牛奶蛋白过敏,当摄入含牛奶蛋白的奶粉或食物后,会引起肠道过敏反应,导致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水分渗出增加,出现拉水便的症状。同时可能伴有皮疹、呕吐等其他过敏表现。 (二)气候因素 婴儿的体温调节和胃肠功能对气候较为敏感。当天气突然变凉时,婴儿腹部容易着凉,导致胃肠蠕动加快,引起拉水便;而天气过热时,婴儿出汗多,若补充水分不及时,也可能影响胃肠功能,出现腹泻拉水的情况。 三、其他因素 (一)肠道功能发育不成熟 婴儿尤其是月龄较小的婴儿,肠道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肠道的消化酶分泌不足,肠道屏障功能较弱,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有限,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导致拉水便。例如,3个月以内的婴儿肠道乳糖酶活性相对较低,若摄入含乳糖的食物过多,不能完全消化吸收,可能引起乳糖不耐受,出现水样腹泻。 (二)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导致婴儿腹泻拉水,如一些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症状,表现为拉水便。但这种情况一般在停药后会逐渐缓解。 当婴儿老是拉水时,家长应密切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如果拉水便频繁,可能导致婴儿脱水,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轮状病毒检测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给婴儿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对于小婴儿,要合理喂养,注意饮食卫生和气候变化对婴儿的影响,加强护理。

    2025-10-11 13:52:34
  • 小儿便秘怎么办

    解决小儿便秘可从多方面入手,一是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并保证充足水分;二是培养良好排便习惯,固定排便时间且避免久蹲用力;三是适度运动,增加活动量促进肠道蠕动;四是进行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若便秘持续久或伴异常症状及时就医评估,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再视情况医疗干预,遵循非药物干预优先原则。 一、调整饮食结构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对于能够进食固体食物的小儿,可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新鲜的蔬菜(菠菜、西兰花等)和水果(苹果、香蕉等)。膳食纤维可以吸收水分,使粪便变得松软,易于排出。例如,每100克菠菜中约含2.2克膳食纤维,适当摄入菠菜有助于改善便秘情况。一般来说,年龄在1-3岁的小儿,每天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建议约为19克;3-6岁小儿约为25克。 2.保证充足水分:让小儿多饮水,充足的水分能使大便保持湿润。年龄较小的婴儿可以在两次喂奶之间适当喂水,较大的小儿可以直接饮用白开水。通常,小儿每天的饮水量应根据年龄和活动量等因素调整,一般1-3岁小儿每天需水约1000-1400毫升,3-6岁小儿约1600-2000毫升。 二、培养良好排便习惯 1.固定排便时间:尝试让小儿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坐在马桶上,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培养排便反射。一般建议餐后半小时左右,因为进食后肠道蠕动会增加,此时坐马桶有助于诱发排便。例如,每天早餐后半小时让小儿尝试排便,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儿可能会形成规律的排便习惯。 2.避免久蹲或过度用力:教导小儿排便时不要久蹲,也不要过度用力,因为过度用力可能会导致肛门受伤等问题。家长可以在一旁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小儿知道排便要适度用力即可。 三、适度运动 1.增加活动量:鼓励小儿多进行户外活动和适当的运动。比如,年龄较小的小儿可以在家长陪伴下进行爬行、蹒跚学步等活动;年龄较大的小儿可以进行跑步、跳绳、踢球等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一般来说,小儿每天应保证至少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通过运动刺激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状况。 四、腹部按摩 1.正确按摩方法:家长可以在小儿空腹时,以小儿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小儿腹部。按摩的力度要适中,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顺时针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有助于粪便的排出。例如,从小儿右下腹开始,向上再向左,围绕肚脐做环形按摩,这样的按摩方式模拟了肠道的正常蠕动方向,能有效促进排便。 五、就医评估与干预 1.及时就医情况:如果小儿便秘情况持续较长时间(如超过2周),或者伴有腹痛、呕吐、腹胀、体重不增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带小儿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排除先天性巨结肠等器质性疾病。医生可能会通过体格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明确病因。例如,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通常会有顽固型便秘,通过直肠指检等可能会发现异常。 2.可能的医疗干预: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如果便秘仍较严重,医生可能会根据小儿具体情况考虑适当的医疗干预。但需遵循非药物干预优先的原则,只有在非药物干预无效且病情需要时才会考虑药物等其他干预措施,同时要充分考虑小儿年龄等因素,避免不恰当的治疗。

    2025-10-11 13:51:0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