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对各种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贾园,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风湿免疫学学系委员兼秘书,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风湿免疫病学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风湿病与分子免疫分会理事,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国际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国际抗风湿联盟项目负责人。从事风湿免疫专业工作二十余年,对各种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全国免疫学学术会议及全国风湿病学年会中曾获得优秀论文及优秀壁报等奖励,为亚太抗风湿病联盟大会青年研究者奖获得者。展开
个人擅长
对各种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展开
  • 红斑狼疮发病的表现

    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多方面表现,皮肤黏膜有红斑(包括蝶形红斑、盘状红斑)、黏膜溃疡;全身有发热、乏力;关节肌肉有关节疼痛、肌肉无力;肾脏有蛋白尿、血尿;血液系统有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有头痛、精神症状;心血管系统有心包炎、心肌炎;消化系统有食欲不振、腹痛等。 黏膜损伤:可出现黏膜溃疡,常见于口唇部,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糜烂面,有疼痛,多见于疾病活动期。 全身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有发热,可为低热、中度热,也有高热,发热类型多样,部分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且发热常与疾病活动相关。在儿童红斑狼疮患者中,发热也较为常见,可表现为长期反复低热,易被忽视,需引起重视。 乏力:患者常感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在女性患者中可能更为明显,与疾病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代谢紊乱等有关。 关节肌肉表现 关节疼痛:是常见表现之一,可累及多个关节,如手指关节、腕关节、膝关节等,呈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可伴有关节肿胀,一般不引起关节畸形,但在儿童红斑狼疮患者中,关节受累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有时可能以单关节或寡关节受累为主,需注意与其他儿童关节疾病鉴别。 肌肉无力:部分患者出现四肢近端肌肉无力,如抬臂困难、上下楼梯费力等,可伴有肌肉压痛,这与肌肉炎症等病变有关。 肾脏表现 蛋白尿:肾脏是红斑狼疮常累及的脏器,蛋白尿是肾脏受累的重要指标,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蛋白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超过正常范围,若不及时控制,可逐渐进展为肾功能损害。在儿童红斑狼疮患者中,肾脏受累相对常见且起病可能较隐匿,需密切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 血尿:可见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提示肾小球基底膜受损,红细胞漏出到尿液中。 血液系统表现 贫血:多数患者有贫血,可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也可因慢性炎症、肾脏受累等因素导致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在女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由于生理因素影响,贫血可能相对更常见。 白细胞减少: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患者易出现感染,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儿童患者白细胞减少时,需特别注意预防感染,因为儿童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风险更高。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降低,可导致皮肤黏膜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 神经系统表现 头痛:是常见神经系统症状,可表现为轻至重度头痛,部分患者头痛与疾病活动相关,在儿童红斑狼疮患者中,头痛可能影响学习和生活,需及时评估。 精神症状:可出现抑郁、焦虑、失眠等精神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癫痫发作、认知障碍等,神经系统受累在红斑狼疮患者中较为复杂,且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可能不同,儿童患者神经系统受累可能影响其智力发育和行为表现。 心血管系统表现 心包炎:可出现心包积液,患者可有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可发现心包病变,在红斑狼疮患者病程中,心包炎较为常见。 心肌炎:较少见,但可出现心悸、胸闷、心律失常等表现,严重时可影响心脏功能,需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来评估心肌情况。 消化系统表现 食欲不振:患者可出现食欲减退,进食量减少,长期可导致体重下降,在儿童患者中,食欲不振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关注营养状况。 腹痛:部分患者有腹痛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腹痛原因可能与胃肠道血管炎等有关,需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鉴别。

    2025-09-30 13:02:58
  • 尿酸值600多严重吗

    尿酸值600多明显高于正常范围,长期过高会对关节、肾脏、心血管系统产生诸多危害,如引发痛风性关节炎等关节问题、导致尿酸盐肾病等肾脏问题、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应对措施包括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控制、增加水分摄入、适度运动)和医疗干预(药物治疗、定期监测),需高度重视来控制尿酸水平减少并发症。 一、对关节的影响 1.引发痛风性关节炎 血尿酸过高时,尿酸盐结晶会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患者会突然出现剧烈的关节疼痛,疼痛往往在夜间发作,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像刀割、针刺一样,局部还会出现红肿、发热等症状。这种情况如果反复发作,会导致关节破坏、畸形,影响关节的正常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比如会使患者行走、活动受限。 2.影响其他关节 除了第一跖趾关节,还可能累及踝关节、膝关节等其他关节,同样会出现红肿、疼痛等炎症反应,进而影响关节的活动功能。 二、对肾脏的影响 1.导致尿酸盐肾病 尿酸盐结晶会在肾脏间质沉积,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早期可能表现为夜尿增多,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蛋白尿、血尿等情况,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导致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比如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就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减退,血尿酸600多对其肾脏的损害可能会更快加重;而年轻患者如果不及时控制,也可能在较长时间后出现肾脏功能的逐步下降。 2.引发尿酸性尿路结石 尿酸盐在泌尿系统形成结石,可引起肾绞痛、血尿等症状,结石还可能导致尿路梗阻,继发尿路感染等,进一步损害肾脏功能。 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血尿酸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高尿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血尿酸600多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血尿酸600多会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使病情更加复杂难控。 应对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控制: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肝、肾等)、海鲜(贝类、虾蟹等)、浓肉汤等。减少红肉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低嘌呤食物。同时,要限制饮酒,尤其是啤酒,因为酒精会影响尿酸的代谢。 增加水分摄入:每日饮水应在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促进尿酸的排泄。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尿酸波动。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运动强度和方式要适当调整,比如老年人运动要更注重温和、舒缓,避免关节过度损伤;年轻人可以选择相对强度稍高的运动,但也要注意循序渐进。 2.医疗干预 药物治疗:如果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血尿酸仍不能恢复正常,可能需要使用降尿酸药物。但药物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是否有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状况来决定。例如,对于有痛风石形成或者频繁发作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可能会使用别嘌醇、非布司他等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或者苯溴马隆等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但药物的使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定期监测: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以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尿酸值600多是比较严重的情况,需要患者高度重视,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必要的医疗干预来控制血尿酸水平,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2025-09-30 13:01:53
  • 痛风病是什么

    痛风是因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致血尿酸升高的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与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障碍致尿酸盐结晶沉积有关,临床表现有急性关节炎发作(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诱因常为不良生活方式)、痛风石形成(病史长易出现)、肾脏病变等,诊断依据包括血尿酸测定、滑囊液或痛风石内容物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治疗分急性发作期和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预防需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监测血尿酸及关注特殊人群。 一、发病机制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人体尿酸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来源。内源性尿酸由体内自身合成或细胞分解产生,外源性尿酸则是从富含嘌呤或核酸蛋白食物中分解而来。当尿酸生成过多,比如某些酶的缺陷导致嘌呤合成增加,或者尿酸排泄障碍,像肾小管分泌尿酸减少、重吸收尿酸增加等情况时,就会使血尿酸水平升高。当血尿酸浓度超过其在血液中的饱和浓度时,尿酸盐结晶就会沉积在关节、肾脏等部位,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关节炎发作:多在夜间突然起病,受累关节剧痛,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还可累及踝、膝、腕、指、肘等关节,关节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疼痛剧烈,患者往往难以忍受。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女性在绝经后发病风险增加,这与女性绝经前体内雌激素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有关,而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酸排泄减少。 生活方式:长期高嘌呤饮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是诱因,比如长期食用动物内脏、海鲜等富含嘌呤的食物,或者酗酒,会增加尿酸生成或影响尿酸排泄。 2.痛风石形成:尿酸盐结晶在软组织中沉积形成痛风石,常见于耳廓、关节周围等部位,痛风石大小不一,小的如芝麻,大的可如鸡蛋。 病史:如果血尿酸长期控制不佳,病史较长,就更容易形成痛风石。 3.肾脏病变:可表现为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尿酸盐肾病会导致肾小管间质损害,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进而影响肾功能;尿酸性尿路结石可引起肾绞痛、血尿等症状。 三、诊断依据 1.血尿酸测定:血尿酸水平升高是重要的诊断指标之一,但急性发作期血尿酸可能正常。 2.滑囊液或痛风石内容物检查: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针状尿酸盐结晶,这是确诊痛风的金标准。 3.影像学检查:X线、CT等检查可发现关节周围的尿酸盐沉积等情况。 四、治疗与预防 1.急性发作期治疗:主要是缓解疼痛、消炎消肿,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等)、秋水仙碱等药物,但需注意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比如肾功能不全者使用秋水仙碱要谨慎。 2.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治疗:目的是降低血尿酸水平,防止痛风复发,常用药物有别嘌醇、非布司他等抑制尿酸生成,苯溴马隆等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 3.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低嘌呤饮食,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限制饮酒,尤其是啤酒;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以促进尿酸排泄。 定期监测血尿酸:对于有痛风家族史、血尿酸升高的人群,要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并干预。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儿童,一般较少患痛风,但如果有遗传代谢性疾病导致嘌呤代谢异常,也需关注;对于孕妇,痛风的治疗要谨慎,因为很多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老年人患痛风时,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用药需更加谨慎,选择药物时要权衡利弊。

    2025-09-30 13:00:49
  • 结节病会被误诊为红斑狼疮吗

    结节病与红斑狼疮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有差异且可能被误诊,需通过详细收集病史、全面进行相关检查来避免误诊,儿童和老年患者因自身特点需特别谨慎鉴别。结节病是多系统受累肉芽肿性疾病,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有重叠,实验室检查各有特点,要详细收集病史、全面检查,儿童和老年患者鉴别更需谨慎。 临床表现方面的差异与易混淆点 结节病:可累及肺、皮肤、眼等多部位。皮肤损害多样,如丘疹、结节、斑块等,好发于面部、颈部等,一般无明显瘙痒等特殊不适。肺部受累时可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但症状相对较隐匿。 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有典型面部蝶形红斑,皮肤损害对日光敏感,常伴发热、关节痛、口腔溃疡等多系统症状。盘状红斑狼疮主要表现为皮肤的盘状红斑,有粘着性鳞屑,去除鳞屑可见毛囊口角质栓。由于结节病的皮肤表现和红斑狼疮的皮肤表现有部分重叠,比如都可能出现皮肤结节等,可能导致初始判断混淆。 实验室检查的差异与易混淆点 血清学检查 结节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ACE)可能升高,但并非特异性指标。血钙、尿钙可能升高,这与结节病导致钙代谢异常有关。 红斑狼疮:SLE患者抗核抗体(ANA)多呈阳性,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及抗Sm抗体特异性较高。补体C3、C4常降低,而结节病血清学检查一般无此类特异性抗体改变。但有时结节病患者可能出现非特异性的自身抗体阳性,容易干扰判断。 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节病:典型病理表现为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可见上皮样细胞、巨细胞等。 红斑狼疮:皮肤狼疮带试验对SLE有诊断价值,表现为表皮与真皮交界处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的荧光带。若仅依据组织病理,结节病的肉芽肿表现和红斑狼疮的免疫复合物沉积表现可能在初步判断时造成混淆,尤其是当两者组织病理表现不典型时。 避免误诊的措施 详细收集病史 对于有皮肤损害等表现的患者,要询问病史中的症状出现顺序、有无系统累及的其他表现,比如结节病患者是否有反复咳嗽、气短等肺部相关病史,红斑狼疮患者是否有日光过敏、口腔溃疡等情况。 关注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女性,而结节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有一定的年龄分布特点。 全面进行相关检查 除了常规的血常规、生化检查外,对于疑似患者要进行针对性的自身抗体检测、组织病理学检查等。例如,对于皮肤损害,进行皮肤活检时要多部位取材,以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结合影像学检查,结节病肺部受累时胸部CT可见双肺门淋巴结肿大、肺内弥漫性小结节等表现;红斑狼疮肺部受累时CT可能有不同表现,通过全面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的情况 儿童患者:儿童结节病相对少见,其临床表现可能更不典型,与儿童红斑狼疮的鉴别需要更加谨慎。儿童结节病肺部受累时可能以肺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儿童红斑狼疮也可出现类似表现,此时需要结合更多的实验室检查和长期随访来鉴别。儿童患者在检查过程中要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特点,如组织病理学取材时要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老年患者:老年结节病和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可能都趋于不典型。老年结节病患者系统症状可能不明显,皮肤损害可能较为轻微;老年红斑狼疮患者多系统受累表现可能被其他老年基础疾病掩盖。在诊断时要综合考虑老年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全面评估各项检查指标,避免因老年患者症状不典型而造成误诊。

    2025-09-30 13:00:06
  • 女性会不会有强直性脊柱炎

    女性会患强直性脊柱炎,其发病概率相对男性低,发病年龄稍晚;症状特点包括关节(脊柱、外周关节)受累及全身症状;诊断依据有临床表现、影像学(X线、CT、MRI)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炎症指标、HLA-B27);治疗有非药物(运动锻炼、姿势调整)和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物)治疗;特殊情况涉及妊娠(病情可能变化,用药需谨慎)和心理影响(易有焦虑抑郁等,需关心支持)。 一、女性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情况 女性患强直性脊柱炎的概率相对男性较低,但并非罕见。其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比男性稍晚。 二、女性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特点 关节症状: 脊柱受累:与男性患者类似,可出现下腰部疼痛、僵硬,晨起时明显,活动后可缓解,但病情进展可能导致脊柱活动度逐渐受限,如弯腰、转身等动作困难。女性患者在疾病早期可能症状相对较轻,容易被忽视。 外周关节受累:女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关节受累较为常见,如髋关节、膝关节等。髋关节受累时可出现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影响行走和日常活动;膝关节受累可表现为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不利。 全身症状:部分女性患者可能出现低热、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但相对男性患者来说,全身症状通常不如男性明显。 三、女性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包括关节疼痛、僵硬的部位、持续时间等。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骶髂关节间隙模糊、变窄,脊柱椎体呈“竹节样”改变等典型表现。 CT检查:对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比X线更敏感,能更早发现骶髂关节的细微病变。 磁共振成像(MRI):在疾病早期,MRI可发现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等早期炎症改变,有助于早期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可升高,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有一定辅助意义,但女性患者HLA-B27阳性率与男性类似,但不是确诊的唯一依据。 四、女性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助于维持脊柱和关节的活动度,如游泳是非常适合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运动方式,能增强脊柱、四肢的柔韧性和力量;瑜伽等运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女性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姿势调整: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和睡姿,睡眠时尽量选择硬板床,枕头不宜过高,以维持脊柱的生理曲度,延缓脊柱畸形的发生。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等),可缓解疼痛和炎症;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如柳氮磺吡啶等),能延缓病情进展。女性患者在用药时需考虑药物对月经、妊娠等的影响,例如柳氮磺吡啶可能会对女性月经产生一定影响,使用时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 五、女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特殊情况 妊娠:女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妊娠期间,病情可能会有所变化,部分患者症状会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病情可能复发。妊娠期间用药需谨慎,因为一些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所以需要在风湿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的共同监测下进行妊娠管理。 心理影响:由于疾病可能导致关节功能受限,影响日常生活,女性患者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人和社会应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

    2025-09-30 12:59:3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