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对各种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贾园,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风湿免疫学学系委员兼秘书,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风湿免疫病学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风湿病与分子免疫分会理事,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国际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国际抗风湿联盟项目负责人。从事风湿免疫专业工作二十余年,对各种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全国免疫学学术会议及全国风湿病学年会中曾获得优秀论文及优秀壁报等奖励,为亚太抗风湿病联盟大会青年研究者奖获得者。展开
个人擅长
对各种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展开
  • 尿酸偏高治疗方法是什么

    尿酸偏高需从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多方面管理。生活方式上要控制饮食,低嘌呤食物多吃、高嘌呤食物限制、控制饮酒并增加水分摄入;药物有促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合成类,使用需注意适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儿童、老年、女性等特殊人群有各自注意要点,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和肾功能,女性要关注生理因素对尿酸的影响。 一、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控制 低嘌呤食物摄入:多吃蔬菜,如白菜、芹菜、黄瓜等,蔬菜富含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且嘌呤含量低,每天可摄入500克以上。水果方面,苹果、香蕉等各种水果均可,水果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C等,每日可食用200克-300克。全谷物也是不错的选择,像燕麦、糙米等,全谷物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有助于肠道健康,每日可摄入50克-100克。 限制高嘌呤食物:严格控制动物内脏(如猪肝、猪肾等)、海鲜(如沙丁鱼、贝类等)、浓肉汤等的摄入,这些食物嘌呤含量高,会使尿酸生成增加。例如动物内脏每100克中嘌呤含量往往较高,应尽量避免。 控制饮酒:尤其是啤酒,啤酒中含有较多嘌呤前体物质,会显著升高尿酸水平。白酒、红酒等也应限制饮用,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2.增加水分摄入 每日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一般建议每日饮水量在2000毫升以上,对于心肾功能正常的人群,多饮水可以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泄。可以选择白开水、淡茶水等,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因为含糖饮料可能会影响尿酸代谢。儿童患者也应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一般年龄较小的儿童每日每公斤体重需摄入适量水分,以促进尿酸通过尿液排出。 二、药物治疗 1.促尿酸排泄药物 苯溴马隆等药物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排泄,从而降低血尿酸水平。但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谨慎使用,因为肾功能不全时药物排泄可能受影响。在使用这类药物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对于有尿路结石病史的患者也需要谨慎,因为可能会增加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 2.抑制尿酸合成药物 别嘌醇等药物可以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生成。但别嘌醇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在使用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如HLA-B5801基因检测,以筛查出可能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高危人群。对于儿童患者,使用这类药物需要非常谨慎,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只有在病情严重且非药物治疗无效时才会考虑使用,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尿酸偏高相对较少见,多与遗传代谢等因素有关。如果儿童尿酸偏高,首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增加水分摄入等。一般不轻易使用药物治疗,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潜在影响。如果是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导致的尿酸偏高,需要在儿科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综合管理,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以及尿酸水平变化。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尿酸偏高时,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促尿酸排泄药物时,要注意对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患者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在选择药物时要权衡利弊,对于一些可能影响肾功能的药物要谨慎使用。同时,老年患者的饮食调整也需要更加注重易于消化等特点,保证营养的同时遵循低嘌呤饮食原则。 3.女性患者 女性尿酸偏高的原因可能与生理周期、绝经等因素有关。在围绝经期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尿酸代谢。在治疗时,除了常规的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外,需要关注雌激素水平对尿酸的影响。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到女性特殊的生理状况,如别嘌醇的过敏反应在女性中的发生情况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需要密切观察。

    2025-09-30 13:43:04
  • 皮肌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皮肌炎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临床表现有典型皮肤损害如眶周紫红色斑、Gottron征、皮肤异色症,及对称性近端肌无力伴疼痛;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肌酶谱升高,有自身抗体如抗Jo-1抗体等;肌肉活检见肌纤维变性坏死等病理表现;肌肉MRI可发现受累肌肉异常信号改变,需综合各方面结果判断,且不同患者需全面考虑相关因素对诊断的影响。 一、临床表现方面 1.皮肤表现 典型的皮肤损害包括眶周紫红色斑,这种皮疹多累及双侧眼睑周围,表现为紫红色的水肿性红斑,可伴有轻度瘙痒,其病理基础可能与局部血管炎等因素有关,是皮肌炎较为特征性的皮肤表现之一。还有Gottron征,即指关节、肘、膝关节伸面的紫红色扁平丘疹,表面可有鳞屑,组织学上可能存在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等改变。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异色症,表现为皮肤红斑基础上出现色素沉着、色素减退、毛细血管扩张等多种皮肤颜色改变的情况,这与皮肤长期受到炎症刺激以及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的皮肤代谢异常等因素相关。 2.肌肉表现 患者常出现对称性近端肌无力,比如上肢不能高举、不能梳头,下肢不能下蹲、不能上楼等。肌肉无力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累及肌肉组织,导致肌肉纤维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从而影响肌肉的正常收缩功能。同时,可伴有肌肉疼痛,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肌肉会有压痛感,这也是肌肉炎症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实验室检查方面 1.血清肌酶谱 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血清肌酶水平常升高。其中,CK是最常用且敏感的指标之一,因为当肌肉受到损伤时,肌细胞内的CK释放入血,导致血清CK水平升高,其升高程度与肌肉炎症的严重程度往往呈正相关。例如,在活动性皮肌炎患者中,CK水平可显著升高,甚至可达正常上限的数倍至数十倍。 2.自身抗体 抗Jo-1抗体等自身抗体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抗Jo-1抗体阳性在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疾病的患者中较为常见,约30%-40%的皮肌炎患者可检测到抗Jo-1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是由于机体自身免疫紊乱,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产生针对自身肌肉、血管等组织的抗体,这些抗体的检测有助于辅助诊断皮肌炎以及判断病情的某些特征,如是否合并其他系统的受累等。 三、肌肉活检方面 1.病理表现 肌肉活检可见肌纤维变性、坏死、再生,间质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还可能有少数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通过光镜下观察肌肉组织的这些病理改变,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进一步明确皮肌炎的诊断。例如,肌纤维变性、坏死的程度以及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的情况等,对于判断疾病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有一定帮助。 四、影像学检查方面 1.肌肉MRI 肌肉MRI可发现受累肌肉的异常信号改变,如T2加权像上可见肌肉水肿呈高信号。通过肌肉MRI检查,可以更早期、更敏感地发现肌肉受累的情况,尤其是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或轻度肌肉受累的患者,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例如,在一些患者中,临床尚未出现明显肌肉无力等症状时,肌肉MRI已经能够发现肌肉的异常信号改变,从而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在诊断皮肌炎时,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肌肉活检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结果进行判断。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诊断过程中都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对病情表现和诊断的影响。例如,儿童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更加仔细地观察皮肤和肌肉的表现;女性患者在诊断时要考虑是否与自身免疫相关的内分泌因素等有一定关联;有特殊生活方式或病史的患者,其疾病的表现和诊断也可能受到相应因素的干扰,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后,再根据皮肌炎的诊断标准进行综合判断。

    2025-09-30 13:41:36
  •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涉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需关注发病年龄、性别、症状特点;体格检查包括关节及其他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有炎症指标和自身抗体;影像学检查有X线和MRI,各检查从不同方面辅助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病史采集 1.发病年龄与性别: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在30-50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需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儿童患者)、激素水平变化(育龄女性)等对病情的影响。儿童患者可能因关节疼痛影响活动,需询问家长其日常活动受限情况;育龄女性患者要考虑妊娠对病情的可能影响。 2.症状特点 关节症状:询问关节疼痛出现的时间、部位、对称性等。多为双手小关节(如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对称性疼痛、肿胀,可伴有晨僵,晨僵时间一般超过30分钟,活动后可缓解,病情进展后可出现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对于老年患者,需注意与骨关节炎等其他关节疾病相鉴别,详细询问疼痛在一天内的变化规律等。 全身症状:是否有发热、乏力、消瘦等全身表现。发热可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乏力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耐力,消瘦可能与慢性炎症消耗有关。 二、体格检查 1.关节检查 肿胀与压痛:检查双手、双腕、双肘等关节是否有肿胀、压痛,肿胀程度可通过关节周径测量来判断,压痛部位对于确定病变关节有重要意义。例如,近端指间关节肿胀、压痛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累及该部位。 关节活动度:评估各受累关节的活动范围,如手指的屈伸、腕关节的背伸和掌屈等活动度,关节活动度下降是病情进展的重要表现之一。儿童患者检查时需考虑其配合程度,可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辅助评估。 2.其他系统检查:检查是否有皮下结节,类风湿结节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较特异的皮肤表现,多位于关节伸侧受压部位。还需检查心肺等其他系统,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可累及心肺等extra-articular组织。 三、实验室检查 1.炎症指标 C反应蛋白(CRP):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明显升高,可反映疾病的活动程度。其水平变化与病情的缓解和复发相关,例如病情活动时CRP可迅速升高,经治疗病情控制后CRP可下降。 红细胞沉降率(ESR):ESR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常增快,也是反映炎症活动的指标之一。但ESR易受年龄、贫血等多种因素影响,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2.自身抗体 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分为IgM、IgG、IgA等类型,其中IgM型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阳性率较高,但并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异性抗体,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出现RF阳性。IgM-RF水平与病情活动度有一定相关性,高滴度的IgM-RF常提示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尤其是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抗CCP抗体阳性率可达到60%-70%以上,且与关节破坏的进展相关,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四、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早期表现: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端骨质疏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间隙狭窄,这是由于关节软骨破坏所致。对于儿童患者,X线检查需注意辐射剂量,尽量采用低剂量投照技术。 晚期表现:晚期可见关节面虫蚀样改变、关节半脱位、强直等畸形表现,如手指的尺侧偏斜、天鹅颈样或纽扣花样畸形等。 2.磁共振成像(MRI):MRI对早期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可发现X线尚未显示的关节滑膜炎症、骨髓水肿等病变。能更早地检测到关节软骨的损伤、滑膜增厚等情况,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意义,尤其适用于对X线检查不敏感的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2025-09-30 13:40:59
  • 尿酸600算高吗

    尿酸600μmol/L明显高于正常范围,无论男女都超出了男性150-416μmol/L、女性89-357μmol/L的正常水平,会带来对关节(增加痛风发作风险、形成慢性痛风石)和肾脏(引发尿酸肾病、形成尿酸性尿路结石)的健康风险,需通过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上限制高嘌呤食物、控制蛋白质摄入、增加水分摄入;运动上适度运动)及医疗干预来控制尿酸水平,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1.对关节的影响 痛风发作风险增加:长期尿酸过高,尿酸盐会在关节部位沉积,容易引发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关节会出现剧烈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其他关节,如踝关节、膝关节等。这种疼痛往往来得突然,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和生活质量。在有高尿酸血症病史且尿酸控制不佳的人群中,更易反复出现痛风发作。 慢性痛风石形成:如果尿酸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且未得到有效控制,尿酸盐会逐渐沉积形成痛风石。痛风石可出现在关节周围、耳廓等部位,不仅影响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还可能导致关节畸形,严重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例如,手指关节周围形成痛风石可能会使手指活动受限,影响日常的精细动作,如拿筷子、写字等。 2.对肾脏的影响 尿酸肾病:尿酸盐结晶容易在肾脏间质和肾小管沉积,引起尿酸肾病。早期可能表现为夜尿增多、尿浓缩功能减退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蛋白尿、血尿,进而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对于有肾脏基础疾病或本身尿酸控制不佳的人群,肾脏受损的风险更高。例如,本身患有慢性肾炎的患者,尿酸过高会加重肾脏的损伤,加速肾功能恶化的进程。 尿酸性尿路结石:尿酸在尿液中浓度过高时,容易形成尿酸结石,引起肾绞痛、血尿等症状。结石的形成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伤,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导致肾脏积水等并发症。在一些长期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中,尿酸性尿路结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应对措施及相关人群注意事项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 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避免食用动物内脏(如猪肝、猪肾等)、海鲜(如虾、蟹、贝类等)、浓肉汤等高嘌呤食物。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都需要注意减少这类食物的摄取。例如,儿童如果有高尿酸血症倾向,家长应避免给孩子食用过多的海鲜和动物内脏等。 控制蛋白质摄入:适量摄入蛋白质,可选择牛奶、鸡蛋等低嘌呤蛋白质来源。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肾脏功能可能有所减退,更要注意蛋白质的合理摄入,避免过多蛋白质代谢产生尿酸加重肾脏负担。 增加水分摄入:每日饮水应在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泄。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应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例如儿童要养成多喝水的习惯,老年人也应根据自身情况,在无特殊禁忌(如心功能不全等)的情况下保证足够的饮水量。 运动方面 适度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和尿酸水平,但要注意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使乳酸产生增加,抑制尿酸排泄,诱发痛风发作。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运动方式有所不同。年轻人可以选择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每周运动3-5次。 2.医疗干预 如果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尿酸仍不能恢复正常,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尿酸药物。但需要注意不同人群的用药差异,例如对于儿童高尿酸血症,一般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只有在非药物干预无效且病情需要时才考虑谨慎使用降尿酸药物;对于孕妇高尿酸血症,用药需非常谨慎,要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干预措施。 总之,尿酸600μmol/L属于较高水平,需要引起重视,通过生活方式调整等措施积极控制尿酸水平,以降低相关健康风险,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都应根据自身特点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

    2025-09-30 13:39:31
  • 年轻人尿酸500能自愈吗

    年轻人尿酸500μmol/L一般较难自愈,需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控制(减少高嘌呤食物、控制饮食量)、多饮水、运动等来管理,若3-6个月严格生活方式干预后尿酸仍不达标需药物治疗,还需定期监测,特殊人群如年轻女性、有痛风家族史者、合并其他疾病者需特别注意相应情况。 一、生活方式干预的作用及效果 1.饮食控制 低嘌呤食物摄入:富含嘌呤的食物会使尿酸生成增多,应减少动物内脏(如猪肝、猪肾等)、海鲜(如贝类、虾蟹等)、浓肉汤等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如白菜、芹菜、黄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橙子等)、全谷物(如玉米、燕麦等)等低嘌呤食物。一般来说,严格的饮食控制可能使尿酸降低约10%~20%,但仅靠饮食控制往往难以将尿酸降至正常范围。 控制饮食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合适的体重也很重要。肥胖会影响尿酸的代谢,通过控制饮食量,使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体质指数BMI在18.5~23.9kg/m2),有助于尿酸的控制。有研究表明,体重每降低10%,血尿酸可降低约10%。 2.多饮水 每日饮水应在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促进尿酸的排泄。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使尿液稀释,降低尿酸在尿液中的浓度,减少尿酸结晶形成的风险。一般来说,多饮水可使尿酸通过尿液排泄的量增加,但单独依靠多饮水通常也不能使尿酸500μmol/L的年轻人尿酸恢复正常。 3.运动 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尿酸的排泄。但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使乳酸产生增加,抑制尿酸排泄。运动对尿酸的影响因人而异,一般能使尿酸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单独运动通常也难以让尿酸完全恢复正常。 二、可能需要的医疗干预 1.药物干预的情况 如果通过3~6个月的严格生活方式干预后,尿酸仍不能降至正常水平(一般要求血尿酸<360μmol/L),则可能需要考虑药物治疗。常用的降尿酸药物有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如别嘌醇等)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等)。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是否有痛风发作史、肝肾功能等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2.定期监测 年轻人尿酸500μmol/L时,需要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一般每3~6个月检测一次。同时,还需要监测肾功能等指标,因为尿酸异常可能会影响肾功能,而肾功能异常也会反过来影响尿酸的代谢。定期监测有助于及时了解尿酸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三、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的情况 1.年轻女性 年轻女性尿酸500μmol/L时,除了遵循上述一般的生活方式干预和监测外,还需要注意月经周期等因素对尿酸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月经前后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对尿酸代谢有一定影响,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血尿酸水平。同时,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到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如生育计划等,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2.有痛风家族史的年轻人 有痛风家族史的年轻人尿酸500μmol/L时,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密切监测。因为家族遗传因素可能会增加尿酸代谢异常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这类人群更易发展为痛风,所以要更早地采取措施控制尿酸水平,防止痛风发作。 3.合并其他疾病的年轻人 如果年轻人尿酸500μmol/L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那么在管理尿酸时需要更加综合考虑。例如,合并糖尿病的年轻人,在饮食控制时要注意避免高糖食物的同时也要保证营养均衡,在选择降尿酸药物时要考虑到药物对血糖等指标的影响。因为这些疾病之间相互影响,需要多学科协作来管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以更好地控制尿酸水平。

    2025-09-30 13:37:2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