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伟

北京积水潭医院

擅长:各种疑难血管疾病手术及腔内微创介入治疗、创伤后血管功能修复及重建,静脉血栓的综合防治、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贾伟,男,副主任医师。多年来一直从事血管外科疾病诊治和科研教学工作,核心期刊发表相关文章数篇。 擅长各种疑难血管疾病手术及腔内微创介入治疗。在创伤后血管功能修复及重建,静脉血栓的综合防治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熟练掌握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颈动脉狭窄、静脉曲张以及肾衰患者透析通路建立及修复等血管外科常见疾患的诊治。 主要社会任职:中国医师协会血管通路专业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创面修复学分会血管相关创面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分会血透通路学组委员等。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青年委员展开
个人擅长
各种疑难血管疾病手术及腔内微创介入治疗、创伤后血管功能修复及重建,静脉血栓的综合防治、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展开
  • 如何防治静脉曲张

    预防和应对静脉曲张需从多方面着手,要避免危险因素,控制体重、避免久站久坐;促进血液循环,适度运动、抬高下肢;穿着合适压力袜并正确穿戴;定期体检及时就医,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如孕妇更要重视。 一、避免危险因素 1.控制体重:过重会增加腿部静脉负担,应通过合理饮食与运动维持健康体重,如BMI保持在18.5~23.9kg/m2。对于儿童,需培养健康饮食习惯,避免过度进食高热量食物,鼓励多参与户外活动;成年人则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饮食计划,减少高油高脂食物摄入,坚持适度有氧运动。 2.避免久站久坐: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影响腿部血液循环。对于办公室人群,建议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做简单的腿部拉伸或走动;长途旅行者可在途中适当变换体位、活动肢体。孕妇随着孕周增加,腿部静脉压力增大,更要定时改变姿势,休息时可适当抬高下肢。 二、促进血液循环 1.适度运动:规律运动有助于促进腿部静脉回流,像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每周可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儿童可选择适合的户外活动,如跳绳、踢球等;成年人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运动方式和强度;老年人则可进行散步等较为轻柔的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身体微微发热为宜。 2.抬高下肢:休息时可将下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比如在脚部垫一个枕头。这能帮助血液回流,缓解腿部肿胀和不适。对于卧床患者,可适当调整床铺角度;日常生活中坐着或躺着时都可采用该姿势。孕妇休息时抬高下肢能有效减轻腿部静脉压力。 三、穿着压力袜 1.选择合适压力袜:压力袜可通过外部压力促进静脉回流,缓解静脉曲张症状。应选择符合医疗标准的压力袜,压力梯度一般在20~30mmHg。购买时需根据腿部尺寸选择合适规格。儿童若有特殊情况需使用压力袜,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儿童的产品;成年人要根据自身腿部情况正确挑选;老年人皮肤较为脆弱,要选择材质柔软、合适压力的压力袜。 2.正确穿着压力袜:一般建议早上起床时穿戴压力袜,晚上睡觉前脱下。穿戴时要注意手法轻柔,避免过度拉扯。 四、定期体检与及时就医 1.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尤其是血管方面的检查,能早期发现静脉曲张迹象。成年人可每年进行一次相关体检;儿童虽患静脉曲张概率较低,但如有家族史等特殊情况也可适当进行检查;老年人则要增加体检频率,关注腿部血管状况。 2.及时就医:若发现腿部出现青筋凸起、酸胀、疼痛等疑似静脉曲张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轻度静脉曲张可通过上述生活方式调整控制,中重度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医学干预,如硬化剂注射、手术治疗等。特殊人群如孕妇出现静脉曲张情况,更要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后给予合适的处理建议,因为孕妇情况较为特殊,需要谨慎对待以保障母婴健康。

    2025-10-17 13:12:25
  • 腿部血栓是什么症状

    腿部血栓有多种常见症状,包括疼痛与压痛(血栓阻塞血管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发,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肿胀(血栓阻碍血液回流致局部淤积,长期卧床及孕妇等需警惕)、皮肤温度改变(深静脉血栓常升温,动脉血栓多降温,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需注意)、浅静脉扩张(深静脉回流受阻时浅静脉代偿扩张,老年人更应重视)、色泽改变(深静脉血栓致皮肤暗红或紫红,动脉血栓致皮肤苍白,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需仔细鉴别) 1.疼痛与压痛 腿部血栓形成时,常可出现疼痛症状,多为胀痛或牵拉痛,疼痛部位往往与血栓所在位置相关,且局部有压痛。例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小腿腓肠肌处常有明显压痛,行走时疼痛可加剧。这是因为血栓阻塞血管,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异常行为;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可能相对不敏感,但仍可通过肢体活动等方面的变化察觉异常。 2.肿胀 腿部会出现肿胀现象,是由于血栓阻碍了血液的正常回流,使得血液在局部淤积。肿胀可表现为单侧腿部较对侧明显增粗,皮肤紧绷发亮。比如深静脉血栓形成时,患肢肿胀是常见症状之一,肿胀程度可因血栓范围不同而有所差异。 对于有长期卧床病史的人群,如术后患者等,出现腿部肿胀更需警惕腿部血栓形成,因为长期卧床会导致血流缓慢,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孕妇也是腿部血栓的高发特殊人群,孕期由于生理变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活动相对减少,也易出现腿部肿胀,需密切关注。 3.皮肤温度改变 患肢皮肤温度可能会升高,这是因为血栓形成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代谢产物积聚,引起局部组织反应性温度升高。但如果是动脉血栓,可能会出现皮肤温度降低的情况,这是由于动脉血流受阻,远端组织缺血缺氧导致。 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需注意,如长期久坐、久站的人群,本身就存在血液循环不畅的风险,若出现腿部皮肤温度异常改变,更应及时排查腿部血栓。 4.浅静脉扩张 部分腿部血栓患者可出现浅静脉扩张的表现,这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当深静脉回流受阻时,浅静脉会扩张以尝试建立侧支循环,来缓解血液回流障碍。例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可观察到患肢浅静脉显露、扩张。 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侧支循环建立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出现浅静脉扩张等表现,更应重视,及时就医检查,排除腿部血栓可能。 5.色泽改变 腿部皮肤颜色可能会发生变化,深静脉血栓形成时,患肢皮肤可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动脉血栓时,皮肤可呈苍白色。这是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皮肤的血液灌注异常所致。 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的人群,本身血管就受到一定损伤,若出现腿部色泽改变,更易混淆病情,需仔细鉴别是否为腿部血栓引起,同时要考虑到吸烟对血管内皮的损害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2025-10-17 13:11:49
  • 血管瘤治疗

    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口腔颌面部较为多见,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冷冻治疗、放射与同位素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激光治疗、介入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法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1.手术治疗:适用于局限者可全部切除,范围广者可部分切除。 2.冷冻治疗:此种方法用于血管瘤的治疗源于20世纪60年代(小范围表浅病损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96℃),通常状态下低于-20℃,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修复过程使血管瘤消失。但此法会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疗后常留下严重缺损性畸形及功能障碍。由于冷冻操作难控制强度和深度,同时组织对低温的抵御能力不同,出现治疗不彻底。 3.放射与同位素治疗:其治疗原理就是利用放射元素所产生的r射线对病损区组织细胞核进行轰击到使其中的DNA链、RNA链断裂,终止核蛋白的合成造成细胞死亡和解体,再通过组织修复过程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常用的有:浅层X线照射,钴60局部照射,锶90核素敷贴治疗等,治疗后所治部位留下放射性损伤后萎缩性疤痕,表皮有脱屑现象。对于这种由放射线照射所致的萎缩组织和萎缩性疤痕,专家建议施行手术切除,否则将不能排除其癌变可能。专家们认为治疗在血管瘤治疗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 4.硬化剂注射治疗:此法源于50年代,枯痔注射疗法衍化而来其原理是:将硬化注入到血管瘤瘤体组织中(不能注入血管中),引起无菌性炎症,肿胀消失后出现局部纤维化反应,使血管瘤、血管腔缩小或闭塞。常用于中、小型血管瘤的治疗。硬化剂注入瘤体后,诱发血管内膜炎症,促使血管壁形成一层内皮细胞,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5.激光治疗:利用专业激光治疗设备对血管瘤组织进行凝固、碳化、汽化和切割。其突出的优点是进行血管瘤治疗中,不出血或少出血,治疗后并发症小、后遗症少,复发率低。 6.介入治疗:是在超声引导下将头发丝粗细的微导管介入到引起异常结构的营养支管腔及膨大处,同时导入血管瘤药物,再利用先进的Cynergy血管病变工作站所发射的特定波长绿光对瘤体深部进行照射,使深部异常静脉血管瞬间凝固闭塞,并阻断瘤体的营养供应,血管瘤内壁腔隙及静脉血管腔内大量血栓形成,最后导致血管瘤内皮细胞失去活性,血管瘤逐渐消退,最后达到治愈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血管瘤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有时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血管瘤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护理,避免摩擦和感染。对于一些特殊部位的血管瘤,如眼部、口腔等,需要特别注意护理,避免影响孩子的视力和口腔功能。如果对血管瘤的治疗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2025-10-17 13:10:44
  • 静脉曲张患者应如何进行运动

    静脉曲张相关运动包括快走(建议每天适量进行,每周3-5次,每次15-30分钟)、游泳(每周2-3次,每次约30分钟),腿部肌肉锻炼有踮脚尖(坐着或站着进行,每组10-15次,每天3-5组)、坐姿抬腿(坐在椅子上,每组8-12次,每天3-4组),运动注意避免长时间静止姿势并在运动后将下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15-30分钟,老年人运动需循序渐进选低强度并关注身体感受,孕妇在医生指导下温和运动,严重并发症患者需医生评估后轻度活动。 一、有氧运动选择 1.快走:建议每天进行适量快走,速度以自身能持续进行为宜,一般每次15-30分钟,每周3-5次。快走时身体的轻微震动及肌肉收缩有助于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静脉压力。例如研究表明,规律的快走运动可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动力学,降低静脉曲张患者的静脉高压状态。 2.游泳:游泳是对静脉曲张患者较为友好的运动方式,每周可进行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水的浮力能显著减轻下肢所承受的体重压力,减少静脉回流阻力,像自由泳、蛙泳等姿势均可,且能锻炼全身肌肉,增强身体整体机能。 二、腿部肌肉锻炼 1.踮脚尖运动:可坐着或站着进行,缓慢将脚尖踮起,保持2-3秒后再缓慢放下,每组10-15次,每天进行3-5组。通过小腿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发挥肌肉泵的作用,促进下肢血液向心脏回流,增强小腿肌肉力量,改善静脉回流功能。 2.坐姿抬腿:坐在椅子上,伸直腿部,将腿缓慢抬高至与地面成30°-45°角,保持10-15秒后缓慢放下,每组8-12次,每天3-4组。此运动能有效锻炼大腿及小腿肌肉,帮助血液回流,减轻腿部肿胀等不适。 三、运动注意事项 1.避免长时间静止姿势:应定时改变姿势,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一般每隔30-60分钟可进行5-10分钟的腿部活动,如简单走动、屈伸腿部等,防止静脉血液长时间淤积在下肢。 2.运动后抬高下肢:运动结束后可将下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如平卧时在脚下垫枕头等,促进下肢血液回流,缓解运动后腿部的酸胀感,一般抬高15-30分钟为宜。 四、特殊人群提示 老年人:运动需循序渐进,选择低强度运动方式,如缓慢散步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腿部负担加重。运动时要关注自身身体感受,若出现腿部明显疼痛、不适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咨询医生,因为老年人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需特别注意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孕妇: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温和运动,如慢走等,避免进行增加腹压的运动,如剧烈奔跑、长时间下蹲等,以防加重静脉曲张症状。孕妇由于身体负担加重,静脉回流更易受影响,运动时要以自身舒适为度。 静脉曲张严重并发症患者:如存在皮肤溃疡、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时,需先由医生进行全面评估,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一般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轻度的肢体活动,避免因不当运动加重病情。

    2025-10-17 13:10:22
  • 小腿血栓该如何治疗

    小腿血栓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与抬高患肢、避免按摩和挤压)、抗凝治疗(选择合适抗凝药物)、溶栓治疗(适用于发病短的符合指征者,监测相关指标)、手术治疗(严重等情况考虑取栓术,评估手术风险)及康复随访(病情稳定后逐步康复锻炼、定期随访评估恢复等情况)。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与抬高患肢:患者需卧床休息1-2周,避免活动,同时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可能需要更精心的护理以确保卧床休息的配合;女性患者在休息时可能更关注舒适体位的选择;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的患者,更要强调休息的重要性。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保持患肢清洁,预防感染。 2.避免按摩和挤压:严禁对患肢进行按摩或挤压,因为这可能导致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移动,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无论何种年龄、性别及病史的患者,都要严格遵守这一要求,防止因不当操作造成严重后果。 二、抗凝治疗 1.药物选择:常用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治疗的目的是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并促进机体自身的纤溶系统溶解血栓。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药物选择上需谨慎,儿童一般不首选抗凝药物,除非有明确指征且权衡利弊;女性患者若处于特殊生理期,使用抗凝药物需评估出血风险;有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根据肝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 三、溶栓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发病时间较短(一般在14天内)的小腿血栓患者,若符合溶栓指征,可考虑溶栓治疗。溶栓药物主要有尿激酶等。但溶栓治疗有出血等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年龄较小的儿童一般不进行溶栓治疗;女性患者在溶栓前需评估生殖系统相关出血风险;有出血性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禁忌溶栓治疗。 2.监测:在溶栓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等指标,以及有无出血等不良反应。 四、手术治疗 1.取栓术:对于一些严重的、溶栓等治疗效果不佳的小腿血栓患者,可能需要考虑取栓术。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如出血、感染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耐受性不同,儿童手术风险更高;女性患者在手术前要考虑生殖系统相关影响;有基础病史的患者手术风险评估更复杂。 五、康复随访 1.康复锻炼:在病情稳定后,患者可逐步进行康复锻炼,如适当的行走等,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锻炼的强度和方式不同,儿童康复锻炼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女性患者康复锻炼要考虑自身身体特点;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康复锻炼要结合病史情况,避免加重基础病。 2.定期随访: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复查血管超声等检查,以评估血栓的恢复情况,以及有无复发等情况。随访频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一般初期可能间隔较短时间,后期可适当延长,但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2025-10-17 13:09:3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