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东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擅长:甲状腺肿瘤、胃肠肿瘤、胰腺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术后并发症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程东峰,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胰腺中心外科一病区主任,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会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数字临床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国家医师资格临床实践技能考试考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综合考核考官,2018年度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上海考区优秀考官。 美国UCSF、德国UKE医学中心访问学者,德国Hamburg-Eppendorf 医院进修。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曾获2007年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2011年度“瑞金医院先进员工”称号,2013年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4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8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展开
个人擅长
甲状腺肿瘤、胃肠肿瘤、胰腺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术后并发症治疗。展开
  • 什么是肠粘连

    肠粘连是肠管与肠管、腹膜、腹腔内脏器间不正常粘附,常见成因有手术、炎症、创伤等,表现为腹痛、肠梗阻等,诊断需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如影像学)。 一、常见成因 1.手术因素 腹部手术是导致肠粘连的最常见原因。例如,阑尾切除手术、剖宫产手术等,在手术过程中,腹腔内的组织受到创伤,腹膜的修复过程中容易形成粘连。手术操作过程中,器械的刺激、组织的暴露、止血方式等都可能影响术后粘连的发生概率。对于儿童来说,腹部手术引起肠粘连的风险也存在,而且儿童术后的恢复情况可能受到粘连的影响更为复杂,因为儿童的肠道功能发育等情况与成人不同。 腹腔内其他手术,如胃切除手术、结直肠手术等,也都有发生肠粘连的可能性。 2.炎症因素 腹腔内的炎症性疾病也可引发肠粘连。比如结核性腹膜炎,结核菌感染引起腹膜的炎症反应,炎症过程中会导致纤维素渗出等,进而引发肠粘连。在女性群体中,盆腔的炎症性疾病,如盆腔炎等,也可能波及腹腔,引起肠粘连。对于有慢性炎症病史的人群,发生肠粘连的风险相对较高。 腹部的细菌性炎症,如阑尾炎穿孔后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炎症渗出物会导致肠管之间以及肠管与腹膜等部位发生粘连。 3.创伤因素 腹部受到外伤,如车祸导致的腹部撞击伤,可能引起肠管的损伤以及腹腔内的出血、组织损伤等,在修复过程中容易形成粘连。对于从事高风险职业(如建筑工人等)的人群,腹部外伤的风险较高,发生肠粘连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 二、肠粘连的表现 1.腹痛 多数患者会出现腹痛症状,疼痛程度不一。可能表现为阵发性的隐痛或胀痛,尤其是在进食后可能会加重。这是因为肠管受到粘连的影响,在蠕动过程中受到牵拉或扭曲,引起疼痛。对于儿童患者,腹痛可能会影响其进食和日常活动,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腹痛情况及其他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较剧烈的腹痛,这可能提示发生了肠粘连引起的肠梗阻等严重情况。 2.肠梗阻表现 当肠粘连导致肠管的通畅性受到明显影响时,会出现肠梗阻的表现,如恶心、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如果是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可能仍有少量排气排便,但腹胀、腹痛等症状存在;如果是完全性肠梗阻,上述症状会更为严重。对于老年人群体,发生肠梗阻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及时就医处理,因为老年人的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对肠梗阻的耐受能力较差。 三、肠粘连的诊断 1.病史采集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腹部手术史、腹部炎症病史、腹部外伤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过腹部手术,手术的具体情况等,这些病史对于判断是否存在肠粘连以及分析粘连的可能原因很重要。对于儿童患者,需要询问家长其既往腹部相关的健康情况,包括是否有过腹部疾病或手术等。 2.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腹部的体格检查,可能会发现腹部有压痛,部分患者可能触及到腹部的包块等。但体格检查的阳性发现不一定非常典型,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进一步明确。 3.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检查可以发现肠管扩张、有气液平面等肠梗阻的表现,但对于轻度的肠粘连可能不太容易明确诊断。腹部CT检查对于肠粘连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它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肠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发现是否存在粘连以及粘连的部位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要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要在必要时谨慎进行,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2025-10-22 13:00:24
  • 阑尾低级别粘液性肿瘤手术后多久会复发

    阑尾低级别粘液性肿瘤手术后复发时间受肿瘤分期、手术切除程度、个体免疫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早期肿瘤、完整切除、免疫功能正常者复发时间相对有利,晚期肿瘤、切除不完整、免疫功能低下者复发时间相对不利,且具体复发时间个体差异大,需定期随访监测。 早期肿瘤:对于早期的阑尾低级别粘液性肿瘤,即肿瘤局限于阑尾本身,未侵犯周围组织及远处转移的情况,手术后复发的概率相对较低。有研究表明,部分早期患者手术后5年复发率可能低于30%。但这也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比如患者的身体基础状况等。年轻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好,可能复发时间相对较晚;而年龄较大、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身体恢复及抵御肿瘤复发的能力相对较弱,复发时间可能会提前。 晚期肿瘤:如果肿瘤已经侵犯周围组织或者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属于相对晚期的阑尾低级别粘液性肿瘤,手术后复发的风险明显增高。这类患者手术后复发时间往往较早,有的在术后1-2年内就可能出现复发迹象。女性患者如果在围绝经期或绝经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也可能影响复发时间,一般来说激素水平不稳定可能会促使肿瘤更快复发。 手术切除程度 完整切除:如果手术能够完整切除肿瘤,包括将肿瘤及其周围可能受侵犯的组织完整切除,那么复发时间相对较晚。有研究显示,完整切除的患者5年复发率可控制在40%左右。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比如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的患者,身体的免疫功能维持较好,有助于抑制肿瘤复发,复发时间可能会延长;而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吸烟、酗酒、作息不规律等)的患者,免疫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复发时间可能会提前。 切除不完整:若手术切除不完整,有肿瘤残余,那么复发概率会大大增加。残余肿瘤细胞会继续生长增殖,复发时间通常较早,有的患者在术后半年内就可能出现复发。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心血管病史,术后身体恢复需要兼顾心血管疾病的控制,可能会影响对肿瘤复发的监测和处理,进而可能影响复发时间的判断和后续治疗效果。 个体免疫状态 免疫功能正常者: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身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较好地识别和清除可能残留的肿瘤细胞,所以复发时间相对较长。年轻人通常免疫功能相对更活跃,免疫功能正常的年轻患者阑尾低级别粘液性肿瘤手术后复发时间可能比老年人长。不同性别方面,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免疫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差异相对较小,但也有研究发现女性在某些生理周期等情况下免疫状态可能有细微差别,不过总体对复发时间的影响不是非常显著的主导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者:患有免疫缺陷疾病或者因其他原因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身体对肿瘤细胞的监视和清除能力减弱,阑尾低级别粘液性肿瘤手术后复发时间会明显提前。比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肿瘤复发可能在术后较短时间内就出现。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本身免疫系统处于异常状态,术后肿瘤复发的风险更高,复发时间也会相对较早。 阑尾低级别粘液性肿瘤手术后复发时间受肿瘤分期、手术切除程度、个体免疫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具体复发时间存在较大个体差异,需要患者定期进行随访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复发迹象并及时处理。

    2025-10-22 12:57:40
  • 急性阑尾炎病因

    急性阑尾炎的发生与阑尾管腔阻塞、细菌入侵及其他因素有关,阑尾管腔阻塞常见原因有淋巴滤泡增生、粪石、异物等,细菌入侵可经黏膜或血液循环等途径,其他因素包括遗传、饮食习惯及阑尾解剖特点等。 一、阑尾管腔阻塞 1.常见原因 淋巴滤泡增生:这是儿童急性阑尾炎中较为常见的原因。阑尾黏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滤泡,当机体受到感染等刺激时,淋巴滤泡可明显增生,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淋巴滤泡增生更易导致阑尾管腔阻塞。例如,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可诱发阑尾淋巴滤泡增生,进而引起管腔堵塞,使阑尾内的分泌物排出受阻,腔内压力升高,血运发生障碍,从而引发急性阑尾炎。 粪石:在成年人中,粪石是引起阑尾管腔阻塞的常见原因。粪石多因食物残渣、矿物质等在阑尾腔内积聚形成,它可导致阑尾腔梗阻,使阑尾内的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细菌繁殖,引发炎症。例如,长期饮食不规律、膳食纤维摄入过少的人群,更容易形成粪石,增加阑尾管腔阻塞的风险。 异物、炎性狭窄、寄生虫等:阑尾管腔还可能因蛔虫、阑尾扭曲、肿瘤等原因导致阻塞。蛔虫进入阑尾腔可引起梗阻,一些阑尾本身的炎性狭窄或肿瘤等病变也会使管腔变窄,影响内容物的通过,最终导致阑尾腔梗阻,引发急性阑尾炎。 二、细菌入侵 1.致病菌及感染途径 阑尾腔内存在大量细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当阑尾管腔阻塞后,阑尾腔内压力升高,阑尾壁血运障碍,细菌容易侵入阑尾壁。细菌可通过黏膜直接侵入,也可经血液循环到达阑尾引发感染。例如,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细菌更容易入侵阑尾。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细菌入侵引发阑尾感染;老年人免疫力逐渐衰退,也较易发生细菌入侵导致的阑尾炎症。 胃肠道其他疾病也可影响阑尾,如肠炎、腹泻等,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细菌可蔓延至阑尾,引起阑尾的炎症反应。患有胃肠道慢性疾病的人群,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其胃肠道的微生态环境可能存在异常,增加了细菌蔓延至阑尾的风险。 三、其他因素 1.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急性阑尾炎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影响阑尾的解剖结构、免疫功能等,使个体更容易发生阑尾管腔阻塞和感染。例如,家族中有多人患有急性阑尾炎的情况,其后代患急性阑尾炎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但遗传因素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环境等其他因素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2.饮食习惯: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与急性阑尾炎的发生有关。例如,长期高脂、高蛋白饮食,而膳食纤维摄入过少的人群,容易发生便秘,粪石形成的概率增加,从而增加阑尾管腔阻塞的风险,进而诱发急性阑尾炎。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饮食习惯差异也会产生影响,儿童如果过多食用高糖、高脂肪的零食,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增加患病风险;老年人如果饮食不规律,也容易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增加急性阑尾炎的发病几率。 3.阑尾的解剖特点:阑尾为一细长的盲管,开口狭小,系膜短使阑尾蜷曲,这些解剖特点使得阑尾管腔易于阻塞。例如,阑尾的这种解剖结构导致其内容物排出相对困难,一旦有异物等进入阑尾腔,就容易引发阻塞,进而引发炎症。在不同年龄人群中,阑尾的解剖结构基本相似,但个体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这也会影响急性阑尾炎的发生风险。比如,某些个体的阑尾更为迂曲,发生阻塞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2025-10-22 12:56:09
  • 阑尾炎割掉有什么影响

    阑尾切除后对人体多方面有影响,对消化功能影响方面,正常时影响小,术后短期儿童需关注饮食搭配,成人一般无严重长期障碍但要保持健康饮食;对免疫系统影响方面,阑尾是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参与免疫,切除后机体代偿,婴幼儿需更注重防护,成人免疫系统可较好适应;术后有并发症风险,如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者风险高)、切口感染(肥胖者风险相对增加)、粘连性肠梗阻(曾有腹腔手术或炎症史者风险更高);对日常生活和运动影响方面,一般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大多数运动,术后早期需适当休息,特殊人群如运动员要循序渐进恢复训练,一般人群可正常进行日常活动和适度运动。 一、对消化功能的影响 阑尾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但它并非消化的关键器官。正常情况下,阑尾对大多数人的消化功能影响较小。然而,在阑尾切除术后的短期内,部分人可能会出现消化功能的短暂调整。一般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机体适应,这种影响会逐渐减轻。对于儿童而言,其消化系统仍在发育中,阑尾切除后可能需要更关注饮食的合理搭配,以保证营养的正常摄取,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足且均衡的营养至关重要。而对于成年人,阑尾切除后通常不大会出现严重的长期消化功能障碍,但仍需注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因肠道结构的微小改变而引发消化不良等问题。 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阑尾在人体免疫功能中具有一定作用,它是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的一部分,能够参与免疫反应。不过,阑尾切除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通过其他免疫器官和机制进行代偿。一般情况下,这种代偿能够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对于婴幼儿来说,其免疫系统尚不完善,阑尾切除后需要更加注重防护,减少感染的风险,因为婴幼儿抵抗力相对较弱,免疫系统代偿能力也不如成年人。而对于成年人,阑尾切除后免疫系统通常可以较好地适应,日常只需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来维持整体免疫状态,如适度运动、充足睡眠等。 三、术后并发症风险 1.出血:阑尾切除手术中可能会出现血管结扎不牢固等情况导致术后出血,但现代手术技术不断提高,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较低。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人群,阑尾切除术后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类人群在术前需要积极纠正凝血功能异常,术后要密切观察伤口及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切口感染:手术切口可能会发生感染,尤其是在术后护理不当的情况下。对于肥胖人群,由于脂肪组织较多,切口感染的风险相对增加,这类人群术后要注意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控制体重相关因素,促进切口愈合。 3.粘连性肠梗阻:阑尾切除术后,腹腔内可能会形成粘连,进而引发粘连性肠梗阻。对于曾有腹腔手术史或腹腔炎症病史的人群,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风险相对更高,这类人群在术后要适当早期活动,促进肠道蠕动,预防粘连的发生。 四、对日常生活和运动的影响 阑尾切除后,一般不影响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大多数运动。但在术后早期,需要适当休息,让身体恢复。随着身体的逐渐康复,可以逐步恢复正常的活动和运动。对于运动员等特殊人群,在阑尾切除术后需要根据身体恢复情况循序渐进地恢复训练,避免过度劳累影响身体恢复和运动表现。而对于一般人群,阑尾切除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进行日常活动和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但要注意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

    2025-10-22 12:54:26
  • 阑尾炎严重么

    阑尾炎严重程度分情况,单纯性阑尾炎经及时治疗预后较好;化脓性阑尾炎不及时治可致腹腔脓肿等,老人更严重;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可致弥漫性腹膜炎等,儿童、老人病情更凶险;阑尾周围脓肿有脓肿破裂致弥漫性腹膜炎风险,儿童、老人处理需谨慎,其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及时准确诊治关键。 一、单纯性阑尾炎 病情特点:炎症仅局限于阑尾黏膜和黏膜下层,阑尾轻度肿胀。患者主要表现为轻度腹痛,疼痛多为隐痛或胀痛,可伴有轻度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来说,单纯性阑尾炎经过及时治疗,预后通常较好,通过手术切除阑尾后,患者恢复较快,对身体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儿童中,若能早期发现并处理,恢复情况通常也较为理想,但仍需密切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存在术后感染等风险的可能。对于老年人,若身体状况允许手术,及时手术治疗也能有效控制病情,但老年人术后恢复可能相对缓慢,需要加强护理,注意预防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二、化脓性阑尾炎 病情特点:阑尾肿胀明显,浆膜面有脓性渗出物,炎症累及阑尾全层。患者腹痛加剧,多为持续性剧痛,可伴有发热,体温可达到38℃-39℃左右,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频繁等症状。化脓性阑尾炎若不及时治疗,感染可能扩散,引发腹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在儿童中,由于儿童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化脓性阑尾炎进展可能较快,更需警惕病情变化,及时手术是关键。对于老年人,化脓性阑尾炎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全身感染症状,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容易扩散,引发败血症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所以老年人患化脓性阑尾炎时病情相对更严重,需要积极评估手术风险并及时手术。 三、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病情特点:阑尾管壁坏死或部分坏死,呈暗紫色或黑色,可发生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患者腹痛剧烈,呈持续性全腹痛,伴有高热、寒战,体温可超过39℃,还可能出现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精神萎靡等。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是比较严重的类型,穿孔后炎症扩散至整个腹腔,可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儿童患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时,由于儿童腹腔容量相对较小,炎症扩散更快,病情变化更迅速,需要争分夺秒进行手术治疗,并加强术后的抗感染和支持治疗。老年人患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时,本身机体功能差,耐受能力低,穿孔后感染更容易波及全身,治疗难度大,预后相对较差,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四、阑尾周围脓肿 病情特点:阑尾穿孔后,大网膜等周围组织将阑尾包裹形成脓肿。患者症状相对较缓,可有右下腹疼痛、低热,腹部可触及包块。但阑尾周围脓肿也存在一定风险,若脓肿破裂,同样会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等严重后果。对于儿童阑尾周围脓肿,需要密切观察脓肿变化,部分可先通过抗感染等保守治疗促进脓肿吸收,若保守治疗无效再考虑手术;老年人阑尾周围脓肿则更要谨慎评估,因为老年人身体状况差,保守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脓肿未控制而感染加重等情况,手术需权衡利弊。 总之,阑尾炎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是关键,不同类型的阑尾炎以及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都有所不同,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处理。

    2025-10-22 12:52:0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