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甲状腺肿瘤、胃肠肿瘤、胰腺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术后并发症治疗。
向 Ta 提问
-
疝气里是什么
疝气是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解剖位置,通过薄弱点等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有腹股沟疝、脐疝、股疝等,不同疝气构成、相关人群及影响不同,发生主要因局部组织薄弱及腹内压增高,发现应及时就医评估并采取相应治疗。 一、腹股沟疝 构成: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斜疝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直疝则是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上方,是腹前壁下部的一个潜在性裂隙,长约4-5cm,内有精索(男性)或子宫圆韧带(女性)通过。 相关人群及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尤其是老年男性。婴幼儿的腹股沟疝可能与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有关,随着生长发育有自行闭合的可能,但如果疝内容物(多为肠管或大网膜)突出后不能回纳,可能会发生嵌顿,导致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成年男性的腹股沟疝往往是因为腹股沟区存在薄弱区域,加上腹内压增高因素(如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排尿困难等)促使腹腔内容物突出。 二、脐疝 构成:脐疝是疝囊通过脐环突出形成的疝。小儿脐疝较为常见,多因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薄弱,在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容物由脐部突出。成人脐疝较少见,多数是中年经产妇女,由于腹壁组织衰退,脐环松弛,加上腹内压增高引起。 相关人群及影响:小儿脐疝一般预后较好,多数在2岁内可自行愈合;成人脐疝则容易发生嵌顿,因为成人脐疝的疝环往往较小,疝内容物与疝囊壁容易发生粘连,一旦嵌顿,处理相对复杂。 三、股疝 构成:股疝是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股管是一个狭长的漏斗形间隙,长约1-1.5cm,有上口即股环和下口即卵圆窝。股疝的疝内容物通常多为大网膜或小肠。 相关人群及影响: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这与女性骨盆较宽大、股管上口较宽大等解剖特点有关。股疝容易发生嵌顿,由于股环较小,疝内容物突出时受到的阻力较大,一旦嵌顿,肠管缺血坏死的风险较高。 疝气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局部组织存在薄弱环节,同时伴有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当发现有疝气相关表现时,应及时就医评估,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保守治疗(适用于某些特定情况的婴幼儿等)或手术治疗等。
2025-10-22 11:22:47 -
伤口不打破伤风针会怎么样
破伤风杆菌是厌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等环境中,伤口深窄形成缺氧环境易繁殖产毒影响神经致肌肉痉挛等。表浅清洁伤口感染风险低,较深污染伤口不打疫苗等易致严重症状;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感染后病情更易加重或复杂。 不同伤口类型不打破伤风针的后果 表浅伤口:如果是比较表浅、清洁的伤口,如轻微擦伤,由于伤口暴露在空气中,氧气充足,不满足破伤风杆菌厌氧生长繁殖的条件,感染破伤风的风险极低,一般不会引发严重的破伤风相关症状。但仍需对伤口进行清洁消毒等基本处理,防止细菌感染引起局部炎症等情况。 较深污染伤口:当伤口较深且被污染,比如被泥土、铁锈等污染的伤口,这种情况下伤口内部形成了相对缺氧的环境,非常利于破伤风杆菌的生长繁殖。若不打破伤风针,破伤风杆菌可能会在伤口内产生毒素,随着毒素进入神经系统,初期可能会出现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局部肌肉发紧等症状,随后会发展为肌肉强直性痉挛,表现为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严重症状,甚至可能影响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危及生命。 特殊人群的情况 儿童: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于破伤风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如果儿童有较深或污染的伤口而未及时接种破伤风疫苗或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感染破伤风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出现严重症状的风险更高。例如,儿童被生锈的铁钉扎伤较深伤口时,若未进行规范的破伤风预防,很可能迅速出现肌肉痉挛等严重表现,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生命健康。 老年人:老年人的机体功能逐渐衰退,包括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当老年人有伤口且未打破伤风针时,感染破伤风后身体对毒素的耐受能力和恢复能力相对较差,病情可能更重,恢复也更缓慢。比如老年人被污染的木棍刺伤形成较深伤口,不打破伤风针后发生破伤风的可能性增加,且出现重症的概率高于年轻人。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组织修复能力都会受到影响。如果糖尿病患者有伤口且未打破伤风针,伤口感染破伤风的风险增加,而且即使感染后,由于其自身身体状况的特殊性,病情可能更复杂,治疗难度也相对较大。例如,糖尿病患者足部有较深伤口未处理,感染破伤风后,不仅要关注破伤风相关症状,还需考虑高血糖对伤口愈合和整体病情的不良影响。
2025-10-22 11:21:09 -
慢性阑尾炎有哪些症状
慢性阑尾炎症状隐匿且个体有差异,常见腹痛(右下固定隐痛或胀痛、诱因可加重)、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其他表现(身体乏力),其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或误诊,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治疗措施。 一、腹痛 疼痛部位:主要位于右下腹部,疼痛位置相对比较固定。这是因为阑尾的解剖位置在右下腹,当发生慢性炎症时,炎症刺激会导致该区域出现疼痛。例如,部分患者可自觉右下腹有隐隐的不适感。 疼痛性质:多为隐痛或胀痛,程度一般较轻,但在一些诱因下可能会加重。有的患者疼痛呈间歇性发作,时轻时重。比如,在过度劳累、剧烈运动后,疼痛可能会比平时明显。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表述能力的限制,可能表现为右下腹的不适、哭闹不安等情况,需要家长密切观察。而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可能相对迟钝,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二、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减退: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对食物的兴趣不如以往。这是因为阑尾炎症会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导致消化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引起食欲方面的改变。比如,原本喜欢的食物,此时可能不想吃或者吃得很少。 消化不良:表现为腹胀、嗳气、恶心等症状。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因为阑尾炎症的存在而受到干扰,食物不能正常地被消化和吸收,就会出现这些消化不良的表现。例如,进食后腹部胀满不适,或者偶尔有恶心感,但一般呕吐症状较少见。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可能会因为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使消化不良的症状有所加重,需要特别关注。 三、其他表现 身体乏力:患者可能会感觉全身没有力气,精神状态欠佳。这是因为慢性炎症持续存在,身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机体的能量消耗增加,同时身体的代谢等功能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导致乏力的表现。比如,原本可以轻松完成的日常活动,现在会感觉比较吃力。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慢性阑尾炎导致的身体乏力可能会影响其血糖的控制,需要在治疗阑尾炎的同时,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慢性阑尾炎的症状可能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如果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尤其是右下腹反复出现隐痛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体格检查、血常规、腹部B超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22 11:19:44 -
疝气的原因
疝气的发生有先天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中婴幼儿因腹壁发育不完善易患疝气且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后天因素包括年龄增长致腹壁强度降低、慢性咳嗽、便秘、重体力劳动使腹内压升高或腹壁负担加重、手术史破坏腹壁完整性、肥胖致腹内压高且腹壁强度降低等,分别增加疝气发生风险。 不同性别差异:男性由于其睾丸下降的生理过程,腹股沟区相对薄弱的概率高于女性,所以男性疝气的发生率通常比女性高。 后天因素 年龄增长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腹壁肌肉、筋膜等组织会逐渐出现退变、松弛。老年人的腹壁强度降低,尤其是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比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人,长期咳嗽会增加腹内压,更容易导致疝气的发生。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疝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生活方式影响 慢性咳嗽:长期慢性咳嗽,如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患者,咳嗽时会使腹内压持续升高,反复的腹内压增高会对腹壁造成冲击,逐渐削弱腹壁的抵抗力,进而引发疝气。例如,有研究发现慢性咳嗽患者中疝气的患病率比无慢性咳嗽者高3-5倍。 便秘:长期便秘的人,在排便时需要用力屏气,这会导致腹内压显著升高。长期的高腹内压状态会使腹腔内的器官寻找薄弱部位突出,从而诱发疝气。一般来说,便秘患者每年疝气的发病风险比正常排便人群高约2%。 重体力劳动: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腹部肌肉经常处于紧张、用力的状态,会增加腹壁的负担。长期的重体力劳动会使腹壁强度受到影响,容易引发腹股沟疝等疾病。比如,建筑工人、搬运工人等重体力劳动者疝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办公室职员等轻体力劳动者。 手术史相关:腹部手术史也是疝气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手术会对腹壁的完整性造成破坏,术后如果恢复不佳,比如出现切口感染等情况,会进一步影响腹壁的愈合和强度,使得腹腔内容物有机会从手术切口部位突出形成切口疝。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切口疝的发生率约为3%-10%。 肥胖因素: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较多,腹内压相对较高,同时肥胖会导致腹壁肌肉被脂肪层覆盖,肌肉力量相对减弱,腹壁的强度降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肥胖人群疝气的发生风险增加。研究显示,体重指数(BMI)≥30的肥胖者疝气的发生率是正常体重者的2-3倍。
2025-10-22 11:18:28 -
儿童阑尾炎的初期症状
儿童阑尾炎有腹痛、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及腹部体征等表现,腹痛多始于脐周或上腹部后转移固定右下腹且持续加重,婴幼儿腹痛不典型;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胃肠道症状;有低热后体温升高、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有右下腹固定压痛及部分儿童有较轻肌紧张等腹部体征。 年龄因素影响:婴幼儿由于表述能力有限,腹痛表现可能不典型,更需仔细观察其腹部体征及一般状况。比如婴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按腹部等。 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早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这是因为阑尾炎症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一般呕吐次数不多,但随着病情发展,若出现阑尾穿孔等情况,呕吐可能会加重。不同年龄儿童呕吐表现有所差异,年幼儿童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仅表现为吃奶减少、吐奶等。 食欲减退:儿童会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对平时喜欢的食物缺乏兴趣。这是由于炎症影响胃肠道消化功能,使儿童感觉腹部不适,从而影响食欲。 全身症状 发热:初期可能有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但随着炎症加重,体温可能会进一步升高。这是机体对炎症的一种应激反应,白细胞等免疫细胞被激活参与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而出现发热。年龄较小的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发热表现可能不如年长儿典型,有时可能仅表现为体温稍有升高或体温波动。 精神萎靡:儿童可能出现精神不振、烦躁不安等表现。因为炎症引起身体不适,影响儿童的整体状态,使其精神方面受到影响。比如年长儿可能会表现出不愿意活动、嗜睡等情况,而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后疲惫、精神差等。 腹部体征 右下腹压痛:右下腹固定部位有压痛是儿童阑尾炎的重要体征之一。医生进行体格检查时,能发现儿童右下腹有明显的压痛感,且按压后松手时疼痛可能会更明显(反跳痛),不过儿童由于配合度等因素,反跳痛的表现可能不如成年人典型。不同年龄儿童右下腹压痛的部位可能因年龄导致的阑尾位置不同而有一定差异,比如婴幼儿阑尾位置较高,压痛部位可能稍高一些。 肌紧张:部分儿童可能会出现右下腹肌紧张,但相对成年人来说,儿童的肌紧张程度可能较轻,尤其是年幼儿童,因为其腹壁肌肉较薄弱,肌紧张表现可能不显著,需要医生仔细辨别。
2025-10-22 11: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