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添雨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池添雨,女,副主任医师,2006年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宣武医院消化科。我一直在消化科病房、胃镜室工作,这使我能够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资料,随时把握患者病情变化,直接与患者沟通,指导患者的诊治,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展开
个人擅长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展开
  • 十二指肠球部息肉

    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是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黏膜上的隆起性病变按病理性质分腺瘤性息肉等,病因涉及生活方式、年龄性别、病史等,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或有上腹部不适等,诊断靠胃镜等,治疗有内镜下治疗等,治疗后需随访,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的定义与分类 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是指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黏膜上的隆起性病变,根据病理性质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恶变倾向,而增生性息肉多为良性。 二、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的病因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酗酒,以及高盐、高脂、低纤维的饮食习惯可能增加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大量饮酒会刺激十二指肠黏膜,导致黏膜损伤和异常增生。 年龄与性别因素: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可能无显著的绝对差异,但不同年龄和性别群体的发病机制可能受激素水平、代谢功能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比如,随着年龄增长,胃肠道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息肉样病变。 病史因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患者,幽门螺杆菌长期刺激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可引起黏膜炎症反应,进而增加息肉发生的可能性。 三、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的临床表现 无症状情况:很多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有症状情况: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若息肉较大导致十二指肠球部梗阻,还可能出现频繁呕吐等表现。 四、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的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到息肉的形态、大小、部位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息肉的性质。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等检查,可辅助了解息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对于较小息肉的诊断价值不如胃镜。 五、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的治疗 内镜下治疗:对于较小的、良性的息肉,可采用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如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等。这种治疗方法创伤小,恢复快。对于有恶变倾向或较大的腺瘤性息肉,也多采用内镜下切除的方式。 手术治疗:极少数情况下,如息肉恶变且侵犯周围组织较广泛时,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六、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治疗后的随访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胃镜复查,一般建议术后3-6个月复查一次胃镜,以观察有无复发等情况。对于腺瘤性息肉患者,复查的间隔可能相对更短,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新病变或复发的息肉。 七、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患十二指肠球部息肉较为罕见,若发生,由于儿童的胃肠道功能、身体耐受性等与成人不同,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内镜下治疗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以最小的创伤达到治疗目的,同时要密切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因为儿童的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关注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诊断和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时,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有心血管疾病,在进行内镜下治疗时要评估手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等,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恢复相对较慢,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2025-10-27 13:35:18
  • 胃反酸怎么解决

    缓解胃反酸可从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就医建议三方面入手。调整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上避免诱发食物、少食多餐,体位调整时睡眠抬高床头;药物治疗有抑酸的质子泵抑制剂和H受体拮抗剂;频繁或严重症状及排查基础疾病时需及时就医。 一、调整生活方式 1.饮食方面 避免诱发食物:对于有胃反酸问题的人群,需要了解自身对不同食物的反应。一般来说,应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如辣椒、芥末等,这类食物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咖啡和浓茶也应尽量少喝,其中的咖啡因等成分可能会松弛食管下括约肌,导致胃酸反流;过甜、过酸的食物,像巧克力、山楂等也可能引发胃反酸,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饮食摄入。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避免这些食物的过度摄入;儿童则要在家长的监督下,控制这类可能引起不适的食物。 少食多餐:采用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每餐不要吃得过饱,这样可以减少胃部的压力,降低胃酸反流的概率。例如,将一天的三餐分为五到六餐,每餐适量进食。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少食多餐有助于血糖的控制,同时也能缓解胃反酸症状;孕妇在孕期由于激素变化等原因容易出现胃反酸,少食多餐也是比较合适的饮食调整方式。 2.体位调整 睡眠时抬高床头: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胃酸反流。这对有夜间胃反酸症状明显的人群有帮助,比如一些老年人夜间胃反酸影响睡眠,通过抬高床头能改善症状。对于肥胖人群,抬高床头可能更有助于减轻腹部压力,缓解胃酸反流;儿童如果是因胃食管反流导致反酸,在家长协助下调整睡眠体位也很重要。 二、药物治疗 1.抑酸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这类药物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是治疗胃反酸的常用药物。它通过特异性地抑制胃壁细胞内的质子泵,从而减少胃酸的分泌量。对于一些严重的胃反酸患者,质子泵抑制剂可以快速缓解症状,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同人群的使用需要考虑个体差异,比如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减退,使用时要注意剂量调整;孕妇和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 H受体拮抗剂:像雷尼替丁等,也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来缓解胃反酸。与质子泵抑制剂相比,其抑酸作用相对较弱,但对于一些轻中度的胃反酸患者可能适用。在使用时同样要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等因素,例如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时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三、就医建议 1.频繁或严重症状时 如果胃反酸症状频繁发作,如每周发作多次,或者症状较为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包括进食、睡眠等,就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问诊和相关检查,如胃镜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对于有长期胃反酸病史且症状加重的人群,要警惕是否有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的可能;儿童如果出现反复胃反酸,家长应带其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先天性的胃肠道结构异常等问题。 2.排查基础疾病 一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导致胃反酸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胃轻瘫,从而引起胃酸反流;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胃肠蠕动减慢,也可能导致胃反酸。所以在就医时,医生会排查这些基础疾病,以便进行综合治疗。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合并胃反酸,需要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胃反酸治疗措施;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则需要先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同时处理胃反酸症状。

    2025-10-27 13:34:19
  • 孩子拉稀怎么办

    要判断拉稀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一般家庭护理包括调整饮食和补充水分,需观察大便、精神状态、体温、尿量等病情变化,婴儿、早产儿、有基础疾病孩子有特殊注意事项,重度拉稀、拉稀超2-3天未好转、频繁呕吐无法纠正脱水、伴高热不退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一、判断拉稀严重程度 1.轻度拉稀:每日大便次数不多于数次,大便性状为稀糊便,孩子精神状态良好,食欲基本正常,无明显脱水表现,如眼眶、囟门无明显凹陷,皮肤弹性可,尿量无明显减少。 2.中度拉稀:每日大便次数较多,可达十余次,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孩子可能出现精神稍差,有轻度口渴,眼眶、囟门稍凹陷,皮肤弹性稍差,尿量稍有减少。 3.重度拉稀:每日大便次数频繁,可达数十次,大便稀水样,孩子精神萎靡,极度口渴,眼眶、囟门明显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极少或无尿,可能伴有发热、呕吐剧烈等情况。 二、一般家庭护理措施 1.调整饮食 母乳喂养儿:继续母乳喂养,喂奶频率可适当增加,每次喂奶时间可稍短,因为拉稀时母乳更容易消化吸收。 人工喂养儿:可暂时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粉,以减轻肠道消化乳糖的负担,如孩子已添加辅食,应暂时停止新的辅食添加,可继续食用已经熟悉的易消化辅食,如稀粥、烂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高纤维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2.补充水分 轻度脱水时,可给予口服补液盐溶液,按照说明书配置后少量多次喂服,预防脱水进一步加重。口服补液盐能补充孩子因拉稀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中度及以上脱水时,单纯口服补液可能无法纠正脱水状况,需及时就医,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补液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三、观察病情变化 1.观察大便情况:记录大便的次数、性状、颜色等,如大便中出现脓血、黏液,或大便性状突然加重,如从稀糊便变为水样便且次数增多,需及时就医。 2.观察孩子精神状态:密切关注孩子的精神是否萎靡、烦躁不安等,若孩子精神差,提示可能病情较重。 3.观察体温:留意孩子有无发热,若体温超过38.5℃且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诊。 4.观察尿量:尿量明显减少是脱水的重要表现之一,需准确记录孩子的尿量情况。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婴儿拉稀时更要精细护理,要及时更换被大便污染的尿布,用温水清洗臀部,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预防红臀的发生。因为婴儿皮肤娇嫩,拉稀时粪便刺激容易引起红臀。 2.早产儿:早产儿拉稀需要格外谨慎,护理时要严格注意卫生,喂养时要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可能需要更小心地调整喂养方式和补液等措施,因为早产儿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拉稀的耐受能力更差。 3.有基础疾病的孩子:如孩子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出现拉稀时病情变化可能更快更严重,要更加密切观察病情,一旦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孩子对拉稀的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 五、及时就医指征 1.重度拉稀,如每日大便次数极多、水样便、伴有明显脱水表现、精神萎靡等。 2.拉稀持续超过2-3天未见好转,或病情有加重趋势。 3.出现频繁呕吐,无法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或呕吐物为黄绿色胆汁样等异常情况。 4.伴有高热不退(如体温持续>39℃)、腹痛剧烈、血便等情况。

    2025-10-27 13:33:30
  • 神经性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及治疗是啥啊

    神经性胃肠功能紊乱有消化系统症状(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和全身症状(焦虑抑郁情绪、疲劳乏力),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运动锻炼)、药物治疗(对症用药且需遵医嘱)、中医治疗(针灸推拿、中药调理)。 一、神经性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 (一)消化系统症状 1.腹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可为上腹部、下腹部或全腹,疼痛性质多样,如胀痛、隐痛等,一般在进食后加重,排便或排气后部分缓解,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述不清,多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2.腹胀:腹部胀满感,可伴有腹部膨隆,尤其在进食后明显,老年人胃肠蠕动相对缓慢,更容易出现腹胀情况。 3.恶心呕吐:可反复出现恶心,进而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部分患者可能因长期恶心呕吐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儿童)或机体功能。 4.腹泻或便秘:腹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便秘则是大便干结、排便困难,这两种情况可能交替出现,生活方式不规律,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节制的人群更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导致的排便异常。 (二)全身症状 1.焦虑抑郁情绪:患者常伴有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等情绪,女性可能因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相对更容易出现情绪方面的问题,儿童若长期处于胃肠功能紊乱状态,可能影响心理发育,出现性格改变等情况。 2.疲劳乏力:感觉身体疲倦,缺乏精力,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儿童)、工作(成年人),长期疲劳乏力会进一步影响机体的免疫等功能。 二、神经性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调节:规律进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等,儿童要注意饮食均衡,保证营养摄入,老年人则需根据自身消化功能调整饮食质地,如适当吃软食等。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儿童需要充足的睡眠时间促进生长发育,成年人要避免长期熬夜,老年人也应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心理调节:通过心理疏导、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对于儿童可通过游戏等轻松的方式帮助其放松,减轻因胃肠功能紊乱带来的心理负担;对于情绪问题较严重的患者可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2.运动锻炼: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儿童可选择适合的户外活动,如跳绳、踢毽子等,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肠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运动加重胃肠负担。 (二)药物治疗 目前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对症治疗的药物,如存在腹痛可使用一些缓解平滑肌痉挛的药物(但需谨慎用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存在腹泻可使用止泻药物,存在便秘可使用通便药物等,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要注意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避免不恰当用药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 (三)中医治疗 1.针灸推拿:通过针刺相应穴位或推拿腹部等部位来调节胃肠功能,儿童进行针灸推拿时要选择专业的、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要轻柔;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针灸推拿时也需注意力度等,以达到调节胃肠功能、缓解症状的目的。 2.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使用中药方剂进行调理,但中药的使用也需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等因素来合理组方用药。

    2025-10-27 13:32:55
  • 按哪个部位可以治便秘

    缓解便秘可通过手部、足部穴位按摩及腹部按摩。手部合谷穴属大肠经原穴,按摩可调节气血助肠道蠕动,孕妇慎用;足部足三里穴属胃经,按摩能调脾胃促蠕动,儿童、老人按摩需注意力度,丰隆穴可调节痰湿助运化,体质虚弱易腹泻者按摩需观察;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力度适中,能刺激肠道促蠕动,急腹症、腹部有恶性肿瘤者及孕早晚期孕妇禁或慎做,严重或持续便秘需及时就医。 一、手部穴位按摩 1.合谷穴 位置:合谷穴位于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作用机制:从中医经络理论来看,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按摩合谷穴可以调节大肠经的气血运行,从而对便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有研究表明,通过对合谷穴进行适当力度的按摩,能够刺激肠道的蠕动功能,有助于改善便秘症状。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一般人群均可尝试按摩合谷穴来缓解便秘,但孕妇要谨慎使用,因为合谷穴有一定的引发子宫收缩的可能,按摩时力度不宜过大。 二、足部穴位按摩 1.足三里穴 位置: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作用机制: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按摩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脾胃的功能,促进消化和肠道的正常蠕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刺激足三里穴能够通过神经反射调节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对于改善便秘有帮助。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成年人一般都可以按摩足三里穴来缓解便秘,但对于儿童,由于其骨骼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老年人如果有骨质疏松等情况,按摩时也要注意手法轻柔。 2.丰隆穴 位置: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1寸。 作用机制:丰隆穴是祛痰湿的要穴,而痰湿内阻是导致便秘的一个常见原因。按摩丰隆穴可以调节体内的痰湿代谢,促进肠道的运化功能,从而改善便秘。有相关的中医临床研究显示,按摩丰隆穴对因痰湿阻滞引起的便秘有较好的缓解效果。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一般人群均可按摩丰隆穴,但对于体质虚弱、容易腹泻的人,按摩时要注意观察自身反应,若出现不适要停止按摩。 三、腹部按摩 1.操作方法 位置及手法:以肚脐为中心,双手掌重叠,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按摩的范围可以逐渐扩大,从肚脐周围开始,慢慢向外扩展。按摩的力度要适中,以腹部有轻微的温热感和舒适感为宜,每次按摩时间可以持续5-10分钟,每天可以进行2-3次。 作用机制:腹部按摩可以直接刺激肠道,促进肠道的蠕动。通过顺时针方向按摩,能够模拟肠道内容物正常运行的方向,帮助推动粪便的排出。从人体生理角度来看,这种机械性的刺激可以增强肠道平滑肌的蠕动功能,改善肠道的消化和排泄功能。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大多数人都可以进行腹部按摩来缓解便秘,但对于患有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等)、腹部有恶性肿瘤的人群则禁止进行腹部按摩,以免加重病情。孕妇在怀孕早期和晚期也不建议进行过于用力的腹部按摩,怀孕中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进行轻柔的腹部按摩。 需要注意的是,穴位按摩等非药物方法对于便秘的缓解作用有限,如果便秘情况较为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明确便秘的原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不要单纯依赖穴位按摩等方法而延误病情。

    2025-10-27 13:32:0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