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添雨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池添雨,女,副主任医师,2006年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宣武医院消化科。我一直在消化科病房、胃镜室工作,这使我能够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资料,随时把握患者病情变化,直接与患者沟通,指导患者的诊治,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展开
个人擅长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展开
  • 拉肚子发烧怎么才好

    拉肚子发烧时,先初步判断观察诱因、表现等,一般处理要休息、调整饮食,儿童和成人物理降温有不同方式,出现儿童频繁呕吐等、成人持续高热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会针对拉肚子和发烧做相应医疗干预,要依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并密切观察病情。 一、初步判断与观察 了解基本情况:首先要明确拉肚子发烧的诱因,比如是否有食用不洁食物、腹部着凉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拉肚子发烧可能更易出现脱水等严重情况,老年人则可能因基础疾病影响恢复。要观察拉肚子的频率、大便性状,是稀水样便还是伴有黏液脓血等,发烧的体温数值、发热规律等。 评估脱水情况:如果是儿童拉肚子发烧,需留意有无脱水表现,如口唇干燥、尿量减少、哭时泪少等。对于成人,也要关注有无口渴、皮肤弹性差等脱水迹象,这对后续处理很关键。 二、一般处理措施 休息与饮食调整 休息:无论年龄,都要保证充足休息,让身体有能量对抗疾病。儿童需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成人也要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拉肚子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儿童可选择米汤、稀粥等,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高纤维食物,防止加重肠胃负担;成人同样可食用上述易消化食物,适当减少进食量,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发热时身体代谢加快,要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可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预防脱水。 物理降温(针对发烧) 儿童:如果体温不是很高,在38.5℃以下,可采用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蒸发散热来降温,注意避免擦拭胸前区、腹部等敏感部位。要注意控制水温,一般32-34℃为宜,擦拭时间不宜过长,防止儿童不适。 成人:体温未超过38.5℃时,也可通过上述温水擦浴的方法降温,还可使用退热贴,贴于额头等部位帮助散热。 三、及时就医的情况 儿童情况:如果儿童拉肚子发烧,出现频繁呕吐、精神萎靡、体温持续超过38.5℃且经物理降温不退、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提示可能病情较重,需立即就医。因为儿童自身调节能力较弱,病情变化快,这些表现可能预示着脱水、电解质紊乱或其他严重感染等情况。 成人情况:成人拉肚子发烧,若体温持续高于39℃、拉肚子伴有大量便血、腹痛剧烈难以忍受、出现意识模糊等情况,也应尽快就医。这些表现可能提示有严重肠道感染、肠梗阻等严重疾病,需要及时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四、医疗干预(若需) 针对拉肚子的处理: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等,以明确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腹泻。若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拉肚子,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医嘱。对于腹泻严重的情况,可能会使用止泻药物来缓解症状,但儿童要谨慎使用止泻药,避免影响病情观察。 针对发烧的处理:如果体温超过38.5℃,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退热药物,但要注意儿童用药的特殊禁忌,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退热成分。同时会积极寻找发烧的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总之,拉肚子发烧时要根据自身及他人(如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及时寻求医疗帮助,以确保得到恰当的诊治。

    2025-10-30 18:19:52
  • 吃多了胃难受怎么办

    吃多后可通过适当运动(如餐后半小时慢走,不同人群注意不同)、腹部按摩(方法、原理及特殊人群注意)、适量饮温水或淡茶水(原理、方式及特殊人群注意)、调整饮食结构缓解(选择及不同人群差异)来促进消化,若出现持续剧烈腹痛、呕吐不止、呕血、黑便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一、适当运动促进消化 运动方式及原理:在吃多后可以进行一些轻度运动,如慢走。运动能促进胃肠蠕动,加快食物的消化吸收。一般建议餐后半小时左右开始慢走,每次持续15-30分钟,速度以微微出汗、不感觉疲劳为宜。对于儿童,家长可在餐后陪伴其进行温和的散步,如在室内缓慢踱步等,有助于胃肠功能的调节,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不同人群注意事项:老年人吃多后运动要更加谨慎,应选择更轻柔的运动方式,如在平坦地面上缓慢行走,且要有人陪同,防止摔倒。有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等的人群,运动前需咨询医生,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和方式。 二、腹部按摩辅助消化 按摩方法及原理: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打圈按摩腹部。顺时针按摩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按摩力度要适中,一般每次按摩10-15分钟,可进行2-3次。对于儿童,家长可用温暖的手掌以适中力度顺时针按摩其腹部,注意手部温度不宜过低,避免儿童不适。 特殊人群情况:孕妇吃多后按摩腹部需注意手法和力度,应避开子宫部位,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腹部按摩;患有腹部疾病如腹膜炎等的人群不宜进行腹部按摩,需遵循医生的特殊嘱咐。 三、适量饮用温水或淡茶水 饮水原理及方式:喝适量的温水可以稀释胃酸,促进胃肠的消化液分泌,帮助消化食物。一般建议每次饮用100-200毫升,少量多次饮用。淡茶水如淡绿茶水等,其中含有的一些成分可能对消化有一定辅助作用,但要注意避免饮用过浓的茶水,以免刺激胃肠。对于儿童,要注意控制水温,避免烫伤,且不宜大量饮用茶水,以防影响睡眠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肾功能不全的人群要控制饮水量,需遵循医生规定的饮水量;糖尿病患者要避免饮用添加大量糖分的茶水,可选择淡的无糖茶水。 四、调整饮食结构缓解 饮食选择及原理:吃多后可适当进食一些有助于消化的食物,如山楂,山楂中含有山楂酸等成分,能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还可以选择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小米粥容易被胃肠消化吸收,能减轻胃肠负担。对于儿童,可制作山楂泥(需注意去核等安全问题)或适量食用小米粥等易消化食物。 不同人群饮食差异:老年人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调整更要注重易消化,可适当增加粥类、软面条等食物的摄入;婴幼儿吃多后要避免添加新的难以消化的食物,继续保持原本易消化的辅食等,且要注意进食量的控制。 五、就医情况判断 需及时就医的信号:如果吃多后出现持续剧烈腹痛、呕吐不止、呕血、黑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例如,持续的剧烈腹痛可能提示胃肠穿孔等严重疾病;呕吐不止可能导致脱水等情况;呕血、黑便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的表现,这些都需要及时进行医学检查和治疗。对于儿童出现上述情况,家长更要高度重视,尽快带孩子就医,因为儿童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2025-10-30 18:18:16
  • 打饱嗝胃胀是什么原因

    胃胀打饱嗝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包括进食过快或过多、食用不易消化食物;胃肠道疾病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胆胰疾病包含胆囊炎、胰腺炎;全身性疾病涉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不同因素和疾病会有相应不同表现及诱因。 一、饮食因素 1.进食过快或过多:若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尤其是吃了较多易产气的食物,像豆类、碳酸饮料等,会使胃内气体增多,从而出现打饱嗝、胃胀情况。例如一次性摄入大量碳酸饮料,其中的二氧化碳会迅速进入胃内,导致胃内气体积聚引发胃胀和打饱嗝。对于儿童来说,若吃饭速度快,边吃边说话,更容易吞入较多空气,进而出现胃胀打饱嗝现象;而老年人消化功能相对较弱,若进食过多也易出现此类问题。 2.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进食过多油腻、油炸食品,如炸鸡、薯条等,或者食用过多纤维较粗且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玉米、芹菜等,会加重胃肠道消化负担,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发酵产生气体,引起胃胀和打饱嗝。比如一位长期饮食习惯不好,常吃油炸食品的中年人,就可能因胃肠消化不了这些食物而出现胃胀打饱嗝症状。 二、胃肠道疾病 1.慢性胃炎: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会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导致胃蠕动减慢,食物消化吸收不良,产生气体积聚,出现胃胀、打饱嗝症状。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年轻人可能因长期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引发;老年人则可能因胃肠功能自然衰退加上其他基础疾病影响。 2.消化性溃疡: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溃疡部位会影响胃的正常排空和消化,导致胃酸分泌异常,食物消化过程受干扰,出现胃胀、打饱嗝,还可能伴有腹痛等症状。各年龄段都可能患病,生活不规律、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是常见诱因。 3.功能性消化不良: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主要与胃肠动力不足、内脏高敏感性等有关,患者会出现胃胀、打饱嗝、食欲不振等症状,情绪因素如焦虑、抑郁等可能加重病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青年较为常见。 三、肝胆胰疾病 1.胆囊炎:胆囊发生炎症时,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胆汁对脂肪的消化至关重要,当胆汁分泌排泄异常时,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胃胀、打饱嗝,还可能伴有右上腹疼痛、恶心等症状,多见于中年女性,肥胖、高脂饮食等是诱发因素。 2.胰腺炎:胰腺发生炎症时,会影响胰液的分泌和排出,胰液是消化食物的重要消化液之一,胰液分泌排出异常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胃胀、打饱嗝,严重时还会有腹痛、发热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暴饮暴食、有胆道疾病史等是常见诱因。 四、全身性疾病 1.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全身代谢减慢,包括胃肠道的代谢,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产生气体积聚,出现胃胀、打饱嗝,还可能伴有乏力、怕冷、嗜睡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出现胃肠神经病变,导致胃肠动力障碍,引起胃胀、打饱嗝,同时还可能伴有血糖波动、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各年龄段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出现,尤其长期患病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更易发生。

    2025-10-30 18:17:09
  • 胆汁淤积症怎么引起的

    胆汁淤积症是血清胆汁酸、胆红素等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常见原因包括肝内性胆汁淤积(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妊娠相关胆汁淤积)和肝外性胆汁淤积(如胆道梗阻的结石、肿瘤、先天性胆道畸形)。 一、胆汁淤积症的定义 胆汁淤积症是由于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以血清胆汁酸、胆红素等升高为特征。 二、引起胆汁淤积症的常见原因 (一)肝内性胆汁淤积 1.病毒性肝炎 多种嗜肝病毒感染可导致肝内胆汁淤积,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病毒感染后,肝细胞受损,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功能。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可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进而干扰胆汁的正常代谢途径,导致胆汁淤积。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病毒性肝炎的风险不同,儿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能通过母婴传播等途径,而成人感染多与接触传染源有关。 2.药物性肝损伤 许多药物可引起肝内胆汁淤积,如抗生素(如红霉素、四环素等)、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等)、降糖药(如格列本脲等)等。药物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胆汁淤积,有的药物可能干扰肝细胞内胆汁分泌相关的转运体功能,有的可能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排泄障碍。不同性别对某些药物的肝毒性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同时用药者的生活方式(如是否饮酒等)也会影响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风险,长期饮酒的人使用某些具有肝毒性的药物时,发生胆汁淤积的风险可能增加。 3.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 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肝内小胆管,导致胆管炎症、破坏,进而引起胆汁淤积。其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和自身免疫异常有关,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家族中有类似患者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升高。 4.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多见于中青年男性。主要表现为肝内外胆管进行性纤维化和狭窄,导致胆汁排泄受阻,引起胆汁淤积。 5.妊娠相关胆汁淤积 包括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多发生在妊娠中晚期,可能与女性妊娠后体内激素变化有关,如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影响胆汁酸的代谢和转运。不同孕周的孕妇发生ICP的风险不同,妊娠晚期风险相对较高。 (二)肝外性胆汁淤积 1.胆道梗阻 结石:胆管结石可阻塞胆管,如肝内胆管结石或胆总管结石。结石的形成与胆汁成分异常、胆道感染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胆管结石,老年人由于胆道功能减退等原因,发生胆管结石的风险相对较高。 肿瘤:胆管系统的肿瘤,如胆管癌、胰头癌等可压迫或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易感性、长期的炎症刺激等,不同年龄段和性别都可能患病,但某些肿瘤在特定人群中更常见,如胰头癌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多见。 先天性胆道畸形:如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多发生在新生儿期,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胆道发育异常导致胆汁排泄通道受阻,引起胆汁淤积。这与胎儿在宫内的发育环境等因素有关,属于先天性的结构异常问题。

    2025-10-30 18:16:12
  • 大便糖稀怎么回事

    大便糖稀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过度食用生冷食物、饮食不洁可致;疾病方面肠道感染性疾病(病毒、细菌感染)、肠道非感染性疾病(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可引发;其他因素如腹部受凉、药物副作用也会导致,不同年龄人群受影响情况有别,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易因部分因素出现大便糖稀。 一、饮食因素 1.过度食用生冷食物:如果近期大量进食生冷的食物,如刚从冰箱取出的冷饮、生鱼片等,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蠕动加快,出现大便糖稀的情况。例如,有研究表明,连续3天每天摄入超过500毫升的冰镇饮料后,约30%的人会出现大便性状改变,表现为糖稀样便。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此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的胃肠道相对更敏感,更容易因食用生冷食物出现大便糖稀。 2.饮食不洁:食用了被细菌、病毒等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剩饭、被污染的水果等。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引发肠道炎症,导致大便糖稀。比如,夏季气温高,食物容易滋生细菌,如果食用了未妥善保存的凉拌菜,很可能在12-24小时内出现腹泻、大便糖稀的症状,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但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后症状可能更明显。 二、疾病因素 1.肠道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常引起秋季腹泻。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繁殖,造成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影响肠道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大便糖稀,每日排便次数可达数次至十余次。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感染等。例如,大肠杆菌0157:H7感染可引起严重的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或糖稀样,还可能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不同年龄均可发病,但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由于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感染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 2.肠道非感染性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伴有大便习惯改变,可表现为大便糖稀或便秘,症状可反复发作,中青年人群较为常见,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患病。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大便可呈糖稀样;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腹泻是常见症状之一,大便多为糊状,也可呈糖稀样,这类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 三、其他因素 1.腹部受凉:夜间睡眠时腹部着凉,或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使腹部受凉,会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和正常蠕动功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大便糖稀。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儿童由于皮下脂肪薄,保暖能力相对较差,更容易因腹部受凉出现大便糖稀的情况。 2.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大便糖稀的不良反应,如一些抗生素,在杀灭肠道有害菌的同时,也可能破坏肠道有益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泻、大便糖稀。不同药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有所不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药物相关的大便糖稀副作用。

    2025-10-30 18:15:0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