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则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擅长:针灸和中医治疗失眠、颈肩腰腿痛,以及男科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霍则军 男,出生于1969年8月,现任主任医师。1993年7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专业毕业后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从事临床、教学工作。2001年在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2001年5月至2002年5月在日本千叶医疗生命科学综合病院,进修运动医学及中医药学现代研究。2004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展开
个人擅长
针灸和中医治疗失眠、颈肩腰腿痛,以及男科疾病。展开
  • 儿童胃热口臭如何调理

    儿童胃热口臭可通过多方面调理,饮食上要合理膳食结构、定时定量进食;生活习惯上要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口腔卫生要正确刷牙、饭后漱口;还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中医推拿按摩或中药调理,需综合调整并关注个体差异,长期不缓解或伴其他不适及时就医。 定时定量进食:养成定时定量进食的习惯也很重要。规律的饮食可以让儿童的脾胃功能保持协调,避免暴饮暴食。每餐不宜过饱,七八分饱即可。比如,早餐可以安排鸡蛋、全麦面包和牛奶,保证营养均衡且不过量;午餐和晚餐遵循荤素搭配的原则,主食选择米饭、面食等,搭配适量的鱼肉、瘦肉等优质蛋白。 生活习惯调整 充足睡眠:儿童保证充足的睡眠对调理胃热口臭至关重要。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脏腑功能,导致胃热内生。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保证11-13小时的睡眠时间,学龄儿童也需要9-11小时的睡眠。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舒适、黑暗和凉爽,有助于儿童进入深度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恢复脾胃功能。 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减轻胃热。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喜好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跳绳、骑自行车等。每天坚持运动30分钟左右,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脾胃功能。例如,饭后半小时左右进行散步,速度适中,让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促进消化,缓解胃热口臭问题。 口腔卫生维护 正确刷牙: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是调理胃热口臭的基础。要教会儿童正确的刷牙方法,每天早晚至少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选择软毛牙刷和儿童专用牙膏,按照巴氏刷牙法进行刷牙,确保牙齿的每个面都能清洁到位,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减少因口腔细菌滋生导致的口臭。 饭后漱口:除了刷牙,饭后及时漱口也很关键。可以让儿童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清除口腔内残留的食物碎屑,保持口腔清洁,减轻口臭症状。 中医调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推拿按摩:某些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对儿童胃热口臭有一定的调理作用。比如,揉板门穴,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用拇指揉板门穴100-300次,能起到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的作用;还有摩腹,以儿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摩腹,顺时针方向摩5-10分钟,可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缓解胃热。但推拿按摩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操作,家长不可自行盲目进行。 中药调理:在专业中医的辨证论治下,可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使用一些清热、健脾和胃的中药进行调理。不过,儿童体质特殊,用药需谨慎,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嘱咐,不可擅自给儿童服用中药,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对于儿童胃热口臭的调理,要综合考虑饮食、生活习惯、口腔卫生以及必要时的中医调理等多方面因素,并且要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调整。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若口臭等症状长期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2025-10-13 12:20:26
  • 如何通过舌诊辨病

    舌诊可从舌质辨病,淡白舌多提示气血亏虚,红绛舌多为热证初起或热盛伤津等,青紫舌多与血瘀相关;舌苔辨病有薄白苔属正常或病轻浅、黄厚腻苔常见湿热内蕴、剥脱苔与正气不足等有关;舌体形态辨病有胖大舌伴齿痕多为脾虚湿盛、瘦小舌多为阴血亏虚、裂纹舌多与阴液亏损有关;不同人群舌诊需注意,儿童舌象受发育影响,女性经期舌象可能有变化,有病史人群舌象反映病情控制情况。 一、舌质辨病要点 1.淡白舌:舌质颜色较正常淡,多提示气血亏虚。常见于营养不良、慢性失血等人群,女性经期后或产后气血不足者易出现此舌象,因气血生成或流失影响舌质色泽。 2.红绛舌:舌质呈红色或深红色,红舌多为热证初起,绛舌则多为热盛伤津、营血有热。高热患者或阴虚火旺者易见红绛舌,因热邪充斥或阴液耗损导致舌质色泽改变。 3.青紫舌:舌质颜色青紫,多与血瘀相关,可见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冠心病、脑梗死等),因血脉瘀阻影响舌体血运;也可见于长期情绪抑郁者,肝郁气滞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青紫舌。 二、舌苔辨病要点 1.薄白苔:舌苔薄而均匀呈白色,属正常舌象或病轻浅。若薄白而干,多为燥邪犯肺或津液不足,如秋冬季节空气干燥,或热病后期津液未复者易见此苔。 2.黄厚腻苔:舌苔黄且厚腻,常见于湿热内蕴,如脾胃功能失调、饮食不节致湿浊内生化热者,肥胖、喜食肥甘厚味人群易出现此苔象,因湿浊与热邪相合熏蒸于舌面。 3.剥脱苔: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多与正气不足、阴液亏虚有关。久病体虚者、长期慢性疾病患者易见剥脱苔,因正气耗伤影响舌苔生长。 三、舌体形态辨病要点 1.胖大舌伴齿痕:舌体胖大且边缘有齿印,多为脾虚湿盛,常见于肥胖、sedentarylifestyle(久坐不动)人群,因脾虚运化水湿无力,水湿内停致舌体肿胀;女性经期前后湿气较重时也可能出现此舌象。 2.瘦小舌:舌体瘦小,多为阴血亏虚,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长期营养不良者,因阴血不足不能充盈舌体。 3.裂纹舌:舌面上有深浅不一的裂纹,多与阴液亏损有关,老年人因机体阴液渐亏易出现裂纹舌,某些维生素缺乏症患者也可能有此表现,因阴液不足不能滋养舌体而形成裂纹。 四、不同人群舌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舌象受生长发育影响,正常儿童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若出现异常舌象需结合儿童病史及症状判断,如发热儿童出现红绛舌多提示热邪较盛,需警惕病情变化。 2.女性:经期女性舌象可能略有变化,如部分女性经期出现舌质黯红伴少量瘀点,多与气滞血瘀有关,建议经期注意保暖、调节情绪,减少寒凉食物摄入。 3.有病史人群: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者,舌象常反映病情控制情况,如糖尿病患者出现舌红少津伴裂纹,多提示气阴两虚,需关注血糖控制及滋阴润燥调理;高血压患者若出现舌暗红伴瘀斑,多提示血脉瘀阻,需结合血压控制情况综合评估病情。

    2025-10-13 12:19:36
  • 耳鸣是肾阴虚还是阳虚

    耳鸣可能与肾阴虚或肾阳虚有关,肾阴虚致耳鸣常伴腰膝酸软等症,肾阳虚致耳鸣多有畏寒怕冷等表现,此外还可由耳部病变、全身性疾病、噪音、压力、药物等多种因素引起,儿童、老年人、女性、男性等特殊人群耳鸣需结合各自情况综合考虑,判断耳鸣原因需综合多方面因素由专业医生详细检查辨证制定诊疗方案。 一、耳鸣与肾阴虚的关系 肾阴虚时可能出现耳鸣症状。肾阴虚是指肾脏阴液不足,虚热内生。肾开窍于耳,肾阴亏虚,不能上荣于耳,可导致耳鸣。其特点往往是耳鸣声细弱,同时还常伴有腰膝酸软、头晕目眩、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表现。例如,一些临床研究发现,部分肾阴虚患者在调理肾阴后,耳鸣症状有所改善。 二、耳鸣与肾阳虚的关系 肾阳虚时也可能出现耳鸣。肾阳虚是指肾脏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减弱。肾阳不足,不能温养耳窍,也可引发耳鸣。其耳鸣特点多为耳鸣声较低沉,同时伴有畏寒怕冷、四肢冰凉、腰膝冷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淡胖、苔白、脉沉细等表现。有研究显示,部分肾阳虚患者通过温补肾阳的调理后,耳鸣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其他可能导致耳鸣的因素 除了肾阴虚和肾阳虚外,耳鸣还可能由多种其他因素引起。比如耳部本身的病变,像外耳道耵聍栓塞、中耳炎、内耳梅尼埃病等;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导致,如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等;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精神压力过大、服用某些耳毒性药物等也可能引发耳鸣。 四、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一)儿童 儿童出现耳鸣时,需特别关注是否有耳部感染等情况,因为儿童耳部解剖结构特殊,感染等问题可能较快进展。如果怀疑与肾虚相关,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谨慎判断,一般先排查常见的耳部及全身性疾病因素,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后再考虑是否与肾阴虚或肾阳虚有关,避免自行盲目用药。 (二)老年人 老年人耳鸣较为常见,需考虑多种因素。如果是肾阴虚或肾阳虚导致的耳鸣,要结合老年人整体的身体状况,如是否有其他慢性疾病等。老年人各脏器功能衰退,在判断和调理时需更加谨慎,可通过综合的中医辨证以及西医检查来明确病因,制定合适的干预方案。 (三)女性 女性耳鸣需关注月经、生育等生理因素。比如在更年期的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更容易出现耳鸣相关情况,同时也需考虑是否存在肾阴虚或肾阳虚的情况,要综合其月经周期、经量、身体潮热等多方面表现来判断,在调理时要兼顾女性生理特点。 (四)男性 男性耳鸣也需考虑其生活方式等因素,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过度性生活等可能影响肾的功能,进而引发耳鸣,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是否与肾阴虚或肾阳虚相关,同时也要排查其他可能导致耳鸣的因素。 总之,耳鸣可能与肾阴虚或肾阳虚有关,但也有多种其他因素可导致耳鸣,在判断耳鸣原因时需综合多方面因素,由专业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辨证,以便制定准确的诊疗方案。

    2025-10-13 12:18:33
  • 有肝阳上亢的症状

    肝阳上亢有头目胀痛等常见症状,由肝肾阴虚等致,各年龄段可发,中老年人等易患。通过中医四诊诊断,需与肝火上炎鉴别。可通过情志调节、饮食调理、起居调摄等非药物干预,儿童、女性、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少发需合理喂养,女性特殊时期要特调,老年人与肝肾亏虚相关要注意多方面。 一、肝阳上亢的症状表现 肝阳上亢常见症状有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从中医理论角度,肝阳上亢多因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亢扰于上所致。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出现,但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因肝肾亏虚等基础情况引发。女性可能因生理周期、绝经等因素影响,更易出现肝阳上亢相关症状。生活方式上,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嗜食辛辣油腻等人群更易诱发。 二、相关检查与诊断 (一)中医四诊 通过望诊观察患者面色(多为面红)、舌象(舌红少津等);闻诊一般无特殊异常;问诊了解症状出现的诱因、伴随症状等;切诊可触及脉象弦细数等。 (二)与其他病症鉴别 需与肝火上炎等病症鉴别,肝火上炎多为实证,以口苦、胁痛等肝经实火表现为主,而肝阳上亢多有肝肾阴虚的基础,表现为上盛下虚的症状。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情志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舒缓音乐、冥想、瑜伽等方式调节情志。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可通过玩耍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中老年人可参与社交活动等;女性可通过与家人朋友沟通等缓解压力。 (二)饮食调理 宜食用清淡、滋阴降火的食物,如银耳、百合、雪梨、芹菜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温热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羊肉等。不同年龄人群饮食有差异,儿童要注意营养均衡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老年人要注意易消化吸收等。 (三)起居调摄 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夜间是肝脏修复的重要时间,熬夜易加重肝阳上亢。不同年龄段睡眠时长有不同要求,儿童需保证足够睡眠时间,成年人一般7-8小时,老年人可适当减少但不宜过少。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肝阳上亢相对较少见,多因饮食不节、外感等因素引发。要注意合理喂养,避免过度进食高热量、辛辣食物。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适当引导休息等,避免自行滥用药物。 (二)女性 女性在经期、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出现肝阳上亢症状需特别注意。经期要注意情绪调节,避免恼怒;孕期用药需谨慎,非药物干预更为重要,可通过适当运动、放松心情等缓解;哺乳期要注意自身调理不影响乳汁质量,通过饮食、情志等方面综合调节。 (三)老年人 老年人肝阳上亢多与肝肾亏虚相关,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证适度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定期体检监测身体状况,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适的调理。

    2025-10-13 12:17:54
  • 感冒喝姜汤怎么样

    姜汤对感冒可能有一定作用机制,但不同人群喝姜汤情况不同,健康成年人轻度风寒感冒初期适量喝可能缓解不适,儿童需谨慎,老年人要注意基础疾病影响;喝姜汤需注意适用感冒类型为风寒感冒,在初期适量饮用,还需注意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一、姜汤对感冒的可能作用机制 感冒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姜汤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发挥一定作用。例如,姜中的姜辣素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特性。有研究表明,姜辣素可以刺激呼吸道黏膜,促进痰液排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缓解感冒引起的咳嗽、咳痰等症状。不过,这主要是基于体外实验及部分小型临床观察的初步推测,其确切的对人体感冒的作用还需更多大规模、严谨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二、不同人群喝姜汤的情况 (一)健康成年人 对于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在轻度风寒感冒初期,适量饮用姜汤可能有一定的缓解不适作用。比如,当因受凉出现轻微鼻塞、流清涕等症状时,喝一碗温热的姜汤,通过发汗可能会使身体感觉舒适一些。但如果感冒症状较重,如出现高热、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等情况,仅靠喝姜汤则无法替代正规的医疗治疗。 (二)儿童 儿童的身体机能与成年人不同,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盲目给儿童喝姜汤需要谨慎。如果是年龄较小的儿童,比如婴幼儿,不建议自行给其喝姜汤。对于稍大一些的儿童,如果是风寒感冒且症状较轻,在医生的指导下,可考虑适量饮用,但要注意姜汤的浓度和温度,避免因姜辣素刺激过强引起胃肠道不适等问题。 (三)老年人 老年人往往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饮用姜汤时需要特别注意。如果老年人是风寒感冒且无特殊基础疾病禁忌,可适量饮用,但要关注饮用后身体的反应。同时,由于老年人的代谢功能相对较弱,要避免因饮用姜汤导致血糖、血压等指标出现较大波动。比如,糖尿病老年人饮用姜汤时要注意姜汤中是否添加过多糖分,以免影响血糖控制;高血压老年人也要注意姜汤的温度不宜过高,以免引起血压短暂升高。 三、喝姜汤的注意事项 (一)适用感冒类型 姜汤更适合风寒感冒,即因受凉引起的感冒,常见症状为流清涕、怕冷明显等。而对于风热感冒,其症状多为流黄涕、发热明显、咽干咽痛等,此时饮用姜汤可能会加重病情,因为姜汤性温,会助长风热之邪。所以,首先要区分感冒类型,再考虑是否饮用姜汤。 (二)饮用时机和量 饮用姜汤宜在感冒初期,症状较轻时。一般每次饮用一碗温热的姜汤即可,不宜过量。过量饮用可能会导致上火等问题,如出现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状。同时,饮用姜汤后要注意保暖,但也不宜过度发汗,以免耗伤正气。 (三)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如果正在服用其他药物,饮用姜汤可能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例如,姜汤可能会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或代谢。所以,在饮用姜汤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尤其是正在服用处方药的人群,以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

    2025-10-13 12:17:1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