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则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擅长:针灸和中医治疗失眠、颈肩腰腿痛,以及男科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霍则军 男,出生于1969年8月,现任主任医师。1993年7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专业毕业后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从事临床、教学工作。2001年在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2001年5月至2002年5月在日本千叶医疗生命科学综合病院,进修运动医学及中医药学现代研究。2004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展开
个人擅长
针灸和中医治疗失眠、颈肩腰腿痛,以及男科疾病。展开
  • 菊花黄芪泡水喝功效

    菊花黄芪泡水喝有增强免疫力、保护心血管、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等功效,但孕妇、低血压人群、脾胃虚寒人群、过敏人群需注意,孕妇不宜饮用,低血压人群应谨慎,脾胃虚寒人群不宜过多饮用,过敏人群应避免饮用。 一、菊花黄芪泡水喝的功效 (一)增强免疫力 菊花中含有挥发油、菊甙、腺嘌呤、氨基酸、胆碱、水苏碱、小蘖碱、黄酮类、菊色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物质,黄芪含有多糖类、黄酮类、三萜类、氨基酸等成分。研究表明,黄芪多糖能显著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菊花中的有效成分也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二者泡水喝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体免疫力,帮助身体抵御外界病菌的入侵。例如,有实验发现连续服用黄芪-菊花复方制剂一段时间后,实验动物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免疫细胞活性提高。 (二)保护心血管 黄芪中的黄芪总黄酮等成分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肌缺血等作用,菊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抗氧化、降低血脂,有助于清除血管内的自由基,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长期饮用菊花黄芪泡水可能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助于维持心血管的正常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比如,相关研究显示,黄酮类物质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来改善心血管状态。 (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 菊花本身就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对于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视物模糊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而黄芪性微温,菊花的寒性可在一定程度上中和黄芪的温热之性,二者搭配泡水喝,对于一些因上火导致的咽喉肿痛等有清热解毒的效果。例如,当人体因外感风热出现咽喉红肿疼痛时,饮用菊花黄芪泡水可能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孕妇 孕妇属于特殊人群,由于菊花性微寒,黄芪虽属温和,但孕妇的体质较为特殊,过量饮用菊花黄芪泡水可能会对子宫产生一定的刺激,增加流产的风险,所以孕妇不建议饮用菊花黄芪泡水。 (二)低血压人群 黄芪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对于本身血压偏低的人群,饮用菊花黄芪泡水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血压,导致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加重,这类人群应谨慎饮用。 (三)脾胃虚寒人群 菊花性微寒,脾胃虚寒者饮用后可能会加重脾胃虚寒的症状,如腹痛、腹泻等,所以脾胃虚寒人群不宜过多饮用菊花黄芪泡水。 (四)过敏人群 个别人群可能对菊花或黄芪过敏,饮用后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这类人群应避免饮用菊花黄芪泡水。

    2025-10-16 12:43:54
  • 生甘草和炙甘草的功效与主治

    生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脾胃经具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功效主治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等症,炙甘草经蜜制甘温归心脾胃经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主治脾胃虚弱、心气不足等症,低龄儿童应谨慎使用两类甘草,老年人群使用需中医师全面评估,特殊病史人群中心血管病者用炙甘草需监测,肝肾功能不全者用两类甘草要警惕肝肾功能影响。 一、生甘草的功效与主治 生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其主要功效源于所含的甘草酸、黄酮类等成分。从循证医学角度,生甘草具有清热解毒之效,临床常用于咽喉肿痛等症,现代研究证实其含有的甘草酸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可缓解因热毒蕴结引起的咽喉红肿疼痛;同时,生甘草还能祛痰止咳,对于肺热咳嗽、痰多等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轻气道炎症相关。 二、炙甘草的功效与主治 炙甘草是生甘草经蜂蜜炮制而成,性味甘温,归心、脾、胃经。炙甘草的补脾和胃功效较为突出,常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因蜜炙后增强了补脾益气之力。在心血管系统方面,炙甘草具有益气复脉的作用,主治心动悸、脉结代等心气不足之症,现代研究表明炙甘草中的有效成分对心血管系统有调节作用,能改善心肌功能,对于心气虚弱导致的心悸、脉象不规律等有改善作用,其作用与调节心肌细胞代谢、维持心肌电稳定等相关。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群体 低龄儿童应谨慎使用生甘草与炙甘草,因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能力较弱,生甘草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儿童稚嫩的脏器产生潜在影响,若无明确中医辨证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不建议随意应用;对于炙甘草,同样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反应。 老年人群 老年人群机体功能衰退,在使用生甘草或炙甘草时需格外谨慎。若有相关病症需要应用,应在中医师全面评估其体质、基础病史等情况后,权衡利弊使用。例如,老年人群若有脾胃虚弱且需使用炙甘草补脾和胃时,要关注是否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确保用药安全。 特殊病史人群 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使用炙甘草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炙甘草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调节作用,可能与某些心血管药物存在相互作用风险;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病史的人群,无论使用生甘草还是炙甘草,都要警惕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用药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指标,根据指标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2025-10-16 12:43:36
  • 女性痛经能敲打三阴交穴吗

    女性痛经时敲打三阴交穴从中医理论角度有潜在辅助缓解作用,但现代循证医学证据不充分,不同人群情况不同,偶尔痛经年轻女性可尝试,有基础病史及特殊生理期女性需谨慎,痛经不能仅靠敲该穴,必要时应寻正规医疗帮助。 一、从中医理论角度的潜在作用 中医认为,痛经多与气血不畅、寒凝血瘀、肝肾不足等因素有关。三阴交穴具有健脾利湿、调肝补肾、行气活血等功效。通过敲打三阴交穴,理论上可以促进局部气血运行,对于因气血瘀滞等原因引起的痛经可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例如,一些传统中医经验总结中提到,对三阴交穴进行适当刺激可能有助于改善女性月经不调及痛经等问题,但这主要是基于中医传统的经络理论和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其科学性需要更多现代医学研究证据支持。 二、现代医学角度的相关研究及局限性 现代医学对于痛经的机制有多种解释,如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增加导致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等。目前并没有足够的现代医学高质量研究明确证实敲打三阴交穴对痛经有确切的治疗作用。不过,有一些小样本的观察性研究曾涉及对穴位刺激缓解痛经的情况,但这类研究往往存在样本量小、研究设计不够严谨等问题,证据等级相对较低。 三、不同人群的情况考虑 年轻女性:年轻女性如果偶尔出现痛经,在排除严重器质性病变的前提下,尝试适当敲打三阴交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适,但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造成局部软组织损伤。同时,如果痛经频繁且严重,不能单纯依赖敲打三阴交穴,应及时就医排查原因。 有基础病史的女性:对于本身有妇科疾病史(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导致痛经的女性,敲打三阴交穴可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类女性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规范的医疗诊治,而不能将敲打三阴交穴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特殊生理期女性:处于孕期、哺乳期的女性,由于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敲打三阴交穴需要格外谨慎。孕期过度刺激三阴交穴可能有引发宫缩等风险,哺乳期女性虽相对情况可能稍有不同,但也需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操作带来不良影响。 总之,女性痛经时敲打三阴交穴可能在中医理论框架下有一定潜在的辅助缓解作用,但从现代循证医学严格证据来看,其确切效果尚不明确,而且不同个体情况不同,对于痛经的处理不能一概而论地仅依靠敲打该穴位,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量,必要时寻求正规医疗帮助。

    2025-10-16 12:42:58
  • 经常碰这3个穴位轻松赶走失眠

    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用拇指指腹轻按每次3-5分钟每日多次,可调节自主神经及神经递质改善睡眠,孕妇按摩需专业医师指导;内关穴在前臂掌侧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用拇指按压至酸麻胀感每次3-5分钟,能宽胸理气宁心安神调节中枢神经缓解失眠,老年人按摩要轻柔适度;涌泉穴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睡前用拇指或食指揉搓可滋阴降火交通心肾调节内分泌神经系统改善睡眠,儿童一般不建议过早穴位按摩特殊情况咨询儿科医师。 一、神门穴 1.位置: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2.按摩方法及科学依据:用拇指指腹轻轻按压神门穴,每次按压3-5分钟,每日可多次进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刺激神门穴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改善睡眠状态。有临床研究显示,长期对神门穴进行适度按摩,有助于缓解失眠症状,提升睡眠质量。 二、内关穴 1.位置: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2.按摩方法及科学依据:用另一手拇指按压内关穴,力度以产生酸麻胀感为宜,每次按压3-5分钟。相关研究发现,内关穴具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作用,通过刺激内关穴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失眠有一定的缓解效果,能帮助放松身心,促进睡眠。 三、涌泉穴 1.位置:涌泉穴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2.按摩方法及科学依据:睡前用拇指或食指揉搓涌泉穴,每次揉搓100次左右。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起始穴位,按摩涌泉穴可起到滋阴降火、交通心肾的功效。从中医理论角度,肾阴充足有助于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改善睡眠状况,现代医学也认为刺激涌泉穴能调节内分泌及神经系统功能,对失眠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特殊人群提示 孕妇:孕妇按摩穴位需谨慎,神门穴、内关穴等虽有一定改善睡眠作用,但孕妇按摩时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因按摩不当引发不适。 老年人:老年人骨质相对疏松,按摩穴位时力度不宜过大,应轻柔适度,以防损伤局部组织,同时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安排按摩频率和时间。 儿童:低龄儿童睡眠问题多与生长发育等生理因素相关,若儿童出现失眠情况,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作息等,一般不建议过早对儿童进行穴位按摩干预,特殊情况需咨询儿科医师。

    2025-10-16 12:42:12
  • 胃热的原因是什么

    胃热的引发因素多样,包括饮食方面过食辛辣油腻、温热性补品;情志方面长期情绪紧张、焦虑、抑郁;体质方面体质偏热;疾病方面外感热邪或其他脏腑热邪传变;特殊人群中儿童饮食不节制、情志受影响,老年人脾胃功能衰退、情志调节弱,女性孕期激素变化、饮食及心理状态影响等都易引发胃热。 过食温热性补品:某些温热性的补品,如人参、鹿茸等,过量食用会使体内阳气过盛,进而转化为胃热。对于一些本身体质偏热或者过度进补的人群,就容易出现胃热情况。 情志因素 长期情绪紧张、焦虑、抑郁:当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时,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而肝与胃的关系密切,肝失疏泄会导致气郁化火,横逆犯胃,从而引发胃热。比如,长期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的上班族,患胃热相关病症的比例相对较高。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等特殊生理阶段,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情绪波动较大,也更容易因情志因素出现胃热。 体质因素 体质偏热:本身属于阳盛体质的人,体内阳气较旺,容易出现胃热的情况。这类人群往往基础代谢率相对较高,身体容易产生热象,表现为胃热相关症状,如口干、口臭、胃脘部灼热等。 疾病因素 外感热邪:当人体受到外界温热之邪侵袭时,如夏季炎热之季,热邪可通过口鼻侵入人体,进而影响胃部,导致胃热。例如,在高温环境下暴露时间过长,或者感受温热病邪后,容易出现发热、胃热等症状。 其他脏腑热邪传变:其他脏腑的热邪也可能传变至胃,比如心热、肺热等若未及时治疗,可能会传入胃经,引起胃热。例如,肺热炽盛时,火热循经上炎,可能会影响到胃,导致胃热的产生。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饮食若不节制,过食零食、高热量食物等,容易出现胃热。而且儿童的脏腑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饮食的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因饮食因素引发胃热。此外,儿童若情志受到影响,如过度哭闹、紧张等,也可能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胃热。 老年人:老年人脾胃功能逐渐衰退,消化能力减弱,若饮食不当,如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容易导致食积化热,引发胃热。同时,老年人的情志调节能力也相对较弱,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进而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胃热。 女性孕期:女性在孕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若饮食不注意,过食滋补品等,容易出现胃热。而且孕期女性的心理状态也较为复杂,焦虑、紧张等情绪容易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胃热的发生。

    2025-10-16 12:39:4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