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君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擅长:银屑病、湿疹、病毒性皮肤病、痤疮以及性传播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陈少君,副主任医师,擅长银屑病,湿疹,病毒性皮肤病,痤疮,性传播疾病等诊疗。展开
个人擅长
银屑病、湿疹、病毒性皮肤病、痤疮以及性传播疾病的诊治。展开
  • 生漆过敏

    生漆中漆酚等成分可引发接触性变态反应致人体接触后免疫系统激活出现过敏症状,皮肤可现红斑丘疹水疱伴瘙痒灼热等严重时破溃渗液结痂范围可随接触扩大,黏膜累及如眼结膜红肿流泪呼吸道接触挥发物可致咳嗽喘息等,主要依据明确接触史及典型表现诊断需与其他类似皮疹病鉴别,从事生漆作业应穿戴防护用具已知过敏者应远离相关环境,接触后立即用清水冲洗,轻度过敏可用炉甘石洗剂缓解,中重度遵医嘱用抗组胺药,儿童需轻柔处理老人恢复慢需密切观察,有基础病史者警惕基础病加重。 一、生漆过敏的定义 生漆中的漆酚等成分可引发人体免疫反应,属于接触性变态反应,当人体皮肤、黏膜等接触生漆后,免疫系统被激活,导致过敏症状出现。 二、症状表现 1.皮肤表现:接触生漆后数小时至数天内,皮肤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伴瘙痒、灼热感,严重时水疱破溃可致渗液、结痂,皮疹范围可能随接触程度扩大。2.黏膜累及:若接触生漆的黏膜部位,如眼结膜,可出现红肿、流泪等症状;呼吸道接触生漆挥发物可能引发咳嗽、喘息等类似过敏性鼻炎、哮喘的表现。 三、诊断方法 主要依据明确的生漆接触史及典型皮肤或黏膜过敏表现进行诊断,需与接触性皮炎、湿疹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皮疹疾病鉴别,一般通过详细询问接触史结合临床表现即可确诊。 四、预防措施 1.作业防护:从事生漆相关作业时,应穿戴防护用具,如橡胶手套、长袖工作服等,最大程度减少皮肤与生漆直接接触。2.高危人群规避:已知对生漆过敏者,应主动远离生漆生产、加工及使用环境,避免因偶然接触引发过敏反应。 五、处理方式 1.紧急冲洗:接触生漆后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接触部位,以清除残留漆酚,减轻过敏刺激。2.非药物干预:轻度过敏者可使用炉甘石洗剂等温和外用洗剂缓解瘙痒,儿童需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优先选择温和剂型。3.药物应用:中重度过敏可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缓解症状,但需注意特殊人群禁忌,如低龄儿童应谨慎使用,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需咨询医生后谨慎选择。4.特殊人群注意:儿童皮肤娇嫩,发生生漆过敏时更需轻柔处理,避免搔抓加重皮疹;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过敏后恢复相对缓慢,应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有基础病史如哮喘等的过敏者,需警惕过敏引发基础病加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025-10-16 12:27:54
  • 皮肤屏障受损重建多久

    皮肤屏障受损重建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损伤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受损重建时间不同)、个体差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促进重建的措施有保持清洁适度、加强保湿、避免刺激、治疗基础疾病等。 一、皮肤屏障的基本构成与功能 皮肤屏障主要由皮脂膜、角质层细胞及其间的脂质等构成,其功能包括防止水分流失、抵御外界刺激等。 二、影响皮肤屏障受损重建时间的因素 损伤程度: 轻度受损,如因短暂干燥等引起的表皮轻微损伤,通常重建时间较短,一般数天至1-2周左右。例如,健康人群因环境干燥导致皮肤轻度缺水,加强保湿等护理后,皮肤屏障可较快恢复。 中度受损,若出现红斑、轻度脱屑等情况,可能需要数周时间。比如接触mild刺激物引起的皮肤屏障中度损伤,规范护理下可能2-4周左右重建。 重度受损,如严重过敏、烧伤等导致的皮肤屏障严重破坏,重建时间则较长,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久。像深度烧伤后皮肤屏障的重建,往往需要数月时间,且恢复过程复杂。 个体差异: 年龄方面,儿童皮肤屏障尚在发育中,相对较脆弱,受损后重建时间可能相对较长,而老年人皮肤新陈代谢减缓,皮肤屏障受损后重建也较为缓慢。例如婴幼儿皮肤屏障功能不如成人完善,若发生尿布疹等皮肤问题,重建时间可能比成人长。 性别上,一般无明显绝对差异,但不同个体的皮肤状态有差异,不过整体对皮肤屏障重建时间的影响不是主导因素。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从而延长皮肤屏障受损重建时间。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有助于皮肤屏障的重建,可缩短重建时间。例如,长期熬夜的人皮肤屏障受损后恢复往往比作息规律的人慢。 病史方面,有基础皮肤疾病如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的患者,皮肤屏障本就存在问题,受损后重建时间会更长。比如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其皮肤屏障受损后的重建时间较无基础皮肤疾病的人显著延长。 三、促进皮肤屏障受损重建的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适度,避免过度清洁损伤皮肤屏障。 加强保湿,使用合适的保湿产品,为皮肤补充水分和脂质,有助于屏障重建。 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减少对皮肤的进一步损伤。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从根源上利于皮肤屏障重建。

    2025-10-16 12:27:17
  • 激光祛除黄褐斑会对皮肤造成什么危害

    激光祛除黄褐斑可能出现色素沉着加重(因能量选择不当或个体修复异常,深色皮肤更易,激光致炎症使黑素细胞活跃合成更多黑素)、皮肤屏障受损(破坏角质层致干燥脱屑等,油性皮肤术后未保湿更显著)、感染风险(环境不达标或术后护理不当,基础皮肤疾病患者及生理期女性风险高)、瘢痕形成(瘢痕体质、能量过高或操作不规范易致,儿童皮肤娇嫩更需谨慎)、皮肤敏感加重(原本敏感肌肤或年龄小者受激光刺激易进一步加重)。 一、色素沉着加重 激光祛除黄褐斑过程中,若激光能量选择不当或个体皮肤修复机制异常,可能出现炎症后色素沉着。例如皮肤类型为Ⅵ型(深色皮肤)的人群,其皮肤内黑素细胞对激光刺激的反应性较强,术后发生炎症后色素沉着的概率相对更高。这是因为激光作用引发皮肤炎症,会促使黑素细胞活跃,合成更多黑素,从而导致局部色素沉着加重。 二、皮肤屏障受损 激光会破坏皮肤表皮的角质层等结构,致使皮肤屏障功能减弱。皮肤屏障具有锁水和抵御外界刺激的作用,屏障受损后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易敏感。以油性皮肤人群为例,其皮肤油脂分泌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但仍无法完全避免屏障受损,若术后未及时做好保湿等护理措施,皮肤屏障受损情况会更显著,长期而言会影响皮肤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感染风险 激光治疗环境不达标或术后皮肤护理不当易引发感染。比如术后皮肤沾水、用手搔抓等情况,会使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有可乘之机。对于本身患有基础皮肤疾病(如痤疮、湿疹)的患者,其皮肤屏障已存在问题,感染风险更高;女性在生理期时,身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此时进行激光治疗,感染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四、瘢痕形成 瘢痕体质人群进行激光祛除黄褐斑时,发生瘢痕增生的概率较高。另外,激光能量设置过高、操作不规范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皮肤出现瘢痕,如凹陷性或增生性瘢痕。儿童由于皮肤修复能力与成人不同,皮肤更娇嫩,激光治疗后瘢痕形成的表现和后果相对更严重,需谨慎评估是否适合激光治疗。 五、皮肤敏感加重 原本敏感肌肤的人群,激光刺激可能进一步加重皮肤敏感状态。表现为持续的灼热感、刺痛感等,且恢复时间可能更长。年龄较小的人群皮肤更为娇嫩,激光治疗对敏感肌肤的影响更需重视,应在充分评估个体皮肤状况后,再决定是否采用激光祛除黄褐斑的方式。

    2025-10-16 12:26:33
  • 背上有痣是不是不好

    背上的痣多数为良性,一般无直接严重不良影响,但需关注恶变风险,如长期暴晒、频繁摩擦、痣出现大小形状颜色改变及溃疡出血等症状时要警惕恶变,同时背上有痣可能给在意外观者带来心理影响,应科学看待背上的痣,出现可疑恶变迹象及时就医,有心理负担者可寻求疏导。 一、痣的基本性质 痣是由痣细胞组成的良性新生物,几乎每人都有,从婴儿期到年老者都可以发生,随年龄增长数目增加,往往青春发育期明显增多。背上的痣本身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表现,多数情况下是良性的,不会对健康造成直接的严重不良影响。 二、痣的潜在风险及需要关注的情况 1.恶变风险 年龄与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先天性巨痣在儿童期恶变风险相对较高;对于后天出现的痣,中老年人群如果新发痣或者原有痣出现变化需更警惕。男性和女性在痣恶变风险上并没有绝对的性别差异,但整体上成年人相对儿童更需关注痣的变化情况。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暴露在阳光下的痣,如背上经常被衣物覆盖但如果是夏季等紫外线强时也可能受影响,长期紫外线照射可能增加痣恶变的风险。有频繁摩擦背部(比如从事需要频繁弯腰、背部与物体摩擦的工作等)的情况,也可能使痣受到刺激,增加恶变几率。 外观变化:如果背上的痣出现大小突然改变(比如直径超过6mm等)、形状不对称(一边与另一边不一样)、边界不规则(边缘不清晰、呈锯齿状等)、颜色不均匀(颜色深浅不一,出现多种颜色混杂等)、直径大于5mm且在短期内增大、痣表面出现溃疡、出血、瘙痒、疼痛等症状时,就需要高度警惕是否有恶变倾向,此时不能简单认为只是普通的痣,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可能需要通过皮肤镜检查、病理活检等明确痣的性质。 2.心理影响 不同人群表现:对于一些比较在意外观的人群,背上的痣如果影响美观可能会导致心理压力,比如青少年可能因为背上的痣觉得自己形象不佳而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而对于心态较为乐观豁达的人可能影响相对较小,但总体而言,从人文关怀角度,无论何种人群,都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背上的痣,若因痣出现心理困扰也可以寻求心理疏导等帮助。 总之,背上有痣大多数是良性的正常现象,但需要密切关注其外观等变化情况,一旦出现可疑恶变迹象要及时就医,同时对于因痣产生心理负担的人群也应给予适当的关注和引导。

    2025-10-16 12:25:53
  • 脂溢性脱发怎么诊断

    脂溢性脱发需从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毛发镜检查及诊断标准等方面综合判断。病史采集涉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包括脱发特征(男M型或秃顶、女头顶弥漫性稀疏)和头皮表现(油腻鳞屑等);毛发镜可见毛发直径变细等特征;诊断依据典型表现并排除其他脱发疾病,特殊人群有其特点。 生活方式相关信息:了解患者的作息情况,长期熬夜可能影响内分泌,加重脂溢性脱发;询问饮食结构,高糖、高脂饮食可能导致皮脂分泌增多,诱发脂溢性脱发;关注精神压力状况,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毛囊功能。 既往病史:询问是否有内分泌疾病史,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内分泌紊乱可能参与脂溢性脱发的发生;有无头皮部位的炎症性疾病史,如头皮银屑病等,某些头皮疾病可能继发脂溢性脱发。 临床表现观察 脱发特征:男性脂溢性脱发多表现为前额两侧头发逐渐变细、稀疏,进而头顶头发也逐渐稀疏,呈M型或头顶秃顶;女性脂溢性脱发一般表现为头顶部头发弥漫性稀疏,头发整体变细,但发际线通常不后移。 头皮表现:观察头皮是否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脂溢性脱发患者头皮往往油脂分泌旺盛,伴有较多油腻性鳞屑,部分患者头皮有轻度瘙痒感。 毛发镜检查 毛发镜下表现:毛发镜可清晰观察毛发及头皮情况。脂溢性脱发患者毛发镜下可见毛发直径变细,存在不同生长期的毛发,毳毛增多,还可观察到毛囊单位中毛发数量减少等特征性改变。 诊断标准参考 依据脱发模式与临床表现:结合典型的脱发模式,如男性的M型脱发、女性的头顶弥漫性稀疏,以及头皮油腻等表现,初步考虑脂溢性脱发。 排除其他脱发疾病: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脱发,如斑秃(斑秃患者脱发区边界清晰,呈圆形或椭圆形,无头皮油腻表现)、头癣(头癣有头皮瘙痒、红斑、鳞屑,真菌镜检或培养可发现病原菌)等。如果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排除了其他脱发疾病,可进一步支持脂溢性脱发的诊断。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脂溢性脱发较为罕见,若儿童出现类似脱发表现,需更谨慎排查其他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等;妊娠期女性出现脂溢性脱发,多与孕期激素变化有关,一般在产后激素水平恢复后可能有所改善,但也需排除其他病理因素;老年人脂溢性脱发需注意与其他老年相关的毛发营养障碍性疾病相鉴别。

    2025-10-16 12:25:1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