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泌尿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自1990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医学系临床医疗专业并留校,在湘雅二医院泌尿外科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至今,2003年获泌尿外科博士学位,同年晋升副教授。 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和手术技能,特别擅长前列腺疾病、肾上腺外科、泌尿系肿瘤、输尿管狭窄的重建修复以及男科疾病的诊治研究,先后具备并熟悉、开展了TUR电切、腹腔镜、机器人辅助手术资格与技术,近年来主要方向为膀胱癌等尿路上皮癌、肾癌、前列腺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新辅助治疗和精准治疗,对前列腺炎,男科疾病、性功能障碍及心理治疗等也有所建树。 学术任职 系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中华男科学性医学专委会会员、AUA注册会员,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湖南省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南大学第2,3,4届(现任)本科生教学质量校级督导,并曾经担任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全国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第5,6届(2015,2016年)全国总决赛评委。 目前,还兼任默沙东、辉瑞,海正辉瑞,西安杨森,日本武田、阿斯利康等公司特约高级讲者。
展开-
吃什么可以预防肾结石
预防肾结石需从多方面着手,包括充足饮水保证每天1.8-2.0升左右(儿童按需调整);适当摄入钙,如每天300-500毫升乳制品;控制草酸摄入,减少富含草酸食物如菠菜等的过量食用,可焯水降低草酸含量;增加水果和蔬菜摄入,因柑橘类水果含枸橼酸盐可抑制结晶形成;适量摄入蛋白质,成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0.8-1.2克优质蛋白;减少高钠食物摄入,每天食盐不超5克,少吃咸菜等高钠食品。 预防肾结石需从多方面着手,包括充足饮水保证每天1.8-2.0升左右(儿童按需调整);适当摄入钙,如每天300-500毫升乳制品;控制草酸摄入,减少富含草酸食物如菠菜等的过量食用,可焯水降低草酸含量;增加水果和蔬菜摄入,因柑橘类水果含枸橼酸盐可抑制结晶形成;适量摄入蛋白质,成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0.8-1.2克优质蛋白;减少高钠食物摄入,每天食盐不超5克,少吃咸菜等高钠食品。 一、增加水分摄入 充足的水分摄入是预防肾结石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每天饮用足够的水可以增加尿量,稀释尿液中形成结石的物质浓度,从而降低肾结石的形成风险。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饮用1.8-2.0升左右的水,以白开水为主,也可以选择淡茶水等。对于儿童,要根据年龄和体重适当调整饮水量,保证尿量充足,保持尿液清淡。 二、合理摄入钙 适当摄入钙反而有助于预防肾结石。例如,乳制品是钙的良好来源,每天摄入300-500毫升的牛奶等乳制品是有益的。因为足够的钙摄入可以与肠道中的草酸结合,减少草酸被吸收进入血液,进而减少通过尿液排出的草酸量,降低草酸钙结石的形成几率。但要注意避免过量摄入钙补充剂等情况。 三、控制草酸摄入 减少富含草酸食物的摄入。像菠菜、苋菜、甜菜、巧克力、坚果等食物中草酸含量较高。以菠菜为例,每100克菠菜中草酸含量较高,过量食用可能增加草酸钙结石风险,所以要适量食用。如果食用菠菜等富含草酸的食物,可以先焯水,减少其中的草酸含量。 四、增加水果和蔬菜摄入 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预防肾结石有帮助。例如,柑橘类水果富含枸橼酸盐,枸橼酸盐可以抑制尿液中结石成分的结晶形成。研究发现,经常食用柑橘类水果的人群肾结石发生率相对较低。蔬菜中的黄瓜、南瓜等也可以多吃,它们富含水分和多种营养,有助于维持尿液的正常理化性质。 五、适量摄入蛋白质 蛋白质摄入要适量。虽然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但过量的蛋白质摄入会使尿液中钙、尿酸等成分增加。一般建议根据体重和身体活动情况合理摄入蛋白质,成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0.8-1.2克左右的优质蛋白质即可,来源可以选择瘦肉、鱼类、豆类等。对于儿童,要根据其生长发育阶段合理控制蛋白质摄入,避免过量。 六、注意钠的摄入 减少高钠食物的摄入。高钠饮食会增加尿液中钙的排出量,从而增加肾结石的风险。所以要控制食盐的摄入量,每天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例如,要少吃咸菜、腌制品等高钠食物,烹饪时也要注意少放盐。对于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严格控制钠的摄入,因为高血压可能与肾结石形成存在一定关联,低钠饮食有助于同时维护心血管健康和预防肾结石。
2025-10-11 13:43:28 -
睾丸肿痛是为什么
男性睾丸肿痛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附睾炎、睾丸炎)、非感染性因素(睾丸扭转、外伤、精索静脉曲张)及其他因素(药物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因素中附睾炎由细菌感染引发,有相应临床表现;睾丸炎多由附睾炎蔓延或病毒感染引起,有特定表现。非感染性因素里睾丸扭转因解剖结构异常等诱发,外伤有明确外伤史,精索静脉曲张与静脉回流受阻等有关。其他因素中药物可致不良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引发自身免疫反应攻击睾丸组织。 一、感染性因素 (一)附睾炎 1.发病机制: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附睾引发炎症,常见病原体有大肠埃希菌等。性生活不规律、久坐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比如长期久坐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使附睾局部抵抗力下降,易受病原体侵袭。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群体均有易感性。 2.临床表现:附睾部位肿痛,可伴有阴囊皮肤红肿,疼痛可放射至腹股沟及下腹部,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二)睾丸炎 1.发病机制:多由附睾炎蔓延所致,也可由病毒感染引起,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儿童时期患流行性腮腺炎后,有一定概率引发病毒性睾丸炎。不同年龄段男性发病原因有差异,儿童及青少年可能因病毒感染多见,成年男性多因细菌感染相关因素。 2.临床表现:睾丸肿痛,可伴有阴囊皮肤温度升高,严重时可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睾丸扭转 1.发病机制:睾丸与精索的解剖结构异常等因素可导致睾丸扭转,剧烈运动或阴囊受到外力撞击等可能诱发。多见于青少年群体,左侧睾丸相对更易发生扭转。 2.临床表现:突发的睾丸剧烈疼痛,可伴有阴囊红肿,疼痛可向腹股沟及下腹部放射,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进展迅速。 (二)外伤 1.发病机制:阴囊部位受到直接撞击等外伤情况,如运动中碰撞、交通事故等。各年龄段男性均可能因外伤导致睾丸肿痛,男性从事高危职业或有剧烈运动习惯者风险相对较高。 2.临床表现:有明确的外伤史,睾丸局部肿痛,根据外伤程度不同,可能伴有阴囊淤血、血肿等表现。 (三)精索静脉曲张 1.发病机制:精索内静脉回流受阻等原因引起精索静脉曲张,长时间站立等生活方式可加重病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更为常见。 2.临床表现:阴囊坠胀、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及腰部,站立时症状加重,平卧后可缓解,部分患者可伴有睾丸萎缩等情况影响生育功能。 三、其他因素 (一)药物因素 1.发病机制:某些药物可能引起睾丸肿痛的不良反应,如化疗药物等,具体机制与药物对睾丸组织的毒性作用有关。使用相关药物的患者群体可能出现此不良反应,不同药物对不同个体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 2.临床表现:在使用特定药物过程中出现睾丸肿痛,停药后部分患者症状可缓解,但具体情况需根据药物种类及个体差异判断。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 1.发病机制:自身免疫反应攻击睾丸组织,引发炎症导致肿痛,具体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男性均可发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者可能风险相对较高。 2.临床表现:睾丸慢性肿痛,可伴有全身其他部位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表现,如关节疼痛等。
2025-10-11 13:42:28 -
肾盂结石如何排出来
肾盂结石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大量饮水、适度运动)、药物辅助(排石药物)和医疗干预措施(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或经皮肾镜取石术等,不同治疗方法有各自适用情况及对不同患者的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1.大量饮水 对于肾盂结石患者,大量饮水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治疗方法。一般每天饮水量应在2000-3000毫升以上。大量饮水可以增加尿量,尿液的冲刷作用有助于小结石的排出。例如,有研究表明,增加尿量能使尿液中结石相关物质的浓度降低,从而减少结石形成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较小的肾盂结石随尿液排出。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应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比如儿童要根据年龄适当增加水分摄入,避免因水分不足导致尿液浓缩,增加结石形成和排出困难的风险;对于有肾盂结石的老年人,同样需要保证充足饮水,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心脏等器官负担过重,可少量多次饮水。 2.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肾盂结石的排出。如跳绳、跑步、上下楼梯等运动。运动时身体的振动等可以促进结石的移动。以跳绳为例,跳绳时身体的弹跳等动作能使肾脏产生一定的振动,有利于结石在尿路中的移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比如长期久坐的人群可以利用工作间隙进行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等辅助结石排出,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伤。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运动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防止因运动不当加重病情。 二、药物辅助 1.排石药物 一些排石药物可以辅助肾盂结石的排出。例如,α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可以松弛输尿管平滑肌,从而促进结石的排出。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不同患者的病情不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个体化。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使用排石药物需要特别谨慎,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病情等因素严格遵医嘱,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合并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的患者,使用排石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情况。 三、医疗干预措施 1.体外冲击波碎石 对于较大的肾盂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是一种常用的医疗干预方法。体外冲击波碎石是利用高能冲击波聚焦后作用于结石,使结石破碎,然后随尿液排出体外。但该方法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禁忌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需要考虑其身体发育等情况,要选择合适的治疗参数等。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患有出血性疾病等的患者,可能不适合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 2.输尿管镜取石或经皮肾镜取石术 当肾盂结石较大或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时,可能需要进行输尿管镜取石或经皮肾镜取石术等手术治疗。输尿管镜取石术是通过尿道、输尿管进入肾盂,找到结石后用器械将结石取出;经皮肾镜取石术则是通过腰部穿刺建立通道进入肾盂取石。这些手术方法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有不同的手术风险和注意事项。例如,对于老年患者,手术前需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以确保手术安全;对于有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要在控制好血糖等基础疾病的情况下进行手术,降低手术风险。
2025-10-11 13:41:41 -
小便困难怎么回事
小便困难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泌尿系统相关疾病(如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尿道结石、膀胱结石等)、神经系统相关问题(如脑卒中、脊髓损伤等)、药物因素、心理因素以及妊娠、低体温、肥胖等其他因素。 一、泌尿系统相关疾病 1.前列腺问题 良性前列腺增生:多见于中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会逐渐增生,压迫尿道,导致小便困难。其发病机制与雄激素及雌激素的平衡失调等有关。研究表明,50岁以上男性中约半数会出现良性前列腺增生相关的下尿路症状,表现为排尿踌躇、尿线变细、排尿不尽等小便困难的情况。 前列腺炎:包括急性前列腺炎和慢性前列腺炎,中青年男性较为常见。急性前列腺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炎症刺激会导致前列腺充血、肿胀,压迫尿道,出现突然的小便困难,同时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复杂,可能与病原体感染、免疫异常、盆底神经肌肉活动异常等有关,也会出现小便困难、排尿不适等症状。 2.泌尿系统结石 尿道结石:多来自于上尿路的结石排至尿道而停留,会引起尿道梗阻,导致小便困难,排尿时还可能有疼痛,部分患者可见尿道滴血。女性尿道较短且宽,相对男性不易发生尿道结石,但也有发生的可能,尤其在有尿道狭窄、感染等基础情况时。 膀胱结石:常见于老年男性,与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因素有关,结石会刺激膀胱黏膜,引起排尿困难、排尿中断等症状,改变体位后可能恢复排尿。 二、神经系统相关问题 1.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脑卒中:如果发生在控制排尿的中枢神经区域,如大脑皮层、脊髓等部位,可能会导致排尿功能障碍,出现小便困难。例如,脑出血或脑梗死影响到支配膀胱的神经传导通路,会使膀胱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从而引起排尿困难。多见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病史的中老年人。 脊髓损伤:外伤、肿瘤等原因导致脊髓损伤,会使脊髓中枢对膀胱的控制失调,出现尿潴留等小便困难的情况,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有明确脊髓损伤病史的人群风险更高。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小便困难,例如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片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导致排尿困难;还有一些抗抑郁药、抗组胺药等也可能对排尿功能产生影响。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的人群需要关注自身排尿情况,若出现小便困难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与药物有关。 四、心理因素 长期的焦虑、紧张等心理状态可能会影响排尿功能,导致小便困难。例如一些考试紧张的学生、工作压力大的人群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排尿困难,通过心理调节后可能会缓解,但如果长期存在心理问题未得到解决,也可能导致慢性的排尿功能紊乱。 五、其他因素 1.妊娠:女性怀孕中晚期,增大的子宫会压迫膀胱,导致小便困难,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一般在分娩后压迫解除,排尿困难症状会消失。 2.低体温:老年人或体质较弱者在寒冷环境中,可能会出现低体温,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排尿困难,需要注意保暖,改善低体温状态后可能会缓解小便困难情况。 3.肥胖:过度肥胖的人群,腹部脂肪堆积较多,可能会对膀胱产生压迫,影响排尿,这类人群需要控制体重,以减轻对排尿的影响。
2025-10-11 13:40:34 -
同房后尿频尿急原因
同房后出现尿频尿急的情况主要由泌尿系统感染、机械性刺激、过敏反应三方面因素导致。泌尿系统感染是因同房带入病原体,女性因生理结构等更易发生,生活方式中卫生清洁等有影响;机械性刺激是同房中生殖器官摩擦等致局部应激,性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影响程度;过敏反应是对同房用品成分过敏,女性使用相关用品常见,用品选择等生活方式因素有关。 一、泌尿系统感染 1.原因分析:同房过程中可能会将外部细菌等病原体带入尿道,女性尿道短而直,更易受到感染,细菌侵袭尿道、膀胱等泌尿系统部位引发炎症,炎症刺激会导致尿频、尿急症状。例如相关研究表明,性生活相关的泌尿系统感染占女性泌尿系统感染的一定比例,其中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容易在同房后引发感染。 2.年龄性别因素:女性相对男性更易发生,因为生理结构差异。育龄女性由于性生活相对活跃,风险更高;而儿童、老年女性等特殊人群,儿童尿道黏膜娇嫩,老年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但机制有所不同。老年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使尿道黏膜萎缩,局部抵抗力下降;儿童则多因不注意卫生等情况增加感染可能。 3.生活方式影响:不注意同房前后卫生清洁,如未及时清洗外生殖器等,会增加病原体入侵机会;性生活过于频繁等也可能破坏泌尿系统局部的微生态平衡,从而诱发感染导致尿频尿急。 二、机械性刺激 1.原因分析:同房过程中,生殖器官的摩擦、刺激可能会对尿道、膀胱等部位造成机械性刺激,导致局部出现短暂的应激性尿频尿急表现。比如过度激烈的性行为可能使尿道黏膜受到一定程度的摩擦损伤,进而引发这种刺激症状。 2.年龄性别因素:不同性别都可能出现,但女性可能因生理结构更易因机械性刺激产生反应。对于育龄女性,性生活强度、方式等对刺激程度影响更明显;男性也可能因性行为中的过度摩擦等出现类似情况,但相对女性可能程度和表现略有不同。年龄方面,青少年时期性行为相关的机械性刺激可能因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等因素需要特别关注,老年人群性行为相对减少,但也可能因组织器官功能减退等出现不同反应。 3.生活方式影响:性生活的强度、频率、姿势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都会影响机械性刺激的程度,比如过于激烈、频繁的性生活更易导致机械性刺激引起的尿频尿急。 三、过敏反应 1.原因分析:部分人可能对避孕套、润滑剂等同房相关用品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在接触后引发泌尿系统的过敏反应,出现尿频、尿急症状。例如对避孕套中的乳胶成分过敏的人群,使用后可能在同房后出现尿道等部位的过敏表现,导致尿频尿急。 2.年龄性别因素:任何性别都可能发生,但女性使用避孕套等用品的情况相对常见,所以女性因过敏导致同房后尿频尿急的情况可能相对多一些。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青少年可能因初次使用某些用品等情况发生过敏,老年人群也可能因更换用品等出现过敏反应。 3.生活方式影响:使用特定的同房用品这一生活方式因素是导致过敏反应的重要原因,若更换不同成分的用品,过敏发生情况可能改变。如果既往有过敏史,在选择同房用品时更应谨慎,避免因生活方式中用品选择不当引发过敏及后续的尿频尿急症状。
2025-10-11 13: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