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眼与全身疾病的综合诊治,如甲状腺相关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等,以及合并全身疾病的白内障的手术治疗、青光眼的诊段与手术治疗。
向 Ta 提问
1992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1999年中山大学眼科学硕士毕业,2007年中山大学眼科学博士毕业。意大利米兰大学附属FondazioneCàGranda医院 Graves' Orbitopathy Center(EUGOGO成员之一)访问学者,广东眼科医师协会白内障学组委员,广东省视光学学会视力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视光学学会白内障复明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工伤保险辅助器具配置专家库专家,临床上主要擅长甲状腺相关眼病的诊治、白内障的手术治疗、青光眼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治等等。研究内容主要有甲状腺相关眼病高眼压的形成机制探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理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等。曾主持与作为主要参与者开展多项省级以上科研基金项目。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卫生厅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作为主要成员获得2007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以第一作者及主要参与者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
展开-
3岁宝宝眼睛散光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办法不
3岁宝宝眼睛散光有先天因素(遗传、眼球发育异常)和后天因素(不良用眼习惯、眼部疾病影响),解决办法包括光学矫正(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定期检查、注意用眼卫生与习惯培养,家长需关注宝宝用眼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诊,矫正过程遵医嘱并培养良好用眼习惯。 一、3岁宝宝眼睛散光的原因 (一)先天因素 1.遗传因素: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存在散光问题,宝宝遗传散光的可能性会增加。因为眼睛的形态、角膜的形状等受基因影响,若父母有散光相关的基因遗传给宝宝,就可能导致宝宝出生后存在散光。 2.眼球发育异常: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眼球的结构发育出现异常,比如角膜形态不规则等,这也会引发散光。正常情况下,眼球的角膜应该是比较规则的圆形,但如果发育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光线进入眼睛后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形成散光。 (二)后天因素 1.不良用眼习惯:3岁宝宝如果有不良用眼习惯,也可能促使散光出现或加重。例如,长时间近距离看电视、玩电子设备等,会使眼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影响眼球的正常发育,增加散光的发生几率。宝宝的眼睛还在不断发育阶段,长期近距离用眼会干扰眼球的正常塑形,导致角膜等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散光。 2.眼部疾病影响:某些眼部疾病也可能导致散光,如圆锥角膜等。圆锥角膜早期可能表现为散光逐渐增加,宝宝的眼睛会出现视力下降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二、3岁宝宝眼睛散光的解决办法 (一)光学矫正 1.佩戴框架眼镜:这是比较常见的矫正散光的方法。通过验配合适度数的框架眼镜,可以帮助宝宝将进入眼睛的光线重新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改善视力。需要定期带宝宝去医院或专业的眼科机构进行验光,根据宝宝散光度数和视力的变化及时调整眼镜度数,以确保矫正效果。因为宝宝的眼睛还在发育,度数可能会有所变化,所以要密切关注。 2.佩戴角膜接触镜: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散光宝宝,比如散光度数较高且框架眼镜矫正效果不佳的,可能会考虑佩戴角膜接触镜。但角膜接触镜的佩戴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因为宝宝年龄较小,在佩戴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眼部卫生,避免引发眼部感染等问题。而且要定期复查,确保角膜接触镜佩戴合适且没有对宝宝眼睛造成不良影响。 (二)定期检查 要定期带宝宝到眼科进行检查,观察散光度数的变化以及眼睛的发育情况。一般建议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眼部检查,包括视力检查、散瞳验光等项目。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宝宝眼睛散光情况的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如果发现散光度数增长较快,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矫正方案。 (三)注意用眼卫生与习惯培养 家长要帮助宝宝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控制宝宝近距离用眼的时间,比如每次看电子设备等不超过15-20分钟。引导宝宝多进行户外活动,每天保证一定的户外活动时间,这样有助于宝宝眼睛的正常发育,对散光的控制也有一定好处。同时,要注意宝宝的眼部卫生,教育宝宝不要用手揉眼睛,避免眼部感染等情况影响眼睛健康。 三、温馨提示 对于3岁的宝宝,家长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留意宝宝的用眼情况,一旦发现宝宝有视物模糊、眯眼等可能与散光相关的表现,要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眼科就诊。在矫正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定期复查,并且在培养宝宝用眼习惯方面要持之以恒,因为宝宝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需要家长的细心引导和监督。同时,要避免让宝宝接触可能伤害眼睛的危险因素,为宝宝眼睛的健康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2025-09-29 13:41:16 -
少儿视力矫正的方法
少儿视力矫正可通过光学矫正(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视觉训练矫正(双眼视功能、眼部肌肉训练)、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合理饮食、良好用眼习惯)及定期眼部检查来进行,框架眼镜验配需专业检查,角膜接触镜验配有规范要求,视觉训练要专业指导,饮食需保证营养素摄入,用眼要避免疲劳并保证户外活动,定期检查可及时发现问题。 一、光学矫正 (一)框架眼镜矫正 框架眼镜是少儿常见的视力矫正方式,通过镜片屈光度的调整来矫正视力。其验配需经过专业的眼科检查,包括验光等步骤,准确获取少儿的屈光度数等信息以匹配合适的镜片。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屈光状态的少儿,框架眼镜能有效改善视力,帮助其清晰视物,且相对安全便捷,但需定期复查以监测视力变化和眼部健康状况。 二、角膜接触镜矫正 (一)软镜矫正 软性角膜接触镜相对较为舒适,透氧性等性能在不断改进。对于一些近视进展较快的少儿,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可考虑佩戴。验配时要严格遵循规范,确保镜片的参数适合少儿的眼部情况,并且要注意佩戴后的眼部卫生和定期更换镜片等,以降低眼部感染等风险。 (二)硬镜矫正(RGP)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对矫正近视、散光等有较好效果,尤其在控制近视进展方面有一定优势。其通过重塑角膜形态来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需要在专业机构进行严格的验配,包括眼部检查、角膜地形图等检查来确定合适的镜片参数。但佩戴过程中要注意正确的护理和使用,密切关注眼部反应,少儿自身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眼部感染等问题。 三、视觉训练矫正 (一)双眼视功能训练 对于存在双眼视功能异常的少儿,如调节不足、集合功能异常等情况,双眼视功能训练是重要的矫正手段。通过特定的视觉训练设备和方法,如使用聚散球、翻转拍等进行训练,帮助改善双眼视功能,提升视力和视觉质量。训练需要在专业医生或视光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少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并定期评估训练效果。 (二)眼部肌肉训练 通过一些针对性的眼部肌肉训练活动,如眼球运动训练等,有助于增强眼部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对视力矫正可能有一定辅助作用。例如让少儿进行上下左右转动眼球、画圈转动眼球等训练,但需注意训练的适度和正确方法,避免过度疲劳等。 四、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 (一)饮食因素 合理的饮食对少儿视力健康很重要。应保证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叶黄素、玉米黄质等营养素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蓝莓、绿色蔬菜等。维生素A有助于维持视网膜的正常功能,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等对眼睛的黄斑区有保护作用。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摄入富含叶黄素的食物可能有助于降低少儿近视的发生风险或减缓近视进展。 (二)用眼习惯 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是视力矫正的基础。少儿应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每近距离用眼30-40分钟,应休息10-15分钟,可以向远处眺望或做眼保健操等。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有助于预防近视等视力问题,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视网膜多巴胺的合成,从而抑制近视的发展。 五、定期眼部检查 少儿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一般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检查、眼压检查、眼底检查等。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视力变化和眼部潜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矫正或治疗措施。特别是对于有近视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少儿,更要加强眼部检查的频率和重视程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2025-09-29 13:39:51 -
结膜炎多久能好
结膜炎恢复时间因病因和个体差异而异,感染性结膜炎中细菌性1-2周好转、病毒性2-3周左右、衣原体性数周甚至数月;非感染性中过敏性1-2周左右缓解、理化因素刺激数天到1-2周恢复;个体差异方面,儿童恢复相对成人慢,成人有基础病会延长,性别影响小,作息、用眼习惯、个人卫生及病史都会对恢复时间产生影响。 一、病因不同恢复时间有差异 感染性结膜炎: 细菌性结膜炎:一般经过规范治疗,通常1-2周可好转。例如,由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细菌性结膜炎,使用有效的抗生素类眼药水后,炎症反应能较快得到控制,症状如眼部分泌物多、红肿等会逐渐减轻。但如果病情较为严重或者患者自身免疫力较低,恢复时间可能会延长。 病毒性结膜炎:病程相对较长,多数在2-3周左右。像腺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结膜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发病后眼部不适症状较明显,如眼睛明显的异物感、流泪、畏光等,恢复过程中需要让身体自身的免疫机制发挥作用来清除病毒,所以时间相对细菌性的稍长。不过,也有部分患者身体状况较好,可能在2周左右恢复。 衣原体性结膜炎:恢复时间相对更长,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沙眼衣原体引起的结膜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病情容易反复,恢复过程较为缓慢。 非感染性结膜炎: 过敏性结膜炎:如果能明确过敏原并避免接触,同时进行抗过敏治疗,一般1-2周左右症状可缓解。例如,因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引起的过敏性结膜炎,远离过敏原后,使用抗过敏的眼药水,眼部瘙痒、红肿等症状能较快减轻。但如果过敏原持续存在或者患者过敏反应较剧烈,恢复时间可能会延长。 理化因素刺激引起的结膜炎:如因眼部进入异物、受到化学物质刺激等引起的结膜炎,去除刺激因素后,一般数天到1-2周可恢复。比如眼部被灰尘等异物刺激后,及时取出异物并进行相应的处理,炎症能较快消退。 二、个体差异对恢复时间的影响 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于结膜炎的恢复相对成人可能会慢一些。而且儿童在患病期间可能不太能配合治疗,如按时用药等,这也会影响恢复时间。例如,幼儿患细菌性结膜炎时,恢复时间可能比成人稍长,需要家长更加细心地护理,保证治疗的规范性。 成人:成人如果身体状况良好,免疫力正常,恢复时间相对儿童可能会短一些。但如果成人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影响身体的恢复能力,使得结膜炎的恢复时间延长。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本身对结膜炎的恢复时间影响不大,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女性在生理期时,身体的免疫力可能会有一定波动,可能会对结膜炎的恢复产生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相对较小。 生活方式因素: 作息: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的人,身体的抵抗力会下降,不利于结膜炎的恢复。而作息规律、睡眠充足的人,身体恢复能力较强,结膜炎恢复时间可能会缩短。 用眼习惯:患病期间继续长时间用眼,如长时间看手机、电脑等,会加重眼部的疲劳和炎症反应,导致恢复时间延长。而注意休息,合理用眼的人,有利于结膜炎的恢复。 个人卫生:不注意眼部卫生,如用脏手揉眼等,容易导致结膜炎反复或者恢复时间延长。保持眼部清洁卫生的人,能促进结膜炎的恢复。 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本身有其他眼部疾病,如青光眼、干眼症等,同时合并结膜炎,那么结膜炎的恢复时间可能会受到影响。因为原有疾病可能会干扰结膜炎的治疗和恢复过程,需要在治疗结膜炎的同时兼顾原有疾病的处理,所以恢复时间会相对较长。
2025-09-29 13:38:18 -
急性结膜炎引起发烧
急性结膜炎可因病原微生物感染致发烧,有眼部及全身表现,通过病史、眼部检查、体温监测诊断,治疗分针对结膜炎和发烧处理,儿童和成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急性结膜炎引起发烧的机制 急性结膜炎多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当感染较为严重时,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等物质可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进而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出现发烧症状。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结膜炎,细菌释放的内毒素等成分可作为致热原,激活体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调定点升高,从而引起发烧。 二、临床表现特点 (一)眼部表现 急性结膜炎患者眼部多有明显症状,如眼睛红肿、疼痛、异物感、大量分泌物等,分泌物的性质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细菌感染时多为脓性分泌物,病毒感染时多为水样或浆液性分泌物。 (二)全身表现 除了发烧外,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儿童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发烧可能更为明显,且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等表现;成年患者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但也可能因发烧而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三、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发病前是否有接触感染源的情况,如与急性结膜炎患者密切接触、使用公共卫生设施等,以及近期的身体状况,有无其他感染病史等。 (二)眼部检查 通过眼科常规检查,观察眼部的红肿程度、分泌物情况等,必要时可进行结膜刮片等检查,以明确病原体类型。 (三)体温监测 测量体温,了解发烧的程度,一般可分为低热(体温37.3-38℃)、中度发热(体温38.1-39℃)、高热(体温39.1-41℃)、超高热(体温41℃以上),不同程度的发烧在处理和预后上可能有所不同。 四、治疗原则 (一)针对结膜炎的治疗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结膜炎可使用抗生素眼药水,如氧氟沙星滴眼液等;病毒感染引起的可使用抗病毒眼药水,如阿昔洛韦滴眼液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眼部的清洁卫生,可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清除分泌物,保持眼部清洁。 (二)发烧的处理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肝肾功能等发育尚未完善,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降低体温,如适当减少衣物、用温水擦拭身体等物理降温方式。当体温超过38.5℃且伴有明显不适时,需谨慎选择合适的退热措施,但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药物。成年患者若发烧不严重,可先通过休息、多饮水等方式观察;若发烧较为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退热措施。同时,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病情进展,若发烧持续不退或眼部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急性结膜炎引起发烧时更应谨慎处理。在进行物理降温时,要注意水温适宜,避免冻伤;选择退热措施时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眼部症状变化等,若出现精神差、眼部红肿加剧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二)成年患者 成年患者若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急性结膜炎引起发烧时病情可能更容易加重或复杂化。这类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在治疗结膜炎和发烧时要告知医生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
2025-09-29 13:35:33 -
干眼症是什么
干眼症是常见眼科疾病,因泪液量、质或动力学异常致泪膜稳定性下降,伴眼部不适等。病因有泪液分泌不足(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和泪液蒸发过强(与眼睑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眼部干涩等症状及不同人群表现差异。诊断靠眼部检查如泪液分泌试验等。治疗用人工泪液、治基础病、物理治疗等,预防要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注意眼部卫生、调整饮食。 一、定义 干眼症又称角结膜干燥症,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是由于泪液的量或质异常、泪液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和(或)眼表组织病变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 二、病因 1.泪液分泌不足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泪液分泌功能逐渐减退,例如50岁以上人群干眼症的患病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泪腺的功能会随年龄增长而衰退。 性别因素:绝经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泪液的分泌,导致干眼症发生率增加。 生活方式:长期使用电子设备,长时间盯着屏幕会使眨眼频率减少,泪液蒸发增加,容易引发干眼症;长期处于空调环境或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也会影响泪液的分泌和泪膜的稳定性。 病史因素: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会累及泪腺等外分泌腺,导致泪液分泌减少;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神经病变,影响泪腺的分泌功能。 2.泪液蒸发过强 眼睑因素:睑板腺功能障碍是常见原因之一,睑板腺分泌的油脂是泪膜的重要组成部分,若睑板腺堵塞或分泌异常,会导致泪液蒸发过强。例如,眼部卫生不佳、长期佩戴不合适的隐形眼镜等都可能引起睑板腺功能障碍。 三、临床表现 1.眼部症状 患者常感到眼部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畏光、视物模糊等。例如,有的患者会描述眼睛像进了沙子一样难受,或者在长时间用眼后视力出现波动。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儿童患者可能不太会准确表达眼部不适,可能表现为频繁眨眼、揉眼等;老年患者除了上述症状外,可能还会伴有眼表组织的一些退行性改变。 四、诊断 1.眼部检查 泪液分泌试验:通过检测一定时间内的泪液分泌量来评估泪液分泌情况,例如SchirmerⅠ试验,无表面麻醉时,正常分泌量为10-15mm/5分钟,小于10mm/5分钟为低分泌,小于5mm/5分钟为干眼。 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测泪膜破裂的时间,正常BUT大于10秒,BUT小于5秒则表明泪膜不稳定。 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可以更全面地分析眼表的情况,包括角膜、结膜的状态等,能辅助诊断干眼症。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人工泪液:使用人工泪液补充泪液,缓解眼部干涩等症状,市面上有多种不同成分的人工泪液可供选择。 治疗基础疾病:如果是由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干眼症,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控制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情。 物理治疗:对于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进行睑板腺按摩等物理治疗来改善睑板腺的分泌功能。 2.预防 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用眼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电子设备,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眼睛;注意保持室内合适的湿度和温度,减少泪液的蒸发。 注意眼部卫生:避免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如需佩戴应选择质量合格的产品,并注意正确的佩戴和护理方法;定期清洁眼部,防止眼部感染等问题影响泪液分泌和眼表健康。 饮食调整:可以适当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等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坚果等,这些营养物质对眼表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025-09-29 13: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