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眼与全身疾病的综合诊治,如甲状腺相关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等,以及合并全身疾病的白内障的手术治疗、青光眼的诊段与手术治疗。
向 Ta 提问
1992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1999年中山大学眼科学硕士毕业,2007年中山大学眼科学博士毕业。意大利米兰大学附属FondazioneCàGranda医院 Graves' Orbitopathy Center(EUGOGO成员之一)访问学者,广东眼科医师协会白内障学组委员,广东省视光学学会视力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视光学学会白内障复明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工伤保险辅助器具配置专家库专家,临床上主要擅长甲状腺相关眼病的诊治、白内障的手术治疗、青光眼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治等等。研究内容主要有甲状腺相关眼病高眼压的形成机制探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理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等。曾主持与作为主要参与者开展多项省级以上科研基金项目。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卫生厅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作为主要成员获得2007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以第一作者及主要参与者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
展开-
OK镜戴多久会恢复视力
OK镜恢复视力时间有个体差异,受年龄、近视度数、角膜状况、佩戴依从性等因素影响,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需遵循医生指导定期复查保障视力恢复安全有效。 影响恢复视力时间的因素 年龄:年龄较小的儿童眼部还在发育中,角膜塑形的反应可能相对较慢,恢复到较好视力的时间可能比青少年和成年人稍长。比如学龄前儿童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适应和达到稳定的视力改善效果。 近视度数:一般来说,近视度数较低的人可能相对更快看到视力提升,而高度近视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例如轻度近视者可能佩戴1-2周就能有较明显视力改善,而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者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达到较为稳定的清晰视力。 角膜状况:每个人角膜的形态、厚度等存在差异。如果角膜条件较好,塑形效果可能更快显现;若角膜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角膜曲率异常等,可能会影响OK镜的佩戴效果和视力恢复时间。 佩戴依从性:严格按照医生要求佩戴OK镜的人,视力恢复相对更顺利且时间可能更短。如果不能按时佩戴、清洁不当等,可能会延长视力恢复时间,甚至影响矫正效果。 不同人群的情况及注意事项 儿童群体:儿童佩戴OK镜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眼部反应和视力变化。由于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家长需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佩戴和护理习惯。同时,要定期带孩子到医院进行眼部检查,一般前几个月可能需要每月复查,以确保OK镜佩戴安全有效,根据孩子的眼部情况调整佩戴方案,促进视力合理恢复。 青少年群体:青少年处于用眼较为频繁的阶段,在佩戴OK镜恢复视力过程中,要注意合理用眼,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防止视疲劳影响OK镜的矫正效果和视力恢复进程。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眼部的修复和塑形效果的维持。 成年人群体:成年人佩戴OK镜相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眼部发育已基本稳定,恢复视力的时间相对更易预测,但也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这些都有助于OK镜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视力的良好恢复。 OK镜恢复视力的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佩戴过程中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定期复查,关注眼部状况,以保障视力恢复的安全和有效。
2025-09-22 17:00:46 -
3岁半宝宝近视怎么办
3岁半宝宝发现近视后,应及时就医检查,区分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假性近视通过改善用眼习惯缓解,真性近视可佩戴合适框架眼镜并保持良好用眼习惯,还要定期复查,家长需关注宝宝用眼情况并遵循医生建议。 一、及时就医检查 3岁半宝宝发现近视后,首先应带其到正规医院眼科进行详细检查,包括散瞳验光等。散瞳验光可以区分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因为儿童的睫状肌调节能力较强,假性近视通过休息等有可能恢复,而真性近视则需要进一步干预。例如,散瞳验光能准确获取眼睛的屈光状态,明确近视的度数等情况。 二、区分假性近视与真性近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假性近视:如果是假性近视,主要通过改善用眼习惯来缓解。要保证宝宝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每天尽量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因为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近视。同时,要控制宝宝近距离用眼的时间,比如看绘本、看电视、玩电子设备等时间都要严格控制,一般每次近距离用眼不超过20分钟。还要注意用眼环境,光线要充足且柔和,避免过强或过暗的光线刺激眼睛。 真性近视:若是真性近视,可根据近视度数等情况考虑佩戴合适的框架眼镜。框架眼镜是较为安全和常用的矫正方式,能帮助宝宝清晰视物,防止因为视物不清而导致眼睛过度调节,加重近视。同时,同样要注重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如前面提到的保证户外活动时间、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和改善用眼环境等。 三、定期复查 3岁半宝宝近视后要定期复查视力等情况,一般建议每隔3-6个月复查一次。通过定期复查可以及时了解宝宝近视度数的变化情况,以便根据情况调整矫正方案等。比如,如果近视度数增长较快,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采取其他干预措施等。 四、特殊人群(3岁半宝宝)温馨提示 对于3岁半的宝宝,家长要格外关注其用眼情况,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自我用眼控制能力较差,家长需要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要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能因为宝宝小就忽视近视问题,一旦近视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能会对宝宝未来的视力发育和生活学习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在选择矫正器具等方面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确保安全和合适。
2025-09-22 16:56:52 -
眼睛进东西了应该怎么办
眼睛进东西后要保持冷静,可通过眨眼法、冲洗眼睛等方式处理,若异物未排出或有不适要及时就医,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过敏体质人群有不同特殊注意事项,儿童需看护好并轻柔处理,老年人自我排出能力下降要及时就医且告知健康状况,过敏体质人群要警惕过敏反应。 眨眼法:如果是灰尘等较轻的异物,可尝试频繁眨眼,利用泪液的冲刷作用将异物排出。对于儿童,家长可以温和地引导其眨眼,但要注意力度,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冲洗眼睛:如果异物不能通过眨眼排出,可以使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眼睛。用干净的杯子装清水,让患眼靠近杯子,头稍微倾斜,让水流冲眼,也可以使用专门的洗眼器。冲洗时要注意水流方向,避免直接冲向角膜。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冲洗时要更加轻柔,可让其平躺,用干净的棉签蘸取少量清水轻轻擦拭眼周,再尝试让泪液将异物带出。 及时就医:如果经过上述方法异物仍未排出,或者感觉眼部有明显疼痛、异物感强烈、视力下降等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在专业的眼科仪器下(如裂隙灯)准确取出异物,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检查是否有角膜损伤等情况。对于儿童,家长要尽快带其到正规医院眼科,因为儿童眼部更娇嫩,异物残留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不同人群眼睛进东西的特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好奇心强,更容易发生眼睛进东西的情况。家长平时要注意看护,避免儿童接触可能进入眼睛的异物。当儿童眼睛进东西后,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仔细观察儿童眼部表现,如是否频繁揉眼、眼睛是否红肿等。在处理过程中要更加轻柔,避免因操作不当加重儿童眼部损伤。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眼部肌肉功能减退、泪液分泌减少等情况,眼睛进东西后自我排出异物的能力下降。所以老年人眼睛进东西后更应及时处理,且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告知眼部情况及自身健康状况,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处理异物时需要综合考虑。 过敏体质人群:如果本身是过敏体质,眼睛进东西后除了关注异物取出外,还要警惕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在处理过程中及后续要观察眼部是否有过敏相关症状,如眼痒、红肿加剧等,若有异常需及时告知医生。
2025-09-22 16:52:32 -
眼镜度数配高了20度怎么办
眼镜度数配高20度后,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都要及时就医评估,调整用眼习惯辅助缓解,还需后续跟踪与观察,包括定期复查和关注眼部不适症状。 一、及时就医评估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视力发育关键阶段,若眼镜度数配高了20度,应尽快前往眼科就诊。因为他们的眼睛仍在不断发育,不合适的眼镜度数可能会影响视力发育,导致近视度数进一步加深。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眼部检查,如验光等,重新评估眼睛的屈光状态,确定准确的度数。 成年人:成年人的视力相对稳定,但如果眼镜度数配高了20度,也会出现视物不适的情况,如视物模糊、眼疲劳等。同样需要及时就医,进行验光等检查,明确当前眼睛的屈光情况,以便调整眼镜度数。 二、调整用眼习惯辅助缓解 控制用眼时间: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应合理控制用眼时间。一般来说,连续用眼30-40分钟后,应休息10-15分钟,可以向远处眺望、做眼保健操等。这样有助于缓解眼疲劳,避免因眼镜度数不合适导致眼疲劳加重。例如,儿童青少年在使用电子设备学习时,每30分钟就应休息一下,成年人长时间工作后也应适当放松眼睛。 改善用眼环境:保持良好的用眼环境对眼睛健康很重要。室内光线要适中,过亮或过暗的光线都会加重眼睛负担。对于儿童青少年,在看书、写字时,应使用合适亮度的台灯,避免光线直射眼睛;成年人在工作环境中也应注意光线的调节。同时,要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眼睛与书本保持33厘米左右的距离,减少因姿势不当和用眼环境不佳导致的视力问题加重。 三、后续跟踪与观察 定期复查:在调整眼镜度数后,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需要定期复查视力。儿童青少年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观察视力发育和眼镜度数的适配情况;成年人可以每年复查一次。通过定期复查,能够及时发现视力变化和眼镜度数是否仍合适,以便及时调整。 关注眼部不适症状: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密切关注眼部是否有新的不适症状出现。如果在佩戴调整后的眼镜后,仍然存在眼疲劳、视物模糊加重等情况,应及时返回医院就诊,进一步检查眼睛的情况,排除其他眼部疾病的可能。
2025-09-22 16:48:24 -
角膜塑形镜多久换一次
角膜塑形镜常规更换周期约1年,个体差异和护理情况会影响更换周期,儿童因生长发育快建议1年左右更换,成年人眼部稳定但有特殊情况也需关注并及时检查更换。 一般来说,角膜塑形镜的更换周期通常为1年左右。这是因为角膜塑形镜在使用过程中,会与眼睛的泪液等物质长期接触,镜片表面会逐渐出现细微的磨损、蛋白沉淀等情况,虽然日常通过护理液等进行清洁,但无法完全避免这些变化,经过1年左右的使用后,镜片的光学性能和适配性等会明显下降,继续使用可能会影响矫正效果甚至对眼部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影响更换周期的因素 个体差异:不同使用者的眼部情况、使用频率等存在差异。例如,有些使用者眼部代谢较为旺盛,泪液中的蛋白等物质沉积相对更快,可能需要提前更换,可能在8-10个月左右就需要考虑更换;而眼部状态相对稳定、使用频率较低的使用者,可能可以适当延长到1年半左右,但最长一般不超过2年。 护理情况:正确规范的护理对于延长镜片使用寿命有一定帮助。如果严格按照护理流程,使用合格的护理产品,定期对镜片进行消毒、清洁等操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镜片的老化等情况,可能使更换周期稍有延长,但一般也不会超过上述常规范围太多。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群体: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眼部形态等变化相对较快。一般建议按照常规的1年左右周期进行更换,因为儿童眼部的不断变化可能导致原本适配的镜片很快不再适合,若继续使用不合适的镜片可能影响视力矫正效果,甚至可能损伤眼部组织。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儿童佩戴后的眼部反应,如出现眼部不适、视力矫正效果下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并考虑更换镜片。 成年人群体:成年人相对儿童来说眼部状态较为稳定,但也需要关注自身眼部的细微变化。如果成年人在佩戴过程中发现视力矫正效果不如以往,或者眼部有异物感等不适症状,即使还未到1年的常规更换时间,也应及时到眼科进行检查,评估是否需要提前更换镜片。同时,成年人如果有特殊的生活方式,比如经常进行游泳等活动,会增加镜片污染的风险,可能需要更频繁地检查镜片状态,必要时缩短更换周期。
2025-09-22 16:4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