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眼与全身疾病的综合诊治,如甲状腺相关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等,以及合并全身疾病的白内障的手术治疗、青光眼的诊段与手术治疗。
向 Ta 提问
1992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1999年中山大学眼科学硕士毕业,2007年中山大学眼科学博士毕业。意大利米兰大学附属FondazioneCàGranda医院 Graves' Orbitopathy Center(EUGOGO成员之一)访问学者,广东眼科医师协会白内障学组委员,广东省视光学学会视力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视光学学会白内障复明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工伤保险辅助器具配置专家库专家,临床上主要擅长甲状腺相关眼病的诊治、白内障的手术治疗、青光眼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治等等。研究内容主要有甲状腺相关眼病高眼压的形成机制探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理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等。曾主持与作为主要参与者开展多项省级以上科研基金项目。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卫生厅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作为主要成员获得2007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以第一作者及主要参与者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
展开-
红眼病得过还会得吗
红眼病得过仍可能再得,原因包括不同病原体感染、自身免疫力因素、环境因素等,可通过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清洁、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传染源来预防再次患病。 一、再次患病的原因 不同病原体感染:引起红眼病的病原体有多种,如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毒(腺病毒等)。当再次接触到不同类型或同种但不同血清型的病原体时,就可能再次发病。例如,曾因感染某种腺病毒血清型患过红眼病,若后续接触到另一种腺病毒血清型,身体尚未产生针对该血清型的持久免疫力,就容易再次感染发病。 自身免疫力因素:人体对红眼病病原体的免疫力并非终身免疫。免疫力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增长、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等,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加再次感染发病的风险。比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功能逐渐衰退,相比年轻人更易再次患上红眼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受到影响,也较易反复发生红眼病。 环境因素:如果生活、工作环境中存在较多的病原体传播风险,如公共场所卫生条件差、经常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等,即使曾患过红眼病,再次接触到病原体时仍可能发病。例如,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若卫生清洁不到位,病原体容易传播,曾患过红眼病的儿童再次接触到病原体后就容易复发。 二、预防再次患病的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揉眼睛。因为手上可能沾染各种病原体,用手揉眼会增加病原体感染眼部的机会。例如,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都要及时洗手。 保持环境清洁:定期对生活和工作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尤其是公共场所的设施。如家庭中可定期用消毒液擦拭家具、玩具等;在学校、办公室等场所,要做好日常的卫生清洁和消毒工作,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 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运动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要保证营养摄入,让其有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活动来增强免疫力;老年人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以提高免疫力;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稳定病情来提升自身的免疫防御能力。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红眼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且卫生条件差的公共场所。如果必须前往,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眼镜等,减少与病原体的接触机会。
2025-09-29 11:18:41 -
眼睛皮上长了疙瘩怎么回事
眼睛皮上长疙瘩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麦粒肿(多由葡萄球菌感染、用眼不卫生等致,表现为红肿热痛疙瘩)、霰粒肿(因睑板腺出口阻塞等致,表现为无痛圆形肿块)、眼睑皮脂腺囊肿(因皮脂腺排泄管阻塞致,表现为与皮肤粘连的圆形肿物)、眼睑肿瘤(良性如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致的乳头状瘤、血管发育异常致的血管瘤,恶性如长期日光照射致的基底细胞癌、紫外线照射等致的鳞状细胞癌,良性表现为新生物,恶性生长快、边界不清等),儿童及成年人出现相关情况需注意,发现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一、麦粒肿 1.成因:多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常见于用眼不卫生、过度疲劳等情况,比如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且不注意眼部清洁的人群易患。 2.表现:眼睛皮上会出现红肿热痛的疙瘩,初期局部红肿,随后可形成硬结,有压痛感。 二、霰粒肿 1.成因:是因睑板腺出口阻塞,分泌物潴留引起的慢性炎症肉芽肿,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可能与睑板腺分泌旺盛、睑板腺开口堵塞等有关。 2.表现:眼睑皮下可触及无疼痛的圆形肿块,与皮肤无粘连,表面光滑,边界清楚。 三、眼睑皮脂腺囊肿 1.成因:由于眼睑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而形成的潴留性囊肿,和皮脂腺分泌不畅相关。 2.表现:眼睑皮下可摸到圆形肿物,与皮肤粘连,表面皮肤可正常或稍有红肿。 四、眼睑肿瘤 1.良性肿瘤 成因:如眼睑乳头状瘤,多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眼睑血管瘤,可能与血管发育异常有关。 表现:眼睑上出现新生物,乳头状瘤表现为表面粗糙呈乳头状,血管瘤则可见局部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边界不清。 2.恶性肿瘤 成因:如基底细胞癌,可能与长期日光照射有关;鳞状细胞癌,与紫外线照射、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相关。 表现:眼睑上的肿物生长较快,边界不清,可有溃疡、出血等表现,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还可能伴有区域淋巴结肿大等。 对于儿童出现眼睛皮上长疙瘩的情况,家长需更加留意,因为儿童表达可能不清晰,且儿童的眼部问题可能与儿童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相关,比如儿童睑板腺功能尚未完全成熟等。对于成年人,若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用眼过度等生活方式不佳,也更容易出现麦粒肿、霰粒肿等情况。如果发现眼睛皮上长了疙瘩,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09-29 11:16:54 -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有哪些症状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初发感染时,6个月-5岁儿童原发感染可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等,上皮型角膜炎有畏光等症状;复发感染时,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易致严重并发症,基质型角膜炎分免疫性和坏死性,内皮型角膜炎有角膜内皮及眼压等相关症状,且不同人群症状有差异。 一、初发感染相关症状 原发感染:多见于6个月-5岁的儿童,常为隐性感染,部分可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伴有眼睑皮肤疱疹,可伴有发热、咽痛等全身症状。原发感染后,病毒可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发热、感冒、过度劳累等,病毒可被激活引发复发感染。 上皮型角膜炎:是最常见的类型,患者可出现畏光、流泪、眼痛、视力下降等症状。检查可见角膜上皮呈点状、树枝状、地图状缺损,荧光素染色阳性。树枝状角膜炎表现为角膜上皮出现串珠状排列的小水疱,破溃后融合成树枝状的溃疡灶,边缘稍隆起,伴有周围角膜上皮水肿。地图状角膜炎则是树枝状溃疡进一步扩大、融合,形成不规则的地图状溃疡,病变区角膜知觉减退。 二、复发感染相关症状 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由于病毒感染损伤角膜感觉神经纤维,导致角膜知觉减退,患者可无明显的眼痛等刺激症状,但易发生角膜溃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表现为角膜上皮干燥、粗糙,有时可见上皮缺损,角膜基质水肿等。 基质型角膜炎:又可分为免疫性基质型和坏死性基质型。免疫性基质型多为复发感染,表现为角膜基质深层的炎症浸润,可呈盘状,称为盘状角膜炎。患者可有视力下降,角膜中央区出现盘状水肿,基质增厚,后弹力层皱褶,一般无明显的角膜上皮缺损,荧光素染色阴性或仅少量着色。坏死性基质型则表现为角膜基质的坏死、溶解,可出现角膜溃疡、变薄,甚至穿孔,伴有明显的眼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角膜知觉减退。 内皮型角膜炎:主要表现为角膜内皮水肿、皱褶,伴有前房闪辉、房水细胞等炎症反应,可出现眼压升高,导致继发性青光眼,患者可出现眼胀、头痛等症状。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症状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儿童患者原发感染时全身症状相对较明显;女性在经期等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时,更易复发感染;长期熬夜、过度疲劳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复发风险较高;有免疫缺陷病史的人群,病情可能更严重且易反复。
2025-09-29 11:13:43 -
白眼球上长了个水泡怎么回事
白眼球长水泡可能由泡性结膜炎(由微生物蛋白质引起迟发型免疫反应,各年龄段可发病,儿童等易患)、结膜淋巴管扩张(因淋巴管回流受阻,所有人群可发生,受刺激或有炎症者易出现)、过敏性结膜炎(接触过敏原引发过敏反应,过敏体质者易发病)、化学性或物理性刺激(接触化学物质或受物理刺激,相关职业或特定环境人群易发生,各年龄均可)、病毒感染(如腺病毒感染等,各年龄段可发病,儿童易被侵袭)等引起,发现后应及时就医,注意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揉眼,特殊人群遵医嘱处理。 一、泡性结膜炎 成因:由微生物蛋白质引起的迟发型免疫反应,常见致病微生物包括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表现:白眼球出现单个或多个灰白色小结节,周围球结膜充血。患者可能有异物感、灼热感,病变靠近角膜时可影响视力。 人群差异: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多见,免疫力较低者更易患。 二、结膜淋巴管扩张 成因:结膜淋巴管回流受阻导致扩张。可能与炎症、外伤等因素有关。 表现:白眼球出现透明小水泡,大小不等,可单个或多个聚集。一般无明显不适,偶尔有异物感。 人群差异:所有人群都可能发生,生活中眼部受到刺激或有炎症的人更易出现。 三、过敏性结膜炎 成因: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引发过敏反应。 表现:白眼球出现水泡样改变,同时伴有眼痒、流泪、结膜充血等症状。 人群差异:过敏体质者更易发病,不同年龄都可能因接触过敏原而患病。 四、化学性或物理性刺激 成因:眼部接触化学物质(如酸碱等)或受到物理刺激(如高温、风沙等)。 表现:白眼球出现水泡,局部可能有红肿、疼痛等表现。 人群差异:从事相关职业(如化工、建筑等)的人群或在特定环境下暴露的人群易发生,各年龄均可发病。 五、病毒感染 成因:如腺病毒感染等,可引起结膜炎症,导致白眼球长水泡。 表现:除了白眼球水泡,还可能有眼睛充血、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具有一定传染性。 人群差异:各年龄段都可能感染发病,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更易被病毒侵袭。 如果发现白眼球上长了水泡,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进行相应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揉眼,减少眼部刺激。特殊人群如儿童、过敏体质者等更要谨慎对待,遵循医生建议进行处理。
2025-09-29 11:11:47 -
近视手术哪一种最安全
近视手术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全飞秒激光手术(SMILE)、表层切削手术(如LASEK、PRK)等,不能简单说哪种最安全,需根据患者角膜厚度、近视度数等具体情况选择,未成年人及有眼部疾病者需谨慎,选择时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做详细术前检查由医生综合判断。 全飞秒激光手术(SMILE) 全飞秒手术不需要制作角膜瓣,直接用飞秒激光在角膜基质层内制作一个透镜,然后通过微小切口将透镜取出,改变角膜的屈光状态。与LASIK相比,全飞秒手术的切口更小,仅2-4mm,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干眼等并发症相对较少。临床研究显示,全飞秒手术在矫正近视方面安全性较好,患者术后的舒适度较高,视力恢复也较为理想。不过,全飞秒手术也有其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近视度数在1000度以下,散光在500度以下的患者,同样需要患者年满18周岁且近视度数稳定。对于一些角膜形态特殊或者有其他眼部疾病的患者可能不适用。 表层切削手术(如LASEK、PRK) LASEK和PRK属于表层切削手术。LASEK是通过酒精浸泡角膜上皮层后进行切削,PRK则是直接去除角膜上皮层后进行切削。这类手术的优点是不需要制作角膜瓣,对于一些角膜较薄不适合LASIK和全飞秒手术的患者可能是一种选择。但术后恢复相对较慢,疼痛相对较明显,并且有发生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等并发症的可能。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表层切削手术也在不断改进,安全性也在逐步提高。其适应证相对较宽,对于一些角膜厚度较薄但又有近视矫正需求的患者有一定的应用,但术后需要患者严格按照医嘱用药,注意眼部卫生等。 总体来说,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近视手术绝对最安全,而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比如患者的角膜厚度、近视度数、散光度数、年龄、眼部健康状况等因素。一般来说,适合患者自身眼部条件的手术就是相对安全的。对于未成年人,由于眼部还在发育中,近视度数可能不稳定,不建议进行近视手术。对于有眼部疾病(如圆锥角膜、严重干眼症等)的患者,需要谨慎评估是否适合手术以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在选择近视手术时,患者需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详细的术前检查,由医生根据检查结果综合判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手术方式。
2025-09-29 11: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