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擅长: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立,男,临床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2001年获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工作29年,专业方向为脊柱外科,目前已主刀完成约3000余例脊柱外科手术。    擅长颈椎外科,在复杂疑难的各型颈椎病、颈椎损伤及颈椎畸形的手术治疗方面,特别是颈椎椎弓根钉技术应用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在胸椎管狭窄症、严重腰椎滑脱、腰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内外率先开展可视化小切口微创减压固定融合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及腰间盘突出症,取得良好效果。    曾多次赴国外学习交流,曾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及2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40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参与13部学术及科普专著的编著及翻译工作,获多项学术奖项,在国内多家学术期刊任编委及审稿专家职务,兼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脊柱脊髓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医学顾问、北京医学会及北京海淀区鉴定专家等职务。    曾著有科普著作:《颈椎病专家答疑》一书,并获第一届北京市优秀科普作品奖优秀奖;在网络媒体发表颈腰椎科普文章100余篇。

展开
个人擅长
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展开
  • 多发性软骨瘤怎么治疗

    多发性软骨瘤有观察等待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观察等待针对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且无明显生长或恶变倾向者,定期影像学监测;手术指征为肿瘤致疼痛等影响生活、生长迅速怀疑恶变、压迫周围组织或影响外观功能等,手术方式有刮除术和切除术。儿童患者治疗需谨慎,考虑手术对生长发育影响,密切监测;成年患者依肿瘤对生活健康影响定方案,术后注意休息和康复锻炼。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当多发性软骨瘤出现以下情况时考虑手术:肿瘤引起疼痛等症状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肿瘤生长迅速怀疑有恶变可能;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如神经、血管等)导致相应症状;肿瘤影响肢体的外观和功能等。例如,若肿瘤压迫神经导致肢体麻木、无力,就需要考虑手术解除压迫。 手术方式 刮除术:适用于较局限的软骨瘤,通过刮除肿瘤组织,然后填充骨水泥等进行修复。对于一些较小的、位于肢体非重要部位的软骨瘤可采用此方法。 切除术:对于较大的、边界不清或怀疑恶变的软骨瘤,可能需要将肿瘤及其周围部分正常组织一并切除。如果是发生在肢体末端影响功能的较大肿瘤,可能需要进行截肢等更广泛的切除,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多发性软骨瘤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手术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于观察等待的儿童患者,要密切监测肿瘤生长情况,因为儿童骨骼仍在发育,肿瘤的生长可能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如果需要手术,要选择对儿童生长干扰较小的手术方式,并在术后加强对骨骼生长的监测,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成年患者:成年患者的骨骼发育已经完成,治疗主要根据肿瘤对其生活和健康的影响来决定。如果肿瘤引起明显症状,手术治疗相对儿童患者可能更直接,但仍需要评估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成年患者在术后要注意合理休息和康复锻炼,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25-09-22 15:43:39
  • 跟骨骨折术后多久弃拐

    跟骨骨折术后弃拐时间受骨折严重程度、患者年龄、术后康复训练情况影响,不同阶段弃拐情况不同,儿童患者愈合快但康复训练需谨慎,老年患者弃拐要谨慎且关注基础疾病等,多数患者术后6-12周左右可逐步弃拐但具体依个体骨折愈合情况定。 不同阶段的弃拐情况 早期阶段(术后1-2周):术后初期,患者需要借助拐杖部分或完全负重来减轻患侧肢体的重量,防止骨折部位承受过大压力影响愈合。此时拐杖主要起支撑作用,帮助患者保持身体平衡,进行必要的活动。 中期阶段(术后3-6周):随着骨折部位逐渐有骨痂形成,骨折相对稳定一些。如果骨折情况允许,患者可以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开始尝试部分负重行走,拐杖的使用频率和力度可能会有所调整,逐渐增加患侧肢体的负重比例,但仍需依赖拐杖来保障安全。 后期阶段(术后6周以上):当骨折愈合较好,患肢有足够的力量支撑身体重量时,患者可以在医生评估后逐渐尝试弃拐行走。但即使弃拐,也需要注意行走的时间和距离逐渐增加,避免突然长时间行走导致患侧肢体不适。一般来说,经过规范治疗和康复的患者,多数在术后6-12周左右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弃拐,但具体还需依据个体的骨折愈合情况而定。 特殊人群的弃拐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跟骨骨折术后弃拐时间相对更短,因为儿童骨折愈合速度比成人快。但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术后康复训练需要更加谨慎和科学,在弃拐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肢的功能恢复情况,确保在安全的前提下逐步过渡到正常行走,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损伤。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术后弃拐更要谨慎。需要在充分评估骨折愈合和全身健康状况后,缓慢进行弃拐训练。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尤其是补充钙和维生素D等有助于骨折愈合和骨骼健康的营养物质,同时要关注心血管等基础疾病对行走的影响,避免因弃拐过早而导致跌倒等意外发生。

    2025-09-22 15:38:20
  • 甲钴胺配什么药可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由腰椎间盘退变等引起,甲钴胺常用于其神经损伤辅助治疗,通常需与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COX活性减轻炎症疼痛,如布洛芬)、脱水消肿药(减轻神经根水肿缓解神经压迫,如甘露醇)、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与甲钴胺协同营养神经促进恢复)配合治疗,特殊人群使用需注意,老年人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谨慎用,儿童需医生评估后谨慎选。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 举例:布洛芬,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布洛芬能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对炎症介质的抑制作用有助于减轻神经根的炎症水肿,进而缓解疼痛。 脱水消肿药 作用机制:减轻神经根的水肿,从而缓解神经压迫症状。 举例:甘露醇,临床研究显示,甘露醇静脉滴注可以迅速降低神经根的水肿程度,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因神经压迫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状,常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期的辅助治疗药物。 神经营养药物 作用机制:除甲钴胺外,还有维生素B1等,它们参与神经细胞内核酸、蛋白质、脂肪的代谢,维持神经髓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举例:维生素B1,维生素B1与甲钴胺协同作用,可更好地营养受损的神经,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多项联合用药的临床观察发现,甲钴胺联合维生素B1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损伤,较单独使用甲钴胺能更快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使用时需注意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使用时需谨慎,虽然目前甲钴胺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中的安全性研究尚不充分,但一般只有在明确需要时才考虑使用;儿童患者应避免随意使用,因为儿童的神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对其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需在医生严格评估后,权衡利弊谨慎选择。

    2025-09-22 15:32:19
  • 骨折不疼说明骨痂生长吗

    骨折不疼不一定是骨痂生长,骨折后疼痛缓解原因多样,骨痂生长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不同部位、年龄骨痂出现时间有差异,骨折后疼痛缓解还可能因骨折断端稳定、炎症反应消退,需综合多方面判断骨痂生长情况及考虑不同因素对骨折恢复和疼痛变化的影响。 骨痂生长的判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检查是判断骨痂生长较常用的方法。一般在骨折后的2-3周左右,可逐渐在骨折端看到模糊的骨痂影。不同部位的骨折骨痂出现时间有差异,例如上肢长骨骨折相对下肢长骨骨折骨痂出现可能稍早一些。对于儿童骨折,骨痂生长相对较快,因为儿童骨代谢活跃。而老年人由于骨代谢较慢,骨痂生长可能相对迟缓。 临床症状观察:骨痂生长过程中可能伴随局部轻度的酸胀感等,但这不是特异表现。如果骨折部位疼痛消失,同时局部有轻度的隆起等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更能辅助判断骨痂生长情况。 骨折后疼痛缓解的其他原因 骨折断端稳定:当骨折经过恰当的固定后,骨折断端不再频繁活动,对周围神经的刺激减少,疼痛会逐渐减轻。比如采用石膏固定或钢板内固定后,骨折断端相对稳定,疼痛缓解。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固定的方式选择会考虑年龄因素,儿童可能更多采用石膏固定,因为儿童骨骼可塑性强,而老年人可能根据骨折具体情况选择钢板等固定方式,但固定后都可使疼痛减轻。 炎症反应消退:骨折后局部会有炎症反应,释放炎性介质导致疼痛。随着机体的修复,炎性介质逐渐被清除,炎症反应消退,疼痛也会缓解。这一过程与年龄有关,年轻人机体修复能力强,炎症消退相对快些;老年人机体修复慢,炎症消退时间可能延长,但不管年龄大小,炎症消退都可使疼痛减轻。 总之,骨折不疼不能简单认为是骨痂生长,需要结合影像学等多方面综合判断骨痂是否生长情况,同时要考虑不同年龄、骨折部位等因素对骨折恢复及疼痛变化的影响。

    2025-09-22 15:26:12
  • 治疗腰间盘突出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非手术治疗为主的有效措施包括腰椎牵引可缓解腰间盘突出患者疼痛与改善神经功能,核心肌群训练能降低复发风险,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疼痛但要注意特殊人群不良反应,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无效且有严重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常见术式有风险,特殊人群手术前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 一、非手术治疗为主的有效措施 1.康复理疗-腰椎牵引:通过器械对腰椎施加牵引力,使椎间隙增宽,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多项临床研究显示,适度疗程的腰椎牵引可显著缓解腰间盘突出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神经功能,例如有研究表明牵引后约60%-70%的患者疼痛能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2.运动锻炼-核心肌群训练:核心肌群(包括腹横肌、多裂肌等)的强化训练至关重要。以平板支撑为例,患者保持正确姿势可增强腰部稳定性;桥式运动能有效锻炼臀部和腰部肌肉。长期坚持规律的核心肌群训练(如每周3-5次,每次持续一定时间)可降低腰间盘突出的复发风险,临床研究证实坚持3-6个月的核心肌群训练,能使约80%的患者腰部功能和疼痛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3.药物辅助-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用于缓解疼痛,但需注意特殊人群,老年人使用时需警惕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儿童应避免使用该类药物,因其可能对儿童身体发育产生潜在影响。 二、手术治疗的适用情况及要点 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出现严重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例如下肢肌力明显下降、大小便失禁等情况。常见术式为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该手术可直接解除神经压迫,但存在感染、神经损伤等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手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等身体状况,以确保手术耐受;儿童患者一般优先采用非手术干预措施,因为手术对儿童身体发育和后续影响需谨慎考量。

    2025-09-22 15:10:2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