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男,临床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2001年获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工作29年,专业方向为脊柱外科,目前已主刀完成约3000余例脊柱外科手术。 擅长颈椎外科,在复杂疑难的各型颈椎病、颈椎损伤及颈椎畸形的手术治疗方面,特别是颈椎椎弓根钉技术应用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在胸椎管狭窄症、严重腰椎滑脱、腰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内外率先开展可视化小切口微创减压固定融合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及腰间盘突出症,取得良好效果。 曾多次赴国外学习交流,曾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及2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40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参与13部学术及科普专著的编著及翻译工作,获多项学术奖项,在国内多家学术期刊任编委及审稿专家职务,兼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脊柱脊髓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医学顾问、北京医学会及北京海淀区鉴定专家等职务。 曾著有科普著作:《颈椎病专家答疑》一书,并获第一届北京市优秀科普作品奖优秀奖;在网络媒体发表颈腰椎科普文章100余篇。
展开-
右肩疼痛预示什么病
肩关节本身病变相关有肩周炎好发于相关人群因肩囊等慢性炎症致右肩疼痛活动受限、肩袖损伤常见于特定人群因反复运动或外伤致肌腱撕裂有特定外展痛、肩关节脱位有外伤史致畸形疼痛障碍;颈椎病中神经根型可致右肩放射性痛伴颈部等症状与长期低头等相关;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可放射至右肩伴心脏症状与年龄等基础病史有关;肿瘤相关有肩部骨肿瘤或转移瘤致右肩持续痛伴全身症状与基因等病史相关。 一、肩关节本身病变相关疾病 1.肩周炎:好发于50岁左右人群,主要因肩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导致右肩疼痛,初期为阵发性隐痛,后期可发展为持续性疼痛,且活动受限,尤其外展、上举、内外旋等动作明显困难,病情进展与年龄、肩部长期劳损等因素相关,年龄增长使肩关节退变,长期过度活动等易诱发。 2.肩袖损伤:常见于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或有肩部外伤史者,多因肩关节反复运动或外伤致肩袖肌腱部分或完全撕裂,表现为右肩疼痛,上臂外展到60°-120°时疼痛明显加重,活动肩关节时有疼痛和无力感,与肩部过度使用、外伤等生活方式及病史相关。 3.肩关节脱位:有明确肩部外伤史,如跌倒时手掌撑地等,表现为右肩畸形(方肩畸形等)、疼痛剧烈、活动障碍,因外伤导致肩关节正常结构破坏,年龄、外伤机制等是重要影响因素。 二、颈椎病相关疾病 颈椎病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致右肩放射性疼痛,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等原因压迫神经根,疼痛常伴随颈部不适、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发病与长期低头工作、颈椎退变等生活方式及年龄增长导致的颈椎结构变化病史相关,年龄增加使颈椎间盘等组织退变,长期不良姿势加速病变进程。 三、心血管疾病相关情况 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可放射至右肩,此类患者多有胸痛、胸闷等心脏相关症状,疼痛特点常与活动、情绪激动等有关,需注意与肩部本身病变疼痛鉴别,心血管疾病发病与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病史密切相关,年龄增长、存在基础疾病增加发病风险。 四、肿瘤相关疾病 肩部骨肿瘤或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肩部时,可引起持续右肩疼痛,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肿瘤发病与个体基因易感性、接触致癌因素等病史相关,不同年龄、既往肿瘤病史情况影响发病及疼痛表现。
2025-10-15 13:37:38 -
脚酸是哪种病症的预兆
脚酸可因长时间行走等致肌肉无氧代谢产乳酸堆积引发,经休息适当拉伸可缓;也可由足底筋膜炎因长期站立行走等致筋膜牵拉损伤、关节炎(类风湿为自身免疫病累及关节、骨关节炎因软骨退变)、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神经压迫放射性引起;代谢性疾病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因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致神经损伤;老年人需留意关节健康,孕妇因体重增足部负担重易疲劳性脚酸要适当休息选舒适鞋袜,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监测,儿童脚酸要排查运动损伤避免过度运动及时就医。 一、过度疲劳相关 长时间行走、剧烈运动等导致足部肌肉过度使用,肌肉无氧代谢产生乳酸堆积,可引发脚酸,通常经休息、适当拉伸后可逐渐缓解,此类情况常见于日常活动量突增人群,如长期久坐后首次长距离行走者。 二、足部疾病相关 (一)足底筋膜炎 多因长期站立、行走或足部结构异常,致使足底筋膜反复牵拉损伤,局部炎症刺激引发脚酸,尤其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起步时症状明显,常见于职业需久站人群,如教师、售货员等。 (二)关节炎 1.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足部关节,炎症反应导致脚酸伴肿胀、晨僵(晨起关节僵硬感通常超过30分钟),好发于有家族遗传史或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人群。 2.骨关节炎:足部关节软骨退变、磨损,多见于中老年人群,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表现为脚酸伴关节活动时摩擦感、活动受限。 三、神经压迫相关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退变、损伤等致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等,可放射性引起足部酸麻不适,常伴腰痛,久坐、弯腰劳作后易诱发,常见于长期伏案或重体力劳动者。 四、代谢性疾病相关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损伤神经纤维,出现脚酸、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需关注血糖监测情况,尤其糖尿病病史超过5年且未规范控糖者。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因退行性病变风险高,需留意足部关节健康,出现脚酸持续不缓解时应及时排查关节炎等问题。 孕妇:体重增加致足部负担加重,易出现疲劳性脚酸,建议适当休息、选择舒适鞋袜。 糖尿病患者:严格控糖以预防神经病变进展,定期监测血糖及足部感觉变化。 儿童:脚酸需排查运动损伤等,避免过度运动,若持续不适及时就医。
2025-10-15 13:35:55 -
扭伤脚肿了怎么消肿最快止疼
受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让脚部充分休息,72小时内冰敷(儿童缩短时间防冻伤),用弹性绷带适中加压包扎且从远端向近端,将受伤脚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疼痛明显可考虑非甾体抗炎药但特殊人群需谨慎,儿童扭伤脚肿冰敷包扎要轻柔肿或痛持续就医,老年人扭伤后要密切观察症状变化防骨折必要时做X线检查。 一、急性期基础处理 1.休息:受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继续行走或负重,让受伤脚部得到充分休息,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例如,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尽可能减少脚部的受力。 2.冰敷:在受伤后的72小时内,可进行冰敷。每1-2小时冰敷一次,每次冰敷15-20分钟。使用冰袋或毛巾包裹冰块后敷于肿胀部位,通过低温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需注意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对于儿童,冰敷时间可适当缩短,且要密切观察皮肤状况。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脚部进行加压包扎,压力要适中,既能够起到减轻肿胀的作用,又不会影响血液循环。包扎时从远端向近端进行,保证绷带均匀贴合。 4.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脚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的位置,例如平卧时在脚部下方垫枕头。这样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少脚部静脉淤血,从而减轻肿胀。 二、药物辅助(非药物优先) 疼痛明显时可考虑非甾体抗炎药缓解,但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一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有一定镇痛消肿作用,但儿童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安全原则,优先选择非药物的物理干预方法,避免随意使用成人药物。若需使用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且重点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和年龄限制。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扭伤脚肿时,冰敷要格外小心,时间不宜过长,且要防止冰袋冻伤皮肤。加压包扎时力度要轻柔,避免影响儿童脚部正常发育。若肿胀明显或疼痛持续,应及时就医,因为儿童表述可能不准确,需警惕是否有骨折等严重情况。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扭伤后肿胀疼痛时,除遵循上述基础处理外,更要密切观察症状变化。由于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肿胀消退可能较慢,且需警惕是否存在骨折等情况,必要时及时就医进行X线等检查以明确诊断,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2025-10-15 13:34:14 -
何为崴脚的最佳处理方式
崴脚后需立即休息、冰敷(48小时内用冰袋包裹)、适度加压包扎及抬高患肢,伤情分轻度(局部轻微症状可观察训练)和重度(严重需就医检查),后续症状缓解后循序渐进开展康复训练,疑似韧带撕裂或骨折及时就医,儿童冰敷防冻伤且需医生指导训练,老年人易骨折尽快就医固定治疗并适度康复训练。 一、即时处理 1.休息:崴脚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受伤部位继续负重,防止损伤加重,例如避免行走或站立过久。 2.冰敷:受伤后48小时内用冰袋或冷毛巾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低温可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与炎症反应,减轻肿胀与疼痛,需注意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冻伤皮肤。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适度加压包扎,减轻肿胀,但包扎力度不宜过紧,以防影响血液循环。 4.抬高患肢:将受伤脚踝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二、伤情评估 1.轻度崴脚:局部仅轻微疼痛、肿胀,能短时间负重行走,可按即时处理方法观察24~48小时,若症状逐渐缓解,可逐步开展康复训练。 2.重度崴脚:若出现肿胀剧烈、剧烈疼痛、无法负重、关节畸形或皮肤有淤血淤斑等情况,可能存在韧带撕裂、骨折等严重损伤,需立即就医,通过X线、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明确损伤状况。 三、后续处理 1.康复训练:受伤部位症状缓解后,逐步开展康复训练,包括踝关节屈伸、旋转等活动,恢复关节灵活性与肌肉力量,训练需循序渐进,例如先缓慢进行踝关节屈伸练习,每天多次,每次10~15次,随恢复情况增加训练强度与次数。 2.就医指导:疑似韧带撕裂或骨折时,需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依据损伤程度给予相应治疗,如韧带修复手术或骨折固定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骨骼、韧带发育未完全,冰敷时需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冻伤,家长需密切观察肿胀与活动情况,异常时及时就医,康复训练需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防止不恰当训练影响生长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骨质疏松,崴脚后易发生骨折等严重损伤,即时处理后应尽快就医检查,因恢复能力较弱,骨折等损伤需及时固定与治疗,康复中避免再次受伤,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度开展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
2025-10-15 13:32:47 -
小腿酸胀是什么原因
小腿酸胀可因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过度运动致肌肉疲劳引发,也与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血液循环问题相关,还可能由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神经系统问题导致,营养不良、内分泌疾病、药物副作用等也可致小腿酸胀,老年人因肌肉萎缩等更易有血液循环相关酸胀需避免久站久坐并锻炼,孕妇因体重压迫血管致酸胀应休息时抬高下肢,儿童生长痛常见可适当休息热敷不缓解需排查疾病。 一、肌肉疲劳相关因素 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会使小腿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代谢产生的乳酸等物质堆积,引发酸胀感;过度运动如长跑、高强度健身后,小腿肌肉可能因微细损伤及乳酸堆积出现酸胀,常见于运动爱好者或近期突然增加运动量人群。 二、血液循环问题 1.下肢静脉曲张:静脉瓣功能障碍致血液回流受阻,小腿静脉迂曲扩张,患者常感小腿酸胀、沉重,久站后症状加重,可见小腿皮肤色素沉着等表现。 2.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内血栓阻塞管腔,静脉回流受阻,除小腿酸胀外,多伴患肢肿胀、皮肤温度升高,严重时可致肢体缺血坏死。 三、神经系统问题 1.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压迫支配小腿的神经根,可引起小腿酸胀、麻木,常伴腰部疼痛,症状可因体位改变加重或缓解。 2.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受压迫或刺激时,可放射至小腿出现酸胀不适,多有臀部、大腿后侧疼痛向下放射的表现。 四、其他因素 1.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B12等营养素时,可能影响神经功能,出现小腿酸胀,常见于长期素食、吸收障碍人群。 2.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因代谢减慢,可出现肌肉乏力、酸胀,常伴畏寒、乏力、体重增加等表现。 3.药物副作用:部分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类降压药,可能引起下肢水肿、酸胀等不良反应。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因肌肉萎缩、血管弹性下降,更易发生血液循环相关小腿酸胀,日常应避免久站久坐,适当进行下肢肌肉锻炼。 孕妇:随孕周增加体重压迫下肢血管,血液循环受阻易致小腿酸胀,建议休息时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 儿童:生长痛较常见,多因骨骼生长迅速与肌肉、肌腱生长不同步所致,一般适当休息、热敷可缓解,若持续不缓解需排查其他疾病,避免盲目用药。
2025-10-15 13: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