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男,临床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2001年获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工作29年,专业方向为脊柱外科,目前已主刀完成约3000余例脊柱外科手术。 擅长颈椎外科,在复杂疑难的各型颈椎病、颈椎损伤及颈椎畸形的手术治疗方面,特别是颈椎椎弓根钉技术应用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在胸椎管狭窄症、严重腰椎滑脱、腰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内外率先开展可视化小切口微创减压固定融合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及腰间盘突出症,取得良好效果。 曾多次赴国外学习交流,曾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及2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40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参与13部学术及科普专著的编著及翻译工作,获多项学术奖项,在国内多家学术期刊任编委及审稿专家职务,兼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脊柱脊髓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医学顾问、北京医学会及北京海淀区鉴定专家等职务。 曾著有科普著作:《颈椎病专家答疑》一书,并获第一届北京市优秀科普作品奖优秀奖;在网络媒体发表颈腰椎科普文章100余篇。
展开-
脚扭伤第二天可以走路吗
脚扭伤第二天是否能走路需依具体情况而定,轻度脚扭伤在能耐受时可缓慢短距离走,中重度扭伤则通常不能走,儿童、成年人、老年人因自身特点,脚扭伤后第二天走路情况不同,要综合损伤程度与人群特点判断,以促良好恢复避免严重后果。 中度及重度脚扭伤:如果脚扭伤较为严重,出现明显的肿胀、剧烈疼痛,甚至活动受限,那么第二天通常不可以走路。因为此时局部组织损伤较重,走路会加重损伤部位的出血、肿胀,不利于损伤的修复,还可能导致损伤进一步加重。比如,脚扭伤后出现明显畸形、无法站立等情况,第二天走路会使损伤部位承受更大的压力,影响恢复进程。 不同人群脚扭伤第二天走路的差异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脚扭伤后第二天是否能走路更要谨慎判断。儿童骨骼、韧带等组织相对脆弱,脚扭伤后恢复能力虽相对较强,但也需要充分休息。如果是儿童脚扭伤,第二天一般不建议走路,即使是轻度扭伤,因为儿童可能不能准确表达疼痛程度,过早走路可能会影响损伤的正确恢复,甚至可能导致慢性损伤等问题。例如,儿童脚扭伤后,家长要格外注意让孩子休息,避免其过早下地行走。 成年人:成年人脚扭伤后第二天能否走路,主要依据损伤程度。如果是轻度扭伤,可在保护下缓慢短距离行走;但如果是中度或重度扭伤,则绝对不能走路,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检查和处理。比如,年轻的运动爱好者脚扭伤后,若损伤较重,第二天走路会严重影响后续恢复,甚至可能影响运动生涯。 老年人:老年人脚扭伤后第二天更不宜走路。老年人本身骨骼强度下降,韧带等组织弹性减弱,脚扭伤后恢复较慢,第二天走路会增加骨折、韧带撕裂等加重损伤的风险,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例如,老年人体质较弱,脚扭伤后需要充分休息,严格限制活动,以促进损伤部位的修复。 脚扭伤后第二天是否可以走路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损伤的具体程度以及不同人群的特点来综合判断,以确保损伤能够良好恢复,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2025-10-15 12:51:45 -
颈椎病会引起发热吗
颈椎病一般不会直接引起发热,但有特殊情况,如合并感染性疾病时感染病原体释放物质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发热,或术后出现吸收热短暂低热,出现发热需鉴别原因,不同人群发热时需综合考虑相应情况。 颈椎病相关发热的特殊情况及原因 感染性因素合并颈椎病时可能出现发热:当颈椎病患者同时合并有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等全身性感染性疾病时,感染病原体释放的毒素等物质可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发热。这种情况下发热是由感染性疾病本身引起,而非颈椎病直接导致。例如,有研究表明,上呼吸道感染时病毒或细菌感染人体后,会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释放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介质,这些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出现发热症状,此时需针对感染性疾病进行相应治疗来控制体温。 颈椎病术后吸收热可能短暂出现低热:部分颈椎病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在术后1-3天内可能出现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这被称为吸收热。主要是因为手术创面会有少量渗血、渗液,机体对这些血液、组织液等进行吸收时,可能引起轻度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体温轻度升高。这种吸收热通常是自限性的,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退热治疗,可通过适当增加补液量等方式促进机体对渗出物的吸收,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 对于颈椎病患者出现发热情况时,需要仔细鉴别发热的原因。如果是单纯颈椎病一般不会引起发热,若合并有感染或术后吸收热等情况,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相应处理。同时,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颈椎病患者在出现发热时需注意:对于儿童颈椎病患者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类似情况,要更谨慎排查感染等因素;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抵抗力可能有所变化,出现发热时需综合考虑;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颈椎病患者出现发热时,由于基础疾病可能影响机体对发热的耐受及感染的控制,需更积极排查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以避免病情加重。
2025-10-15 12:49:52 -
如何定义脚趾头的拇外翻
拇外翻是大脚趾在第一跖趾关节处向外侧偏斜移位的足部畸形,病理表现有第一跖骨内翻、拇囊炎形成等且常伴前足增宽等,病因包括遗传、鞋类、疾病等因素,女性因生理结构及常穿不合适鞋类等更易患,儿童足部发育异常未干预易埋下隐患,有足部疾病或外伤史人群风险更高。 一、拇外翻的基本定义 拇外翻是指大脚趾(拇趾)在第一跖趾关节处向外侧偏斜移位的足部畸形。正常情况下,拇趾的长轴与第二趾长轴形成约15°-25°的夹角,而拇外翻时该夹角增大,通常大于30°。其病理表现还包括第一跖骨内翻、拇囊炎形成(第一跖趾关节内侧软组织肿胀、可能出现红肿热等炎症表现),常伴有前足增宽、跖骨头下胼胝体形成等情况。 二、病因相关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拇外翻的重要诱因之一,若家族中有拇外翻病史,个体发病风险相对较高,这与基因导致的足部骨骼、软组织结构先天性差异有关。 (二)鞋类因素 长期穿着高跟鞋、尖头鞋等不合适的footwear,会使拇趾受到向外的挤压力,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引发拇外翻畸形,女性因更常穿此类鞋类,相对男性更容易受其影响。 (三)疾病因素 某些足部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会影响足部关节的正常结构和稳定性,进而增加拇外翻发生的可能性;此外,足部外伤史也可能导致足部力学结构改变,为拇外翻的形成创造条件。 三、不同人群特点及影响 (一)女性 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及日常更常穿着高跟鞋、尖头鞋等,足部所受挤压力相对更大,加之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相较男性更易罹患拇外翻。 (二)儿童 儿童时期若足部发育异常且未得到及时干预,可能为成年后拇外翻埋下隐患,例如足部骨骼发育尚未成熟时长期受到不当压力等情况。 (三)有足部疾病或外伤史人群 此类人群足部本身存在结构或功能异常基础,拇外翻发生风险高于无相关病史人群,需格外关注足部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畸形问题。
2025-10-15 12:48:15 -
手腕腱鞘炎3个动作自愈方法
手腕伸展运动是端坐将患侧手臂平放在桌面手掌自然向下缓慢发力使手腕向手背方向伸展以拉伸紧张肌腱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与僵硬孕妇需轻柔操作;手腕弯曲旋转运动是手掌向上先向手掌方向弯曲再带动手腕顺时针逆时针旋转来活动关节改善气血流通减轻炎性刺激老年人要控制幅度;握拳伸展运动是先握拳再伸直手指配合手腕向手背方向伸展锻炼肌肉促进血液流动帮助代谢缓解不适严重病史患者先咨询医生儿童需成人监护。 一、手腕伸展运动 1.动作做法:端坐,将患侧手臂平放在桌面,手掌自然向下,缓慢发力使手腕向手背方向伸展,保持15~30秒,重复5~10次。 2.原理及作用:该动作可有效拉伸手腕前部因腱鞘炎紧张的肌腱,通过伸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部位的压力,缓解疼痛与僵硬感。此动作适用于日常闲暇时进行,一般人群操作时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加重损伤,孕妇进行时需轻柔操作,避免因腹部压力变化影响自身及胎儿。 二、手腕弯曲旋转运动 1.动作做法:手掌向上,缓慢将手腕向手掌方向弯曲,接着缓慢带动手腕进行旋转动作,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各做5~10圈。 2.原理及作用:通过手腕的弯曲与旋转动作,可充分活动手腕关节,让腱鞘炎涉及的肌腱、关节囊等组织得到多方位的活动,有助于改善局部的气血流通,减轻腱鞘炎部位的炎性刺激,老年人操作时要控制旋转幅度,防止因关节退变导致损伤。 三、握拳伸展运动 1.动作做法:先将手指紧握成拳,然后缓慢伸直手指,同时配合手腕向手背方向伸展,保持15秒后放松,重复10次左右。 2.原理及作用:该动作能锻炼手腕部位的肌肉,在握拳与伸展过程中,促进手腕局部的血液流动,帮助炎性物质代谢,缓解腱鞘炎带来的不适。有严重病史(如痛风性关节炎等)的患者需先咨询医生,经医生评估后再谨慎进行此动作,儿童操作时要在成人监护下,避免因力量控制不当造成损伤。
2025-10-15 12:45:56 -
踝关节扭伤的分级标准
踝关节扭伤通常分为三度,Ⅰ度是韧带拉伸未完全断裂,有轻度疼痛肿胀,稳定性基本正常;Ⅱ度是韧带部分断裂,疼痛肿胀较明显,行走受影响;Ⅲ度是韧带完全断裂,疼痛剧烈肿胀明显,稳定性严重丧失几乎无法行走,不同度数扭伤在不同人群(儿童、老年人等)的恢复及注意事项有差异。 Ⅰ度扭伤:主要是韧带stretched(拉伸),没有完全断裂。患者会有轻度的疼痛、肿胀,踝关节的稳定性基本正常,一般不影响行走功能,但在活动时可能会感觉踝关节有不适,影像学检查可能显示韧带轻度拉长。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发生Ⅰ度扭伤后的恢复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的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适当休息;对于老年人,可能需要更谨慎的护理以防止恢复延迟。性别差异在Ⅰ度扭伤的恢复上不明显,但生活方式方面,经常运动的人群可能恢复时间相对较短,而久坐少动的人群恢复可能稍慢。 Ⅱ度扭伤:韧带部分断裂,会有较明显的疼痛、肿胀,踝关节出现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患者行走会受到一定影响,可能出现跛行。影像学检查可发现韧带部分撕裂。在特殊人群中,儿童Ⅱ度扭伤需要注意避免过早活动,防止损伤加重;老年人Ⅱ度扭伤恢复时要注意避免再次受伤,因为老年人的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性别上无显著差异,但生活方式中运动强度较大的人群恢复可能需要更多的康复措施。 Ⅲ度扭伤:韧带完全断裂,患者疼痛剧烈,肿胀明显,踝关节稳定性严重丧失,几乎无法行走。影像学检查可清晰看到韧带完全断裂。对于儿童Ⅲ度踝关节扭伤,由于儿童的骨骼和韧带处于发育阶段,需要特别谨慎的治疗和康复,要确保正确的固定和适当的康复训练以促进正常发育;老年人Ⅲ度扭伤恢复难度较大,需要长期的康复护理,并且要密切关注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如创伤性关节炎等。性别在此分级中无特殊差异,但生活方式中从事高危运动的人群发生Ⅲ度扭伤后恢复更加复杂。
2025-10-15 12: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