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男,临床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2001年获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工作29年,专业方向为脊柱外科,目前已主刀完成约3000余例脊柱外科手术。 擅长颈椎外科,在复杂疑难的各型颈椎病、颈椎损伤及颈椎畸形的手术治疗方面,特别是颈椎椎弓根钉技术应用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在胸椎管狭窄症、严重腰椎滑脱、腰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内外率先开展可视化小切口微创减压固定融合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及腰间盘突出症,取得良好效果。 曾多次赴国外学习交流,曾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及2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40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参与13部学术及科普专著的编著及翻译工作,获多项学术奖项,在国内多家学术期刊任编委及审稿专家职务,兼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脊柱脊髓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医学顾问、北京医学会及北京海淀区鉴定专家等职务。 曾著有科普著作:《颈椎病专家答疑》一书,并获第一届北京市优秀科普作品奖优秀奖;在网络媒体发表颈腰椎科普文章100余篇。
展开-
骨折可以吃韭菜吗
骨折患者可适量吃韭菜,因其含多种营养成分对骨折恢复有益,不同人群骨折吃韭菜有不同注意事项,成年患者适量吃,儿童吃要软烂均衡,老年人根据自身基础病情况注意烹饪和食用量,需全面均衡饮食以助骨折恢复。 一、韭菜的营养成分及对骨折的益处 韭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B族、矿物质(如钙、铁、磷等)以及膳食纤维等。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而胶原蛋白是骨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骨折部位的修复有一定帮助;矿物质中的钙等元素对骨骼的健康维持有重要作用,虽然骨折患者主要靠自身骨代谢及正规治疗来促进骨折愈合,但充足的营养摄入有助于整体身体状况的维持,从而间接有利于骨折康复。 二、不同人群骨折吃韭菜的注意事项 成年人骨折:一般来说,成年骨折患者可以正常食用韭菜,但要注意适量。如果一次性进食过多韭菜,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等问题,因为韭菜中的膳食纤维较多,过量食用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 儿童骨折:儿童骨折时也可以吃韭菜,但要注意烹饪方式,应做得软烂一些,方便儿童消化吸收。同时,要保证儿童饮食的均衡,除了韭菜外,还应摄入其他各类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肉类、蛋类、奶类等,以满足儿童生长发育以及骨折康复对营养的需求。 老年人骨折:老年人骨折后胃肠功能可能相对较弱,食用韭菜时要注意烹饪清淡,避免过于油腻的做法。另外,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糖尿病等,若合并糖尿病,要注意控制韭菜的食用量,因为韭菜也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过量食用可能会影响血糖控制;若合并骨质疏松,在食用韭菜的同时,要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以更好地维持骨骼健康。 总之,骨折患者可以吃韭菜,但要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食用,并注意饮食的全面均衡,以促进骨折更好地恢复。
2025-10-15 12:29:00 -
肌筋膜炎的定义及其治疗方法是什么
肌筋膜炎是因肌肉和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引发疼痛的病症,常与慢性劳损、寒冷、潮湿等相关,病变累及相关组织致局部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活动受限等表现,治疗分非药物与药物,非药物有物理治疗(含热敷、按摩、运动疗法)、康复训练,药物主要用非甾体抗炎药,儿童需谨慎使用,有基础病史者用药需医生综合判断。 一、肌筋膜炎的定义 肌筋膜炎是因肌肉和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而引发疼痛的病症,常与慢性劳损、寒冷、潮湿等因素相关,病变可累及肌肉、筋膜及邻近组织,导致局部出现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活动受限等表现。 二、肌筋膜炎的治疗方法 (一)非药物治疗 1.物理治疗 热敷:利用温热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一般可使用温敷袋等,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日可进行数次,不同年龄人群温度选择需适度,避免烫伤,如儿童皮肤娇嫩,温度不宜过高。 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轻柔按摩,可放松紧张的肌肉,减轻筋膜炎症,按摩频率和力度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有基础病史者需告知按摩师以便采取适宜方式。 运动疗法:通过针对性的肌肉锻炼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如针对颈部肌筋膜炎可进行颈部伸展运动,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运动强度不同,长期伏案工作者需定时进行颈部放松运动。 2.康复训练:依据病情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包括柔韧性训练、平衡性训练等,以提升身体整体功能,延缓病情进展,老年人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导致损伤。 (二)药物治疗 主要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减轻炎症,但儿童应避免随意使用此类药物,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选择,有基础病史(如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使用药物时需考虑基础病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需医生综合判断用药安全性。
2025-10-15 12:27:19 -
大脚趾外侧疼痛是外翻吗
大脚趾外侧疼痛可能是外翻,也可能由外伤、关节炎、籽骨炎等其他原因引起,外翻表现为大脚趾向外侧偏斜、第一跖骨头内侧隆起及拇囊炎致行走等时疼痛加重,外伤有明确外伤史,关节炎如痛风性、类风湿关节炎可致,籽骨炎与过度运动等有关。 外翻的典型表现:外翻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主要表现为大脚趾向外侧偏斜,第一跖骨头内侧隆起,形成骨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拇囊炎”,会导致大脚趾外侧疼痛,尤其在行走、穿着狭窄或不合适的鞋子时疼痛加重。在一些研究中发现,长期穿着高跟鞋、尖头鞋等不合适的footwear是外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与鞋类对脚趾的挤压和摩擦有关,不同性别都可能受其影响,但女性由于更常穿着此类不合适的鞋子,相对发病率可能稍高一些,不同年龄人群中,成年人相对更易出现,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足部结构可能发生变化等。 其他可能导致大脚趾外侧疼痛的原因 外伤:比如大脚趾受到直接的撞击、扭伤等,可能引起局部软组织损伤或骨折,从而导致大脚趾外侧疼痛,这种情况在有明确外伤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各年龄均可发生,若为儿童可能是玩耍时的意外受伤等。 关节炎:像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也可能累及大脚趾关节,导致外侧疼痛。痛风性关节炎往往与体内尿酸代谢异常有关,高尿酸血症患者体内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处,可引发急性炎症反应,导致大脚趾外侧突发剧烈疼痛,多见于成年男性等;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关节,包括大脚趾,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畸形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籽骨炎:大脚趾下方有籽骨,籽骨炎会引起大脚趾外侧疼痛,多与过度运动、长时间行走等导致籽骨受到反复摩擦或压力有关,运动员等经常运动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
2025-10-15 12:25:35 -
双腿沉重是什么原因
双腿通常指的是双下肢,发沉一般意味着沉重。双下肢沉重往往与多种因素相关,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静脉曲张、下肢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等。以下具体来分析: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1.当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到周围感觉神经时,会引发髋部和大腿后部疼痛,进而导致双下肢沉重现象。这种情况下,通常在经过休息后,疼痛以及发沉症状能够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2.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尼美舒利分散片、甲钴胺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二、下肢静脉曲张: 1.这是一种因静脉压力升高,使得下肢浅静脉出现弯曲、不规则膨出、扩张或伸张的现象,一般由长时间站立、重体力劳动等原因诱发。患者会表现出静脉曲张隆起如同蚯蚓一般,伴有酸胀不适、沉重和疼痛等症状。 2.可在医生专业指导下,通过服用迈之灵片、草木犀流浸液片、地奥司明片等药物来治疗。平时还应适当锻炼增强体质,避免久坐久站。 三、下肢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 1.由高血压、免疫复合物等因素致使下肢平滑细胞异常增殖并堆积,从而引起下肢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造成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出现疼痛、双下肢沉重等不适症状。 2.可遵医嘱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西洛他唑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若症状严重且影响生活质量,如出现跛行、下肢严重溃疡等情况,在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采取手术治疗,如动脉内膜剥脱术等。 此外,还可能是一些全身疾病导致下肢无力发沉,如严重贫血、甲亢、糖尿病、结核感染等。所以建议患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总结提示:双下肢沉重可能由多种病症引起,不同病症有其独特的表现和治疗方法,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2025-10-15 12:23:49 -
腿筋二级拉伤的恢复时间是多长
腿筋二级拉伤急性期需严格休息并通过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来控制损伤、减轻炎症疼痛,亚急性期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开展轻柔康复训练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慢性恢复期损伤组织逐步修复时可逐步增加康复训练强度结合力量平衡协调性训练且总体恢复时间受损伤程度个体身体状况康复措施等多因素影响个体差异大。 一、急性期(约1-2周) 腿筋二级拉伤急性期主要以控制损伤进展、减轻炎症和疼痛为主。此阶段需严格休息,避免进一步活动加重损伤,可通过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来减少肿胀,同时采用加压包扎和抬高患肢的方式促进血液回流。此阶段重点是阻止损伤恶化,为后续恢复奠定基础。 二、亚急性期(约2-6周) 进入亚急性期后,损伤部位炎症逐渐消退,开始进入组织修复阶段。此阶段可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开展轻柔的康复训练,如进行低强度的关节活动度练习和轻度的肌肉拉伸,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但仍需避免剧烈的抗阻运动。一般来说,多数患者在2-6周内可逐步恢复一定的基本活动能力,但仍需谨慎,防止再次拉伤。 三、慢性恢复期(约6-12周及更久) 慢性恢复期时,损伤组织逐步修复,但要完全恢复到正常运动水平可能需要6-12周甚至更久。此阶段康复训练强度可逐步增加,包括进行力量训练以增强腿筋肌群的力量和稳定性,同时结合平衡和协调性训练。个体差异较大,如运动员因对运动功能要求高,可能通过专业康复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但老年人或有基础病史者恢复时间可能延长,需更缓慢地增加训练强度,避免因恢复过快引发再次损伤。总体恢复时间受损伤程度、个体身体状况、康复措施有效性等多因素影响,一般二级拉伤完全恢复通常需数周到数月不等。
2025-10-15 12: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