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擅长: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立,男,临床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2001年获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工作29年,专业方向为脊柱外科,目前已主刀完成约3000余例脊柱外科手术。    擅长颈椎外科,在复杂疑难的各型颈椎病、颈椎损伤及颈椎畸形的手术治疗方面,特别是颈椎椎弓根钉技术应用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在胸椎管狭窄症、严重腰椎滑脱、腰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内外率先开展可视化小切口微创减压固定融合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及腰间盘突出症,取得良好效果。    曾多次赴国外学习交流,曾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及2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40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参与13部学术及科普专著的编著及翻译工作,获多项学术奖项,在国内多家学术期刊任编委及审稿专家职务,兼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脊柱脊髓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医学顾问、北京医学会及北京海淀区鉴定专家等职务。    曾著有科普著作:《颈椎病专家答疑》一书,并获第一届北京市优秀科普作品奖优秀奖;在网络媒体发表颈腰椎科普文章100余篇。

展开
个人擅长
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展开
  • 得了滑膜炎注意什么

    滑膜炎的护理与康复需从多方面着手,急性期患病关节要尽量休息制动,慢性期可适当进行温和活动;局部要注意保暖并观察症状变化;饮食要营养均衡且控制体重;不同特殊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康复锻炼早期进行简单关节活动度锻炼,后期逐步增加肌肉力量锻炼,以促进恢复、减少复发。 一、休息与制动 1.急性期:患病关节应尽量休息,减少活动量,避免过度负重、长时间行走、跑跳等加重关节负担的动作,防止滑膜炎进一步加重。例如,膝关节滑膜炎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站立、上下楼梯等,让关节得到充分休息,利于炎症消退。 2.慢性期:可适当进行一些温和的活动,但仍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游泳等对关节压力较小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肌肉力量,又能维持关节活动度,同时不会过度刺激滑膜。 二、局部护理 1.保暖:注意患病关节的保暖,尤其是在寒冷季节或空调环境下。寒冷刺激可能会导致滑膜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加重炎症反应。比如膝关节滑膜炎患者要注意膝关节的保暖,可佩戴护膝等。 2.观察症状变化:密切观察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的变化情况。如果肿胀持续加重、疼痛剧烈或伴有发热等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三、饮食注意 1.营养均衡: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蛋白质是身体修复的重要原料,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可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橙子、猕猴桃、菠菜等。 2.控制体重:对于体重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应适当控制体重,减轻关节的负担。因为过重的体重会增加关节的压力,尤其是下肢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等,更容易加重滑膜炎的症状。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滑膜炎可能与感染、创伤等因素有关。要注意观察儿童关节的异常表现,如是否有哭闹、关节活动受限等情况。在护理上要更加细心,避免儿童过度活动受伤,同时如果是感染引起的滑膜炎,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感染源。例如,儿童髋关节滑膜炎较为常见,要注意让儿童减少患肢活动,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处理。 2.老年人:老年人滑膜炎可能与关节退变、慢性劳损等有关。老年人关节功能本身有所下降,在休息制动时要注意避免长期不活动导致肌肉萎缩等问题,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同时,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饮食等方面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饮食中糖分的控制等。 3.女性:女性在生理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可能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关节状态。生理期要注意关节保暖和休息;孕期要注意体重控制,避免关节过度受压;更年期女性要注意补钙等,预防骨质疏松加重关节问题。 五、康复锻炼 1.早期:在滑膜炎缓解期可进行一些简单的关节活动度锻炼,如膝关节滑膜炎患者可进行膝关节的屈伸缓慢练习,但要注意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引起疼痛加重。 2.后期: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肌肉力量锻炼,如进行直腿抬高练习等,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稳定关节,减少滑膜炎复发的风险。但锻炼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步增加强度。

    2025-10-11 13:41:10
  • 椎管狭窄的病因有哪些

    椎管狭窄有多种类型及相关因素,先天性椎管狭窄由胚胎发育时椎管发育异常致管径变窄;退变性椎管狭窄与年龄增长致脊柱退行性改变及慢性劳损加速退变有关;脊柱创伤性椎管狭窄因脊柱急性外伤致骨折块移位等压迫或改变椎管结构;医源性椎管狭窄由脊柱手术操作不当引起;还有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氟骨症)及缺乏运动致脊柱稳定性下降等其他因素也可引发椎管狭窄。 一、先天性椎管狭窄 (一)病因机制 先天性椎管狭窄是由于在胚胎发育时期,椎管的发育出现异常所致。例如,椎体及椎弓发育不良等情况会导致椎管的管径较正常人群明显变窄,这种先天性的结构异常会使椎管内的空间相对狭小,为后续可能出现的椎管狭窄相关症状埋下隐患。 二、退变性椎管狭窄 (一)年龄因素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脊柱会发生退行性改变。椎间盘会逐渐退变,水分丢失,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会出现骨质增生(骨刺形成),黄韧带也会增厚等。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这种退变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随着年龄增加,退变程度不断加重,从而容易引发退变性椎管狭窄。一般40岁以上人群退变性椎管狭窄的发生率会逐渐升高。 (二)慢性劳损因素 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反复弯腰、扭转脊柱等工作或活动的人群,脊柱所承受的应力增加,会加速脊柱的退变过程。例如,长期弯腰劳作的农民、长期伏案且姿势不良的办公室工作人员等,他们的脊柱尤其是腰椎部位,由于长期受到异常的应力刺激,椎间盘、椎体边缘等结构更容易出现退变,进而增加退变性椎管狭窄的发生风险。 三、脊柱创伤性椎管狭窄 (一)外伤情况 当脊柱受到急性外伤时,如车祸导致的脊柱骨折、脱位等情况。骨折块的移位、椎体的脱位等可能会直接压迫椎管内的神经组织,或者导致椎管的结构发生改变,使椎管管径变小,从而引发创伤性椎管狭窄。例如,脊柱受到高处坠落的暴力冲击,造成椎体骨折,骨折碎片可能会突入椎管内,占据原本正常的椎管空间,引起椎管狭窄。 四、医源性椎管狭窄 (一)手术相关因素 在脊柱手术过程中,如果手术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医源性椎管狭窄。比如,脊柱融合手术时,骨赘过度生长可能会导致椎管空间减小;或者在椎管减压手术时,减压范围不够充分,残留的病变组织可能会再次导致椎管狭窄;另外,内固定物的位置不合适等也可能会对椎管造成压迫,进而引发医源性椎管狭窄。例如,某些脊柱融合手术中,为了达到融合效果而过度刺激周围组织,导致骨质异常增生,最终引起椎管狭窄。 五、其他因素 (一)疾病因素 一些疾病也可能与椎管狭窄的发生相关。例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会出现炎性病变,逐渐导致脊柱的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等,进而影响椎管的正常结构,增加椎管狭窄的发生几率;氟骨症患者,由于体内氟元素代谢异常,会引起骨质硬化等改变,也可能导致椎管狭窄。 (二)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缺乏运动,脊柱周围的肌肉力量减弱,脊柱的稳定性下降,也可能会促进脊柱的退变,增加椎管狭窄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久坐且不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其脊柱周围肌肉力量相对较弱,脊柱的退变速度可能会比经常运动的人群更快,更容易出现椎管狭窄相关问题。

    2025-10-11 13:39:14
  • 脊椎压缩性骨折怎么治

    骨折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轻度压缩性骨折且无神经症状者,需卧床休息、镇痛及康复锻炼;手术治疗适用于椎体压缩重或有神经症状等情况,包括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康复期要定期复查、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不同患者需个体化处理。 具体措施 卧床休息:患者需严格卧硬板床,一般卧床时间为6-8周,在此期间要避免坐起、站立等活动。卧床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可在腰部下方垫薄枕,以维持腰椎的生理曲度,促进骨折复位。 镇痛治疗:疼痛明显时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症状。但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等特殊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要考虑其胃肠道耐受性等情况。 康复锻炼:在卧床期间,可进行四肢的主动活动以及腰背肌的等长收缩锻炼。例如,患者可进行股四头肌的收缩舒张练习,每天多次,每次持续一定时间,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腰背肌等长收缩锻炼可在卧床时进行,通过收缩腰背部肌肉,维持一定时间后放松,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和时间,一般在骨折后2-3周开始进行。 手术治疗 适应证 椎体压缩程度较重:当椎体压缩超过1/3,或者骨折伴有神经症状时,如出现下肢麻木、无力、二便失禁等情况,需考虑手术治疗。 年轻患者:年轻患者骨折后对脊柱稳定性和功能恢复要求较高,若符合手术指征也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通过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恢复椎体高度,同时利用球囊扩张创造空间,注入骨水泥后可增强椎体的稳定性。该手术创伤较小,恢复相对较快。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若身体状况允许,可选择此手术方式。但对于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等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不适用。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或骨折不稳定的患者,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植入钢板、螺钉等内固定装置,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正常序列。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可能出现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对于年轻患者骨折脱位等情况,多采用此手术方式,但需考虑其术后康复等情况对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的影响。 康复期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在治疗后需定期进行X线、CT等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内固定物的位置等。一般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时间节点进行复查,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康复方案。 饮食调整:骨折患者在康复期要注意加强营养,尤其是摄入富含钙、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新鲜蔬菜水果等,以促进骨折愈合。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预防骨质疏松,可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在康复期要避免久坐、久站等不良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腰部受寒,因为寒冷可能会导致腰部肌肉痉挛,影响骨折恢复。对于肥胖患者,要适当控制体重,减轻脊柱的负担。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处理。例如,老年女性患者多有骨质疏松,在保守治疗时要特别注意预防再次骨折,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年轻男性患者若因外伤导致骨折,在手术治疗后要积极配合康复锻炼,以尽快恢复脊柱功能。

    2025-10-11 13:37:12
  • 中年人骨质疏松怎么办

    中年人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运动如负重、力量训练,饮食保证钙、维生素D摄入)、定期监测骨密度、必要时药物干预来维护骨骼健康,女性、男性及有基础疾病人群各有特殊注意事项,需综合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 一、生活方式调整 运动方面: 中年人可选择适合的负重运动,如快走、慢跑等。研究表明,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负重运动,有助于增加骨密度。负重运动能刺激骨骼,促进骨骼对钙等矿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还可进行力量训练,如使用哑铃进行简单的上肢力量练习、利用弹力带进行下肢力量练习等。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而肌肉对骨骼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能刺激骨骼生长。 饮食方面: 保证充足的钙摄入,日常饮食中应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像牛奶,每100毫升牛奶约含104毫克钙,每天饮用300-500毫升牛奶能补充一定量的钙;豆制品也是良好的钙来源,例如100克北豆腐约含138毫克钙;此外,深绿色蔬菜如菠菜、苋菜等也含有一定量的钙。 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可以通过适当晒太阳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一般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避免正午强烈阳光),也可选择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等),每100克三文鱼约含1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 二、定期监测骨密度 中年人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建议每年至少检测一次。通过骨密度检测可以了解自身骨骼的健康状况,若发现骨密度下降趋势,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例如,双能X线吸收法是目前检测骨密度的常用方法,它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腰椎、髋部等部位的骨密度,根据检测结果判断骨质疏松的程度,从而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方案。 三、药物干预(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如果骨密度降低较为明显,达到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治疗。例如一些抗骨质疏松药物,像双膦酸盐类药物,它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但药物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因为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禁忌证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等,来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女性:中年女性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的风险相对较高。除了上述生活方式调整和监测等措施外,更要注重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必要时在医生评估后可考虑适当补充雌激素相关药物(需权衡利弊)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 男性:虽然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相对女性较低,但也不能忽视。男性同样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度运动、合理饮食等。如果出现腰背疼痛等疑似骨质疏松的症状,也应及时进行骨密度检测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对于本身患有影响钙代谢或骨骼健康的基础疾病,如甲状腺疾病、肾脏疾病等的中年人,在处理骨质疏松问题时,需要更加综合地考虑。既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又要采取措施改善骨骼健康状况。例如,肾脏疾病患者可能存在钙磷代谢紊乱,需要在治疗肾脏疾病的同时,关注钙和磷的平衡,必要时调整抗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案。

    2025-10-11 13:35:36
  • 关节炎都有什么症状

    关节炎常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不同类型有不同特点,如骨关节炎活动后加重、类风湿关节炎对称性小关节持续痛且晨僵、痛风性关节炎突然发作且剧痛伴红肿)、关节肿胀(因炎症致滑膜增生、积液等致关节外形改变、活动受限)、关节僵硬(类风湿关节炎晨僵及长时间静止后僵硬,骨关节炎长时间休息后短时间僵硬)、关节畸形(病情严重未控时出现,如类风湿关节炎手指畸形、骨关节炎膝关节畸形)、关节活动受限(因多种原因致活动范围减小,影响生活自理等,不同人群受限影响不同)。 不同类型关节炎疼痛特点: 骨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一般在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缓解,好发于膝关节、髋关节等负重关节,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严重时会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生率较高,疼痛会限制其上下楼梯等活动。 类风湿关节炎:多为对称性小关节疼痛,如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疼痛常呈持续性,且在早晨起床时较为明显,有“晨僵”现象,一般持续30分钟以上,活动后可稍有缓解。女性发病相对多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痛风性关节炎:常突然发作,多在夜间,第一跖趾关节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疼痛剧烈,如刀割或咬噬样,局部还会出现红肿、发热等表现,患者疼痛难忍,甚至不敢触碰。有高嘌呤饮食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如长期大量饮酒、食用海鲜和动物内脏等。 关节肿胀 肿胀原因及表现:关节炎症会导致关节内滑膜增生、积液等,从而引起关节肿胀。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关节炎,关节肿胀都会使关节外形改变,活动受限。比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肿胀关节可能呈梭形,骨关节炎患者的肿胀可能是由于关节周围骨质增生、滑膜肥厚等引起,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肿胀部位皮肤温度升高,质地较韧。 关节僵硬 不同情况的僵硬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晨僵是其典型表现之一,除了早晨起床时明显外,长时间静止不动后也会出现关节僵硬,如久坐后站起时膝关节僵硬感明显,活动后才逐渐缓解。 骨关节炎:一般在长时间休息后出现关节僵硬,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数分钟到十几分钟即可缓解,活动后可改善。 关节畸形 畸形的发生与发展:病情严重且未得到有效控制时会出现关节畸形。类风湿关节炎晚期可出现手指的尺侧偏斜、天鹅颈样或纽扣花样畸形;骨关节炎严重时可出现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外观,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极大限制,如无法正常行走、穿衣等。 关节活动受限 受限程度与影响因素:由于疼痛、肿胀、畸形等原因,关节的活动范围会减小。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因为关节的炎症和破坏,逐渐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最终可能导致关节完全不能活动,影响其自理能力;骨关节炎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关节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上下楼梯、下蹲等动作变得困难。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关节炎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程度可能不同,比如年轻且经常运动的人,关节炎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后对其生活方式的影响可能更大,需要更积极地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来恢复关节功能。

    2025-10-11 13:33:3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