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擅长: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立,男,临床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2001年获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工作29年,专业方向为脊柱外科,目前已主刀完成约3000余例脊柱外科手术。    擅长颈椎外科,在复杂疑难的各型颈椎病、颈椎损伤及颈椎畸形的手术治疗方面,特别是颈椎椎弓根钉技术应用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在胸椎管狭窄症、严重腰椎滑脱、腰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内外率先开展可视化小切口微创减压固定融合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及腰间盘突出症,取得良好效果。    曾多次赴国外学习交流,曾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及2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40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参与13部学术及科普专著的编著及翻译工作,获多项学术奖项,在国内多家学术期刊任编委及审稿专家职务,兼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脊柱脊髓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医学顾问、北京医学会及北京海淀区鉴定专家等职务。    曾著有科普著作:《颈椎病专家答疑》一书,并获第一届北京市优秀科普作品奖优秀奖;在网络媒体发表颈腰椎科普文章100余篇。

展开
个人擅长
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展开
  • 脚总是抽筋什么原因

    脚抽筋的原因多样,包括肌肉疲劳与过度使用、电解质失衡、寒冷刺激、疾病因素、药物副作用、妊娠因素及年龄因素等。肌肉疲劳过度使用易引发,电解质失衡中钠、钾、钙缺乏可致,寒冷刺激会使肌肉突然收缩,神经系统、血管性等疾病及某些药物、妊娠、不同年龄也会导致脚抽筋,需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一、肌肉疲劳与过度使用 长时间的运动、行走或站立,会使脚部肌肉处于疲劳状态,容易引发抽筋。例如,进行高强度的跑步锻炼后,脚部肌肉可能因过度消耗能量且积累了较多乳酸而出现抽筋现象。对于经常运动的人群,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后适当拉伸放松,可减少因肌肉疲劳导致的抽筋。 二、电解质失衡 1.钠、钾、钙等电解质缺乏 钠:大量出汗会导致钠元素流失,若未及时补充,可能影响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引发脚抽筋。比如在炎热天气下高强度运动出汗较多时,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钾:钾离子对维持肌肉的正常收缩和舒张起重要作用,血钾过低会使肌肉兴奋性增高,导致抽筋。长期节食、腹泻等情况可能引起钾元素缺乏。 钙:钙离子是肌肉收缩不可或缺的离子,血钙浓度过低时,肌肉容易兴奋而痉挛。老年人由于钙质流失较多,更易出现血钙低导致的脚抽筋。 2.应对措施:日常饮食中应保证摄入富含电解质的食物,如多吃香蕉补充钾,多喝牛奶等补充钙,出汗较多时适当补充运动饮料来补充钠等电解质。 三、寒冷刺激 脚部受到寒冷刺激时,肌肉会突然强烈收缩而导致抽筋。例如在寒冷的环境中没有做好脚部保暖,睡觉时脚部暴露在冷空气中等。寒冷季节要注意脚部保暖,晚上睡觉可穿上合适的袜子,避免脚部直接接触寒冷的物体。 四、疾病因素 1.神经系统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可能导致神经支配区域的脚部出现抽筋等异常感觉。此类患者常伴有腰痛、下肢麻木等症状,通过腰椎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 帕金森病:该病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也可能出现脚部抽筋的情况,同时还会有肢体震颤、运动迟缓等其他典型症状。 2.血管性疾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会使脚部血液循环不畅,肌肉缺血缺氧,从而引发抽筋。患者可能伴有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等表现,通过血管超声等检查可帮助诊断。 3.其他疾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影响神经对肌肉的正常调节,导致脚抽筋。同时还可能有血糖异常升高、多饮、多食、多尿等糖尿病相关症状。 五、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脚抽筋的副作用,例如一些降血压药物中的利尿剂,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从而引发抽筋。如果正在服用可能有此副作用的药物,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评估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六、妊娠因素 孕妇在妊娠中晚期,由于身体负担加重,钙的需求量增加,若钙摄入不足或钙代谢异常,容易出现脚抽筋。同时,子宫增大可能压迫下腔静脉,影响下肢血液循环,也会增加脚抽筋的发生风险。孕妇应注意补充钙和维生素D,适当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循环。 七、年龄因素 1.儿童: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对钙等营养物质需求大,若钙摄入不足或维生素D缺乏,容易出现脚抽筋。比如挑食的儿童,可能因营养不均衡导致钙等缺乏引发抽筋。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钙质流失明显,肌肉功能也有所下降,所以脚抽筋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要注重补钙和维持肌肉功能。

    2025-10-10 12:25:25
  • 尾椎粉碎性骨折后遗症

    尾椎粉碎性骨折可能引发疼痛不适、排便功能障碍、局部外观异常及活动受限、心理问题等后遗症,疼痛不适因损伤修复等致长期疼痛,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腰部疾病史影响;排便功能障碍因神经损伤或结构压迫,受年龄、女性特殊时期、生活方式、既往肛肠疾病史影响;局部外观异常及活动受限因愈合不良致畸形和活动受限,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脊柱问题影响;心理问题因多种后遗症影响生活等致焦虑抑郁等,受青少年、女性、生活方式、既往心理疾病史影响。 产生原因:尾椎骨折后,骨折部位的损伤、周围软组织的修复过程中可能形成瘢痕组织,或者骨折愈合不良导致局部结构异常,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从而引发长期的疼痛。例如,有研究表明,尾椎骨折患者在骨折愈合后约30%-40%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慢性疼痛。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由于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弱,疼痛不适可能更易长期存在;性别差异相对不明显,但女性在孕期、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身体激素变化等因素使疼痛感知更敏感;生活方式上,长期久坐、频繁弯腰、剧烈运动等会加重尾椎部位的负担,导致疼痛加剧;有既往腰部疾病史的患者,尾椎粉碎性骨折后更易出现疼痛后遗症,因为原本腰部的力学环境已改变,尾椎骨折会进一步打破平衡。 排便功能障碍 产生原因:尾椎骨折可能损伤周围支配排便的神经,或者骨折愈合后局部结构异常压迫直肠,导致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等。比如,骨折碎片移位可能刺激直肠,影响正常的排便反射。 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尾椎骨折对排便神经的影响可能更易导致长期的排便功能障碍;女性在分娩后本身可能存在盆底功能相关问题,尾椎粉碎性骨折后会加重盆底功能紊乱,进而影响排便;生活方式中,长期卧床、饮食结构不合理(如膳食纤维摄入过少)会使排便功能障碍情况更严重;有肛肠疾病既往史的患者,尾椎粉碎性骨折后更易出现排便功能的后遗症。 局部外观异常及活动受限 产生原因:尾椎粉碎性骨折如果愈合不良,可能出现局部畸形,如尾椎部位凸起等外观异常;同时,由于疼痛和骨折愈合后的结构改变,患者可能会出现弯腰、久坐等活动受限的情况。例如,严重的尾椎粉碎性骨折愈合后,局部骨痂生长不规则可导致外观异常,而活动时因为疼痛或结构限制不敢正常活动。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自身活动需求相对较少,但外观异常可能影响心理状态;性别对外观异常的心理影响可能不同,女性可能更在意尾椎部位的外观;生活方式中,从事需要特定姿势或频繁活动的工作的人,活动受限对其工作和生活影响更大;有脊柱侧弯等既往脊柱问题的患者,尾椎粉碎性骨折后局部外观异常和活动受限可能更明显。 心理问题 产生原因:长期的疼痛不适、排便功能障碍、外观异常及活动受限等后遗症,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比如,患者因尾椎骨折后遗症无法正常久坐上班,影响经济收入,易产生焦虑情绪。 影响因素:青少年患者由于正处于社交、学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尾椎骨折后遗症对其心理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受心理问题的影响,因为女性在外观、社交等方面更敏感;生活方式中,性格内向、社交圈子狭窄的患者更易出现心理问题;有既往心理疾病史的患者,尾椎粉碎性骨折后更易诱发心理方面的后遗症。

    2025-10-10 12:24:25
  • 右侧腰部疼痛是什么原因

    右侧腰部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肌肉骨骼相关原因包括腰肌劳损(长期弯腰劳作等致腰部肌肉筋膜受损,中老年人等易患)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退变损伤致突出压迫神经,20-50岁等易患);泌尿系统相关原因有肾结石(尿液物质结晶沉积,青壮年等易患)、输尿管结石(多由肾结石下移,诱因与肾结石类似);其他可能原因包含肾脏感染(如肾盂肾炎,女性更易患,不注意卫生等易诱发)、妇科疾病(女性右侧附件炎,育龄女性多见,不注意经期等卫生易诱发)。 一、肌肉骨骼相关原因 (一)腰肌劳损 成因:长期从事弯腰劳作、久坐久站等工作的人群易患。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肌肉、筋膜等软组织受损,引发右侧腰部疼痛。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办公室职员,由于腰部肌肉持续保持收缩,容易出现腰肌劳损导致右侧腰部疼痛。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中老年人肌肉力量相对较弱,比年轻人更易发生腰肌劳损;性别上,一般无明显差异,但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男性患病风险可能更高;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姿势不良是重要诱因;病史方面,若既往有腰部肌肉损伤病史,再次发生腰肌劳损的概率增加。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 成因:腰椎间盘的退变、损伤等因素可导致椎间盘突出,压迫周围神经,引起右侧腰部疼痛,常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例如,突然腰部用力不当,如搬抬重物时,容易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影响因素:年龄上,多见于20-50岁人群,随年龄增长椎间盘退变加重;性别差异不显著,但男性因从事重体力劳动等原因患病风险可能稍高;生活方式中,长期弯腰、久坐、腰部外伤等是重要诱因;病史方面,有腰部外伤史、腰椎发育不良等病史者更易发病。 二、泌尿系统相关原因 (一)肾结石 成因:尿液中的某些物质结晶沉积形成结石,结石移动时可刺激肾脏或输尿管黏膜,引起右侧腰部剧烈疼痛,多为绞痛,可伴有血尿、尿频、尿急等症状。例如,饮水过少、饮食中高钙、高草酸等成分摄入过多等因素可增加肾结石形成风险。 影响因素:年龄上,青壮年相对高发;性别上,男性多于女性;生活方式中,饮水少、缺乏运动、饮食结构不合理等是重要因素;病史方面,有泌尿系统感染、代谢异常等病史者易患肾结石。 (二)输尿管结石 成因:肾结石下移至输尿管形成结石,可导致右侧腰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为绞痛,疼痛程度较剧烈,常伴有恶心、呕吐、血尿等症状。 影响因素:年龄分布较广;性别差异不突出;生活方式中,与肾结石的影响因素类似,饮水少等是诱因;病史方面,有肾结石病史者更易发生输尿管结石。 三、其他可能原因 (一)肾脏感染 肾盂肾炎:细菌感染肾脏引起肾盂肾炎,可出现右侧腰部疼痛,伴有发热、寒战、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影响因素: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发病率相对较高;性别上女性更易患肾盂肾炎;生活方式中,不注意个人卫生、憋尿等易诱发;病史方面,有泌尿系统结石、尿路梗阻等病史者易发生肾脏感染。 (二)妇科疾病(女性) 右侧附件炎:女性右侧附件(如输卵管、卵巢)发生炎症时,可引起右侧腰部疼痛,常伴有下腹部疼痛、白带增多等症状。 影响因素:年龄上,育龄女性多见;性别为女性;生活方式中,不注意经期卫生、性生活不卫生等易诱发;病史方面,有盆腔手术史、既往妇科炎症病史等易患病。

    2025-10-10 12:22:46
  • 胳膊疼挂外科还是骨科

    胳膊疼一般挂骨科,其涉及多种情况,骨折方面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肩周炎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相关;网球肘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因素;颈椎病致上肢放射痛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有关,特殊情况可能多学科会诊但首诊多为骨科。 一、骨折相关情况 年龄因素:儿童胳膊骨折可能与玩耍时的意外损伤等有关,比如摔倒后手臂着地导致骨折,需要骨科医生进行专业的复位等处理;老年人则可能因骨质疏松,轻微外力如弯腰、伸手取物等就可能引发骨折,同样需要骨科评估和治疗。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因性别导致的特殊影响,但女性如果从事需要用手臂较多且姿势不当的工作等,也可能增加胳膊受伤骨折风险。 生活方式:经常进行剧烈运动如打篮球、羽毛球等,运动中防护不当容易造成胳膊骨折;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手臂频繁受力也可能增加骨折几率。 病史影响:有骨质疏松病史的人群,胳膊发生骨折的可能性相对更高,骨科医生在接诊时会综合考虑这些病史情况来制定诊疗方案。 二、肩周炎情况 年龄方面:肩周炎多见于50岁左右人群,俗称“五十肩”,但现在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年轻人如果长期肩部姿势不良等也可能患上肩周炎,骨科医生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进行针对性诊断和治疗。 性别影响: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相对更容易出现肩周炎相关症状,骨科医生会考虑性别相关的生理变化对病情的影响。 生活方式:长期伏案工作、肩部缺乏活动、肩部曾有外伤恢复后活动减少等生活方式,都可能诱发肩周炎,骨科医生会结合生活方式给出康复等方面的建议。 病史因素:如果有肩部既往损伤病史,再次出现胳膊疼痛等情况时,骨科医生会更警惕肩周炎等疾病的可能,会详细询问病史来辅助诊断。 三、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情况 年龄差异: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多见于经常需要用力屈伸手臂的人群,如网球运动员、木工、砖瓦工等,不同年龄从事相关职业或活动方式不同会影响发病几率。 性别因素:一般无绝对性别差异,但从事相关职业的男性可能相对更常见,不过女性如果有类似频繁用力屈伸手臂的活动也会患病。 生活方式:长期反复进行前臂旋转、伸屈肘关节等动作的生活方式是主要诱因,骨科医生会根据生活方式指导患者改变活动方式来缓解症状。 病史影响:如果既往有肘部外伤史等,再次出现胳膊外侧疼痛等网球肘表现时,骨科医生会在诊断中重点考虑,制定相应诊疗计划。 四、颈椎病引起上肢放射痛情况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盘退变等情况增多,颈椎病发生率升高,老年人更易因颈椎病出现胳膊疼等上肢放射痛表现,但年轻人如果长期低头等不良姿势,也可能患上颈椎病导致胳膊疼。 性别影响:一般无明显性别导致的特殊发病差异,但女性如果长期佩戴不合适的颈部饰品等,可能对颈椎有一定影响,骨科医生会考虑这些性别相关因素。 生活方式:长期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等不良生活方式是颈椎病的常见诱因,骨科医生会根据生活方式指导患者改善姿势等。 病史情况:有颈椎既往损伤病史等情况时,出现胳膊疼等症状,骨科医生会更谨慎诊断,排查是否由颈椎病复发等引起。 当然,如果是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胳膊疼是由于外伤后怀疑有血管、神经等合并损伤,可能需要多学科会诊,但基础首诊科室通常是骨科。

    2025-10-10 12:21:39
  • 颈椎反弓的治疗方法

    颈椎反弓的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有改善生活习惯(调整姿势、选合适枕头、颈部锻炼)和物理治疗(热敷、牵引);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情况,手术方式有前路和后路手术,需根据具体病情等综合选择。 一、非手术治疗方法 (一)改善生活习惯 1.姿势调整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应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例如,成年人长时间伏案工作时,应保持颈椎处于中立位,眼睛平视电脑屏幕,电脑屏幕的高度应与眼睛水平或略低。儿童在学习时也需注意保持良好的坐姿,避免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因为长期不良姿势是导致颈椎反弓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颈椎的稳定性下降,更要注意日常姿势,防止颈椎反弓进一步加重。 睡眠时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的高度应适中,一般以一拳高(约10-15厘米)为宜,且枕头应能支撑颈椎的生理曲度,使颈椎在睡眠时处于放松状态。 2.颈部锻炼 颈部伸展运动:可缓慢将头部向后仰,感受颈部后侧的拉伸,每次保持10-15秒,重复5-10次。这种运动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能有效缓解颈部肌肉紧张,预防颈椎反弓加重。老年人进行时要注意动作缓慢,避免过度后仰导致颈部损伤。 颈部旋转运动:缓慢将头部向左右两侧旋转,尽量将耳朵靠近肩膀,左右各旋转5-10次。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进行,但颈部有疾病急性发作期的人群应避免过度旋转,防止加重症状。 (二)物理治疗 1.热敷 热敷可以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可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进行颈部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对于血液循环较差的老年人,热敷有助于改善颈部的血液供应,但要注意避免烫伤。 2.牵引治疗 颈椎牵引是一种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牵引装置拉开颈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同时有助于纠正颈椎反弓。牵引的重量和时间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一般对于成年人,牵引重量可从3-5公斤开始,逐渐增加,但不宜超过10公斤,牵引时间每次15-30分钟,每天1-2次。儿童由于颈椎发育尚未成熟,一般不采用牵引治疗;老年人进行牵引时要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如有不适需及时停止。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当颈椎反弓导致严重的神经压迫症状,如上肢麻木、无力、疼痛剧烈,经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如出现进行性肢体瘫痪等严重情况,也应尽早考虑手术。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适应证略有不同,年轻人如果颈椎反弓是由于外伤等急性因素导致神经压迫严重,可能更早考虑手术;老年人则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手术。 (二)手术方式 前路手术:通过前路切开,去除压迫神经的椎间盘、骨赘等组织,然后植入椎间融合器等进行固定融合。这种手术方式对于解除前方的神经压迫效果较好,但手术操作涉及颈部前方的重要结构,如血管、食管等,需要surgeon具备较高的操作技巧。 后路手术:通过后路切开,扩大椎管,减轻神经压迫。后路手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对于前方病变的处理不如前路手术直接。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颈椎反弓的程度以及个体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2025-10-10 12:20:3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