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男,临床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2001年获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工作29年,专业方向为脊柱外科,目前已主刀完成约3000余例脊柱外科手术。 擅长颈椎外科,在复杂疑难的各型颈椎病、颈椎损伤及颈椎畸形的手术治疗方面,特别是颈椎椎弓根钉技术应用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在胸椎管狭窄症、严重腰椎滑脱、腰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内外率先开展可视化小切口微创减压固定融合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及腰间盘突出症,取得良好效果。 曾多次赴国外学习交流,曾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及2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40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参与13部学术及科普专著的编著及翻译工作,获多项学术奖项,在国内多家学术期刊任编委及审稿专家职务,兼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脊柱脊髓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医学顾问、北京医学会及北京海淀区鉴定专家等职务。 曾著有科普著作:《颈椎病专家答疑》一书,并获第一届北京市优秀科普作品奖优秀奖;在网络媒体发表颈腰椎科普文章100余篇。
展开-
先天髋关节脱位的原因
先天髋关节脱位的发生涉及遗传、胎儿在子宫内体位、激素及其他等多方面因素,遗传有家族倾向且女婴更易患,胎位异常、羊水过少等体位因素影响,孕激素异常致韧带松弛,出生机械因素及不当包裹也有影响。 一、遗传因素 家族遗传倾向:有研究表明,先天髋关节脱位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先天髋关节脱位,那么后代发生该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例如,相关遗传学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与先天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相关,若家族中存在特定的致病基因携带情况,子代遗传到该致病基因后,发生髋关节发育异常进而导致脱位的概率会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性别差异:在性别方面,女孩患先天髋关节脱位的几率明显高于男孩。这可能与遗传背景中性别相关的基因表达或激素等因素影响髋关节发育有关。 二、胎儿在子宫内的体位因素 胎位异常:胎儿在子宫内的体位异常是导致先天髋关节脱位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臀位产的胎儿发生先天髋关节脱位的概率远高于头位产的胎儿。这是因为在臀位情况下,胎儿髋关节所受的压力和力学环境与正常胎位不同,影响了髋关节的正常发育。胎儿在子宫内长期处于臀位,髋关节处于过度屈曲、外展受限等异常姿势,使得髋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等组织的发育受到影响,增加了髋关节脱位的发生风险。 羊水过少:羊水过少会使胎儿在子宫内的活动空间相对减小,胎儿的肢体活动受限,髋关节周围组织缺乏足够的空间进行正常的发育调整,从而容易导致髋关节脱位的发生。 三、激素因素 孕激素影响:在妊娠期间,母亲体内的孕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孕激素可能会影响胎儿髋关节周围韧带的松弛程度。如果孕激素水平异常,导致髋关节周围韧带过度松弛,就会使髋关节的稳定性下降,增加了髋关节脱位的发生几率。例如,某些孕妇由于自身内分泌调节的问题,孕激素分泌异常,使得胎儿髋关节周围韧带松弛程度超出正常范围,影响了髋关节的正常发育结构,进而引发先天髋关节脱位。 四、其他因素 出生时的机械性因素:婴儿在出生过程中,尤其是剖宫产时,如果操作不当等机械性因素影响到髋关节,也可能增加先天髋关节脱位的发生风险。不过相对而言,胎位异常、遗传等因素在病因中所占比重更大,但出生时的机械性损伤也不可忽视。 新生儿的包裹方式:一些传统的新生儿包裹方式,如果过度限制婴儿髋关节的活动,如将婴儿的髋关节长时间处于过度伸直、内收的姿势,会影响髋关节的正常发育,增加髋关节脱位的发生可能性。例如,一些地区长期采用的将婴儿腿部紧紧包裹呈伸直内收状态的包裹方法,可能干扰了髋关节的正常发育过程,使得髋关节脱位的发病风险升高。
2025-10-10 11:15:33 -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能养好吗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能否养好分情况,轻度损伤部分患者有自行恢复可能,中重度难自行恢复,受年龄、损伤类型范围、生活方式影响,怀疑损伤应及时就医,轻度可保守治疗,中重度多需手术,儿童损伤需谨慎评估选择方案。 如果是轻度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部分患者有一定的自行恢复可能。轻度损伤时,半月板的撕裂范围较小,没有严重影响其稳定性和功能。在适当休息、避免过度活动等情况下,依靠自身的修复机制有一定几率使损伤逐渐愈合。例如,一些年轻且身体素质较好的患者,在减少膝关节负重活动,如避免长时间行走、上下楼梯等,经过数周甚至数月的休养,有可能让损伤的半月板得到修复。 损伤程度较重的情况 而对于中重度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一般很难自行养好。中重度损伤往往意味着半月板撕裂较严重,如纵行撕裂、复杂撕裂等,这种情况下半月板自身的修复能力有限,若不进行干预,损伤通常不会自行恢复,还可能会逐渐加重,导致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持续存在,甚至会引起膝关节软骨磨损等继发问题,严重影响膝关节的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影响半月板损伤恢复的因素 年龄因素 年轻人的半月板血运相对较好,理论上有一定的自我修复潜力,但如果损伤严重也难以完全依靠自身恢复;而老年人半月板血运本身较差,且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半月板损伤后自行恢复的可能性更低,往往需要医疗干预来解决问题。 损伤类型与范围 不同类型和范围的半月板损伤预后不同。如水平撕裂等相对较难自行恢复,而一些极轻微的退变性损伤在注意保养下可能有一定改善,但这也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养好”,更多是稳定病情。 生活方式因素 如果在半月板损伤后仍然持续进行剧烈运动、长时间行走或重体力劳动等,会加重膝关节的负担,不利于半月板损伤的恢复,甚至可能使损伤进一步恶化;相反,保持合理的生活方式,如适当减少膝关节的过度使用,进行正确的康复锻炼等,有助于促进损伤的修复或病情的稳定。 半月板损伤后的处理建议 对于怀疑有半月板损伤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膝关节磁共振成像等,以明确损伤的具体情况。如果是轻度损伤且症状不严重,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包括休息、佩戴膝关节支具限制活动、进行物理治疗(如热敷、理疗等)来缓解症状,促进损伤的修复;如果是中重度损伤,则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半月板缝合术、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等,术后再配合康复训练来恢复膝关节功能。特殊人群如儿童半月板损伤,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处理需更加谨慎,一般会根据损伤具体情况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保障儿童膝关节正常发育和功能。
2025-10-10 11:14:18 -
怎么判断脊柱侧弯
脊柱侧弯可通过观察外观与体态(如站立姿势观察、前屈试验)、影像学检查(X线、CT及MRI)结合病史与症状(先天性脊柱侧弯、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弯等)进行诊断,X线可测Cobb角诊断及监测,CT及MRI用于复杂或需评估周围组织情况,结合病史能区分不同类型脊柱侧弯。 前屈试验:被评估者双腿伸直,双脚并拢,向前弯腰90度,使背部垂直地面,观察背部是否对称,是否有一侧隆起像“剃刀背”样的表现。这是筛查脊柱侧弯比较常用的方法。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学校定期进行前屈试验筛查脊柱侧弯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个年龄段是脊柱侧弯的高发时期,很多脊柱侧弯在这个阶段开始出现并进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X线是诊断脊柱侧弯的重要手段。通过拍摄站立位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可以准确测量脊柱侧弯的Cobb角,Cobb角是判断脊柱侧弯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Cobb角的测量方法是:在上端椎体的上缘画一条水平线,再在下端椎体的下缘画一条水平线,然后作这两条线的垂线,这两条垂线的夹角就是Cobb角。一般来说,Cobb角大于10度就可以诊断为脊柱侧弯。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X线检查的意义有所不同,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早期发现脊柱侧弯并通过X线监测其进展情况非常关键,因为他们的脊柱还在发育阶段,侧弯可能会进展。 CT及MRI检查:一般在一些复杂情况或者需要进一步评估脊柱侧弯对脊髓等周围组织影响时才会考虑。例如,当怀疑脊柱侧弯是由于先天性脊柱发育异常或者有脊髓受压等情况时,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的结构异常,MRI可以更好地观察脊髓、神经等软组织的情况。对于一些特殊病史的患者,比如有脊柱外伤史或者怀疑有神经源性因素导致的脊柱侧弯,CT和MRI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来辅助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结合病史与症状 先天性脊柱侧弯:如果患者有先天性脊柱发育异常的病史,比如在胚胎发育时期脊柱形成出现异常,那么在出生后或者儿童时期就可能发现脊柱侧弯。这类患者往往有先天性的椎体畸形等情况,通过详细询问家族史以及出生时的情况等可以帮助诊断。 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弯:对于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瘫、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或者肌肉疾病的患者,出现脊柱侧弯的风险较高。因为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影响肌肉的力量平衡,肌肉疾病会导致肌肉力量异常,从而引起脊柱的力学平衡失调,逐渐发展为脊柱侧弯。例如,脑瘫患儿由于肌肉控制不协调,很容易出现脊柱侧弯,在评估这类患儿时,除了观察外观等,还需要结合其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来综合判断是否存在脊柱侧弯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2025-10-10 11:13:19 -
老年人骨质疏松怎么办
老年人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充足日照、合理运动)、饮食调整(增加钙摄入、补充维生素D)、药物干预(钙剂、维生素D制剂)来应对骨质疏松,同时特殊人群要注意防跌倒及谨慎用药。 一、生活方式调整 1.充足日照:老年人每天应保证一定时间的日照,一般建议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每次15-30分钟左右。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而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例如,研究表明,适当的日照能使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进而维持机体钙磷代谢平衡,对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有重要作用。但要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直射导致晒伤。 2.合理运动:选择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可以刺激骨骼,增加骨密度。以散步为例,每天坚持散步30分钟左右,每周至少5天。运动能通过机械应力作用于骨骼,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减少骨量丢失。像慢跑这种运动,能对骨骼产生更明显的应力刺激,但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进行,避免关节损伤。 二、饮食调整 1.增加钙摄入:老年人应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虾等。牛奶是钙的良好来源,每100毫升牛奶约含有104毫克钙,每天饮用300毫升左右的牛奶能补充一定量的钙。豆制品中的豆腐等,每100克北豆腐约含有138毫克钙。鱼虾类如鲫鱼,每100克约含有107毫克钙,适当多吃这些食物有助于满足机体对钙的需求,维持骨骼的钙含量。 2.补充维生素D:除了通过日照获取维生素D外,也可适当通过食物补充,如深海鱼类(如三文鱼,每100克约含有400-5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蛋黄等。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对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改善有重要意义。 三、药物干预 1.钙剂:当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时,可考虑补充钙剂,如碳酸钙等。碳酸钙含钙量较高,但需要在胃酸作用下解离为钙离子才能被吸收,一般建议餐中或餐后服用。 2.维生素D制剂:对于维生素D缺乏的老年人,可补充维生素D制剂,如骨化三醇等。骨化三醇是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能直接发挥作用,促进钙吸收。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骨质疏松时,行动相对不便,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防止跌倒。因为跌倒容易导致骨折等严重并发症。例如,在行走时要选择平坦、干燥的路面,使用合适的助行器等辅助工具。同时,在用药方面,要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尤其是一些可能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果有其他基础疾病,如肾脏疾病等,在进行骨质疏松相关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因为肾脏疾病可能会影响钙磷代谢及药物的代谢过程。
2025-10-10 11:11:31 -
脖子低头颈椎疼怎么办
为缓解脖子低头颈椎疼,可通过调整姿势与活动,避免长时间低头并进行颈部活动锻炼;物理治疗方面可热敷、轻柔按摩;选择合适高度的枕头;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通过检查明确情况,儿童及有基础病者也应重视。 颈部活动锻炼:进行简单的颈部屈伸、左右侧屈和旋转运动。前屈时尽量将下巴贴近胸部,保持3-5秒后缓慢抬起;后伸时尽量向后仰,保持3-5秒;左右侧屈时耳朵尽量贴近肩膀,保持3-5秒;旋转时缓慢将头部转向一侧,眼睛看向肩部后方,保持3-5秒,每个动作重复5-10次。这些活动可以增加颈椎的活动度,缓解肌肉紧张。对于儿童来说,要避免长时间低头看电子设备,家长应引导孩子保持正确的坐姿和阅读姿势,适当安排户外活动,让颈部得到放松;对于老年人,颈部活动应缓慢轻柔,避免剧烈旋转,防止发生意外。 物理治疗 热敷:使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敷在颈部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热敷可以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一般来说,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对于糖尿病患者等感觉迟钝的人群,要特别注意控制水温,防止烫伤。 按摩:轻轻按摩颈部肌肉,从颈后部开始,用手指或手掌由上至下、由内至外进行按摩,力度以感到舒适为宜。按摩可以放松颈部紧张的肌肉,但要注意避免用力过猛,尤其是老年人骨质增生明显或有颈椎病变较严重的情况,应谨慎按摩,最好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对于儿童,按摩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对颈椎造成损伤。 选择合适的枕头 枕头高度:枕头的高度应适中,一般以一拳高(约10-15厘米)为宜,仰卧时枕头能支撑颈部的生理曲度,侧卧时枕头高度应与肩宽一致,使颈部保持平直。合适的枕头可以在睡眠时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位置,减轻颈椎的压力。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枕头高度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的枕头不宜过高,避免影响颈椎发育;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稍低一些但能保持颈部舒适的枕头。 就医评估与治疗 及时就医:如果脖子低头颈椎疼持续不缓解或伴有上肢麻木、疼痛、无力,下肢行走不稳,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来明确颈椎的情况,可能是颈椎病等疾病引起。例如,通过X线可以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体形态等;MRI能更清晰地看到颈椎间盘、脊髓等组织的情况。对于儿童出现颈部疼痛,也要引起重视,排除先天性颈椎发育异常等情况;对于有颈椎病史或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2025-10-10 11: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