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男,临床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2001年获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工作29年,专业方向为脊柱外科,目前已主刀完成约3000余例脊柱外科手术。 擅长颈椎外科,在复杂疑难的各型颈椎病、颈椎损伤及颈椎畸形的手术治疗方面,特别是颈椎椎弓根钉技术应用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在胸椎管狭窄症、严重腰椎滑脱、腰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内外率先开展可视化小切口微创减压固定融合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及腰间盘突出症,取得良好效果。 曾多次赴国外学习交流,曾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及2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40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参与13部学术及科普专著的编著及翻译工作,获多项学术奖项,在国内多家学术期刊任编委及审稿专家职务,兼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脊柱脊髓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医学顾问、北京医学会及北京海淀区鉴定专家等职务。 曾著有科普著作:《颈椎病专家答疑》一书,并获第一届北京市优秀科普作品奖优秀奖;在网络媒体发表颈腰椎科普文章100余篇。
展开-
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的症状是什么
中央型椎间盘突出会引发多种症状,包括腰部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但易反复发作;下肢放射性疼痛,从臀部向下放射至下肢;神经功能障碍,如下肢麻木、肌力下降;严重时可致马尾神经综合征,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不同年龄段及特殊时期人群表现有差异,有腰椎病史或外伤史者风险较高。 下肢放射性疼痛:由于中央型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可能压迫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周围的神经根,导致下肢出现放射性疼痛。疼痛可从臀部开始,逐渐向下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后侧甚至足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成年人下肢放射性疼痛较为典型,而儿童发生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也可能出现类似的下肢放射性疼痛表现。对于女性而言,在孕期或经期等特殊时期,由于身体的生理变化,可能会使腰部及下肢疼痛症状更易被诱发或加重。 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麻木感: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时,还可能导致下肢出现麻木症状。麻木区域通常与放射性疼痛区域有一定关联,比如放射性疼痛出现在小腿后侧,那么麻木感也可能出现在小腿后侧及足部。麻木的程度因人而异,轻者可能只是轻微的感觉异常,重者则可能感觉下肢麻木明显,影响肢体的感觉功能。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久站的人群,发生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后,麻木症状可能更容易出现且持续时间较长。 肌力下降:严重的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可能会影响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力量,导致下肢肌力下降。患者可能会出现行走无力、持物不稳等情况。例如,行走一段距离后就感觉下肢乏力,难以继续行走;拿东西时感觉手部力量减弱,容易掉落物品等。不同年龄的人群肌力下降的表现有所不同,老年人本身肌肉力量相对较弱,发生肌力下降后可能更易影响日常的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而青壮年肌力下降可能会影响其运动能力和工作能力。 马尾神经综合征相关症状 大小便功能障碍:当中央型椎间盘突出非常严重时,可能会压迫马尾神经,导致大小便功能障碍。男性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女性可能出现尿失禁等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大便秘结或失禁等问题。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相对更需要引起重视,因为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马尾神经受压后恢复相对困难。而且,如果患者有腰椎病史或曾有腰部外伤史,发生马尾神经综合征的风险相对较高。
2025-10-10 10:39:35 -
如何判断骨折是否愈合
骨折愈合可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骨扫描检查来判断。临床症状上骨折部位疼痛肿胀缓解是愈合表现;影像学中X线可看骨痂生长,CT助复杂骨折判断;体格检查包括压痛叩击痛及关节活动度检查;骨扫描可早期发现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同人群骨折愈合及相关表现有差异。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判断骨折愈合较常用的方法。在骨折后的不同时间进行X线摄片,可观察骨折端骨痂的生长情况。一般骨折后3-6周左右,骨折端会出现原始骨痂形成。在X线上可见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对于儿童,由于其骨代谢活跃,骨痂形成相对较早;老年人骨代谢缓慢,骨痂形成可能较晚。正常情况下,骨折愈合良好时,X线显示骨折线消失或接近消失,骨痂连续通过骨折端。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骨折或X线检查不易清晰显示的部位,CT检查能更精确地判断骨折愈合情况。例如骨盆骨折、跟骨骨折等,CT可清晰显示骨折端骨痂的生长以及骨折周围结构的情况,帮助医生准确评估骨折愈合状态。 体格检查 压痛及叩击痛:检查骨折部位有无压痛和叩击痛。正常愈合的骨折部位,压痛和叩击痛应明显减轻或消失。在检查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以及骨折部位的特点进行判断。比如儿童骨折后,由于其对疼痛的表达可能不如成人准确,需要更加细致地观察其肢体活动及对检查的反应;老年人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等情况,在检查时要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二次损伤。 关节活动度:对于涉及关节周围的骨折,可通过检查关节活动度来判断骨折愈合情况。如果骨折愈合良好,关节活动度应逐渐恢复正常。例如上肢骨折后,肩关节、肘关节等的活动度会随着骨折愈合而逐步改善。不同年龄的人群关节活动度恢复速度不同,儿童恢复相对较快,老年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来恢复关节活动度。 骨扫描检查 骨扫描可早期发现骨折愈合情况,通过检测骨组织的代谢活性来判断。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部位的骨代谢活跃,骨扫描会显示相应部位的放射性浓聚。但骨扫描的特异性相对较低,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其骨折愈合可能受到影响,骨扫描的表现也可能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考虑其病史等因素来准确评估骨折愈合状况。
2025-10-10 10:36:01 -
中指腱鞘炎是怎么引起的
中指腱鞘炎可由多种因素引发,过度使用手部的频繁手部运动人群及儿童易因过度使用致病;手部急性外伤及慢性损伤积累可致伤;类风湿关节炎使自身免疫攻击腱鞘、糖尿病影响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且易致腱鞘感染,均会增加中指腱鞘炎发生风险。 一、过度使用手部导致 1.频繁手部运动人群:长期进行重复性手部动作的人群,如钢琴家、打字员、织毛衣者等,由于中指需要频繁地屈伸活动,肌腱与腱鞘之间不断摩擦,容易引发腱鞘炎。例如,长时间高强度的打字工作,会使中指的肌腱在腱鞘内反复摩擦,导致腱鞘出现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进而逐渐发展为腱鞘炎。 2.儿童群体:儿童如果有过多不恰当的手部活动,比如过度玩耍需要频繁屈伸中指的玩具等,也可能因过度使用引发中指腱鞘炎。儿童的手部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过度的手部运动更容易对腱鞘造成损伤。 二、手部外伤因素 1.急性外伤:中指受到急性的扭伤、挫伤等外伤时,可能会直接损伤腱鞘组织,使腱鞘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从而引发炎症反应。例如,在运动过程中中指突然受到外力撞击而受伤,就有可能导致腱鞘炎的发生。这种急性外伤会使腱鞘内部的结构受到破坏,为炎症的产生创造条件。 2.慢性损伤积累:长期的手部微小损伤积累也可引发腱鞘炎。比如,经常用中指进行一些较为用力的抓握动作,虽然每次损伤很轻微,但长期下来也会导致腱鞘的慢性损伤,逐渐出现炎症,最终引发腱鞘炎。这种慢性损伤积累的过程较为隐匿,容易被忽视,但却是引发中指腱鞘炎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疾病影响 1.类风湿关节炎: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自身免疫系统会攻击关节组织,包括手部的腱鞘。类风湿关节炎会导致关节周围的炎症蔓延至腱鞘,使腱鞘发生炎症病变,进而引发中指腱鞘炎。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情活动期时,炎症反应会累及多个关节及周围组织,其中就包括腱鞘。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代谢异常,可能会影响手部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同时高血糖环境也有利于细菌等病原体的滋生,容易引发腱鞘的感染性炎症,从而增加中指腱鞘炎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病变,影响手部的血液供应,使腱鞘组织的营养供应不足,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损伤和感染。
2025-10-10 10:33:53 -
腰椎间盘突出膏药的正确贴法
贴膏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需先清洁腰部皮肤,找到准确部位,轻柔揭开膏药后准确粘贴,贴后注意过敏反应及腰部避免过度活动,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注意要点,如儿童、老年人、特殊身体状况人群等需分别留意相关情况。 一、清洁皮肤 1.首先要清洁腰部贴膏药的部位,使用温水洗净皮肤,保持皮肤干燥、清洁。这是因为皮肤表面的污垢、油脂等会影响膏药的粘贴效果以及药物的吸收。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清洗皮肤的方式并无本质区别,但需要注意如皮肤有破损、湿疹等情况时,清洗要更加轻柔,避免加重皮肤损伤。例如,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腰部容易出汗的人群,更要注意及时清洁皮肤,防止皮肤滋生细菌等影响贴膏药的效果。 二、找到准确部位 1.要确定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变位置,一般来说,疼痛最明显的部位或者医生诊断的病变节段对应的体表位置就是膏药应贴的大致区域。可以通过触摸腰椎的棘突等骨性标志来辅助定位。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腰椎解剖位置略有差异,但大致的定位方法是相似的。比如儿童由于脊柱还在发育中,定位时要更加谨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准确定位;女性在孕期或产后腰椎力学结构可能有变化,定位时也需要结合具体情况。 三、揭开膏药 1.揭开膏药的覆盖膜,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药膏粘连其他杂质。 四、粘贴膏药 1.将膏药准确地贴在定位好的部位上,然后轻轻按压,使膏药与皮肤充分贴合。对于儿童,由于皮肤较为娇嫩,按压时力度要适中,防止用力过大损伤皮肤;老年人皮肤松弛,粘贴时要注意平整贴合,可适当多按压几下边缘部位,确保膏药牢固粘贴。 五、注意事项 1.贴膏药后如果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反应,应立即揭下膏药,并用清水清洗局部皮肤。对于有过敏史的人群,在贴膏药前最好先在小块皮肤上进行试用,观察是否有过敏现象。如果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就医。不同年龄人群过敏反应的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搔抓等,老年人可能表述相对不清晰,需要家人密切观察。另外,贴膏药期间要注意腰部避免过度活动,减少腰部的受力,以利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恢复。对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贴膏药期间应适当调整工作强度,避免腰部再次受伤加重病情。
2025-10-10 10:31:39 -
脚很麻是怎么回事
脚麻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神经受压、血液循环问题、糖尿病、药物副作用、维生素缺乏等。如果麻木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确定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脚很麻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神经受压:当神经受到压迫时,可能会导致脚部麻木。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椎管狭窄、神经炎等疾病可能压迫神经根,引起脚部麻木。 2.血液循环问题:血液循环不良也可能导致脚部麻木。例如,动脉硬化、血栓形成、雷诺病等疾病可能影响血液供应到脚部,导致麻木和刺痛感。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病变,导致脚部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 4.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麻木感,如某些降压药、抗抑郁药等。 5.缺乏维生素:维生素B12缺乏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炎,引起脚部麻木。 6.其他原因:怀孕、过度疲劳、姿势不良、长时间站立或坐着等也可能导致脚部麻木。 如果脚部麻木持续时间较长、伴有其他症状或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下是一些建议: 1.就医咨询:咨询医生或神经科专家,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血液检查等,以确定麻木的原因。 2.治疗病因: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对于神经受压引起的麻木,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或物理治疗;对于血液循环问题,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或改善生活方式;对于糖尿病引起的麻木,需要控制血糖水平等。 3.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定期活动脚部,促进血液循环。 4.保持良好姿势:注意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弯腰或扭曲身体。 5.合理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6.管理疾病:如果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要积极控制病情。 7.避免诱因:尽量避免穿高跟鞋、长时间盘腿坐等可能加重麻木的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药物的患者等,脚部麻木可能是更严重疾病的信号,应特别关注并及时就医。同时,如果麻木感伴有疼痛、无力、肿胀、发紫等异常症状,或症状加重,应立即就医。
2025-10-10 10: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