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擅长: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立,男,临床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2001年获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工作29年,专业方向为脊柱外科,目前已主刀完成约3000余例脊柱外科手术。    擅长颈椎外科,在复杂疑难的各型颈椎病、颈椎损伤及颈椎畸形的手术治疗方面,特别是颈椎椎弓根钉技术应用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在胸椎管狭窄症、严重腰椎滑脱、腰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内外率先开展可视化小切口微创减压固定融合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及腰间盘突出症,取得良好效果。    曾多次赴国外学习交流,曾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及2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40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参与13部学术及科普专著的编著及翻译工作,获多项学术奖项,在国内多家学术期刊任编委及审稿专家职务,兼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脊柱脊髓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医学顾问、北京医学会及北京海淀区鉴定专家等职务。    曾著有科普著作:《颈椎病专家答疑》一书,并获第一届北京市优秀科普作品奖优秀奖;在网络媒体发表颈腰椎科普文章100余篇。

展开
个人擅长
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展开
  • 体育生小腿骨膜炎怎么治疗

    针对小腿骨膜炎,需从休息与制动、物理治疗(冷敷、热敷、按摩)、药物辅助(非甾体抗炎药)、康复训练(初期、中期)及就医评估与后续处理等方面综合处理,休息制动可避免进一步刺激,物理治疗分阶段进行,药物按需谨慎使用,康复训练循序渐进,症状未缓或加重等需及时就医。 一、休息与制动 原理:小腿骨膜炎多因运动过度导致,休息可减少对发炎部位的进一步刺激,制动能让受伤的小腿肌肉和骨骼更好地恢复。对于体育生而言,应立即停止引起疼痛的剧烈运动,避免长时间行走、跑步等加重症状的活动。年龄较小的体育生可能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家长或教练监督其休息制动;而成年体育生要自觉认识到休息制动的重要性。 二、物理治疗 冷敷: 时间与方法:在骨膜炎急性期(一般是发病后48小时内),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对小腿进行冷敷,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轻局部充血,缓解疼痛和肿胀。不同年龄的体育生在冷敷时需注意冰袋与皮肤之间应隔一层布,避免冻伤,儿童皮肤更娇嫩,更要严格注意冷敷的温度和时间。 热敷: 时间与方法:发病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如使用热毛巾、热水袋等,温度以40-50℃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体育生,热敷时要特别注意温度,防止烫伤,因为这类人群可能存在神经病变,对温度的感知不敏感。 按摩: 方法:由专业人员或熟悉按摩技巧的人对小腿肌肉进行轻柔按摩,从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促进肌肉放松和血液淋巴循环。不同性别体育生在按摩时感受可能不同,但都要注意力度适中。对于有旧伤病史的体育生,按摩前需告知操作者,避免因按摩不当加重旧伤。 三、药物辅助(非甾体抗炎药) 作用:非甾体抗炎药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但儿童一般不建议首选药物治疗,优先以非药物干预为主;成年体育生在医生指导下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但要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胃肠道刺激等副作用,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体育生使用时需谨慎。 四、康复训练 初期康复:在疼痛和肿胀有所缓解后,可进行一些简单的小腿肌肉拉伸和低强度的恢复性运动,如坐姿小腿拉伸等。初期康复运动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运动强度。年龄较小的体育生在康复训练时需要家长和教练在旁协助指导,确保训练安全有效。 中期康复:随着恢复情况好转,可逐渐增加一些小腿肌肉力量训练,如踮脚尖训练等,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不同生活方式的体育生,如平时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在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进度上要有所区别,运动量小的体育生康复训练开始时强度应更轻柔。 五、就医评估与后续处理 就医指征:如果经过上述处理后症状没有缓解甚至加重,或者出现小腿明显畸形、剧烈疼痛难以忍受、活动严重受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检查,如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线等)来明确病情,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有既往运动损伤病史的体育生,就医时要详细告知医生病史,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病情。

    2025-09-28 13:03:18
  • 掌骨骨折怎么诊断

    掌骨骨折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需问受伤情况与症状表现;体格检查要局部检查及肢体长度和轴线检查;影像学检查有X线、CT、MRI,X线是常用,CT对复杂骨折有价值,MRI用于有软组织损伤时。 症状表现:询问患者受伤后手部的症状,如是否出现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等。疼痛通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且在受伤后会逐渐加重。肿胀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明显,若骨折伴有血管损伤,肿胀可能更为严重。畸形可表现为掌骨部位的短缩、成角或旋转畸形等,活动受限则是因为骨折后手部的正常活动受到影响,患者可能无法正常握拳、伸展手指等。 体格检查 局部检查:观察受伤手部的外观,查看是否有明显的肿胀、淤血、皮肤破损等情况。触摸骨折部位,可感觉到骨擦感或骨擦音,这是骨折的重要体征之一,但检查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加重患者疼痛和损伤。同时,检查掌骨的压痛部位,明确骨折的具体位置。还要检查手指的感觉、运动和血运情况,感觉方面要检查手指各部位的痛觉、触觉等是否正常;运动方面观察手指能否正常屈伸、外展内收等;血运方面查看手指的肤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以判断是否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的特殊性,检查时要更加耐心、轻柔,注意与对侧手部进行对比,以便更准确地发现异常。 肢体长度和轴线检查:对比双侧掌骨的长度和轴线,正常情况下双侧掌骨长度对称,轴线正常。若存在骨折,可能会出现掌骨长度缩短、轴线偏移等情况,通过对比可初步判断骨折的大致情况。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X线平片是诊断掌骨骨折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一般需要拍摄手部正位、斜位X线片,必要时还可拍摄侧位X线片。正位片可以显示掌骨的掌背侧情况,斜位片有助于清晰显示掌骨的全貌,包括各掌骨的骨折情况,如骨折的部位(是掌骨近端、中段还是远端骨折)、骨折的类型(如横形骨折、斜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以及骨折端的移位情况等。X线检查能够较为直观地发现骨折线,对于大多数掌骨骨折可以明确诊断。但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骨折或某些特殊类型的骨折,可能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明确。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掌骨骨折,尤其是涉及关节面的骨折或骨折端有明显移位、重叠的情况,CT检查具有重要价值。CT可以提供三维重建图像,能够更清晰地显示掌骨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块的移位方向、关节面的损伤程度等,有助于制定更精确的治疗方案。例如,当掌骨骨折合并掌指关节或腕掌关节损伤时,CT三维重建可以准确评估关节面的受累情况,为手术治疗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对于儿童患者,CT检查要谨慎使用,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儿童对辐射较为敏感,需要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 MRI检查:一般情况下,掌骨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和CT检查,但对于合并有软组织损伤(如韧带损伤、肌腱损伤等)的掌骨骨折,MRI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软组织情况。MRI能够清晰显示韧带、肌腱的损伤程度和范围等,但在掌骨骨折的常规诊断中并非首选,通常是在怀疑有软组织合并损伤时才考虑进行MRI检查。

    2025-09-28 13:01:57
  • 腰间盘突出怎么引起的

    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上下软骨终板组成,有缓冲压力、维持脊柱稳定和允许脊柱运动的功能,腰间盘突出的常见诱发因素包括年龄增长致椎间盘退变、急性与慢性损伤、遗传易感性、妊娠时激素变化及子宫增大致负荷增加、先天性腰椎发育异常致应力不均匀。 一、椎间盘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基础 椎间盘是连接相邻椎体的结构,由中央的髓核和周围的纤维环以及上下软骨终板组成。髓核是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环按同心圆排列组成,它们共同起到缓冲压力、维持脊柱稳定性和允许脊柱运动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椎间盘能够均匀地分散脊柱所承受的压力,并适应脊柱的屈伸、侧弯和旋转等活动。 二、腰间盘突出的常见诱发因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会发生退变。一般从30岁左右开始,椎间盘的水分含量逐渐减少,纤维环的韧性也会下降。例如,研究表明,老年人的髓核含水量可从青年时期的70%-80%下降到50%左右,纤维环的胶原纤维也会发生变性,使得椎间盘更容易受损和突出。 (二)损伤因素 1.急性损伤:腰部的急性扭伤、过度弯腰搬重物等情况,可能会使椎间盘承受过大的压力。例如,当突然弯腰用力搬取重物时,椎间盘后方的压力急剧增加,超过了纤维环的承受能力,就可能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这种情况在体力劳动者、运动爱好者等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那些腰部力量相对薄弱但又需要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的人群。 2.慢性损伤:长期反复的腰部负重、不良的姿势(如长期弯腰工作、久坐等)也是引起腰间盘突出的重要因素。长期久坐会使椎间盘处于持续受压状态,尤其是当坐姿不良时,如弯腰驼背坐着,会进一步加重椎间盘后方的压力,加速椎间盘的退变和纤维环的损伤。例如,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工作的人群,由于腰部缺乏有效的支撑,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分布不均匀,容易导致局部纤维环受损,进而引发腰间盘突出。 (三)遗传因素 部分研究发现,腰间盘突出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腰间盘突出的病史,那么个体患病的风险可能会相对较高。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影响椎间盘的结构和代谢,使得个体在相同的外界因素作用下更容易发生椎间盘的退变和突出。不过,遗传因素并不是唯一的致病因素,它通常需要与其他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四)妊娠因素 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会使韧带松弛,同时子宫增大也会对腰部产生较大的压力,导致椎间盘承受的负荷增加。研究显示,妊娠女性发生腰间盘突出的几率比正常女性有所升高。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腰部的负担逐渐加重,椎间盘的退变速度可能会加快,从而增加了腰间盘突出的发生风险。 (五)发育异常因素 先天性的腰椎发育异常,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椎间孔狭窄等,会使脊柱的生物力学结构发生改变,导致椎间盘承受的应力不均匀。例如,椎间孔狭窄会限制神经根的空间,使得椎间盘突出时更容易压迫神经根,从而引发相关症状。这种发育异常可能在出生时就已经存在,但往往在成长过程中,随着腰部负荷的增加等因素才逐渐显现出症状。

    2025-09-28 13:00:14
  • 腰左边疼怎么回事

    腰左边疼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肌肉骨骼系统问题如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泌尿系统问题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妇科问题如盆腔炎、附件炎,还有脊柱病变、肾脏疾病等其他可能因素,出现腰左边疼应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女性患者需排查妇科方面,儿童也需考虑特殊情况。 一、肌肉骨骼系统问题 (一)腰肌劳损 1.成因: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如久坐、久站,腰部肌肉持续紧张,或腰部急性损伤未愈等。例如,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群,腰部肌肉容易疲劳,引发腰肌劳损,导致左边腰部疼痛。年龄方面,中壮年较为常见,因长期劳作或不良生活方式积累易出现此问题。生活方式上,缺乏运动、腰部肌肉力量弱的人风险更高。 2.表现:腰部隐痛,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腰部有固定压痛点。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 1.成因:腰椎间盘退变,加上外力作用,如腰部突然受力、姿势不当等,导致椎间盘的髓核突出,压迫周围神经。年龄上,多见于20-50岁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间盘退变加剧。生活方式中,长期弯腰劳作、久坐等是诱因。有腰部外伤病史的人更易发病。 2.表现:除了腰左边疼,还可能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重。 二、泌尿系统问题 (一)肾结石 1.成因:体内代谢异常,尿液中某些成分浓度过高,形成结晶,逐渐形成结石。饮水少、尿液浓缩的人易患。性别上,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范围较广,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生活方式中,饮食中高钙、高草酸等摄入过多会增加风险。 2.表现:腰部隐痛或绞痛,疼痛可向腹部、腹股沟放射,常伴有血尿、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输尿管结石 1.成因:肾结石掉落至输尿管,堵塞输尿管。与肾结石成因有一定关联,同样受代谢、饮食等因素影响。 2.表现:突发的腰左边剧烈绞痛,疼痛难忍,可伴有血尿、尿频、尿急等症状。 三、妇科问题(女性) (一)盆腔炎 1.成因:细菌等病原体感染盆腔,如不洁性生活、宫腔操作后感染等。性生活活跃的女性易发病,年龄多在性活跃期。 2.表现:下腹部疼痛,可累及腰部,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异味,发热等症状。 (二)附件炎 1.成因:输卵管、卵巢受到病原体感染,多由生殖道炎症上行感染引起。 2.表现:腰左边下腹部疼痛,可伴有白带异常、月经紊乱等症状。 四、其他可能因素 (一)脊柱病变 1.成因:如强直性脊柱炎,与遗传、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多见于青年男性。 2.表现:腰左边慢性疼痛,伴有脊柱僵硬、活动受限,晨起时症状较重,活动后可稍有缓解。 (二)肾脏疾病 1.成因:如肾小球肾炎等,与免疫、感染等因素相关。 2.表现:除腰左边疼外,可能伴有水肿、蛋白尿、高血压等表现。 当出现腰左边疼时,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腰椎X线、CT、泌尿系统超声、妇科检查等)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处理。如果是女性患者,需特别注意妇科方面的排查;对于儿童,虽相对少见,但也需考虑是否有外伤等特殊情况导致腰左边疼。

    2025-09-28 12:56:34
  • 左手抬不起来肩膀酸痛什么原因

    左手抬不起来且肩膀酸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肌肉劳损(长时间重复性动作、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致肌肉劳损)、肩周炎(50岁左右高发、生活方式、病史等致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粘连)、颈椎病(颈椎病变压迫神经致肩部疼痛、左手活动受限,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肩袖损伤(外伤或慢性劳损致肩袖损伤,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冻结肩(病因不明,与退变、外伤、不活动等有关,40-60岁好发、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 一、肌肉劳损 1.原因:长时间用左手进行重复性动作,如长期用左手操作鼠标、键盘,或进行大量左手体力劳动等,会使肩部及上肢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肌肉劳损,引发左手抬不起来且肩膀酸痛。例如长期从事手工编织且主要用左手的人群易出现此情况。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中老年人肌肉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因劳损出现问题;生活方式上,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如弯腰驼背且左手长时间处于不当位置,会增加肌肉劳损风险;病史方面,若既往有肩部肌肉损伤未完全恢复,再加上日常左手过度使用,更容易复发肌肉劳损相关症状。 二、肩周炎 1.原因:肩周炎全称肩关节周围炎,多见于50岁左右人群,又称为“五十肩”,但年轻人也可能因肩部外伤、长期过度活动等引发。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发生炎症、粘连,会导致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包括左手抬举困难。 2.影响因素:年龄上,50岁左右人群高发;生活方式中,长期缺乏肩部活动或肩部曾受轻微外伤未重视,可能诱发肩周炎;病史方面,若有肩部骨折等病史,后续发生肩周炎的概率相对较高。 三、颈椎病 1.原因:颈椎发生病变,如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等,压迫支配肩部及上肢的神经,可引起肩部疼痛、左手活动受限。当颈椎病变影响到神经根时,会出现相应上肢症状。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退变概率增加;生活方式上,长期低头伏案工作、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等,会加重颈椎负担,增加颈椎病发生风险,进而可能导致左手抬不起来伴肩膀酸痛;病史方面,既往有颈椎外伤史的人群,更易出现颈椎病相关症状。 四、肩袖损伤 1.原因:肩袖是肩关节周围的肌腱组织,外伤或慢性劳损等可导致肩袖损伤,引起肩关节疼痛、活动障碍,包括左手无法正常抬起。比如肩部突然受到外力撞击或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进行外展、上举等动作,易造成肩袖损伤。 2.影响因素:年龄上,中老年人肩袖组织退变,更易发生损伤;生活方式中,过度运动、不正确的运动姿势等会增加肩袖损伤风险;病史方面,若有肩部反复轻微损伤史,也可能引发肩袖损伤。 五、冻结肩 1.原因:冻结肩也是肩关节的一种病变,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肩关节退变、外伤、长期不活动等有关,表现为肩关节逐渐僵硬、疼痛,活动范围减小,包括左手抬举困难。 2.影响因素:年龄上,好发于40-60岁人群;生活方式中,长期肩部固定不动,如肩部受伤后长时间制动,易引发冻结肩;病史方面,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冻结肩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

    2025-09-28 12:55:0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