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擅长: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前列腺疾病、泌尿系肿瘤、结石的微创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前列腺疾病、泌尿系肿瘤、结石的微创治疗。展开
  • 尿结石怎么排

    尿结石排出可通过大量饮水增加尿量稀释尿液促排出、适度运动助结石移动排出、药物辅助但需遵医嘱、结石大或保守治疗无效就医治疗及饮食调整预防复发辅助排出,需综合结石大小、部位、患者身体状况选合适方法,密切关注症状,异常及时就医。 一、大量饮水 原理:增加尿量可以稀释尿液,减少晶体沉积,促进结石排出。一般建议每天饮水量在2000-3000毫升以上,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例如,夏季出汗多的人需要适当增加饮水量;儿童也应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但要注意分次少量饮用,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引起水中毒。 具体做法:可以多喝白开水、淡茶水等,避免饮用过多含糖饮料、咖啡、浓茶等,因为这些饮品可能会影响尿液的酸碱度或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 二、适度运动 原理:运动有助于结石的移动和排出。不同的运动方式对不同部位结石的排出有一定帮助。 具体运动及适用情况 跳跃运动:对于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跳绳、上下楼梯等跳跃运动较为有效。每天可以进行3-4次,每次10-15分钟左右。儿童进行跳跃运动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摔倒受伤;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关节损伤等。 倒立运动:对于膀胱结石等,倒立可能有助于结石的排出,但倒立运动相对较专业,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要谨慎尝试。 三、药物辅助 原理:一些药物可以辅助结石的排出,如α受体阻滞剂等,它可以松弛输尿管平滑肌,促进结石排出。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同情况的患者用药不同。 注意事项:不能自行随意使用药物,尤其是儿童,要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使用药物时更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 四、就医治疗 原理:如果结石较大或通过保守治疗无法排出时,需要采取医疗手段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及适用人群 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直径较小的肾结石、输尿管上段结石等。对于儿童,要充分考虑其身体发育情况,谨慎评估体外冲击波碎石的必要性和安全性;老年人则要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在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 输尿管镜取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等:对于较大的结石或复杂情况的结石,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同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的患者手术风险不同,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五、饮食调整 原理:合理的饮食可以预防结石复发并辅助结石排出。 具体饮食建议 对于草酸钙结石患者:要限制高草酸食物的摄入,如菠菜、苋菜、巧克力、浓茶等;同时要减少高钙食物的过量摄入,因为部分高钙食物与草酸结合也可能形成结石,但也不能过度限制钙的摄入,以免影响骨骼健康。例如,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钙的摄入,但要注意钙的来源和搭配。 对于尿酸结石患者:要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以降低尿液尿酸浓度。 总之,尿结石的排出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根据结石的大小、部位、患者的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025-10-15 15:53:46
  • 小便次数少什么原因

    小便次数少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引起。生理性原因包括摄入水分过少(与年龄、生活方式有关)和出汗较多(与性别、年龄有关);病理性原因有肾脏疾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功能异常)、内分泌疾病(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其他系统疾病(心力衰竭、肝硬化)。 一、生理性原因 摄入水分过少 年龄因素:儿童身体代谢旺盛,但如果摄入奶量或水量不足,就会出现小便次数少的情况。例如婴儿每日需保证足够的奶量摄入来维持体液平衡,若奶量不够,就可能导致尿液生成减少。对于成年人,若在高温环境下或大量出汗后未及时补充水分,也会使机体缺水,肾脏重吸收水分增加,从而小便次数减少。 生活方式:有些人有特殊的生活习惯,比如刻意节食减肥且水分摄入极少,或者因工作等原因长时间未饮水,都会使体内水分摄入不足,进而引起小便次数少。 出汗较多 性别与年龄:儿童汗腺发育不完善,在炎热环境下出汗相对较少,但如果活动量较大时,通过皮肤散失的水分增多,若同时水分补充不及时,也会导致小便次数少。对于成年人,女性在经期前可能因身体的生理变化导致出汗情况改变,若出汗量增加而未补充足够水分,也会影响小便次数。例如高温作业的人群,无论男女,大量出汗后若不及时补水,都会使小便次数减少。 二、病理性原因 肾脏疾病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各种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由于肾小球受损,滤过功能减退,使得生成的原尿减少,最终导致小便次数少。这种情况在不同年龄人群中都可能发生,儿童患某些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相关疾病时,也会出现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而小便次数少。 肾小管功能异常:肾小管疾病会影响其重吸收等功能。比如肾小管酸中毒,会导致肾脏对水和电解质的调节紊乱,使尿液浓缩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小便次数少。不同年龄的人群患病后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肾小管疾病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相关指标,成年人则可能出现乏力等多种全身症状。 内分泌疾病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尿崩症患者由于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会出现多尿,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机体严重缺水时,也可能表现为小便次数少。该疾病在各个年龄段都可发生,儿童患尿崩症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生活作息。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代谢率降低,身体各系统功能减缓,包括肾脏的血液循环和功能,可能导致尿液生成减少,出现小便次数少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成年人中较为常见,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其他系统疾病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减弱,肾脏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会导致小便次数少。老年人患心力衰竭的概率相对较高,且心功能不全时,身体的血液循环障碍会更明显地影响肾脏功能。例如,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脏射血减少,肾脏供血不足,进而尿液生成减少。 肝硬化: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减退,会引起内分泌紊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脏血流灌注不足,从而出现小便次数少的情况。该疾病在成年人群中多见,尤其是有长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病后会影响肾脏等多个器官功能。

    2025-10-15 15:51:44
  • 膀胱过度活跃症女性

    膀胱过度活跃症(OAB)是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以尿急为特征伴尿频夜尿等症状的症候群,生理、生活方式等因素可致其发生,通过症状评估、尿流动力学及尿常规等诊断,非药物干预有膀胱训练、盆底肌训练、饮食调整等,药物有M受体拮抗剂,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孕期及哺乳期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 膀胱过度活跃症(OAB)是一种以尿急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其发生与女性的生理结构、激素变化等因素相关,例如女性尿道短、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可能影响膀胱功能。 二、症状表现 尿急:一种突然、强烈的排尿欲望,且很难被延迟,常导致急迫性尿失禁等情况。 尿频:排尿次数明显增加,24小时排尿次数多于8次等情况可能提示尿频。 夜尿:夜间睡眠中醒来排尿次数≥2次。 三、病因与相关因素 生理因素: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尿道黏膜和膀胱黏膜的完整性及功能,增加OAB发生风险;盆底肌功能异常,如盆底肌松弛等也可能与OAB相关。 生活方式因素:大量饮水、摄入咖啡因或酒精等,可刺激膀胱,诱发OAB症状。例如,每天饮用较多含咖啡因的咖啡后,排尿频率可能增加。 其他因素:一些病史如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等)可能影响膀胱的神经调控,从而导致OAB;盆腔手术史等也可能对膀胱功能产生影响。 四、诊断方法 症状评估:详细询问患者尿急、尿频、夜尿等症状的发生频率、严重程度等情况。 尿流动力学检查:通过测定膀胱内压力等指标,评估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膀胱过度活跃的情况。 尿常规检查:排除尿路感染等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尿常规可检测尿液中白细胞、红细胞等指标。 五、非药物干预措施 膀胱训练: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例如开始时每1-2小时排尿一次,然后逐渐延长至每2-3小时排尿一次,通过训练增强膀胱的储尿能力。 盆底肌训练:进行凯格尔运动,即有意识地对盆底肌进行收缩和放松训练,每次收缩持续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进行3-4组。这种训练有助于增强盆底肌力量,改善膀胱控制功能,尤其适用于盆底肌松弛相关的OAB女性患者。 饮食调整:减少咖啡因、酒精和辛辣食物的摄入,避免在傍晚后大量饮水等。例如,下午4点后尽量少喝水,并且避免饮用咖啡、可乐等含咖啡因的饮料。 六、药物治疗(仅列药物名称) M受体拮抗剂:如托特罗定等,通过阻断膀胱平滑肌上的M受体,抑制逼尿肌过度收缩,从而缓解尿急、尿频等症状。但药物的具体使用需在医生评估后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雌激素水平更低,盆底肌功能进一步衰退,在进行盆底肌训练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疲劳。同时,由于老年女性可能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在选择药物治疗时要更加谨慎,需充分评估药物与其他疾病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 孕期及哺乳期女性:孕期及哺乳期女性使用药物需非常谨慎,非药物干预是首要考虑的方式,如膀胱训练、盆底肌训练等。如果必须使用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某些药物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健康。

    2025-10-15 15:50:29
  •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感染了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排查需关注排尿相关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尿等待等)、疼痛相关症状(会阴部等部位隐痛胀痛可放射及阴茎阴囊不适等)、性功能及精神神经症状(勃起障碍、早泄、头晕乏力焦虑抑郁等),相关检查有前列腺液常规(白细胞增多卵磷脂小体减少提示可能患病)、尿常规(排除尿路感染等)、超声检查(观察前列腺结构辅助判断),还需结合长期久坐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及男女不同年龄因素综合判断。 一、症状表现排查 1.排尿相关症状: 尿频:排尿次数明显增多,白天排尿次数超过8次,夜间超过2次需警惕;尿急表现为突然有强烈排尿意愿,难以控制;尿痛则是排尿时尿道有灼热、刺痛感;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尿不尽感(排尿后仍觉膀胱内尿液未排净)、尿等待(排尿启动时间延长)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有差异,青壮年人群上述排尿症状相对较典型,中老年人群需注意与前列腺增生等疾病鉴别。 尿道异常感觉:排尿时尿道可能有灼热感,或尿道口有分泌物(急性前列腺炎可能出现较多脓性分泌物,慢性前列腺炎多为少量稀薄分泌物)。 2.疼痛相关症状: 会阴部、下腹部、腰骶部等部位出现隐痛、胀痛或坠痛,疼痛可放射至腹股沟、耻骨上区等区域。男性患者中,久坐、长时间骑车等会加重局部疼痛不适,不同性别虽都可能出现疼痛,但男性因生理结构特点更易受此类疼痛影响。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阴茎、阴囊等部位的隐痛或不适。 3.性功能及精神神经症状: 性功能方面,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勃起功能障碍(阴茎不能正常勃起或勃起不坚)、早泄(射精潜伏期明显缩短)等问题。 精神神经症状表现为头晕、乏力、焦虑、抑郁等,长期受前列腺炎困扰的患者可能出现心理状态改变,不同年龄人群对精神神经症状的耐受和表现程度不同,中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对精神神经症状更敏感。 二、相关检查辅助判断 1.前列腺液常规检查: 该项检查是诊断前列腺炎的重要依据。正常前列腺液中白细胞数量一般<10个/高倍视野,卵磷脂小体丰富。若白细胞增多(>10个/高倍视野),卵磷脂小体减少,提示可能存在前列腺炎。不同年龄人群前列腺液常规指标参考范围可能略有差异,青壮年人群白细胞增多更具诊断意义。 2.尿常规检查: 通过尿常规可排除尿路感染等其他泌尿系统疾病,若尿常规无明显异常,而有前列腺炎相关症状,提示可能为前列腺炎导致的排尿不适。 3.超声检查: 经直肠或经腹部超声检查可观察前列腺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有助于发现前列腺有无炎症性改变,如前列腺回声不均匀等情况,辅助判断是否存在前列腺炎,但超声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分析。 三、结合个人因素综合判断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久坐、酗酒、频繁手淫、长期憋尿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患前列腺炎风险较高,若出现相关症状需警惕前列腺炎可能。例如,久坐人群会阴部血液循环不畅,易诱发前列腺炎,这类人群出现排尿、疼痛等症状时要重点考虑前列腺炎。 年龄性别因素:男性是前列腺炎的高发人群,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青壮年男性多为急性或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症状相对典型;中老年男性需注意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等疾病鉴别,需结合多种检查综合判断是否为前列腺炎。

    2025-10-15 15:49:18
  • 包茎影响怀孕吗

    包茎可能通过增加局部感染风险、影响性交等对怀孕产生影响,成年和青少年男性受影响情况有差异,包茎患者若有生育计划应及时治疗包茎、关注精液质量,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及时有效治疗包茎大多可恢复生殖健康提高怀孕几率。 一、包茎可能对怀孕产生的影响机制 包茎是指包皮口狭窄或包皮与阴茎头粘连,使包皮不能上翻露出阴茎头。这种情况可能通过以下方面影响怀孕: 局部感染风险增加:包茎时,包皮内易积聚包皮垢,包皮垢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其中含有多种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影响精子的质量和活力。例如,有研究发现,存在包茎且伴有包皮龟头炎的男性,其精液中白细胞数量可能升高,而白细胞增多会释放炎症介质,对精子产生毒性作用,影响精子的运动能力、形态和受精能力。 性交时的影响:包茎患者在性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疼痛等不适症状,这可能导致性交不顺利,从而影响精子进入女性生殖道的机会。比如,严重的包茎可能在性交时造成包皮嵌顿,不仅会引起剧烈疼痛,还会影响正常的性交过程,使得精子无法顺利到达女性体内与卵子结合。 二、不同人群中包茎对怀孕影响的差异 成年男性:对于成年男性来说,包茎引起的上述局部感染和性交障碍等问题相对较为明确。如果成年男性存在包茎且计划生育,需要考虑及时处理包茎问题,如进行包皮环切术等。一般来说,在包皮环切术后,局部炎症情况会得到改善,精子质量可能会有所提升,性交时的不适症状也会消失,从而提高怀孕的几率。 青少年男性:处于青春期的男性,生殖系统还在发育过程中。包茎可能会影响阴茎的正常发育,例如可能导致阴茎发育短小等情况。而阴茎的正常发育对于性功能和生育能力都有着重要影响。如果青少年时期的包茎未得到及时处理,可能会对未来的生育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所以对于青少年包茎,也需要引起重视,必要时尽早进行干预,如在合适的年龄进行包皮环切术,以保障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和未来的生育功能。 三、包茎患者怀孕的建议及注意事项 及时治疗包茎:无论是成年还是青少年包茎患者,如果有生育计划,都应该考虑积极治疗包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包皮环切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局部炎症情况等。手术后要注意局部的护理,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一般术后伤口愈合需要一定时间,在愈合期间要避免剧烈运动和性生活等。 关注精液质量:在考虑怀孕时,包茎患者可以在治疗包茎后,适当检测精液质量。通过精液常规检查,可以了解精子的数量、活力、形态等指标。如果发现精液质量存在异常,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还有其他导致不育的因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特殊人群的特别关注:对于有包茎且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男性,由于糖尿病可能会影响生殖系统的微血管和神经等,包茎引起的局部炎症等问题可能会对生育产生更大的影响。这类人群在处理包茎问题时,需要更加谨慎,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包茎,并且在备孕过程中要加强对精液质量等方面的监测。 总之,包茎可能会对怀孕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但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数包茎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殖健康状态,从而提高怀孕的几率。

    2025-10-15 15:47:5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