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擅长: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前列腺疾病、泌尿系肿瘤、结石的微创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前列腺疾病、泌尿系肿瘤、结石的微创治疗。展开
  • 膀胱炎是怎么得的

    膀胱炎的发生与细菌感染、尿路梗阻、机体抵抗力下降、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细菌感染中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易引发,尿路梗阻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结石会致尿液潴留而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糖尿病患者等易发病,不良生活方式里饮水少、不注意卫生、性生活等也增加患病风险。 一、细菌感染是主要原因 (一)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 大肠杆菌是引起膀胱炎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尿路感染的80%左右。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距离肛门较近,大肠杆菌更容易从尿道外口逆行进入膀胱引起感染。男性如果存在前列腺增生等问题,也可能导致尿液引流不畅,使得细菌容易在膀胱内定植引发感染。 (二)其他细菌感染情况 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也可引起膀胱炎,通常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者存在尿路器械检查等情况时容易感染。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同时如果进行了导尿等操作,就增加了细菌进入膀胱引发感染的风险。 二、尿路梗阻因素 (一)前列腺增生 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较为常见,增生的前列腺会压迫尿道,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膀胱内残余尿量增加。残余尿为细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细菌容易在膀胱内繁殖,从而引发膀胱炎。一般50岁以上的男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逐渐升高,此时膀胱炎的发病风险也相应增加。 (二)尿道结石 尿道内的结石会阻碍尿液的正常排出,使尿液在局部潴留,细菌容易在结石周围滋生,进而引起膀胱炎。比如有尿道结石病史的患者,就需要警惕膀胱炎的发生。 三、机体抵抗力下降 (一)全身性疾病影响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包括膀胱炎。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二)局部免疫因素 女性的尿道局部防御机制相对较弱,比如绝经后的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尿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膀胱炎。而一些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接受器官移植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全身免疫力低下,也容易遭受细菌侵袭引发膀胱炎。 四、不良生活方式因素 (一)饮水过少 日常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尿液对尿道的冲刷作用减弱,细菌容易在尿路滋生。例如一些工作繁忙,常常忘记喝水的人,就处于膀胱炎的高发风险中。 (二)不注意个人卫生 女性不注意会阴部清洁,大便后卫生纸从肛门向尿道方向擦拭等不良卫生习惯,容易将肛门周围的细菌带到尿道外口,进而进入膀胱引起感染。男性如果不注意外生殖器清洁,也可能增加膀胱炎的发病风险。 (三)性生活因素 女性在性生活后容易发生膀胱炎,这是因为性生活可能会将尿道周围的细菌挤入膀胱,而且女性尿道短,更容易受到影响。另外,性生活过于频繁也会增加膀胱炎的发病几率。

    2025-10-13 12:07:21
  • 总感觉尿不干净是怎么回事

    总感觉尿不干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女性因尿道短直易受细菌侵袭致泌尿系统感染,男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可致此,膀胱过度活动症也有此症状,尿道结石或狭窄会阻塞或变窄尿道影响排尿致尿不干净,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出现该症状需分别注意不同情况,如儿童要考虑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孕妇需排除病理情况,老年人要及时就诊评估病情并综合考虑基础疾病。 一、泌尿系统感染 1.女性情况:女性尿道短而直,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侵袭。性生活、个人卫生不良等因素都可能增加泌尿系统感染风险。除了总感觉尿不干净,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例如,大肠埃希菌等常见细菌感染较为常见,研究表明泌尿系统感染中约50%-80%由大肠埃希菌引起。 2.男性情况:男性若存在前列腺炎等问题也可能类似表现,同时可能伴有会阴部不适等症状。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也可能导致排尿不畅,出现尿不尽感,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逐渐升高,50岁以上男性约半数有相关症状。 二、前列腺增生 1.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前列腺组织增生,压迫尿道,导致尿道梗阻。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可能性增加,50岁以上男性约半数有病理上的前列腺增生,而到80岁时,发病率可高达83%。 2.临床表现:除了尿不干净,还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尿线变细、夜尿增多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急性尿潴留等并发症。 三、膀胱过度活动症 1.病因: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膀胱感觉神经异常敏感、逼尿肌不稳定等有关。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女性相对多见。 2.症状特点:主要表现为尿急、尿频、尿不尽,常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即有强烈尿意后难以控制尿液排出。 四、尿道结石或狭窄 1.尿道结石:结石会阻塞尿道,影响尿液排出,导致尿不干净。多有尿道异物感、排尿困难等表现,有的患者可在尿道外口摸到结石。 2.尿道狭窄:多由尿道损伤、炎症等引起,尿道狭窄会使尿道管径变窄,尿液排出受阻,出现尿不尽、排尿费力等症状。先天性尿道狭窄相对较少见,后天性尿道狭窄多与尿道损伤修复后、尿道炎症等有关。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总感觉尿不干净相对少见,若出现需考虑是否有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问题。如先天性尿道瓣膜等,应及时就医检查,因为儿童泌尿系统结构相对特殊,早期诊断和处理对预后影响较大。 2.孕妇:孕妇在孕期由于子宫增大压迫膀胱,可能出现尿不干净的情况,这属于生理现象,但也需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等病理情况。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3.老年人:老年人是前列腺增生等疾病的高发人群,若出现尿不干净等症状应及时就诊,评估病情。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检查和处理方式。

    2025-10-13 12:06:07
  • 女性尿频的原因有哪些

    女性尿频的原因多样,包括泌尿系统感染(女性尿道结构等致易感染引发尿频)、膀胱过度活动症(病因不明,饮水等生活方式及精神压力可诱发)、妊娠期尿频(子宫压迫膀胱所致)、间质性膀胱炎(病因不清,女性多见)、尿道综合征(与尿道损伤、过敏、心理等有关,不良心理状态易致)。 一、泌尿系统感染 原因:女性尿道短而宽,距离肛门较近,细菌容易逆行进入尿道引发感染。例如大肠埃希菌等常见致病菌可导致膀胱炎等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炎症刺激膀胱黏膜,使其敏感性增高,出现尿频症状。女性在经期卫生不佳、性生活后等情况时,更易诱发泌尿系统感染。 年龄与性别因素:女性本身生理结构决定了尿道短等特点,相较于男性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导致尿频。育龄期女性由于性生活等因素影响,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老年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局部抵抗力减弱,也容易出现泌尿系统感染引起尿频。 二、膀胱过度活动症 原因: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具体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可能与膀胱感觉神经异常敏感、逼尿肌不稳定等有关。患者膀胱逼尿肌出现不自主收缩,导致膀胱储尿功能异常,从而出现尿频,常伴有尿急甚至急迫性尿失禁。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饮水过多、摄入咖啡因或酒精等刺激性饮料,可能会诱发膀胱过度活动症相关的尿频症状。一些精神压力大的女性,也可能因为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增加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病风险。 三、妊娠期尿频 原因:女性怀孕后,增大的子宫会压迫膀胱,使得膀胱容量减小,从而出现尿频症状。一般在妊娠早期子宫增大尚在盆腔内时,就可能开始出现尿频;妊娠中晚期子宫增大升入腹腔,对膀胱的压迫有所缓解,尿频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但到妊娠末期胎儿先露部入盆,又会再次压迫膀胱,导致尿频再次明显。 特殊人群(孕妇)因素:妊娠期是女性特殊的生理时期,身体各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尿频是常见的生理现象之一。但如果同时伴有尿痛、发热等症状,可能提示合并泌尿系统感染等其他问题,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四、间质性膀胱炎 原因:间质性膀胱炎的病因目前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膀胱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自身免疫反应等有关。患者膀胱黏膜存在炎症,导致膀胱容量减小,出现尿频、尿急、耻骨上膀胱区疼痛等症状。 性别因素:间质性膀胱炎多见于女性,发病机制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特点有关。 五、尿道综合征 原因:尿道综合征常见于女性,可能与尿道局部损伤、过敏、心理因素等有关。例如尿道受到器械检查等损伤后,容易出现尿道综合征相关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但尿常规等检查可能无明显感染证据。 生活方式与心理因素: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女性,可能更容易发生尿道综合征。一些女性过度关注自身排尿情况,也可能加重尿道综合征相关的尿频等症状。

    2025-10-13 12:04:53
  • 睾丸的作用

    睾丸具有生精、内分泌及免疫相关功能。生精方面,青春期后曲细精管生精上皮持续生精,受内分泌调控;内分泌方面,间质细胞分泌睾酮,睾酮对下丘脑-垂体轴有负反馈调节;免疫方面,生精小管的血-睾屏障使睾丸具免疫特权,病理情况可致屏障破坏、睾丸功能受损。 一、生精功能 睾丸中的曲细精管是生成精子的场所,精原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裂和分化过程逐步发育成成熟精子。例如,在男性青春期开始后,曲细精管内的生精上皮不断进行生精活动,保证了精子的持续产生,以维持生育能力,这一过程受到内分泌等多种因素的精细调控,包括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等的作用,不同年龄阶段男性的生精功能有差异,青春期前生精功能尚未启动,青春期后逐渐完善并维持相对稳定的生精状态。 二、内分泌功能 1.分泌雄激素 睾丸间质细胞是分泌雄激素的主要部位,其中主要的雄激素是睾酮。睾酮对于男性的性发育起着关键作用,在胚胎期能促进男性生殖器官的分化;在青春期,促使阴茎、阴囊等第二性征发育,如阴茎增大、出现阴毛和腋毛等;同时,睾酮还维持男性的性欲,对男性的肌肉发育、骨骼生长等也有重要影响。不同性别在雄激素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女性体内也有少量雄激素,但远低于男性,男性随着年龄增长,睾酮水平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一般在40岁以后可能会逐渐出现睾酮水平缓慢降低的情况,这可能与睾丸间质细胞功能逐渐减退等因素有关。 2.对下丘脑-垂体轴的反馈调节 睾丸分泌的睾酮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垂体分泌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当血液中睾酮水平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GnRH的分泌以及垂体LH和FSH的分泌,从而维持体内雄激素水平的相对稳定;反之,当睾酮水平降低时,对下丘脑-垂体轴的负反馈作用减弱,GnRH、LH和FSH的分泌会增加,促进睾丸分泌更多睾酮,这种反馈调节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如运动、疾病等)会有相应变化,比如长期高强度运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种反馈调节的平衡。 三、免疫相关功能 睾丸具有一定的免疫特权特性,其生精上皮等结构能相对避免免疫系统的过度攻击。这是因为生精小管存在血-睾屏障,它由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紧密连接等组成,能阻挡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免疫细胞等进入生精小管内,保护生精细胞等免受自身免疫反应的损伤。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血-睾屏障功能可能被破坏,免疫系统会攻击睾丸组织,导致睾丸功能受损,例如自身免疫性睾丸炎可能会引起睾丸炎症、生精功能障碍等,不同个体的免疫状态不同,对于血-睾屏障功能破坏的易感性也有差异,一些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相对更易发生此类情况。

    2025-10-13 12:03:57
  • 老年人膀胱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老年人膀胱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化学致癌物质暴露(如芳香胺类化合物、吸烟)、慢性膀胱刺激与炎症(如膀胱慢性感染、炎症、膀胱结石)、药物因素(长期大量服用镇痛药)、遗传因素(家族遗传易感性)以及年龄、性别等因素,这些因素可通过不同机制导致老年人膀胱上皮细胞癌变。 一、化学致癌物质暴露 1.芳香胺类化合物:长期接触芳香胺类化学物质是老年人膀胱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如从事染料、橡胶、纺织等行业工作的老年人,由于职业暴露,长时间接触苯胺、联苯胺等芳香胺类物质,这些物质可通过尿液排出,在膀胱内代谢转化为有致癌性的物质,损伤膀胱上皮细胞的DNA,导致细胞癌变。 2.吸烟:吸烟是老年人膀胱癌明确的危险因素,吸烟者患膀胱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4倍。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苯并芘、4-氨基联苯等,这些物质经代谢后可随尿液进入膀胱,长期刺激膀胱黏膜,引起黏膜细胞的基因突变和癌变。 二、慢性膀胱刺激与炎症 1.膀胱慢性感染与炎症:长期的膀胱慢性感染,如埃及血吸虫病引起的膀胱炎症,在埃及等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老年人由于长期受血吸虫感染,膀胱黏膜反复受到血吸虫卵及炎症产物的刺激,可导致膀胱上皮增生、恶变,从而增加膀胱癌的发病风险。此外,反复的膀胱炎,如细菌性膀胱炎等,长期的炎症刺激使膀胱黏膜处于不断的损伤-修复过程中,细胞增殖活跃,也可能引发癌变。 2.膀胱结石:膀胱结石长期存在可刺激膀胱黏膜,导致黏膜上皮发生鳞状化生,进而增加膀胱癌的发生几率。老年人膀胱结石的形成可能与前列腺增生等引起的尿液潴留有关,结石长期摩擦膀胱黏膜,破坏黏膜的完整性,促使细胞发生异常增殖而致癌变。 三、药物因素 1.镇痛药:长期大量服用非那西丁等镇痛药的老年人,膀胱癌的发病风险增加。非那西丁在体内代谢为对乙酰氨基酚等物质,这些物质可能通过影响膀胱黏膜的代谢过程,损伤细胞DNA,诱导细胞癌变。 四、遗传因素 1.家族遗传易感性:部分老年人膀胱癌具有遗传倾向,如存在某些基因的突变或遗传缺陷,使个体对膀胱癌的易感性增加。例如,某些与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时,细胞的增殖和修复机制出现异常,更容易受到致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癌变。 五、其他因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力下降,细胞的修复和监控功能减弱,对致癌物质的易感性增加。同时,老年人的膀胱黏膜细胞经历了长时间的各种刺激和损伤,细胞发生癌变的概率也相应提高,老年人是膀胱癌的高发人群之一。 2.性别因素:男性老年人患膀胱癌的几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一些生活方式和生理特点有关,如男性吸烟率相对较高,且男性接触某些职业性致癌物质的机会可能更多等因素有关。

    2025-10-13 12:02:3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