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科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乔春艳,女,副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
从事眼科工作23年,从1999年开始专注于青光眼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在北京同仁医院获得眼科(青光眼专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先后赴美国哈佛医科大学附属麻省眼耳鼻喉医院研修一年,奥地利维也纳医学大学附属总医院研修半年。
在北京同仁医院获得了良好的临床培训和历练,以及多次的欧美访学,使得乔大夫不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且紧跟国内外眼科发展前沿。
展开-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怎么预防
要预防视网膜静脉周围炎需从多方面入手,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至合适范围、糖尿病患者严格控糖;戒烟限酒、保证合理作息;高危人群定期眼部检查;通过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儿童要保证营养并避免长时间用电子设备,老年人则要注重营养运动及检查时告知基础疾病情况。 一、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患者:需规律监测血压,严格遵循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一般情况),若合并糖尿病或肾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因为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视网膜血管,增加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发病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人群。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和规范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使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控制在<10.0mmol/L。高血糖会引起视网膜血管病变,是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多项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概率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二、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吸烟会使血管收缩,减少视网膜的血液供应,还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增加炎症反应。饮酒过量会加重肝脏负担,影响身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从而间接影响眼部血管状态。有研究发现,吸烟者患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可能性比不吸烟者高2~3倍。 合理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应保持在7~8小时。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导致内分泌失调,影响眼部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增加眼部疾病的发生风险。 三、定期眼部检查 高危人群:有家族遗传史、既往有眼部炎症病史、长期处于不良生活环境(如高海拔、强光环境等)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底检查。通过眼底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视网膜血管的异常情况,如血管迂曲、扩张、渗出等,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四、增强机体免疫力 健康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锌等营养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菠菜、西兰花等)、水果(橙子、蓝莓等)、坚果等。维生素C和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保护视网膜血管免受氧化损伤;锌参与眼部多种酶的合成,对维持眼部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3次,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适度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对眼部健康有益。例如,长期坚持有氧运动的人群,其眼部血管的弹性和功能往往更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应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饮食中要包含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以满足生长发育对眼部营养的需求。同时,要避免儿童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减少眼部疲劳和损伤的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注重营养均衡和适度运动。在进行运动时,要选择较为温和的方式,如慢走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眼部血管意外。同时,定期进行眼部检查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自身的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眼部健康状况。
2025-09-28 12:58:41 -
假性近视恢复视力的方法有什么
改善假性近视可从四方面入手,一是改善用眼习惯,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保持正确用眼姿势;二是增加户外活动,保证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时间;三是改善用眼环境,合理照明、减少电子设备蓝光伤害;四是进行眼部放松训练,定期做眼保健操、每隔一段时间远眺。 一、改善用眼习惯 1.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青少年每天近距离用眼时间建议不超过1小时,每近距离用眼30-40分钟应休息10-15分钟,可通过远眺等方式放松眼睛。研究表明,过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会使眼部肌肉持续紧张,增加假性近视发生风险,合理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有助于缓解眼部肌肉疲劳,对假性近视恢复有帮助。对于儿童,家长要监督其学习、玩耍时的用眼时长,避免过度用眼。 2.保持正确用眼姿势:读书写字时保持眼睛与书本距离约33厘米,身体与课桌保持一拳、一尺、一寸的距离(胸口离桌沿一拳,眼睛离书本一尺,手指离笔尖一寸)。不正确的用眼姿势会导致眼部调节功能紊乱,保持正确姿势能让眼睛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利于假性近视恢复。不同年龄段孩子在学习、使用电子设备时,家长应引导其保持正确姿势,比如儿童使用平板电脑等设备时,要确保距离合适。 二、增加户外活动 1.保证充足户外活动时间:每天应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户外活动时眼睛能接触到自然光线,自然光线对眼部调节有积极作用。有研究显示,经常进行户外活动的孩子假性近视发生率低于户外活动少的孩子。不同年龄人群都应尽量增加户外活动,儿童可在课余时间多去公园、操场等地方玩耍,成年人可利用周末等时间进行户外活动。 三、改善用眼环境 1.合理照明: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光线要充足且均匀,避免过强或过暗的光线。过强光线会刺激眼睛,过暗光线会使眼睛过度调节。例如,台灯应选择无频闪、色温合适(4000-5000K)的,保证读写区域有良好照明。不同场所的照明要根据其功能进行合理设置,儿童房的照明要兼顾学习和休息,避免光线对孩子眼睛造成伤害。 2.减少电子设备蓝光伤害:使用电子设备时可开启蓝光过滤模式,控制使用电子设备时间。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对眼睛造成一定损伤,开启蓝光过滤模式能减少蓝光对眼睛的影响。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后都要让眼睛休息,并且尽量减少非必要的电子设备使用时间。 四、眼部放松训练 1.眼保健操:定期做眼保健操是有效的眼部放松方法。眼保健操通过按摩眼部穴位,如睛明穴、攒竹穴等,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疲劳。每天可在适当时间做眼保健操,如课间、工作间隙等。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做眼保健操,儿童在学校课间要认真做眼保健操,成年人工作时也可抽出时间做简单的眼保健操动作来放松眼睛。 2.远眺训练:每隔一段时间向远处眺望,比如眺望远处的树木、建筑物等。远眺能使眼部肌肉得到充分放松,调节眼睛的屈光状态。在学习或工作一段时间后,起身走到窗边或到室外进行远眺,每次远眺5-10分钟。不同年龄人群都应养成远眺的习惯,儿童在课间休息时要积极进行远眺,缓解眼睛疲劳。
2025-09-28 12:56:04 -
早产儿眼底筛查要做几次
早产儿眼底筛查次数需综合胎龄、出生体重、眼底病变风险、吸氧史及其他基础疾病等因素确定,低胎龄、出生体重低、有吸氧史或其他基础疾病的早产儿筛查更频繁,首次多在矫正胎龄32-34周或出生后4-6周,后续依情况可能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筛查以及时发现并干预视网膜病变保障视力健康。 首次筛查时间:通常在早产儿矫正胎龄32-34周,或者出生后4-6周进行首次眼底筛查。这是因为在这个时间段,早产儿视网膜的血管发育处于关键时期,容易出现视网膜病变,需要及时发现。例如,研究发现大部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在这个阶段较为明显,通过首次筛查可以初步评估视网膜的发育情况。 二次筛查:如果首次筛查未发现明显的视网膜病变,可能在矫正胎龄36-38周或者出生后2-4周左右进行第二次筛查。这是因为在后续的发育过程中,视网膜病变可能会有进一步的变化,需要再次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病变以及病变的进展情况。 后续筛查:如果二次筛查仍未发现严重病变,可能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筛查。比如,对于一些高危的早产儿,即使前面几次筛查未发现问题,由于其本身存在较高的视网膜病变风险,可能需要更频繁地进行筛查,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病变并进行干预。 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筛查差异 低胎龄早产儿:胎龄小于32周或者出生体重低于1500g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较高,通常需要更频繁的筛查。例如,胎龄28周以下的早产儿,可能需要在矫正胎龄32周后开始,每隔1-2周进行一次筛查,直到视网膜血管发育成熟。因为这类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的概率更大,病变进展的可能性更高。 正常胎龄但出生体重低的早产儿:出生体重在1000-1500g之间但胎龄接近37周的早产儿,虽然胎龄相对接近足月儿,但由于出生体重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也高于足月儿,一般也需要按照早产儿的筛查流程进行2-3次甚至更多的筛查,以确保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视网膜病变。 特殊病史早产儿的筛查情况 有吸氧史的早产儿:如果早产儿出生后有较长时间的吸氧史,那么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会显著增加,需要更密切地进行眼底筛查。因为吸氧可能会影响视网膜血管的正常发育,导致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概率升高。此时,筛查的次数可能会比无吸氧史的早产儿更多,筛查的间隔时间可能更短,以便尽早发现病变并采取干预措施。 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早产儿:如果早产儿合并有其他严重的基础疾病,如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其身体整体状况较差,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类早产儿也需要加强眼底筛查。筛查次数和间隔时间需要根据其具体的病情和视网膜发育情况来综合判断,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视网膜病变问题。 总之,早产儿眼底筛查的次数是一个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确定的过程,通过合理安排筛查次数,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能够及时发现早产儿可能出现的视网膜病变,从而为及时干预提供依据,保障早产儿的视力健康。
2025-09-28 12:52:56 -
戴隐形眼镜眼角模糊的原因
戴隐形眼镜眼角模糊可能由镜片问题、眼部问题、佩戴操作问题导致。镜片问题包括污染、磨损、度数不合适;眼部问题有干眼症、角膜炎症、结膜炎症;佩戴操作问题涉及佩戴方式不正确、佩戴时间过长,儿童等特殊人群佩戴需更谨慎,成年人也应正确佩戴护理并定期检查,出现不适及时停戴就医。 镜片污染:隐形眼镜若长时间未清洁或清洁不彻底,会滋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佩戴后可能引起眼部炎症反应,导致眼角模糊。例如相关研究表明,不规范清洁隐形眼镜的人群,眼部感染微生物的概率显著高于规范清洁者,进而出现眼部不适、视物模糊等症状。 镜片磨损:隐形眼镜使用时间过长或保存不当,会出现磨损、刮痕等情况,佩戴时会刮擦角膜,引起角膜的不适,从而导致视物模糊。一般来说,软性隐形眼镜建议佩戴周期为1-3个月,超过使用期限继续佩戴易出现磨损问题。 度数不合适:验光不准确或隐形眼镜度数与眼睛实际度数不匹配,会造成视物不清,出现眼角模糊的现象。比如验光时未充分考虑眼睛的调节等因素,导致所配隐形眼镜度数与眼睛实际度数偏差较大,影响视力。 眼部问题 干眼症:长期佩戴隐形眼镜会影响角膜的正常泪膜稳定,导致泪液分泌不足或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引发干眼症。干眼症患者会出现眼睛干涩、异物感、视物模糊等症状。有调查显示,长期佩戴隐形眼镜人群中干眼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佩戴者,其中视物模糊是常见表现之一。 角膜炎症:佩戴隐形眼镜过程中,若手部卫生不佳、环境不清洁等,容易使细菌等病原体感染角膜,引发角膜炎。角膜炎的典型症状包括眼痛、畏光、流泪、眼角模糊等。例如细菌性角膜炎多由佩戴不洁隐形眼镜引起,会严重影响角膜透明度,导致视物不清。 结膜炎症:结膜受到隐形眼镜的刺激或感染,引发结膜炎,也可能导致眼角模糊。结膜炎会出现结膜充血、水肿、眼部分泌物增多等表现,同时伴有视物模糊。如过敏性结膜炎患者,除了眼部瘙痒等过敏症状外,也可能出现视物模糊情况。 佩戴操作问题 佩戴方式不正确:如佩戴时指甲划伤角膜、镜片放置位置不对等,都可能导致眼角模糊。正确的佩戴方法需要洗净双手,轻轻将镜片放在角膜上,若操作不当则易对眼部组织造成损伤或影响镜片的正常贴合,从而影响视力。 佩戴时间过长: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尤其是过夜佩戴,会使角膜缺氧,影响角膜的正常代谢,进而导致视物模糊。一般建议每天佩戴隐形眼镜时间不超过8-10小时,长时间佩戴会增加眼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及视物模糊的可能性。 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由于其眼部还在发育阶段,佩戴隐形眼镜需要更加谨慎。儿童佩戴隐形眼镜出现眼角模糊时,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排除眼部疾病等问题。同时,要确保儿童佩戴隐形眼镜的操作规范,严格遵循佩戴和护理要求,避免因佩戴不当导致眼部损伤和视物模糊等情况。对于成年人,也应注意正确佩戴和护理隐形眼镜,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一旦出现眼角模糊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佩戴并就医。
2025-09-28 12:47:42 -
细菌性角膜炎会传染
细菌性角膜炎具有传染性,致病菌可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不同人群传染风险不同,儿童、成年人(有基础情况)、特殊病史人群需注意,可通过保持个人卫生、注意公共环境卫生、防控疾病等措施预防其传染,以降低传播风险保护眼部健康。 一、细菌性角膜炎的传染性机制 细菌性角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角膜炎症,其致病菌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常见的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水或物品等途径传播。例如,当健康人接触了患有细菌性角膜炎患者用过的毛巾、手帕等物品后,若不注意手部卫生再接触自己的眼睛,就可能被感染。 二、传染的相关因素 (一)传染源方面 患有细菌性角膜炎的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中含有大量致病菌,在与他人密切接触时,很容易将病菌传播给他人。 (二)传播途径方面 1.直接接触传播:与患者眼部直接接触,如握手后不洗手就揉眼睛,或者与患者共用洗漱用品等,都可能导致病菌传播。 2.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环境物品,像公共泳池的水被污染后,健康人在泳池中游泳时,病菌可能通过眼睛侵入而引发感染。 三、不同人群的传染风险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群体 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如果有儿童患有细菌性角膜炎,其他儿童接触感染源的机会增加。家长应教育儿童不要用手揉眼睛,在集体场所要注意个人卫生,如不用别人的毛巾等。幼儿园等机构也应加强卫生管理,定期对公共物品进行消毒。 (二)成年人群体 成年人如果本身有眼部外伤、干眼症等基础情况,眼部的防御能力下降,接触到致病菌时更容易被感染。在工作或生活中与细菌性角膜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成年人,要注意做好防护,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一旦出现眼部不适要及时就医。 (三)特殊病史人群 有眼部既往病史,如曾患过严重眼部感染、角膜移植等的人群,其眼部的抵抗力和稳定性较差,感染细菌性角膜炎后传染给他人的风险以及自身再次感染的风险都相对较高。这类人群更要严格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不必要的眼部接触,在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要彻底清洁手部和眼部周围。 四、预防细菌性角膜炎传染的措施 (一)个人卫生方面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用手揉眼睛。个人的洗漱用品如毛巾、脸盆等要专人专用,并且定期进行消毒。 (二)公共环境方面 在公共泳池、浴室等场所要注意卫生,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水源和物品。对于公共场所的设施,如公共交通工具的扶手等,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三)疾病防控方面 如果身边有细菌性角膜炎患者,要避免与患者过于密切的眼部接触,同时提醒患者及时就医治疗,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隔离和护理,减少病菌传播的机会。 总之,细菌性角膜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通过了解其传染机制、相关因素以及不同人群的风险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细菌性角膜炎的传播风险,保护公众的眼部健康。
2025-09-28 12: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