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肝胆胰腺疾病、肝癌、胆道恶性肿瘤、急性胰腺炎、甲状腺等疾病的治疗。
向 Ta 提问
程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肝胆胰腺疾病、肝癌、胆道恶性肿瘤、急性胰腺炎、甲状腺等疾病的治疗。主要社会任职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第十八届委员会胆道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荣获北京市科技新星等荣誉,主要社会任职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第十八届委员会胆道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展开-
腋窝囊肿是怎么引起的
腋窝囊肿的常见引发原因包括汗腺相关问题(顶泌汗腺导管堵塞易致顶泌汗腺囊肿,小汗腺导管受损或堵塞可致小汗腺囊肿)、感染因素(细菌感染如皮肤破损时金黄葡萄球菌易侵入,病毒感染如HPV感染,免疫力低者易感染)、其他因素(先天性因素如先天性汗腺发育异常,遗传因素如有家族遗传史风险增加)。 顶泌汗腺囊肿:顶泌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窝等部位,当顶泌汗腺导管堵塞时,分泌物潴留就可能形成囊肿。例如,青春期后顶泌汗腺活跃,导管堵塞的风险相对增加,这与激素水平变化有关,不同性别在青春期后激素水平变化不同,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受影响,但女性由于乳房发育等激素相关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顶泌汗腺的影响更易导致导管堵塞相关问题。从生活方式角度,汗腺分泌旺盛的人群,如运动较多、出汗量大的人,若清洁不及时等,更容易导致顶泌汗腺导管堵塞,进而引发囊肿。 小汗腺囊肿:小汗腺导管受损或堵塞也可引起小汗腺囊肿。外伤可能导致小汗腺导管受损,比如腋窝部位受到碰撞等外伤情况;皮肤炎症等也可能影响小汗腺导管的正常功能,进而引发囊肿。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外伤等情况导致小汗腺导管问题,儿童若活泼好动,在玩耍过程中腋窝部位容易受到碰撞等外伤,增加小汗腺囊肿的发生风险;成年人若从事一些容易导致腋窝外伤的工作或活动,也需注意防范。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腋窝部位皮肤褶皱多,容易滋生细菌,当皮肤有破损时,细菌容易侵入。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可引起毛囊周围炎症等,进而可能导致囊肿形成。对于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的人群,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从而增加腋窝囊肿因感染引发的风险。不同性别在感染易感性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糖尿病等基础病史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率可能有一定差异,会间接影响相关风险。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与腋窝囊肿的形成有关,如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可能导致皮肤出现异常增生等情况,进而形成类似囊肿的病变。在生活方式方面,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的人,更容易感染病毒,增加腋窝囊肿因病毒感染引发的可能性。不同年龄人群免疫力不同,儿童和老年人相对免疫力较低,更易受病毒感染影响。 其他因素 先天性因素:部分腋窝囊肿可能是先天性的,比如先天性汗腺发育异常等情况,导致腋窝部位出现囊肿相关的结构异常。先天性因素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形成,不同性别在先天性汗腺发育异常的发生率上可能无显著差异,但胎儿发育过程中的一些母体因素,如孕期用药不当等,可能影响胎儿汗腺发育,进而增加先天性腋窝囊肿的发生风险。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可能在腋窝囊肿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相关囊肿疾病的遗传倾向,那么个体患腋窝囊肿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不同家族的遗传背景不同,遗传因素对不同个体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但总体来说,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需要更加关注腋窝部位的健康状况。
2025-09-24 14:52:03 -
疝气病是什么
疝气病是指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解剖位置,通过薄弱点等进入另一部位的病症,常见类型有腹股沟疝、脐疝、股疝、切口疝等,不同类型在构成、影响因素等方面有差异,如腹股沟疝多因腹股沟区解剖结构薄弱等引起,男性多见;脐疝因脐环闭锁不全等致腹腔内容物由脐部突出,小儿多见;股疝疝囊经股环等突出,40岁以上女性多见;切口疝因手术切口部位组织薄弱致腹腔内容物突出,老年人群等易患,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了解这些对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重要。 一、腹股沟疝 构成:多因腹股沟区解剖结构薄弱,腹内压增高引起。男性较为多见,可分为斜疝和直疝。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疝囊经腹股沟管深环突出,可进入阴囊;直疝多见于老年男性,疝囊经腹股沟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可能因先天性解剖结构发育不完善导致腹股沟疝,随着生长发育部分可自行修复,而成人多因后天因素;性别上,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与男性腹股沟区解剖特点及生理结构有关;生活方式中,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便秘等导致腹内压增高的情况易诱发腹股沟疝;有相关病史的人群,如腹部手术史等,可能因手术部位组织修复后薄弱而增加发病风险。 二、脐疝 构成: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薄弱,在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容物由脐部突出形成脐疝。小儿脐疝多见,多数可在2岁内自愈;成人脐疝较少见,多见于中年肥胖女性。 影响因素:年龄上,小儿脐疝与脐部发育不完善有关,成人脐疝与肥胖、妊娠等导致腹内压升高及脐部组织薄弱有关;性别上,女性相对更易患成人脐疝,可能与女性生理特点及妊娠等因素相关;生活方式中,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多,腹内压相对较高,增加脐疝发生几率,妊娠女性因子宫增大等导致腹内压升高也易出现脐疝;有腹部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可能影响脐部组织状态而增加发病可能。 三、股疝 构成: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由于股管较窄小,所以股疝容易嵌顿。 影响因素:年龄上,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性别上,女性发病多于男性,与女性骨盆较宽大、股管上口较宽大松弛等解剖因素有关;生活方式中,妊娠等导致腹内压升高的情况易诱发股疝;有盆腔疾病等病史可能影响股部相关结构而增加发病风险。 四、切口疝 构成:发生于手术切口部位的疝。多因手术操作不当、术后切口感染、愈合不良等因素导致切口处组织薄弱,在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容物从切口突出形成。 影响因素:年龄上,老年人群因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弱等因素可能更易发生;性别差异相对不突出;生活方式中,术后有腹内压增高情况,如慢性咳嗽、便秘等会增加切口疝发生几率;手术病史是重要因素,有腹部手术史且术后恢复不佳的人群发病风险高。 疝气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不同类型的疝气在人群分布、发病机制等方面有一定差异,了解这些对于疝气病的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4 14:50:23 -
慢性阑尾炎的症状特征是什么
慢性阑尾炎症状特征多样,腹痛主要在右下腹,程度轻、无明显规律;胃肠道有消化不良、肠道功能紊乱表现;全身症状较轻,炎症活动期可有低热、乏力等,需综合多因素判断以助诊断鉴别。 一、腹痛表现 1.疼痛部位 主要位于右下腹,疼痛位置比较固定。这是因为阑尾的解剖位置在右下腹髂窝内,慢性炎症刺激时,疼痛多集中在此区域。对于儿童来说,其阑尾位置可能相对偏高,疼痛部位可能稍有不同,但基本在右下腹部相关区域;女性在妊娠期,随着子宫增大,阑尾位置可能会向上外方移位,疼痛部位也可能有相应改变,但仍与阑尾的解剖位置相关联。 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多为隐痛或胀痛,有的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腹部的不适感。不过在某些诱因下,如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疼痛可能会加重。例如,长期生活不规律、经常暴饮暴食的人群,更容易因肠道功能紊乱等因素诱发慢性阑尾炎腹痛加重。 2.疼痛发作特点 腹痛发作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有的患者可能间隔较长时间发作一次,有的则可能断断续续时有发作。比如一些从事久坐工作、生活节奏不规律的人群,可能会在长时间久坐后出现阑尾区域的隐痛发作。对于儿童患者,其疼痛发作可能受饮食、活动等因素影响,比如进食较多不易消化的食物后,可能诱发腹痛。 二、胃肠道症状 1.消化不良 患者常出现消化不良的表现,如食欲减退,对食物的兴趣降低。这是因为阑尾的慢性炎症可能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导致胃肠蠕动减慢等。对于老年人,本身消化功能就相对较弱,慢性阑尾炎引起的消化不良可能会更明显,进而影响营养的摄入。 还可能出现腹胀,感觉腹部胀满不适。部分患者会有恶心的症状,偶尔可能会出现呕吐,但呕吐一般程度较轻。例如一些患有慢性阑尾炎的老年患者,可能会反复出现腹胀、恶心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2.肠道功能紊乱 可能出现大便习惯的改变,有的患者会出现便秘,有的则可能出现腹泻,或者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这是由于阑尾炎症刺激肠道,影响了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吸收功能。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肠道功能紊乱可能会更加明显,因为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胃肠道的状态。 三、全身症状 一般来说,慢性阑尾炎患者的全身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但在炎症活动期,可能会有低热,体温一般在37.5℃左右波动。不过对于儿童,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低热表现可能不太典型,需要密切观察。另外,患者可能会有乏力的感觉,精神状态相对较差,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比如一些慢性阑尾炎患者在病情稳定期可能仍会感到浑身没劲,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对于学生患者)或工作(对于成年患者)。 总之,慢性阑尾炎的症状特征需要综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来判断,通过对腹痛、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等多方面表现的综合分析,有助于医生对慢性阑尾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025-09-24 14:47:15 -
怎么预防破伤风
预防破伤风需正确处理伤口、主动免疫接种、关注特殊人群并避免高危环境暴露。及时清洁消毒伤口;儿童按程序接种、成人适时加强免疫;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特殊留意;工作和生活中注意防护降低受伤及感染风险。 一、正确处理伤口 1.及时清洁伤口:当受伤后,应尽快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以减少伤口处破伤风梭菌的数量。对于较深、污染严重的伤口,更要仔细清理,可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这是因为破伤风梭菌是厌氧菌,在清洁伤口过程中能降低其在伤口局部的生存环境适宜性。例如,研究表明,彻底清洗伤口能使伤口感染破伤风的风险显著降低。 2.进行伤口消毒:用碘伏等合适的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碘伏具有广谱杀菌作用,能有效杀灭伤口处可能存在的破伤风梭菌等病原体。消毒时要从伤口中心向外周涂抹,确保消毒全面。 二、主动免疫接种 1.儿童时期基础免疫:儿童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及时接种破伤风疫苗。通常婴儿在出生后3、4、5月龄分别接种百白破疫苗基础针,18-24月龄接种加强针,这能使儿童在体内产生足够的破伤风抗体,形成主动免疫保护。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规范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儿童,破伤风的发病风险极低。 2.成人加强免疫:对于成人,如果既往破伤风疫苗接种史不详或未完成全程免疫,应进行补种。一般建议每10年加强接种一次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因为随着时间推移,体内的破伤风抗体水平会逐渐下降,加强免疫能维持体内有效的抗体浓度,持续发挥保护作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活泼好动,更容易发生外伤,家长要格外留意儿童的伤口情况,及时正确处理伤口,按照免疫程序按时接种破伤风疫苗。在儿童玩耍时,要避免其接触可能导致受伤的危险物品,如尖锐器具等,减少外伤发生几率。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弱,更要重视伤口的处理。同时,老年人接种破伤风疫苗时,要考虑其身体基础状况,如是否有慢性疾病等,但一般来说,符合接种条件的老年人仍应及时接种或加强接种破伤风疫苗,以预防破伤风感染。 3.有外伤史且未规范免疫人群:对于既往有较深伤口但未规范接种破伤风疫苗的人群,受伤后除了及时处理伤口外,还应尽快到医院就诊,评估是否需要注射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如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等,以紧急预防破伤风。 四、避免高危环境暴露 1.工作场所防护:在一些容易发生外伤的工作场所,如建筑工地、机械加工场所等,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佩戴好防护用具,如安全帽、防护手套等,减少受伤风险。如果发生外伤,能最大程度降低伤口被破伤风梭菌污染的可能性。 2.生活环境防范: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环境整洁,减少生锈铁器等可能造成深而窄伤口的物品随意放置。如果不小心被生锈铁器划伤,要高度重视伤口处理,及时采取上述预防措施。
2025-09-24 14:43:40 -
成人疝气怎么治疗
疝气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治疗。一岁以下婴儿疝气有自愈可能可暂用疝带等保守方法,成人有手术禁忌证也可非手术但不能根治;手术治疗包括传统疝修补术(用自身组织修补,适一般成人,术后注意休息护理等)、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人工补片,适用各种成人疝气,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腹腔镜疝修补术(腹腔内放补片,适用双侧疝、复发疝等,创伤小恢复快但对设备技术要求高),选择方案综合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非手术多为过渡,多数需手术根治。 一、非手术治疗 (一)适用情况 对于一岁以下的婴儿疝气,由于其有自行愈合的可能,可暂不手术,采用疝带压迫等保守方法,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成人中,若存在手术禁忌证,如严重心肺疾病等无法耐受手术,也可考虑非手术治疗,但非手术治疗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疝气。 (二)具体方法 使用疝带,通过压迫疝环,阻止疝内容物突出。但要注意正确使用疝带,避免局部皮肤损伤等情况。 二、手术治疗 (一)传统疝修补术 1.原理 利用自身组织进行疝修补,将疝环处的组织缝合修补,加强局部的抗疝能力。 2.适用人群 一般适用于身体状况较好,能够耐受手术的成人疝气患者。 3.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需卧床休息一段时间,避免剧烈活动,防止腹压增加导致疝复发。同时要注意切口的护理,防止感染等并发症。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以促进切口愈合。 (二)无张力疝修补术 1.原理 使用人工合成的补片进行疝修补,补片可以起到加强和修补缺损的作用,避免了传统手术中利用自身组织修补可能存在的组织张力大等问题。 2.适用人群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成人疝气患者,尤其是复发疝等情况。对于年老体弱、存在多次手术史等情况的患者也较为适用,因为其对患者身体条件的要求相对传统手术较低。 3.术后特点 术后疼痛相对较轻,恢复较快,复发率相对传统手术有所降低。但术后仍需注意避免腹压突然增加的情况,如剧烈咳嗽、便秘等。 (三)腹腔镜疝修补术 1.原理 通过腹腔镜技术,在腹腔内放置补片来修补疝缺损。可以同时探查双侧疝的情况,对于双侧疝患者较为适合。 2.适用人群 适用于双侧疝、复发疝等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对手术设备和医生技术要求较高。 3.术后情况 术后疼痛更轻,恢复时间短,住院时间相对较短。但术后也需要注意避免腹压增高的因素,并且要遵循医生的术后复查等相关要求。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疝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等多种因素。例如,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术或腹腔镜疝修补术可能是优先考虑的方案;而对于年老体弱、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对更安全的手术方式或非手术治疗方法,但非手术治疗只是临时的过渡措施,最终多数还是需要手术根治。
2025-09-24 14:42:32